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常见化学品中毒现象与解救方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04732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种常见化学品中毒现象与解救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2种常见化学品中毒现象与解救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2种常见化学品中毒现象与解救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2种常见化学品中毒现象与解救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2种常见化学品中毒现象与解救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种常见化学品中毒现象与解救方法.docx

《12种常见化学品中毒现象与解救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种常见化学品中毒现象与解救方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种常见化学品中毒现象与解救方法.docx

12种常见化学品中毒现象与解救方法

12种常见化学品中毒现象与解救方法

∙ 发布时间:

2011年12月30日

 

  化工生产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但是由于化学品有毒有害的特殊性质,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稍有不慎也很容易发生中毒事故,介绍12种常见化学品的中毒现象与解救方法,供朋友们参考。

  1.甲醇中毒

  甲醇又称木醇、木酒精,为无色、透明、略有乙醇味的液体,是工业酒精的主要成分之一。

摄入甲醇5~10毫升就可引起中毒,30毫升可致死。

  中毒途径

  

(1)职业中毒主要见于甲醇的生产、搬运和以甲醇为原料或溶剂的工业。

在用甲醇制造甲醛或生产纤维素、摄影胶片、防冻液和变性剂等接触甲醇岗位,如通风不良或发生意外事故,可在短期内吸入高浓度甲醇,引起急性或亚急性中毒。

此外,在包装或搬运时,如容器破裂或泄漏,可经皮肤吸收大量甲醇而引起中毒。

  

(2)经口中毒多数为误服甲醇污染的酒类或饮料所致,部分为企图自杀者。

人口服中毒最低剂量约为100mg/kg体重,经口摄入0.3~1g/kg体重可致死。

  (3)甲醇的参考中毒量5~10ml(约4~8g)。

甲醇参考致死量30ml(约24g),但有少至5m1,多到250m1致死的报道。

甲醇中毒多因饮甲醇含量过高的酒引起。

近年来国内假酒造成的急性甲醇中毒事件屡有发生。

假酒多系用甲醇或含甲醇很高的工业酒精勾兑而成。

  甲醇中毒的应急处理方法:

用1~2%的碳酸氢钠溶液充分洗胃。

然后,把患者转移到暗房,以抑制二氧化碳的结合能力。

甲醇又称木醇、木酒精,为无色、透明、略有乙醇味的液体,是工业酒精的主要成分之一。

摄入甲醇5~10毫升就可引起中毒,30毫升可致死。

甲醇对人体的毒作用是由甲醇本身及其代谢产物甲醛和甲酸引起的,主要特征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眼部损伤及代谢性酸中毒为主,一般于口服后8-36小时发病,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步态不稳、嗜睡等。

重者有意识朦胧、瞻盲、癫痫样抽搐、昏迷、死亡等。

造成中毒的原因多是饮用了含有甲醇的工业酒精或用其勾兑成的“散装白酒”

  消化系统及其他症状:

患者有恶心、呕吐、上腹痛等,可并发肝脏损害。

口服中毒者可并发急性胰腺炎。

少数病例伴有心动过速、心肌炎、S-T段和T波改变,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急性甲醇中毒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双目失明,意识朦胧、谵妄、抽搐和昏迷。

最后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急救处理

  患者应立即移离现场,脱去污染的衣服。

口服者用1%碳酸氢钠洗胃,硫酸镁导泻。

  解毒剂:

乙醇为甲醇中毒的解毒剂,应用乙醇可阻止甲醇氧化,促进甲醇排出。

用10%葡萄糖液配成5%乙醇溶液,静脉缓慢滴注。

国内临床经验不多。

  2.光气中毒

  光气;碳酰氯;氧氯化碳;无色,高毒性气体,有窒息性气味。

空气稀释时,有一种干草的霉味,毒性比氯气大10倍。

  吸入一定量的光气可出现轻度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流泪、咽部不适、咳嗽、胸闷;或无明显症状。

  光气中毒会引发呼吸系统急性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大部分中毒病人初期症状为胸闷、咳嗽以及头昏等,严重的引起肺气肿等。

