烟灰缸的三维设计与加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15231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烟灰缸的三维设计与加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烟灰缸的三维设计与加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烟灰缸的三维设计与加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烟灰缸的三维设计与加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烟灰缸的三维设计与加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烟灰缸的三维设计与加工.docx

《烟灰缸的三维设计与加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烟灰缸的三维设计与加工.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烟灰缸的三维设计与加工.docx

烟灰缸的三维设计与加工

1前言1

2零件的分析2

2.1结构分析4

2.2精度分析4

2.3毛坯、余量分析4

3设备的选择5

4工艺文件的编制6

4.1定位基准的选择6

4.1.1粗基准的选择6

4.1.2精基准的选择6

4.2夹具、刀具以及冷却液的确定7

4.2.1夹具的确定7

4.2.2刀具的选择8

4.2.3冷却液的确定9

4.3工艺方案的确定9

4.4切削用量的确定10

4.4.1切削速度Vc10

4.4.2确定主轴转速11

4.4.3切削进给速度11

4.4.4背吃刀量的确定12

4.5进给速度的确定12

4.6填写工艺文件13

4.6.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13

4.6.2数控加工工艺卡14

5零件的加工21

5.1数控加工过程21

5.2部分手工编制的程序单22

6零件的质量分析24

总结25

致谢26

参考文献27

1前言

随着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数控加工和数控设备的应用呈突飞猛进的趋势。

包括以组合机床为主的大量生产方式的出现,机床都在向以数控设备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

社会上对掌握数控技术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我们学院数控设备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

为适应实际社会生产的能力和提高全面的数控加工能力,必要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这样既可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有。

此设计是烟灰缸零件的加工,也是作为机械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前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总结。

说明书就是根据我们机械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及技术要求编写的,它体现了机械数控加工各个方面的特点。

并合理的制定出了机械数控加工工艺规划。

自己利用设备,亲自动手执行零件的实体加工,加工出合格的零件。

这样既能对三年学习的《数控编程与加工》、《数控加工工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及基础》、《机械制图》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又能锻炼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加工过程中问题的处理。

在这过程中我具体地了解了工件、刀具的材料、加工的工序、以及热处理等等一系列的知识。

这对于我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2零件的分析

其余

图2-1烟灰缸底座图

图2-2烟灰缸上盖图

图2-3装配图

2.1结构分析

从图2-1、2-2可以看出该零件的加工内容主要有平面、轮廓、凸台、型腔等。

需要粗、精铣上下平面、外轮廓、凸台、型腔等加工工序才能完成。

由图2-1可以看出零件底座加工的重难点在于需要两次装夹加工才能完成,在图2-3中可以看出整个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的重难点是如何控制和保证零件在加工完成后能很好地达到配合要求。

2.2精度分析

该零件最高精度等级为IT9级。

部分外轮廓无尺寸精度要求。

凸台外轮廓四边的粗糙度为1.6,接触处的粗糙度为3.2,其它表面粗糙度均为6.3。

底座和上盖的配合采用间隙配合。

但加工时由于装夹不当极容易生产震动。

如果定位不好也会导致表面粗糙度,加工精度难以达到要求。

毛坯材料不得有裂纹和气孔,并锐边去毛刺,符合GB/T1804-M国家标准。

2.3毛坯、余量分析

毛坯主要是指锻件和铸件,因模锻时的欠压量与允许的铣模量会造成余量多少不等,铸造时也会因沙型误差、收缩量及金属液体的流动性差不能充满型腔等造成余量不充分、不稳定。

在铣削时,一次定位将决定工件的“命运”,加工过程的自动化很难照顾到此处余量不足的问题。

因此,除板料外,不管是锻件,铸件,还是型材,只要准备采用数控铣削加工,其加工面均有较充分的余量。

余量大小主要考虑加工时要不要分层切削,分几层切削,也要分析加工中与加工后的变形程度。

由以上分析,该零件的材料我选择铸铝(铸铝:

硬度较低,具有良好的切削性能且加工后较易得到精度和表面质量的要求)。

其底座毛坯尺寸为105mm×105mm×30mm,盖子毛坯尺寸为105mm×105mm×21mm。

各留有5mm的加工余量。

 

3设备的选择

我院有多台具有FANUC-0i系统的数控铣床,但应根据加工零件的结构形状、精度要求、表面质量等考虑选择数控设备。

综合以上因素,我选择了KVC650数控立式加工中心,这台机床加工时的功率、转速、切削力、工作台面积等参数不仅能满足加工要求,而且它还是一台加工中心,能够减少多次人为换刀而带来的误差。

其具体参数如表3-1所示:

表3-1立式加工中心KVC650/参数

名称:

立式加工中心

规格型号:

KVC650

工作台面积(长X宽):

405X1370mm

T型槽(槽数-宽度X间距):

5-16X60mm

工作台承载工件最大值:

700Kg

行程(纵向/横向/垂向)机动:

650/450/500mm

主轴电机功率:

5.5/7.5Kw

主轴锥孔:

BT40

主轴转速:

20-6000r/min

进给速度(X、Y/Z):

5-8000mm/min

快速移动(X、Y/Z):

10000mm/min

刀库容量:

10(可选16)把

相邻刀具最大直径:

Ф100mm

刀具最大长度:

250mm

定位精度:

0.018mm

重复定位精度:

0.012mm

4工艺文件的编制

4.1定位基准的选择

4.1.1粗基准的选择

选择粗基准时,主要要求保证各加工面有足够的余量,使加工面与不加工面间的位置符合图样要求,并特别注意要尽快获得精基面。

具体选择时应考虑原则:

1、选择重要表面为粗基准

2、选择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

3、选择加工余量最小的表面为粗基准

4、选择较为平整光洁、加工面积较大的表面为粗基准以便工件定位可靠、夹紧方便。

5、粗基准在同一尺寸方向上只能使用一次因为粗基准本身就是未经机械加工的毛坯面,其表面粗糙且精度低,若重复使用将产生较大的误差。

在加工零件产品之前铣削装夹面时,用作粗基准装夹的是毛坯的两侧面,如下图4-1所示:

图4-1粗基准示意图

4.1.2精基准的选择

精基准的选择应保证零件加工精度出发,同时考虑装夹方便结构简单。

选择精基准一般应考虑如下原则。

1、“基准重合”原则:

为满足加工表面相对设计基准的位置精度,应选择加工表面的设计基准为定位基准。

2、“基准统一”原则:

当某一组精基准定位可以比较方便的加工其它表面时,应尽可能在多数工序中采用粗精基准定位。

3、“自为基准”原则:

当工件精加工或光整加工工序要求余量尽可能小而均匀时,应选择加工表面本身作为定位基准。

4、“互为基准”原则:

为了获得均匀的加工余量或较高的位置精度,可采用互为基准反复加工的原则。

在加工零件产品时,用作装夹零件的部位是已经加工过夹持面,如下图4-2所示:

图4-2精基准示意图

4.2夹具、刀具、冷却液的确定

4.2.1夹具的确定

夹具是一种装夹工件的工艺设备,广泛的应用于机械制造过程的切削加工、热处理、配件、焊接和检测等工艺过程中。

在现代生产中,机床夹具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工艺设备,它直接影响着工件加工的精度、劳动生率和产品的制造成本等。

1、专用夹具:

一般在产品相对稳定、批量较大的生产中采用各种专用夹具,可获得较高的生产率和加工精度。

除大批量生产之外,中小批量生产中也需要采用一些专用夹具,但在结构设计时要进行具体的技术和经济分析。

2、组合夹具:

组合夹具是一种模块化的夹具。

标准的模块元件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赖磨性,可组装成各种夹具。

夹具用完可拆卸,清洗后可留、待组装新的夹具。

由于使用组合夹具可缩短生产准备周期,元件能重复多次使用并具有减少专用夹具数量等优点。

 3、通用夹具:

已经标准化的可加工一定范围内不同工件的夹具,称为通用夹具,其尺寸、结构已经规范化,而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这类夹具适应性强,可用于一定形状和尺寸范围内的各种工件,价格便宜。

其缺点是夹具精度不高,生产率也比较低,较难装夹。

一般实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中。

4、数控加工的特点对夹具提出几点要求:

1)当零件加工批量不大时,应尽量采用组合夹具、可调试夹具及其他通用夹具,以缩短生产准备时间、节约生产费用。

2)在成批生产时才考虑采用专用夹具,并力求结构简单。

3)零件的装卸要快速、方便、可靠,以缩短机床的停顿时间。

4)夹具上各零件应不妨碍机床对零件各表面的加工,即夹具要开敞,其定位、夹紧机构元件不能影响加工中的走刀。

经综合分析:

该零件应选用平口虎钳装夹。

4.2.2刀具的选择

切削用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如表4-1所示:

表4-1切削所用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

希望具备的性能

作为刀具使用时的性能

希望具备的性能

作为刀具使用时的性能

高硬度(常温及高温状态)

耐磨损性

化学稳定性良好

耐氧化性耐扩散性

高韧性(抗弯强度)

耐崩刃性、耐破损性

低亲和性

耐溶着、凝着(粘刀)性

高耐热性

耐塑性变形性

磨削成形性良好

刀具制造的高生产率

热传导能力良好

耐热冲击性、耐热裂纹性

锋刃性良好

刃口锋利、微小切削性能

4.2.3冷却液的确定

现有冷却液分为:

水溶液、乳化液和切削油三大类。

通过查阅资料选择常用的冷却液,根据表4-2进行选择。

表4-2常用冷却液

冷却液名称

主要成份

主要作用

水溶液

水、防锈添加剂

冷却

乳化液

水、油、乳化剂

冷却、润滑、清洗

切削油

矿物油、动植物油、极压添加剂

润滑

从工件材料考虑,切削铝时不得使用水溶液,考虑到冷却液作用和价格,选择乳化液可以满足要求。

从刀具材料考虑,所选高速钢刀具一般采用乳化液作为冷却液,其冷却效果很好,它的主要作用:

冷却、润滑、清洗而且还有一定的防锈作用。

4.3工艺方案的确定

根据零件图样,制定以下工艺方案,选取最佳一种,(即加工工时最短,又能保证质量)分析下面三套工艺方案进行比较:

方案1:

(1)底座:

铣夹持面→粗铣上平面→精铣上平面→铣外轮廓→粗铣凸台→精铣凸台→内腔粗加工→内腔精加工→铣4×7的缺口→掉头装夹→铣掉夹持面和四只小脚并保证尺寸精度→去毛刺;

(2)上盖:

铣夹持面→铣上平面→铣外轮廓→内腔粗加工→内腔精加工→调头装夹铣掉夹持面→去毛刺;

方案2:

(1)铣夹持面→粗铣上平面→精铣上平面→铣外轮廓→粗铣凸台→精铣凸台→内腔粗加工→精铣内腔→铣4×7的缺口→掉头装夹→铣掉夹持面和四只小脚→去毛刺;

(2)上盖:

铣夹持面→铣上平面→铣外轮廓→内腔粗加工→内腔精加工→调头装夹铣掉夹持面→去毛刺;

方案3:

(1)铣夹持面→粗铣上平面→精铣上平面→铣外轮廓→内腔粗加工→内腔精加工→粗铣凸台→精铣凸台→铣4×7的缺口→掉头装夹→铣掉夹持面和四只小脚→去毛刺;

(2)上盖:

铣夹持面→铣上平面→铣外轮廓→内腔粗加工→内腔精加工→调头装夹铣掉夹持面→去毛刺;

分析:

方案1将粗精加工一起完成,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换刀的次数,避免因换刀而引起的长度补偿误差。

