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汉语水平东干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及教学策略共12页文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03944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汉语水平东干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及教学策略共12页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级汉语水平东干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及教学策略共12页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级汉语水平东干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及教学策略共12页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级汉语水平东干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及教学策略共12页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级汉语水平东干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及教学策略共12页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汉语水平东干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及教学策略共12页文档.docx

《中级汉语水平东干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及教学策略共12页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汉语水平东干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及教学策略共12页文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级汉语水平东干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及教学策略共12页文档.docx

中级汉语水平东干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及教学策略共12页文档

中级汉语水平东干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及教学策略

  一、引言

  东干族是生活在中亚地区我国晚清陕甘地区的回民后裔,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

东干语是以我国近代汉语中的甘肃、陕西回民汉语方言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为主体,以甘肃话语音为标准音,在保持近代汉语陕甘方言的语言系统特点的同时所产生的近代汉语方言的域外变体(林涛,2011)。

正因为东干语是近代汉语方言的域外变体,我们有理由认为具有东干语背景的东干留学生对汉语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一方面,东干语为有声调语言,而不是无声调语言;另一方面,东干语保留了陕甘方言的特点,和汉语普通话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东干语背景的东干留学生的汉语单字调学习具有独特性。

  国内现阶段关于东干语的研究,主要有东干语内部语音、词汇、语法等系统的分析(林涛,2001;王森,2015),东干语语音声调的研究(星雨,2008;刘俐李,2013、2015)。

而关于东干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鉴于此,本文拟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来研究具有东干语背景的东干留学生学习汉语单字调所出现的问题。

  任何一种有声调的语言(或方言)都有一定的声调格局(即单字调系统),单字调的声调格局是对声调的静态分析,是各种声调变化的基础形式,是考察各种声调变化的起始点。

(石锋2012:

5)

  二、声调实验说明

  

(一)发音合作人

  本文的发音合作人是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东干留学生。

共包含5位发音人(三男二女,年龄在22岁到24岁之间),均来自西北师范大学东干班且通过了HSK4级。

汉语水平参照HSK分级,通过HSK6级为高级水平,通过HSK4级为中级水平,HSK3级(包括HSK3级)以下为低级水平。

汉语对他们来说均是外语。

  

(二)实验对比数据

  得到发音人的实验数据后与标准的北京语音做对比,对比数据采用石锋《北京话单字音声调的分组统计分析》中的实验数据(记为M'1、F'1)。

  (三)实验用字

  本文所选取的实验用字共包含40个汉字,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10个。

实验用字的选取以《HSK甲级词汇》和《HSK乙级词汇》为依据,尽量选择常用的单字调口语作为实验用字,每个实验用字都标注了汉语拼音,避免发音合伙人不认识汉字的情况。

实验用字参见附录一。

  (四)实验过程

  本研究以AdobeAudition?

槁家羧砑?

,设定采样率为16000Hz,单声道,精度16bit,并使用话筒以减少噪音。

录音结束后,以wav格式存储在电脑中;标注、分析和数据提取均采用多功能语音信号处理软件Praat5.4.04,用SPSS、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归纳、统计和作图。

  三、中级汉语等级东干留学生单字调声学实验

  音区和曲拱是声调的两个基本属性。

音区指声调音域(即调域)的分区。

调域即声调音高的活动范围,存在于最高音高和最低音高之间。

通常用五度制标记。

音高向不同音区的滑动变化构成了声调曲拱,即调型。

汉语声调共有平、降、升、凹、角、凸、零7种曲拱形态(刘俐李,2005)。

音区和曲拱是“音高”因素,本文据此讨论具有中级汉语等级的东干留学生汉语单字调习得情况。

  

(一)声学实验的方法

  将语音材料导入Praat语音软件中,得到单音节字的原始语音波形图谱,测量时去掉弯头和降尾。

对所测得的原始基频数据进行归一,转化为五度值,归一时采用T值公式(石锋,1994)计算。

  

(二)实验数据分析

  1.语音数据的相对化

  基频是声调的主要声学参数,单位为赫兹(Hz)。

本文采用石峰提出的T值公式进行基频归一:

  T=5[(Lgx―Lgb)/(Lga―Lgb)]

  公式中的x为测点值,a、b分别为语音样本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结果乘以5是为了使实验数据跟传统的五度值记调法相对应(石锋,2012:

6)。

因此,T值就是五度值的参考标度。

  根据公式计算出T值取值范围只能在0到5之间。

此时我们便可以采用调系规整使T值与传统五度值相互对应,具体来说我们采用“界域”和“斜差”策略规整声调系统。

“界域”指由T值转换为五度值时每度之间的分界线,定义为±0.1(T值),即每度边界有±0.1的浮动域,T值转换为五度值的区间为:

  “斜差”即基频轨迹斜率的简略计算值,计算公式:

K=Yw―Ys。

公式中的Yw、Ys分别为声调基频斜线尾点和首点的数值。

并依照以下规定确定曲拱的归属:

(1)在同一层五度音区内,其斜差超过|0.5|,定为凹、凸拱;