  理化性质

  无色,高毒性气体,有窒息性气味;空气稀释时,有一种干草的霉味。

在0℃时冷凝为透明无色发烟液体。

分子式COCl2。

分子量98.92。

相对密度1.381(20/4℃)。

熔点-118℃。

沸点8.2℃。

蒸气压161.96kPa(20℃)。

蒸气密度3.4。

微溶于水;易溶于苯、甲苯、冰乙酸和许多液态烃类。

遇水缓慢分解,生成一氧化碳和氯化氢。

加热分解,产生有毒和腐蚀性气体。

万一有光气漏逸,微量时可用水蒸汽冲散;较大量时,可用液氨喷雾解毒,也可被苛性钠溶液吸收。

COCl2+4NH3→CO(NH2)2+2NH4Cl侵入途径:

可经呼吸道吸入

  毒理学简介

  人吸入LCLo:

50ppm/5M;男性LCLo:

360mg/m3/30M。

人吸入5ppm/30M。

属高毒类。

为窒息性毒气。

毒性比氯气大10倍。

大鼠吸入20分钟的LC50为100mg/m^3。

较低浓度时无明显的局部刺激作用,经一段时间后出现肺泡-毛细血管膜的损害,而导致肺水肿。

较高浓度时可因刺激作用而引起支气管痉挛,导致窒息。

人的嗅觉阈为0.4~4mg/m^3。

8mg/m^3对眼和鼻有轻度刺激作用。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

吸入一定量的光气当时可出现轻度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流泪、咽部不适、咳嗽、胸闷;或无明显症状。

经1~24小时或长些时间的症状缓解期,后迅速出现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可并发纵膈及皮下气肿、气胸等。

血气分析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胸部X线片呈支气管炎或肺水肿的表现。

部分患者在肺水肿消退后2周左右可出现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

胸部X线片示两肺满布粟粒阴影。

处理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绝对卧床静息。

密切接触者即使无症状,亦应观察24~48小时,注意呼吸率及肺部听诊等。

及时观察血气分析及胸部X线片变化。

给予对症治疗。

防治肺水肿,给予合理氧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支气管解痉剂,肺水肿发生时给去泡沫剂如消泡净,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早期、适量、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可按病情轻重程度,给地塞米松10~60mg/日,分次给药,待病情好转后即减量,大剂量应用一般不超过3~5日,重症者为预防阻塞性细支气管炎,可酌情延长小剂量应用的时间;短期内限制液体入量。

合理应用抗生素。

脱水剂及吗啡应慎用。

强心剂应减量应用。

  标准

  车间空气卫生标准:

中国MAC0.5mg/m^3;美国ACGIHTLV-WA0.40mg/m^3

  中国职业病诊断国家标准:

职业性光气中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8787-88

  危规:

GB2.3类23038。

UNNO.1076。

IMDGCODE2070页2类。

副危险6.1类和8类。

  光气中毒的预防性治疗

  耶鲁大学的JonathanBorak博士等在题为“光气接触:

受损机制和处理方法”的论文中阐述了光气引发肺水肿的机制,并总结了接触光气后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方法:

  激素在接触光气后无症状的潜伏期内,立即静脉注射250mg的泼尼松龙(prednisolone)。

也可用雾化吸入地塞米松或倍氯米松(beclomethasone)。

  布洛芬(ibuprofen)在潜伏期内立即口服至少25~50mg/kg。

因布洛芬与蛋白紧密结合,其口服剂量与注射剂量几乎相同。

  N-乙酰半胱氨酸(NAC,痰易净)在无症状潜伏期内用20%的NAC溶液20ml雾化吸入。

  正压通气有些人推荐在潜伏期内作机械正压通气,预防光气引起肺水肿。

该方法起到减少液体蓄积、稳定肺泡内表面活性剂膜,并抑制静动脉分流,但是在某些无症状的个体不能接受这种疗法。

  以上预防性药物治疗方法已在动物试验中得到证实,能预防光气引起的肺水肿,但目前尚无临床经验,上述剂量是作者根据动物试验推算的。

  3.铅中毒

  铅是常见的工业毒物。

接触铅的行业和工种有印刷、蓄电池、玻璃、陶瓷、塑料、油漆、化工、造船、电焊等,铅矿的开采和冶炼也接触大量的铅。

  铅及其化合物主要以粉尘、烟或蒸气的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其次是消化道,如果在生产中长期吸入大量的铅蒸气或微细粉尘,血液中铅含量就会超过正常范围,引起铅中毒。

