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1篇范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06921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1篇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1篇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1篇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1篇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1篇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1篇范文.docx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1篇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1篇范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1篇范文.docx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1篇范文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1篇)

温馨提示:

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第一篇: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正好是圆锥的体积,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收到的效果不佳。

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条件掌握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

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我在六年级(6)班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

让学生自选空圆柱和圆锥,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书上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的。

思维也出现了激烈的碰撞。

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而是让学生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的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这样让学生置身于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

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要善于利用错误这一资源,让学生思考问题,让他们去几经碰壁,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思维的碰撞。

这样做实际上是非常富于启发性的。

学生做数学题不仅要学会这道题的解法,而且更要懂得这个解法的来历。

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

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有效利用错误这一资源,勇于、乐于为学生创造时机,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和成功的乐园!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第二篇: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效果不太好,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前提条件,掌握得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

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我就设计了以上的教学片断:

让学生自选空圆柱和圆锥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书上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而是让学生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装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

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

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要善于利用错误这一资源,让学生思考问题几经碰壁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这样做实际上是非常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会这道题的解法,而且更要学会这个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

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就要有效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教师要勇于乐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场所。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第三篇:

一节课下来,我静心思考,有以下几点反思:

1、一节好的课,在教学时要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从实物图形讲解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

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得出结论:

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然后,利用公式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2、一节好的课,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柱和圆锥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

在应用公式的教学,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3、一节好的课,要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平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的出色。

我在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动手做实验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第四篇: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及圆柱的体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

在教学,我首先通过给学生提供两组不同的学具:

一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另一组是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让学生通过倒水,发现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用圆锥容器装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刚好倒三次,即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而在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则不存在这样的关系,圆锥的体积就不是与它等底不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由此通过公式可以得出:

V圆锥=1/3圆柱

=1/3Sh(知道底面积和高)

=1/3πr2h(知道半径和高)

=1/3π(d*2)2h(知道直径和高)

=1/3π(c*2*π)2h(知道周长和高)

2.加强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我提供的是两组不同的学具,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体会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此项活动,不仅收获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还体会到了与同学合作,共享成果的幸福喜悦。

不足之处:

由于课前把制作的U盘带回家,未带回来,所以导致课上无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把动手操作的完整过程给学生进行展示。

再教设计:

上课前的一点一丝疏漏都要力求避免,课前准备真的是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缺少哪一环都会在课堂上留下遗憾。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第五篇: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的设计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设计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让学生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设计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大家的探究愿望。

2.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

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确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Sh的三分之一,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三分之一Sh。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第六篇: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

以往几次,都是按老方法进行,一开始教师就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先比较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再分别量出它们的高也相等。

进而由老师做实验,把圆锥装满水(或沙)往圆柱里倒,学生观察倒了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接着推导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重点强调求圆锥的体积一定要乘三分之一。

一节课上下来非常轻松,非常顺利,时间也充足,作业效果也还不错。

可是到了综合运用问题就出来了:

忘记乘三分之一的,计算出错的,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时,直接用体积除以底面积的,出的错误五花八门。

再上这节课时,我加强了以下几个点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教学新课时,我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2、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3、学生做图形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审题,先确定是什么图形,再想相应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公式列出算式。

这样对于后面的综合运用题,学生有了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就不会乱列式,

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从左算到右,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寻求简单的计算方法,把口算和计算有机结合。

如:

3.14×(4÷2)2×8时,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后再计算3.14×32。

又如:

×3.14×(4÷2)2×9时,先口算×9=3,(4÷2)2=4,3×4=12,再计算3.14×12。

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学生计算难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第七篇:

1、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非常顺利地得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原因之处有:

(1)猜想:

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使学生初步建立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师预设学生可能粗略地知道有三分之一这一关系,那么三分之一这一关系怎样推导呢引起以下怎样推导圆锥的体积这一过程。

(2)在推导过程,带着思考题(思考题实际就是学生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带有目标进行实验,让学生更有目的性,也非常方便,有操作性。

