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备课教案0457文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05600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性学习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备课教案0457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综合性学习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备课教案0457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综合性学习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备课教案0457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综合性学习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备课教案0457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综合性学习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备课教案0457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性学习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备课教案0457文档.docx

《综合性学习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备课教案0457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性学习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备课教案0457文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性学习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备课教案0457文档.docx

综合性学习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备课教案0457文档

 

2020

综合性学习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备课教案_0457文档

EDUCATIONWORD

 

综合性学习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备课教案_0457文档

前言语料:

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

【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主要讲述了,郑板桥乘船途中看到美景和渔民生活他不禁脱口而出“半弯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渔民为了留做纪念把此联刻在了石碑上。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备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备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

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对联,就是写对子,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言的独特表达形式。

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对联的故事。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

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1.带着你对对联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2.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我们不仅欣赏到了这么优美的对联,还认识了郑板桥这位有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让我们最后读一读这意味深长的对联。

五、作业:

搜集生活中的对联,大家交流一下。

相关资料

1.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

右侧的称为上联,左侧的称为下联,上方的称为横批,也称横额。

2.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几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不管怎样,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作用,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的。

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3.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形式对称。

右左两个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

(2)意思相关。

对一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是:

必须在上下联中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

(3)讲究对仗。

对仗也称对偶。

构成对联基础的是对偶辞格。

(4)平仄相对。

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一致。

4.郑板桥对联趣话

4.郑板桥上任

郑板桥到山东潍县上任那天,潍县城内张灯结彩,鞭炮齐鸣,迎接新任县官的到来。

可是郑板桥来到衙门前没有进门,却吩咐手下人在墙上凿洞。

一会儿工夫,墙上凿了十个铜盆大的洞,从外面一直能看到里面。

这时,有个人低声问道:

“大人,好好的墙壁,为什么凿这么多窟窿?

”郑板桥笑道:

“我听说从前一些官吏,敲诈勒索百姓,弄得百姓叫苦连天,我要把留在衙门里的那种腐败官气放掉,所以要凿些窟窿,透一透气!

凿好窟窿之后,他立即叫人在衙门口贴一张醒目的告示:

‘本官日夜受理状子。

”接着郑板桥又亲自写了一副对联:

黑漆衙门八字开,

有钱没理莫进来。

于是,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他一直忙到大天亮。

由于郑板桥判案公正,百姓称他青天大老爷。

5.郑板桥自画像

郑板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堪称三绝。

一天郑板桥的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

“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吧。

”郑板桥并不以为是玩笑,立即认真地写起来: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雪梅无两百枝。

这副联语,确是郑板桥的自我写照。

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愿意虚心求教于别人;而对封建官场的歪风邪气却决不随波逐流。

因此,他虽做官,却处处关心民众,不逢迎拍马,终于被罢了官。

这副联语出自他自己的手笔,维妙维肖地活画出郑板桥虚心好学、刚直不阿的高风亮节来。

6.入木三分

有一次,郑板桥把自己写的一些诗作送给朋友看,并附了一首诗,诗中写道:

“我诗无部曲,弥漫列卒伍;顽石乱木根,凭君施巨斧。

”他要求他的朋友用巨斧来砍削他诗中的顽石乱木。

郑板桥特别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他曾写过一副对联: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他认为那种隔靴搔痒式的庸俗捧场没有益处,而实事求是,中肯直率的批评却很可贵。

鲁迅对这副对联极为赞赏,曾特地手书此联赠日本汉学家增田涉。

7.湖光月色图

一个秋日,郑板桥租了一叶扁舟,到兴化北乡去。

船行到中堡湖时,已经是晚霞纷飞,夕阳西下的时候了,船家在船后摇橹,小船悠悠地荡行着,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湖光山色。

举目湖心,艘艘渔船上升起了袅袅轻烟;侧耳湖滩,只只菱舟上传来了阵阵渔歌。

天渐渐地黑了。

板桥正待回舱时,忽觉眼前一亮,但见半轮上弦月从湖面跃了出来,皎洁的月光映着那微波细浪,像满湖的碎银在闪光,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呵!

板桥脱口吟出一句: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上联吟罢,板桥正在沉思下联时,天色陡然变了。

不知从何处刮来了一阵狂风,平静的湖面顿时翻腾起来,小船被打翻,人被抛在水中。

正在危急之时,附近几只回家的小船赶忙拢来。

渔民们从水中救起了板桥和船家,并热情地请他们到庄上换衣服、用晚饭。

席间,渔民们告诉板桥:

这里湖中出鱼虾菱藕,岸上产稻麦果蔬,湖中产一种大蚌,里面还经常采到绿豆大的珍珠呢!