方案2中先加工凸台再加工内腔。

此过程中容易影响工件的热膨胀而变形,可能导致加工后配合困难。

而方案3将粗精加工分开进行,增加了换刀次数和加工时间,因换刀而引起的长度补偿误差值增大。

所以选择方案1加工零件。

综上所述:

在方案1中将外轮廓粗精铣放在一个工序中,可以减少换刀的次数,从而提高了加工的效率,减少了加工所用的时间,并且能够较好地减少工件的变形。

因此采用方案1。

4.4切削用量的确定

切削用量应根据加工性质、加工要求、工件材料及刀具的尺寸和材料等相结合确定。

切削用量包括:

主轴转速,背吃刀量及进给速度等。

对于不同的加工方法需要选用不同的切削用量。

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是:

1、保证零件加工质量和表面粗糙度,充分发挥刀具的切削性能。

2、保证合理的刀具切削性能和耐用度。

并充分发挥机床的性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4.4.1切削速度Vc

切削速度的高底主要取决于被加工零件的精度,材料,刀具的材料和刀具的耐用度等因素:

式中:

T—耐用度;fz—每齿进给量

ap—背吃刀量;Z—铣刀齿数

D—铣刀直径

式中:

qv、m、yv、xv、pv、mv为指数,cv、kv为系数,都由实验确定,也可参考有关切削用量手册选用。

4.4.2确定主轴转速

主轴根据允许的切削速度Vc(m/min)选择

N=1000Vc/πD

其中:

N---主轴转速

Vc—切削速度(m/min),通常由刀具寿命来确定切削速度

D---工件或刀具的直径(mm)

4.4.3切削进给速度

进给速度F是切削时单位时间内工件与铣刀沿进给方向的相对位移,是根据工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以及刀具和工件材料进行选择,最大进给速度受到机床刚度和进给系统性能制约,不同的机床和系统,最大进给速度不同,当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质量要求高时,进给速度应选小一些,通常在(20—50)m/min范围内选取。

在轮廓加工中,在接近拐角处应适当降低进给量,以克服由于惯性或工艺系统变形在轮廓拐角处造成“超程”或“欠程”现象。

切削进给速度与铣刀的转速n、铣刀齿数Z及每齿进给量fz的关系为:

F=fzZn

根据公式可以看出:

每齿进给量fz的选取主要取决于工件材料的力学性能、刀具材料、工件表面粗糙度等因素。

当工件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越高,fz越小;反之则越大。

硬质合金铣刀的每齿进给量高于同内高速钢铣刀。

工件表面粗糙度值越小,fz就越小。

4.4.4背吃刀量的确定

在机床工件和刀具的刚度允许条件下,应尽可能使背吃刀量等于工件的加工的余量。

这样可以减少走刀次数,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保证加工表面质量,可留少量精加工余量一般留0.2~0.3mm。

根据表4-3选取切削用量:

表4-3切削用量的选取

工件材料

刀具直径

(mm)

刀槽数

转速(r/min)

进给速度

(mm/min)

转速(r/min)

进给速度

(mm/min)

切削速度

(m/min)

每齿进给量

(mm/齿)

切削速度

(m/min)

每齿进给量

(mm/齿)

12

2

3450

372

695

84

285

0.07

26

0.06

16

2

2800

343

610

80

268

0.07

24

0.06

20

2

2560

326

550

75

253

0.07

23

0.05

100

2

820

152

400

75

55

0.07

15

0.05

7

2

2360

284

720

86

250

0.07

17

0.04

根据表4-3选取背吃刀量为:

粗加工2mm,精加工0.2mm。

4.5进给路线的确定

进刀方式是指加工零件前,刀具接近工件表面的运动方式;退刀方式是指零件(或零件区域)加工结束后,刀具离开工件表面的运动方式。

这两个概念对复杂表面的高精度加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进刀、退刀路线是为了防止过切、碰撞和飞边,在切入前和切出后的引入点和切出点引出的线。

进刀,退刀方式有如下几种:

1、沿坐标轴的Z轴方向直接进刀、退刀

2、沿曲面的切失方向以直线进刀或退刀

3、沿曲面的失方向进刀或退刀

4、沿圆弧旋线或斜线退刀

5、沿螺旋线斜线进刀方式

对精度要求很高的面来说,应选择沿面的切矢方向或圆弧方向进刀,退刀方式,这样不会在工件的进刀或退刀处留下驻刀痕迹而影响工件的表面加工质量。

4.6填写工艺文件

4.6.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

表4-4烟灰缸加工工艺过程片

工序号

工序名称

工序内容

设备

1

备料

毛坯105mm×105mm×30mm

2

划前后面加工线

3

铣削

铣削夹持面

虎钳

粗铣各部分尺寸

立式加工中心

精铣各部分尺寸

4

去毛刺

锉刀

5

清洗

6

检测

检验各部分尺寸及精度

量具

表4-5烟灰缸上盖加工工艺过程片

工序号

工序名称

工序内容

设备

1

备料

毛坯105mm×105mm×21mm

2

划前后面加工线

3

铣削

铣削夹持面

虎钳

粗铣各部分尺寸

立式加工中心

精铣各部分尺寸

4

去毛刺

锉刀

5

清洗

6

检测

检验各部分尺寸及精度

量具

4.6.2数控加工工序卡

表4-6粗/精铣上表面

工厂

数控加工工序卡

产品名称或代号

零件图号

烟灰缸

(1)

材料

铸铝

使用设备

KVC650

工序号

2

程序编号

夹具名称

平口虎钳

夹具编号

工步号

工步内容

刀具号

刀具规格/mm

主轴转速/(r/min)

进给速度

/(mm/min)

背吃刀量/mm

备注

1

粗铣上平面

T01

Ф100

820

152

2

2

精铣上平面

T02

Ф20

2650

326

0.2

 

表4-7粗/精铣外轮廓

工厂

数控加工工序卡

产品名称或代号

零件图号

烟灰缸

(1)

材料

铸铝

使用设备

KVC650

工序号

2

程序编号

夹具名称

平口虎钳

夹具编号

工步号

工步内容

刀具号

刀具规格/mm

主轴转速/(r/min)

进给速度

/((mm/min))

背吃刀量/mm

备注

1

粗铣外轮廓

T02

Ф20

2340

280

2

2

精铣外轮廓

T02

Ф20

2560

326

0.2

 

表4-8粗/精铣内型腔

工厂

数控加工工序卡

产品名称或代号

零件图号

烟灰缸

(1)

材料

铸铝

使用设备

KVC650

工序号

2

程序编号

O0003

夹具名称

平口虎钳

夹具编号

工步号

工步内容

刀具号

刀具规格/mm

主轴转速/(r/min)

进给速度

/(mm/min)

背吃刀量/mm

备注

1

粗铣内型腔

T03

Ф12

3200

345

2

2

精铣内型腔

T03

Ф12

3450

370

0.2

 

表4-9粗/精铣凸台轮廓

工厂

数控加工工序卡

产品名称或代号

零件图号

烟灰缸

(1)

材料

铸铝

使用设备

KVC650

工序号

2

程序编号

O0009

夹具名称

平口虎钳

夹具编号

工步号

工步内容

刀具号

刀具规格/mm

主轴转速/(r/min)

进给速度

/(mm/min)

背吃刀量/mm

备注

1

粗铣凸台轮廓

T02

Ф20

2340

280

2

2

精铣凸台轮廓

T02

Ф20

2560

326

0.2

表4-10粗/精铣放烟槽

工厂

数控加工工序卡

产品名称或代号

零件图号

烟灰缸

(1)

材料

铸铝

使用设备

KVC650

工序号

2

程序编号

夹具名称

平口虎钳

夹具编号

工步号

工步内容

刀具号

刀具规格/mm

主轴转速/(r/min)

进给速度

/(mm/min)

