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40945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1.docx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1.docx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1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1

第一单元沉和浮

《物体在水中时沉还是浮》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整个单元教学的一个基础。

本课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理解对比实验的意义上,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除了特殊的悬浮状态),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大致能够清楚判断。

但是,根据生活经验所得,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

重的物体下沉而轻的物体上浮。

而这一表述过于简单化,生活中不难找出与这类说法相悖的例子。

如何从这一矛盾点出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这是本单元面临的问题,也是本节课开始探索的任务。

从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开始,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

于是,活动一开始,我从简单的物品入手,出示一块小石块与一片树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沉浮现象。

随后,出示教科书中所举例的七件物品,让学生纷纷预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对于个别物品,如萝卜、回形针、蜡烛,学生之间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分歧,大家的探究欲望升级。

接下来,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手头准备的材料,大家分工协作,一一将七种物品放入水中,判断其真实的沉浮状态。

真对这个活动,探究同学们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些物体的沉浮状态不同,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大小、轻重、是否空心、材料……一系列的猜测一一从学生的头脑冒出。

为了顺利进入今天探究的主题,我简单引导主要研究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它的沉浮状态真的和体积、质量有关吗?

很多同学都脱口而出告诉我是的。

接着,按照教科书中提供的切割以及连接的方式,用实验去检验真理,冲击学生头脑里原有的错误认识。

得出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体积(质量),它的沉浮状态不发生改变的结论。

问题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由于实验材料选择的不同及考虑的欠缺,导致产生了一些小的分歧。

例如,在探究回形针的沉浮时,有一个小组产生了回形针浮着的现象。

胡萝卜沉浮的判断,出现不同沉浮现象。

教学重建:

由于回形针很小,而由水的表面张力将之托起。

为了避免此类情况产生,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沉浮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明确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同时也规定了操作的方法应该是:

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人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实验材料的选择要科学,由于事先,我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准备实验素材。

因此,学生带来了白萝卜还有胡萝卜,且每个萝卜的新鲜程度也是不一的。

因此,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出现了浮、沉,甚至悬浮的现象。

学生们都很困惑,为什么同样是萝卜在水中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状态形式存在。

这时,教师就要随机简单提及一下悬浮这个状态,并告诉学生这与我们所准备萝卜的新鲜度,内含水分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关系。

从而解除学生头脑中的困惑。

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地方,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不同的班级,会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处理形式。

但是,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科学活动价值的提升,学生才能有发展,科

皮泥,但是也出现了个别溶于水的现象,导致测量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存在一定的误差。

(二)不少同学设计出的漂浮于水面的橡皮泥形状过大,而实验室里的量杯不够精确,我准备的量筒口径过小,导致无法测量排开的水量。

这些问题,给本节课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教学重建:

1.橡皮泥的问题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主要分三个环节:

(1)直接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

(2)把橡皮泥做成各种实心形状(圆柱体、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放入水中;(3)做成其他的形状(盒子形、乒乓球形、饺子形、船形、瓮形、碗形等)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由于彩色橡皮泥一接触水就容易被软化,故我要求学生用每种颜色完成一种形状,也就是我们说的一次性使用。

2.容器的问题

这一课是以橡皮泥作为媒介,研究改变物体形状导致排开的水量变化,从而影响物体的沉浮,所以要及时观察排水量的变化。

曾经考虑过用量筒,因为它的最小单位刻度10毫升,但是量筒的口比较小且比较长,不方便放橡皮泥。

最后我还是用量杯来作容器,在量杯上贴出更加精密的刻度,5毫升1小格,25毫升1中格,100毫升1大格,提高了读数的精确度。

2013.3.11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通过前面浮力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如何测量上浮物体的浮力。

并且知道其大小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排开水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但是,对于下沉的物体很多同学的头脑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的疑问:

它是不是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呢?

通过实验解答了同学的疑惑,而且还引出了浸入水的体积和浮力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于是,顺势进入这节课的第二个活动:

探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与浸入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再者,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着必然的联系。

就如我上的这一课中,需要用到体积这一概念,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学过体积的知识,这一点我在上课之前就注意到,因此没有影响到了学生的新课学习。

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多听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将各学科之间知识相互渗透,这样就能更好的进行教学

问题反思:

有的孩子说在水里拿重的东西比较好拿,有的说不管是什么物体,都是受水的浮力的,有的说是从书上看到过的,……

从孩子们的发言看,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片面的,表面的,不确定的。

所以这节课最大的目的就是用实验来证实他们的猜想。

钩码排开水的体积较小(一个钩码排开的水量6ml多),拉力和重力相差6克左右,用牛顿做力的单位,学生读测力计的读数时,几乎感觉不到测力计有多少变化,实验效果不明显。

教学重建: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水的浮力,结合本节课的前概念的完善、探究的组织和实施等:

1.对于沉到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寻找学生生活中的前概念?