  铅中毒有急性和慢性中毒。

急性中毒主要是由于服用大量铅化合物所致,工业生产中急性铅中毒较少见。

职业性铅中毒主要为慢性中毒。

早期常感乏力、口内金属味、肌肉关节酸痛等,随后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食欲不振、腹部隐痛、便秘等。

病情加重时,出现四肢远端麻木,触觉、痛觉减退等神经炎表现,并有握力减退。

少数患者在牙龈边缘有蓝色“铅线”。

重者可出现肌肉活动障碍。

腹绞痛是铅中毒的典型症状,多发生于脐周部,也可发生在上腹部或下腹部。

发作时查体腹软,无压痛点,挤压腹部时疼痛可以减轻,面色发白,全身冷汗。

每次发作可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另可出现中度贫血,有时伴发高血压。

  预防铅中毒关键在于使车间空气中铅的浓度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应采取如下措施:

用无毒或低毒代替铅,如印刷用锌代替铅制板,用钛白代替铅白制油漆等;改革工艺,使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减少手工操作,如用机械化浇铸代替手工,熔铅炉使用感应电加热炉控制温度,安装吸尘排气罩,回收净化铅尘等。

  铅作业的工人应穿工作服、带过滤式防烟尘口罩,严禁在车间进食,饭前应洗手,下班应淋浴,坚持湿式清扫。

定期监测车间空气中铅的浓度、检修设备。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4.甲烷中毒

  甲烷(CH4)又称为“沼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天然气、煤气的主要成分,广泛存在于天然气、煤气、沼气、淤泥池塘和密闭的窖井、池塘、煤矿(井)和煤库中的有害气体之一。

倘若上述环境空气中所含甲烷浓度高,使氧气含量下降,就会使人发生窒息,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若空气中的甲烷含量达到25--30%时就会使人发生头痛、头晕、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乏力、四肢发软等症状。

若空气中甲烷含量超过45--50%以上时就会因严重缺氧而出现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昏迷以致窒息而死亡。

  急救措施:

  

(1)迅速将中毒者移离现场(抢救人员必须佩戴有氧防护面罩)并向“120"呼救;

  

(2)吸氧,有条件送高压氧舱;

  (3)人工呼吸。

必要时作气管插管,予兴奋剂洛贝林;

  (4)防治脑水肿,20%甘露醇250毫升静注并予速尿20毫克静注;

  (5)地塞米松20--40毫克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静滴,并予ATP、辅酶A、细胞色素C等。

  5.水银中毒

  水银,又称汞(mercury,Hg),在各种金属中,汞的熔点是最低的,只有-38.87℃,也是唯一在常温下呈液态并易流动的金属,质感犹如果冻。

比重13.595,蒸气比重6.9。

它的化学符号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液态银”。

  体温表内的水银主要含汞元素,不慎吞服后,会与体内含巯基的酶和蛋白质结合,影响其活性,妨碍细胞正常代谢导致重金属中毒。

尽管体温表内的汞含量不多,但服用后也会引起口腔炎、急性胃肠炎,表现为口腔糜烂、溃疡,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不慎误服以后,尝试用示指刺激咽喉部催吐,不一定能奏效。

不做任何处理就叫车去医院就诊,可能延长汞吸收的时间,加重损害的程度。

只有用喝水漱口后喝点蛋清或牛奶的方法,才能清除口腔中的残留汞,还能使蛋清或牛奶中的蛋白质与吞服的汞结合,从而保护胃黏膜,减少汞与体内蛋白质的结合。

  汞中毒的诊断

  急性汞中毒的诊断主要根据职业史或摄入毒物史,结合临床表现和尿汞或血汞测定(明显增高)而确立。

慢性汞中毒的诊断,应强调接触史,临床有精神-神经症状、口腔炎和震颤等主要表现,并需除外其他病因引起的类似临床表现。

尿汞和血汞等测定值增高对诊断有辅助意义。

驱汞试验可用二巯丙磺钠0.25g,肌肉注射;或二巯丁二钠0.5g,静脉注射;如尿汞排出量明显增高,可作为重要的辅助诊断依据。

  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中毒科副主任医师孔祥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含有水银的用品打碎后,如果大人看管不善,小孩子有可能误吞下去。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不要惊慌。

一般来说,生活用品含的大多是金属汞,而且含量很少,即使进入体内也不会被消化道吸收,少则几小时,多则十几小时,即可从粪便中排出。

如果误吞水银的量较大,可以口服牛奶或蛋清,使其中的蛋白质和水银结合,保护胃黏膜。

如果伤口碰到水银,则应到医院中毒防治科进行检查,出现中毒现象再进行治疗汞中毒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然后将衣服用塑料袋包裹好,以防止乱扔,造成二次污染。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注意保暖,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一定要快。

  食入:

误服者立即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慢性中毒者应脱离进一步接触。

  急救完毕后都应进一步就医,以确定是否有其他损害!