(2)若声调曲线落在相邻音区的五度边界,其斜差在|0.5|以内,定为平拱(刘俐李,2013:

5)。

  

(1)阴平调数据分析

  在普通话中,阴平调为高平调,调值为55。

“高”与“平”分别指调域和调型。

结合T值数据和调域、调型我们制出下表:

  结合图1和表1我们看到实验组五位发音人T值的极差都没有大于0.5。

因此他们的声调都是平调,没有调型偏误。

从调域上看,M1、F2均为55,M2为43,M3为33,F1为44。

也就是说,除了M1、F2两位发音人,其他3位发音人都出现调域偏误。

相较于对比组数据,M2、M3、F1三位发音人的调域偏低。

  

(2)阳平调数据分析

  阳平调,在普通话中是中升调,普遍认为阳平调的调值为35。

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曹文(2010)指出阳平调的常见调值有35、24、335、324。

此外还有林焘(2001)指出调值有35、25、24、325、425。

石锋(2009)提出:

阳平调是从调域中部上升到调域上部的升调,起始处有小的“凹”形。

如果在实验中选取的测量点较少,只计算起点和终点的音高,就会忽视这个阳平调起始段的“凹”形。

这是声带发音的生理物理机制自然造成的伴随特征,“凹”“凸”应该作为声调表现的一种重要特征给予重视。

所以,本文对阳平的界定是,起点分布在2到3度之间;折点在第二个或者第三个测量点;折点的T值在2到3度之间;终点分布在4度到5度之间。

前三个标准可用来判断调型是否有偏误,最后一个标准可用来判断调域是否有偏误。

结合上述的四个判定标准和调域、调型我们制出了下表:

  根据上文所说的判断标准并结合表二数据可得知,7位发音人的调型均是升类。

五位实验组发音人中M1、F1、F2的调域为25,M2、M3的调域为24;对比组M'1、F'1的调域均为25。

也就是说,七位发音人阳平调起点均在2度,终点在4―5度之间。

从图3-2和表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五位实验发音人的阳平调声调曲线都有一个折点。

其中,M1、M2、M3、F2的折点在第二个测量点,F1的折点在第三个测量点;对比组发音人M’1的折点在第二个测量点,F’1的折点在第三个测量点。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终点位于4―5度之间。

这符合本文对阳平的判断标准。

也就是说,五位发音人的阳平调没有调型和调域偏误。

由此可见,东干留学生的阳平调习得较好。

  (3)上声调数据分析

  上声调,是明显的曲折调。

它的特点可用“低”和“凹”来概括,通常认为其调值为214。

起始部分有些下降,将近时长的一半都停留在调域的底层,末尾部分上升为声调的最高值(石锋2009:

69)。

  鉴于上声的特点为“低”和“凹”,因此,本文对上声的鉴别标准为:

第一,对于降升调,起点分布在1度和2度之间,折点在第四个点,终点在2度到4度之间;第二,为低降调型和低平调型,调型在第4或第5测量点的T值在0度到0.5度之间。

结合上述判定标准和调域、调型我们制出了下表:

  结合图3和表3可以得知以上七位发音人的上声调型都是凹类,先下降后上升。

但是仔细看来,实验组M1发音人上声调调值为314,其折点在第4个测量点,T值为2度,大于0.5度。

相较于其他发音人,其?

调曲线图在五度坐标图中整体向上位移了1度多,折点T值偏高。

所以M1上声声调曲线只有“凹”的特点,而没有“低”的特点。

可以说,M1发音人的调型和调域都出现了偏误。

  此外我们可以得出:

实验组另外四位发音人的声调曲线折点都是在第4、5个折点,T值低于0.5度,所以,符合上声调“低、凹”的特点。

所以他们的调型没有发生偏误。

  从调域角度说七位发音人上声调值分别是:

M1的调值为314,M2、M3的调值是214,F1、F’1的调值为313,F2、M’1的调值为213,其中M2、M3、F2、M’1的调值均符合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上声调的判断标准。

而M1、F1、F’2的声调起点均为3度,起点调值偏高;其终点的调值是符合本文对上声的判断的。

也就是说,实验组五位发音人中,M1、F1出现了调域偏误,而M2、M3、F2并没有出现偏误。

  (4)去声调数据分析

  去声是典型的全降调,下降的速度是先慢后快,起点在4度到5度之间,终点在1度到2度之间,且九个点极差大于3度,因此51、52、41都可以算作全降调。

结合上述判定标准和调域、调型我们制出了下表:

  结合图4和表4我们可以得出,从调型上看,实验组五位发音人的去声都是全降调。

他们的声调曲线在起始处下降较为和缓,然后再急速下降到最低,完全符合普通话去声的发音标准,并没有调型方面的偏误。

  从调域的角度来看,M1、M2的声调调值为51,而F1和F2发音人的调值为52,均符合上文对于普通话去声的判定标准,M3的调域虽然是52但其起点和终点的极差小于3度,其去声终点T值偏高,出现了调域偏误。

