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12741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7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授课日期:

2012年3月5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

你最喜欢玩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

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

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

(1)22+13-6

(2)22-6+13

交流:

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四、课堂总结及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22+13-6

(2)22-6+13

=35-6=16+13

=29(人)=29(人)

 

教学反思:

课堂上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授课日期:

2012年3月7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

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

“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

还剩多少个面包?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

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

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7、完成练习一第5题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练习一的第2题、3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四、课堂总结及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54-8-22

(2)54-(8+22)

=46-22=54-30

=24(个)=24(个)

教学反思:

为了能让学生亲历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被我所学,为我所用”的乐趣,创设了一个十分生动形象的游乐园小朋友在面包房购买点心的生动活泼的情况,使课伊始,趣即生。

学生兴致勃勃地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巩固新学的加减、连减应用题。

教学时间:

3月8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连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加减、连减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1.口算:

78-1745+5471-3435+24

6l-4529+5629+4191-45

2.补充问题后,再列式计算。

(1)有20个乒乓球,17个小皮球,_____________?

(2)飞机上有儿童和大人一共57名,其中大人38名,____________?

(3)小明用了5张电脑磁盘,还剩下19张,____________?

3.解决实际问题:

⑴妈妈买了一些蛋糕,上午小朋友吃了9根,下午来了8个客人,每人吃一根,冰箱里还有21根。

妈妈一共买了多少根雪糕?

⑵二年3班的小朋友为了迎接新年活动,做了27个红灯笼,18个黄灯笼,送给一年级的小朋友15个,还剩下多少个?

⑶幼儿园第一次买来小象洒水壶12个,第二次又买来29个,现在分给17个小朋友去给花浇水,还剩多少个洒水壶没有分?

⑷图书馆有故事书54本,第一次借出16本,第二次借出28本,剩下的第三次全部借出。

第三次借出多少本?

⑸1996年和2000年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获奖牌情况如下:

金牌

银牌

铜牌

1996年

16

22

12

2000年

28

16

15

(1)1996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2)2000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3)请你自己提一个问题,并解答。

4.交流与订正:

哪些题目解答得好?

哪些题目还存在问题?

准备怎样解决?

5.小结与作业: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对今后的学习有何想法?

金牌

银牌

铜牌

1996年

16

22

12

2000年

28

16

15

板书设计练习课

 

教学反思:

精心设计问题的合理性,教师也注意了问题的开放性,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充分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例3授课日期:

2012年3月9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

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

“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

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交流:

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4X3=12(人)或4X3+7

12+7=19(人)=12+7

=19(人)

答:

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19人。

 

教学反思:

教学“混合运算”从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

本课设计能根据学生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动手摆,动脑想,动笔算,逐步发现“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二授课日期:

2012年3月12日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

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

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

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

学生观察后问:

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

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讨论。

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

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

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

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算式可以是:

3X3X3-2=25(个)3X3X2+7=25(个)3X3+3X3+7=25(个)

三、课堂总结与课堂作业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练习课)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朵花?

一共有多少只蜜蜂?

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

3X3X3-2=25(个)

3X3X2+7=25(个)

3X3+3X3+7=25(个)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对乘加、乘减混合算式运算过程理解的基础上,安排应用题,让学生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混合运算”计算格式以及运算顺序,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学生感到困难,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这四类问题学生刚接触,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理解。

第六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时间:

3月13日

教学目标:

对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理,进一步深化对两步算应用题的理解,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直接写出得数。

35-5X4=63-(35+14)=32-5-7=

19+3X9=45+8-39=8X9-38=

56+34-39=2X8+49=8X6+52=

二、判断题。

1.甲数是35,比乙数多8,乙数是43。

()

2.80减去7的4倍,差是52。

()

3.第一个加数是15,第二个加数与它相同,两个加数的和是45()

三、填空。

(1)34加19的和是____________,再减去47得____________。

(2)6乘9的积是____________,再减去39得____________。

(3)89减去43的差是____________,再加25得____________。

(4)76减去43的差是____________,再减去19得____________。

四、列式计算。

1.6乘4的积,再加上35得多少?

2.81减32的差,再减23得多少?

3.68减41与19的和,差是多少?

4.78减6与8的积,所得的差是多少?

五、应用题。

1.校园里种了78棵树,其中有25棵松树,27棵柳树,剩下的是树。

杨树有多少棵?

2.某市参加全省科技比赛的共80人,其中参加航模组的34人,参加船模组的36人,其余的参加车模组。

参加车模组的有多少人?

3.工人叔叔修一条长100米的路,每天修8米,修了3天,还剩多少米没修?

4.有16米布,做床单用去5米,做衣服用的米数和做床单用的同样多,还剩多少米布?

5.一箱苹果,吃了28个,剩下的苹果每天吃5个,可以吃7天。

这箱苹果原有多少个?

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78-(25+27)78-25-27

=78-52=53-27

=26(棵)=26(棵)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混合运算”计算格式以及运算顺序,但乘加、乘减、这问题学生刚刚接触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理解。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时间:

3月14日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老师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后学生汇报分法,然后进行优化

2、分一分: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

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

插花活动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板书设计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根。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化。

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课时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日期:

2012年3月15日星期四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

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

瞧!

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例3。

出示例3主题图。

1、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2、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3、小节: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

(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

引导学生思考:

有几个小动物就餐?

一双筷子是几根?

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出示情景图。

(2)、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

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五、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24个人,每4人一条船,共需(6)条船。

教学反思:

在新授过程中,有意识沟通乘除法间的联系,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地位。

用游戏、活动、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也产生成就感,获得愉悦的体验。

第三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授课日期:

2012年3月16日星期五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情景图。

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

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

除法

问:

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2、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

除号。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12÷4=3读作:

12除以4等于3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2、挑战园地:

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

“魔法卡片”

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

12÷4=3读作:

12除以4等于3

↓↓↓↓

被除除商

除号数

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生在这氛围中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授课日期:

2012年3月19日星期一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1)、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

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2)、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4)思考:

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2、挑战园地:

练习四第4、5题。

练习四第6题: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12÷4=3

↓↓↓↓

被除除商

除号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在上一节数学课的基础之上很快地学会了新的数学知识,会表述,也会运用。

效果良好。

但有个别语文底子差的学生会说不会写,导致书写时失误连连。

第五课时练习课

授课日期:

2012年3月20日星期二

教学内容: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

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发现大多数学生明确了何时用除法,以及除法所表示的意义,会用数量关系进行描述。

这可以说是与实际分一分的直接经验有必然联系,经过了孩子的手,知识更像知识了。

第六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

授课日期:

2012年3月21日星期三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