  汞中毒的治疗措施

  口服汞化合物引起的急性中毒,应立即洗胃。

也可先口服生蛋清、牛奶或活性炭;导泻用50%硫酸镁。

在洗胃过程中要警惕腐蚀消化道的穿孔可能性。

常用汞的解毒剂有以下几种:

  二巯丙磺钠:

其巯基可与汞离子结合成巯-汞复合物,随尿排出,使组织中被汞离子抑制的酶得到复能。

急性中毒时的首次剂量为5%溶液2~3ml,肌肉注射;以后每4~6小时一次,每次1~2.5ml。

1~2天后,每日一次,每次2.5ml。

一般治疗一周左右。

必要时可在一月后再行驱汞。

常见副作用有头晕、头痛、恶心、食欲减退、无力等,偶而出现腹痛或低血钾,少数患者出现皮疹,个别发生全身过敏性反应或剥脱性皮炎。

  二巯丙醇:

其药理作用与二巯丙磺钠相似。

首次剂量为2.5~3.0mg/kg体重,每4~6小时,深部肌肉注射一次,共1~2天。

第3天按病情改为每6~12小时一次;以后每日1~2次。

共用药10~14天。

常见副作用有头痛、恶心、咽喉烧灼感、流泪、鼻塞、出汗、腹痛、肌肉痉挛、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皮疹和肾功能损害等。

小儿易发生过敏反应和发热。

  乙酰消旋青霉胺:

其对肾脏的毒性较青霉胺小,每日剂量1g,分4次口服。

副作用有乏力、头晕、恶心、腹泻、尿道排尿灼痛。

少数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过敏反应和粒细胞减少。

青霉胺用法"铅中毒"。

  在急性中毒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纠正休克。

出现有肾功能损害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应避免应用驱汞药物,并应及早进行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洗,此时可同时应用驱汞药物,以减少汞对人体的毒性。

  慢性汞中毒的驱汞治疗5%二巯丙磺钠2.5~5.0ml,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续3天,停药4天,为一疗程。

一般用药2~3疗程。

此外,二巯丁二钠和青霉胺亦为常用驱汞药物。

硫胺-8-6-乙酰双氢硫辛酸甲酯硫化物,每日口服400mg,可使尿汞排泄量增加2~6倍。

间-二巯基琥珀酸0.5g,每日3次,连服5天,可使尿汞排泄比治疗前增加8倍。

  金属汞长期粘附在物体表面,在常温下持续蒸发。

因此汞作业车间的墙壁、地面和操作台的表面应光滑无裂隙,便于清扫除毒。

车间温度不宜超过15~16℃。

车间空气中汞最高容许浓度订为0.001mg/m3。

  6.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即CO)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

气体比重0.967。

空气中CO浓度达到12.5%时,有爆炸的危险。

工业上,高炉煤气和发生炉含CO30%~35%;水煤气含CO30%~40%。

炼钢、炼焦、烧窑等工业在生产过程中炉门或窑门关闭不严,煤气管道漏气都可选出大量CO。

在室内试内燃机车或火车通过隧道时,空气中CO可达到有害浓度。

矿井打眼放炮产生的炮烟中,CO含量也较高。

煤矿瓦斯爆炸时有大量CO产生。

化学工业合成氨、甲醇、—丙酮等都要接触CO。

  在日常生活中,每日吸烟一包,可使血液碳氧血红蛋白(COHb)浓度升至5%~6%。

在吸烟环境中生活8h,相当于吸5支香烟。

煤炉产生的气体中CO含量可高达6%~30%。

室内门窗紧闭,火炉无烟囱,或烟囱堵塞、漏气、倒风以及在通风不良的浴室内使用燃气加热器淋浴都可发生CO中毒。

失火现场空气中CO浓度可高达10%、也可发生中毒。

  中毒症状

  病人最初感觉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软弱无力,当他意识到中毒时,常挣扎下床开门、开窗,但一般仅有少数人能打开门,大部分病人迅速发生抽痉、昏迷,两颊、前胸皮肤及口唇呈樱桃红色,如救治不及时,可很快呼吸抑制而死亡。