听着听着,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

是呵,这里一滴水、一粒砂,哪样不是宝呢?

真是“一粒沉砂万斛珠”呵!

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板桥欣然提笔,一挥而就: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砂万斛珠。

板桥走后,当地渔民请石匠把板桥手迹镌刻在一块石碑上,以资纪念。

8.板桥自寿联

郑板桥,早年家贫,一生只做过两任知县,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因帮助农民打赢官司和办理赈济,得罪了权贵,而被罢官。

他做官前后,都住在扬州卖画。

过六十寿诞时,他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

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俗;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

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副对联,写得轻松愉快,洒落自在,是极为有趣的,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的风度和胸怀,以及老年的兴趣和性格。

9.老先生巧对郑板桥

清朝时,有一位教书先生在一个有钱的人家当教师。

春天双方商定一年酬金八吊。

可是,到了年终,主人不仅一文钱不给,还把老先生辞退了。

老先生便到县衙门告状,县令郑板桥听了老先生的申诉之后说:

“恐怕你才疏学浅,误人子弟,不然,人家怎么会不给你酬金呢?

我今天要当场考考你,看看你的学问如何?

”老先生急忙申辩,并表示愿意当场应试。

郑板桥随手指着大堂上挂着的灯笼说:

“就以灯笼为题,我出一上联,你对下联。

”于是郑板桥出了一个上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老先生听了,沉思片刻,便脱口而出: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听了,很欣赏老先生的才华,当即下令把被告传来,结了此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备课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积累丰富语言文字。

3.感受文中所述情境,理解对联含义。

二、基础知识

1.生字:

题写上,签署:

题名、题字、题壁、题诗、题辞。

艘量词,指船只:

三艘轮船。

骤急,疾速,突然:

天气骤冷、骤然、暴风骤雨。

蔬可做菜吃的植物:

蔬菜、菜蔬、布衣蔬食。

蚌生活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介壳长圆形,表面黑褐色,壳内有珍珠层,有的可以产出珍珠:

蚌胎(指珍珠)。

碑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

石碑、丰碑、墓碑、口碑、碑文、碑碣。

2.会写的词语:

题联、一艘、河蚌、石碑、夕阳西下、湖光山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细浪如银、狂风骤起、鱼虾菱藕、稻麦果蔬

3.解词:

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简短的语言文字中却有着“好一幅湖光月色图”的美景,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文章运用了生动优美的语句描写了郑板桥的身临其景,从而生发一种深深的情感,近而写出一副好对联。

2.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感受景美物丰情深的境地,从而理解对联所抒发的情感。

3.教学难点:

理解感悟郑板桥“触景生情”的对联所包含着的情感。

4.教学突破点:

以作者对景美物丰情深的身临其境的描写语句为突破点,充分想像感受郑板桥当时的心情与感受,从而理解对联中所包含的情感。

四、教法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感受对联带给我们的情感。

教学过程:

1.读课题质疑。

郑板桥为什么题联赠渔民?

对联内容是什么?

……

2.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学习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

4.深入理解课文,解决质疑问题。

(1)郑板桥所题对联内容是什么?

“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2)小组内交流理解这副对联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汇报所学内容。

“半湾活水千江月”——“郑板桥端坐船头,……脱口吟道”

好一幅“湖光月色图”,这是一幅怎样的湖光月色图?

充分感受景色之美。

“一粒沉沙万斛珠”——“渔民告诉郑板桥……真是”

郑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这是一种怎样的欢乐呢?

充分感受物丰情又深。

5.饱含深情朗读这副对联及与相对应的描写。

6.课外拓展。

收集整理更多的对联,讲一讲对联中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半湾活水千江月景美

情浓

一粒沉沙万斛珠物丰

六、资料索引与精华

人物简介——郑板桥

郑板桥即郑燮(1693.11.22-1765.1.22),清代画家。

字克柔,号板桥。

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卒年七十三。

小学五年级语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备课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

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关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

2.交流关于郑板桥的资料。

3.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

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

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值得注意的读音有:

傍晚、袅袅、狂风骤起、菱藕、斛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4.通过查字典弄清字音与字义。

斛:

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5.着重强调易错的生字,如:

“艘”的笔顺;“骤”的第12笔是“丿”不能丢;“碑”的第11笔为“丿”。

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

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

“湖光十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等等。

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

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

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

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

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

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的画面。

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

四、背诵与积累。

1.背诵对联。

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

3.阅读课后的“积累”中的文章《斗鸡山上的对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