在科学教学中,将生活现象赋予科学内涵,完善浅显的科学概念是必要的。

在本节课中,结合上节课的知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水的浮力,进一步引申到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学生的前概念中已有一定的生活常识:

如从水中拿沉在水底的石头等会感受到离开水面,石头变重;游泳时候刚学感受到被水拖起来等,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主动去发现,只是有感受,这就需要科学课堂将知识进行完善。

2.为了让实验效果更明显,我把试验用材料钩码改为选用了重量较轻体积较大的橡皮泥,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较大,测量拉力时效果明显。

3.引导学生猜测,并设计实验。

每一堂科学课都有一定的探究任务,从四年级开始,需要孩子们主动去设计探究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前一节课,测量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以课本给出的实验步骤为止,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孩子们能够主动进行设计,明确探究方案。

4.实验设计不忘本节课的探究核心—排开水的体积和重量

在设计实验记录上,始终让孩子们进行测量水的体积和自身重力,这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孩子们进行发现内部规律—密度做铺垫。

科学需要单元备课,才能更清楚的明了教材中每一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5.画示意图,清晰明了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从第五课开始,就需要孩子们学着画示意图,更加直观的指导浮力、重力和拉力之间的关系,也让孩子们体会到示意图的益处,对本节课的探究知识有一个深入作用。

2013.3.20

 

《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通过“引导、启发、实践、发现、总结”,提高学生自主分析、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自己构建概念和相应的知识体系。

1.学生发挥各种想象力,尝试猜测在进行本课教学时,以表演的形式出示同一土豆在2种液体中的沉浮情况,抛出问题。

2.同等体积的马铃薯、盐水、清水的重量不同引出密度。

本节课,通过天平比较相同体积的马铃薯、盐水、清水的重量,发现三者的重量不同,引出密度的概念。

这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是一个升华,对于前面探究的内容的进一步探究它的内在秘密。

这也是本单元较难的部分,不需要孩子们进一步的讲解密度概念,了解添加物质会使液体密度变大的初步概念即可。

3.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

在本节课的结尾,为了引导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究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

,抛出问题,给予孩子们思考和继续探究的欲望,回家继续探究溶解不同物质马铃薯的表现,增强对科学的学习欲望。

4.联系生活,引申概念

生活中的淹不死人的湖—死海,探究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和应用生活中的现象,科学从生活中来,回归生活的理念。

贴近生活,激发孩子们进一步去生活中寻求科学答案的欲望和激情。

问题反思:

材料的选择欠妥:

比较马铃薯在清水和食盐溶液中的沉浮实验,有个别小组的马铃薯在清水中是浮的现象,这对在一定浓度的液体中马铃薯的沉浮形式会改变的认识不准确。

在猜测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是盐水,验证的方法都说是用嘴尝尝,但对于不知名的液体能随便尝吗?

没有想到在酒精灯上加热蒸发的办法。

酒精灯加热液体实验中细节关注不够。

教学重建:

马铃薯都是学生从家带来的,有的相对比较新鲜,有的表面有很多皱褶、非常干巴,在清水中甚至都能浮起来。

所以准备材料要准备表面光鲜,最好是新鲜的马铃薯,这样实验效果更明显。

在使用酒精灯加热使液体加速蒸发时,要充分考虑安全性。

课堂上使用的铁夹子持续加热后会比较烫手,因此使用木制夹子会更加安全;实验记录单的设计能否更人性化,比如在记录加入物质量和沉浮情况时,把沉、浮、半沉半浮等情况标注细致,让学生便于准确记录。

同时,可以沉浮情况之后再加上一栏项目“心情如何”,在学生一勺一勺添加物质时,马铃薯从没有浮起来、慢慢浮起来再到完全浮起来的过程中,记录下“焦急”、“兴奋”等心情,会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对于如何判断使马铃薯上浮液体过程,要及时解决学生困惑,教师的点拨也不可少。

是不是盐水才能使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

学生们都说,不是。

那还有哪些液体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味精水、白糖水、鸡精水。

于是大家调制味精水白糖水进行验证,结果与猜想一致,大家的情绪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这一节,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以更加完善的细节和充满亲切感的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2013.3.25

第二单元热

《热起来了》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热起来了》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及热的原因,并且知道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阻挡冷气进入。

同时让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并且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等活动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从中引发学生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本节课的探究中,更多的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冷热,学生感受热穿少、冷增加衣服,喝太烫的开水时可以加一些凉水等,在解决衣服是否会给我们提供能量的思维验证中,引导孩子们认识,我们晚上钻进被窝前被子是怎样?

过一段时间被子会怎么样?

被子、衣服如何会给我们提供热量的话,那么堆放一起的衣服是否会因此产生过多的能力而燃烧一起来。

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碰撞中,整理了前概念,修补了有缺陷的前概念,获得科学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时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

学生对探究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

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给予积极的肯定甚至稍许夸张的评价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对学习的前景充满自信.如:

“你回答的很棒,请再响亮的说一遍!

”“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用肯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