煤气中毒依其吸入空气中所含一氧化碳的浓度、中毒时间的长短,常分三型:

  

(1)轻型:

中毒时间短,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为10%~20%。

表现为中毒的早期症状,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甚至出现短暂的昏厥,一般神志尚清醒,吸入新鲜空气,脱离中毒环境后,症状迅速消失,一般不留后遗症。

  

(2)中型:

中毒时间稍长,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占30%~40%,在轻型症状的基础上,可出现虚脱或昏迷。

皮肤和粘膜呈现煤气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

如抢救及时,可迅速清醒,数天内完全恢复,一般无后遗症状。

  (3)重型:

发现时间过晚,吸入煤气过多,或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常在50%以上,病人呈现深度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呼吸急促,会很快死亡。

一般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严重,常留有痴呆、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应急处理措施:

  

(1)立即打开门窗,移病人于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地方,注意保暖。

查找煤气漏泄的原因,排除隐患。

  

(2)松解衣扣,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分泌物,如发现呼吸骤停,应立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作出心脏体外按摩。

  (3)立即进行针刺治疗,取穴为太阳、列缺、人中、少商、十宣、合谷、涌泉、足三里等。

轻、中度中毒者,针刺后可以逐渐苏醒。

  (4)立即给氧,有条件应立即转医院高压氧舱室作高压氧治疗,尤适用于中、重型煤气中毒患者,不仅可使病者苏醒,还可使后遗症减少。

  (5)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50毫升,加维生素c500~1000毫克。

轻、中型病人可连用2天,每天1~2次,不仅能补充能量,而且有脱水之功,早期应用可预防或减轻脑水肿。

  (6)昏迷者按昏迷病人的处理进行。

  (7)中毒纠正后的处理:

  ①坚持早晨到公园或在阳台进行深呼吸运动扩胸运动、太极拳,每天30分钟左右,轻、中型中毒者应连续晨练7~14天;重型中毒者可根据后遗症情况,连续晨练3~6个月,作五禽戏、铁布衫功、八段锦等。

  ②继续服用金维他每天1~2丸,连服7~14天,或维生素c0.1~0.2克,每天3次,亦可适量服用维生素b1、b6,复合维生素b等。

  ③检查煤气使用情况,以防再次中毒;a.检查煤气有无漏泄,安装是否合理,燃气灶具有无故障,使用方法是否正确等;b.冬天取暖方法是否正确,煤气管道是否畅通,室内通风是否良好等;c.尽量不使用煤炉取暖,如果使用,必须遵守煤炉取暖规则,切勿马虎;d.热水器应与浴池分室而建,并经常检查煤气与热水器连接管线的完好;e.如入室后感到有煤气味,应迅速打开门窗,并检查有无煤气漏泄或有煤炉在室内,切勿点火;f.经常擦拭灶具,保证灶具不致造成人体污染,在使用煤气开关后,应用肥皂洗手,并用流水冲净。

在厨房内安装排气扇或排油烟机;g.一定要使用煤气专用橡胶软管,不能用尼龙、乙烯管或破旧管子,每半年检查一次管道通路。

  切记,高压氧治疗很重要,必须送医院,预防迟发性脑病!

  7.氨气中毒

  氨

  品名

  氨;液氨;Ammonia;CAS:

7664-41-7

  理化性质

  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恶臭味。

分子式NH3。

分子量17.03。

相对密度0.7714g/l。

熔点-77.7℃。

沸点-33.35℃。

自燃点651.11℃。

蒸气密度0.6。

蒸气压1013.08kPa(25.7℃)。

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极限16~25%(最易引燃浓度17%)。

氨在20℃水中溶解度34%,25℃时,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10%,在甲醇中溶解度16%,溶于氯仿、乙醚,它是许多元素和化合物的良好溶剂。

水溶液呈碱性,0.1N水溶液PH值为11.1。

液态氨将侵蚀某些塑料制品,橡胶和涂层。

遇热、明火,难以点燃而危险性较低;但氨和空气混合物达到上述浓度范围遇明火会燃烧和爆炸,如有油类或其它可燃性物质存在,则危险性更高。

与硫酸或其它强无机酸反应放热,混合物可达到沸腾。

不能与下列物质共存:

乙醛、丙烯醛、硼、卤素、环氧乙烷、次氯酸、硝酸、汞、氯化银、硫、锑、双氧水等。

  侵入途径

  氨气主要经呼吸道吸入。

  毒理学简介

  人吸入LCLo:

5000ppm/5M。

  大鼠吸入LC50:

2000ppm/4H。

小鼠吸入LC50:

4230ppm/1H。

  对粘膜和皮肤有碱性刺激及腐蚀作用,可造成组织溶解性坏死。

高浓度时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

人接触553mg/m^3可发生强烈的刺激症状,可耐受1.25分钟;3500~7000mg/m^3浓度下可立即死亡。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

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可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可出现紫绀、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及水肿、呼吸率快、肺部罗音等。

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喉水肿痉挛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致窒息,还可并发气胸、纵膈气肿。

胸部X线检查呈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肺炎或肺水肿表现。

血气分析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误服氨水可致消化道灼伤,有口腔、胸、腹部疼痛,呕血、虚脱,可发生食道、胃穿孔。

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

吸入极高浓度可迅速死亡。

眼接触液氨或高浓度氨气可引起灼伤,严重者可发生角膜穿孔。

皮肤接触液氨可致灼伤。

  应急处理

  吸入者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维持呼吸功能。

卧床静息。

及时观察血气分析及胸部X线片变化。

给对症、支持治疗。

防治肺水肿、喉痉挛、水肿或支气管粘膜脱落造成窒息,合理氧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支气管舒缓剂;早期、适量、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可按病情给地塞米松10~60mg/d,分次给药,待病情好转后减量,大剂量应用一般不超过3~5日。

注意及时进行气管切开,短期内限制液体入量。

合理应用抗生素。

脱水剂及吗啡应慎用。

强心剂应减量应用。

误服者给饮牛奶,有腐蚀症状时忌洗胃。

对症处理,眼污染后立即用流动清水或凉开水冲洗至少10分钟。

皮肤污染时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30分钟。

  8.煤气中毒

  煤气是一种以煤为原料,加工制得的含有可燃组分的气体。

根据加工方法、煤气性质和用途分为:

煤气化得到的是水煤气、半水煤气、空气煤气(或称发生炉煤气),这些煤气的发热值较低,故又统称为低热值煤气;煤干馏法中焦化得到的气体称为焦炉煤气,高炉煤气。

属于中热值煤气,可供城市作民用燃料。

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氢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家庭中煤气中毒主要指一氧化碳中毒、液化石油气、管道煤气、天然气中毒,前者多见于冬天用煤炉取暖,门窗紧闭,排烟不良时,后者常见于液化灶具漏泄或煤气管道漏泄等。

煤气易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煤气中毒时病人最初感觉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软弱无力,当他意识到中毒时,常挣扎下床开门、开窗,但一般仅有少数人能打开门,大部分病人迅速发生抽痉、昏迷,两颊、前胸皮肤及口唇呈樱桃红色,如救治不及时,可很快呼吸抑制而死亡。

煤气中毒依其吸入空气中所含一氧化碳的浓度、中毒时间的长短.当居室内一氧化碳体积达0.06%时,人会感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四肢乏力等症;超过0.1%时,只要吸入半小时,人即会昏睡,进而昏迷;达到0.4%时,只要吸入1小时就可致人于死亡。

  煤气中毒常分三型:

  轻型:

中毒时间短,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为10%~20%。

表现为中毒的早期症状,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甚至出现短暂的昏厥,一般神志尚清醒,吸入新鲜空气,脱离中毒环境后,症状迅速消失,一般不留后遗症。

  中型:

中毒时间稍长,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占30%~40%,在轻型症状的基础上,可出现虚脱或昏迷。

皮肤和粘膜呈现煤气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

如抢救及时,可迅速清醒,数天内完全恢复,一般无后遗症状。

  重型:

发现时间过晚,吸入煤气过多,或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常在50%以上,病人呈现深度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呼吸急促,会很快死亡。

一般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严重,常留有痴呆、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预防措施:

  

(1)立即打开门窗,移病人于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地方,注意保暖。

查找煤气漏泄的原因,排除隐患。

  

(2)松解衣扣,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