(3)学具准备充分,各小组选择水、沙子,增强趣味性,主动性,积极性高。

(4)公式推导完之后的一个反例子(出示一个非常大的圆柱和一个非常小的圆锥),让学生明确并不是所有的圆锥的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强调了等底等高。

2、练习题由浅入深,判断题主要是要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的运用和理解,第2题是书上的一组题,为提高效率只列式不计算,这三道题分别是告诉底面积和高、底面半径和高、底面直径和高,把几种类型都呈现出来。

最后一题是动手实践题,一要考察学生的公式运用情况,二要考察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策略,虽然没做几道题,但我觉得:

解决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3、本来想用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参与实验,考虑到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而影响体积公式的推导,所以把这一环节省去。

设计了一组大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让学生明确不管大小,只要等底等高就有3倍这样的关系。

4、时间分配上不到位,例题的处理,考虑到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公式并运用公式,所以没花多的时间,由于数字教大,部分学生没做完。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第八篇:

最近教学了《圆柱与圆锥》,内容包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并参与实践活动。

从教材编写的层面上讲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

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

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本单元,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

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

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形状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

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

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

圆柱的体积计算

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

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

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

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变化比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

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鼓励学生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

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从教学层面上讲,我觉得要注意这么几点: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理解公式的由来。

2、熟记相关公式和一些常见数据,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注意知识的拓展应用,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第九篇:

(课前准备:

等底等高、不等底不等高的空圆柱、圆锥、沙子,利用错误资源,展示思维过程――《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案例反思。

课前学生都预习过这一内容。

教学片断

师:

下面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看看几次正好装满。

小组代表从教具箱自选实验用的空圆锥圆柱各一个,分头操作。

师:

请同学们利用手的圆柱和圆锥、沙子,从倒的次数看,研究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1:

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三次正好装满。

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2:

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3(有些迟疑地):

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四次正好装满。

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

生1:

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

生5:

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

师:

并不都是三分之一呀。

怎么会是这样!

我来做。

(教师从教具箱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一个空圆柱)你们看,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

一次,再来一次。

两次正好装满。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

怎么回事?

是不是书上的结论有错误?

(以前曾有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提出过疑问)

学生议论纷纷。

师:

你们说该怎么办?

生6:

老师,你取的圆柱太大了。

(教师在他的推荐下重新使用一个空圆柱继续实验,三次正好倒满,教育论文《利用错误资源,展示思维过程――《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案例反思》。

)学生调换教具,再试。

师:

什么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

等底等高。

生: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

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是等底等高。

案例反思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效果不太好,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前提条件,掌握得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

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我就设计了以上的教学片断:

让学生自选空圆柱和圆锥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书上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而是让学生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装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

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

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要善于利用错误这一资源,让学生思考问题几经碰壁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这样做实际上是非常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会这道题的解法,而且更要学会这个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第十_大量的圆锥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抽象出几何形体的基础上引入。

再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互说圆锥的特征,加深对圆锥的认识。

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在本课,我无论从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我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大家积极发言,争先操作,参与率很高。

我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说一说,猜一猜等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学,在测学,在思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第十一篇:

课前,我给每组学生准备一盆沙和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体、圆锥体各一个。

课堂上组织学生4人一组,利用手的学具一起来探索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学生们有的将圆锥装满沙倒入圆柱;有的将圆柱装满沙倒入圆锥很快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在交流,学生经常把等底等高漏掉,作业时不注意等底等高条件,错误率也很高。

反思:

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完成操作推导出公式,给学生准备学具,只让学生来体验得出结果的一部分操作。

这样做截断了知识的本源,学生忽视了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条件的认识,因而对发现的规律认识不全面,最终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时也错误百出。

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圆锥,这样4组来装沙操作。

这样的探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学生在不断地测量、比较、猜测、验证发现只有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1/3。

收获:

①探究活动时,教师应避免探究问题开放材料过少的现象;②探究的问题应该在材料准备上开放;③让学生在充足、具有比较性的实验操作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全面探究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