背吃刀量/mm

备注

1

粗铣放烟槽

T04

Ф7

2360

250

2

2

精铣放烟槽

T04

Ф7

2855

286

0.2

 

表4-11粗/精铣底座底面

工厂

数控加工工序卡

产品名称或代号

零件图号

烟灰缸

(1)

材料

铸铝

使用设备

KVC650

工序号

2

程序编号

夹具名称

平口虎钳

夹具编号

工步号

工步内容

刀具号

刀具规格/mm

主轴转速/(r/min)

进给速度

/(mm/min)

背吃刀量/mm

备注

1

粗铣底座

T02

Ф20

2340

280

2

2

精铣底座

T02

Ф20

2560

326

0.2

表4-12粗/精铣上盖内型腔

工厂

数控加工工序卡

产品名称或代号

零件图号

烟灰缸

(2)

材料

铸铝

使用设备

KVC650

工序号

2

程序编号

O0006

夹具名称

平口虎钳

夹具编号

工步号

工步内容

刀具号

刀具规格/mm

主轴转速/(r/min)

进给速度

/(mm/min)

背吃刀量/mm

备注

1

粗铣内型腔

T05

Ф16

2435

267

2

2

精铣内型腔

T05

Ф16

3216

324

0.2

表4-13刀具卡片

产品名或代号

零件名称

烟灰缸

零件图号

程序序号

工步号

刀具号

刀具名称

刀柄型号

刀具直径/mm

刀具长度/mm

补偿值/mm

备注

1

T01

面铣刀Ф100mm

BT40

Ф100

50

-25

2

T02

立铣刀Ф20mm

BT40

Ф20

75

0

3

T03

立铣刀Ф12mm

BT40

Ф12

75

0

4

T04

立铣刀Ф7mm

BT40

Ф7

75

0

5

T05

球头铣Ф16mm

BT40

Ф16

75

0

5零件的加工

5.1数控加工过程

由于该零件结构较为简单,所以采用的是手工编程,将编好的程序输入数控加工中心。

在数控加工KVC650上建立G54坐标系,其操作步骤如下:

打开电源开关和加工中心上的电源开关和开机按钮,做好加工前的准备工作,把机床设置回原点先选用平面度较好的面为基准面加工出夹持面,而以夹持面为基准把毛坯件装在虎钳上,在控制面板上选择主轴,转动手轮按钮,把手轮上的旋转钮对在X上,用手轮将刀具移动在左侧下需要接近工件时打小移动速度慢慢的用刀去接触毛坯的边沿,直到有少量铝削出现为止,这时在控制面板上点击“编辑”进入“POS”界面→相对→起源→输入X,在将刀具提起移动到工件的右侧下刀,使用相同的方法,计算当前屏幕上X轴坐标的一半,在进入“offsetsetting”→坐标系→G54→输入计算的到的X值→按“测量”这样就完成了工件在X轴坐标系的设定。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Y轴的设定,这样,X和Y轴的坐标系就设定好了,Z轴的坐标系设定方法就是把刀具移动到毛坯的表面用开始的方法将Z设置为零。

这样就把XY和Z轴的坐标系设定完成,即完成了G54坐标系的设定。

在G54坐标系建立好了以后,就可以开始正式加工了。

首先为了保证程序没有差错,一般都先用已经输入的程序对腊模进行加工,即使程序有错也不会浪费毛坯件,也便于及时加以修改。

这样确定所有程序的路线、加工工艺都正确无误后,便可用铝件对毛坯进行机械加工。

首先,选择毛坯件上较平滑的一个平面为粗基准。

再次,就是进行对刀,并以第一把刀为基准,进行其他刀具对刀、测刀补。

点击控制面板上的“编辑”→“ROG”→输入要加工的程序名称→“自动”→“循环启动”→“开冷却液”完成这一系列的操作后,数控机床对工件进行自动加工了。

加工完成后,进行清洗和去毛刺处理,对已加工的成品进行加工精度和粗糙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