  根据上文对东干族学生汉语四声的习得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得到他们的偏误数量,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到,东干留学生阳平掌握最好,调型和调域偏误数都为0人次;去声掌握较好,调型偏误是0人次,调域偏误数是1人次;阴平调型偏误是0人次,调域偏误数是1人次;上声习得较差,调型偏误数为1人次,调域偏误数为2人次。

另外从上表中可以看到,4个声调中,5位留学生只在上声出现了1人次调型偏误,而调域偏误却出现了7人次。

所以,调域的学习是东干留学生学习的重点。

  通过对音高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东干留学生的阳平掌握的最好,去声和阴平和次之,最后是上声;2.声调调域方面是他们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

  调型偏误少,是以东干语为母语的东干留学生的优势,因为他们对声调有较强的感知能力。

而调域偏误较多,则说明东干留学生还需要有更多提升声调准确度的精细化加工。

  四、声调偏误原因及教学策略

  从声调习得方面来看,对于大多数留学生来说,尤其是母语是无声调语言的留学生,他们在学习汉语声调的过程中,阳平和上声往往是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尤其是在调型方面。

而东干留学生却并没有调型方面的困扰,反而调域学习是他们声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这些不同之处,本文认为主要与他们的母语背景有关。

除此之外,留学生声调学习仍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偏误原因

  1.东干语的副迁移

  东干留学生的母语为东干语。

其内部又分为甘肃支和陕西支,甘肃支的调类较为简单,只有三个单字声调:

平声、上声、去声,调值分别为24、51、44(林涛,2012:

10)。

而王森认为东干语内部甘肃支的调值是13、41、44;陕西支共有四个声调,调类与普通话一致,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其相对应的调值分别是:

21、35、41、44(王森,2015)。

本文以王森的研究为准。

从东干语对应的调值我们可以看到,东干语的声调以平调或升调为主,只有调值41为降调。

而且升调上升的幅度不大,都是在1度到2度的范围内波动。

其负迁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东干留学生汉语上声调的调域偏误与他们的母语有关。

上声调的调域偏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的上声调起点位置偏高,为2度至3度,而不是1度至2度;二是他们的上声调的折点位置调值偏高,达不到1度。

正是因为他们的母语的调域范围高于1度,所以导致他们在感知1度调值的过程中出现了偏误。

  第二,东干语里的降调为41,实验数据分析所得出的东干留学生习得的汉语去声调值为51或52,普通话里的去声调值为51。

而且在上文中,我们论述了东干留学生的去声调的偏误主要是终点T值偏高,已然接近2度至3度的范围。

而东干语的降调调值为41,其调域相差值是3度,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陕西支东干语对东干学生学习汉语声调的调域出现了负迁移影响。

  第二,东干语里除了降调41外,剩下的声调调值甘肃支为13、44;陕西支为21、35、44,调域值的差值在1度和2度之间波动,这与东干留学生多出现调域偏误有关。

比如,东干留学生的汉语阴平调调域偏低,有两位发音人的调域在2度至3度,一位发音人的调域在3度至4度,而达不到5度。

这是因为东干语的声调调值普遍偏低,而导致其出现调域偏误。

  2.哈萨克语、俄语两种语言的负迁移

  哈萨克斯坦的东干族学生的语言背景除了东干语以外,还有俄语和哈萨克语。

俄语和哈萨克语都为非声调语言,其语气和情感主要通过语调的升和降来表达,与汉语声调的作用有本质的区别。

大多数留学生学习汉语都会把母语作为学习第二语言的媒介,自然会从本族语中寻找与之相近似的音位或音素进行语音模仿,即所谓的“中介语声调”,结果造成偏离。

影响东干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的因素也包括了“中介语声调”的因素。

  东干语是近代汉语方言的域外变体,但其汉语特征已然发生了“磨蚀”现象。

具体表现在:

汉语语音特征的磨蚀和汉语词汇特征的磨蚀。

而汉语语音特征的磨蚀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声调的曲拱样态由降、升、平三种缩减为降、升两种。

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减小,东干语各声调的区别度在逐渐减弱这是声调系统开始模糊的征兆(刘俐李,2013:

5)。

磨蚀现象产生的与俄语的强势地位有关。

在“新派”的东干语中声调系统的模糊也对汉语的学习产生了负迁移。

  

(二)声调教学策略

  在分析了哈萨克斯坦东干留学生声调偏误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后,我们试图提供一些在声调方面的教学对策和学习方法。

  语音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毛世祯的五点教学原则,还有刘的七点教学原则,强调音素教学和语流教学相结合,通过两种和多种的语音对比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声调的教学既要与声母和韵母的教学结合,也要语音知识的讲解作为辅助等多种策略。

在具体到对哈萨克斯坦东干留学生的教学时,我们提出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利用母语的迁移作用

  以东干语这一有声调语言为母语的东干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根据上文分析,东干语对东干留学生的迁移作用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个方面。

因此,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不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应重视母语的迁移作用,要取长补短,克服负迁移作用,促进正迁移作用。

  2.重视调域教学,扩大学生调域

  针对东干留学生的调域偏窄,本文认为东干留学生的声调教学要重视调域训练,扩大其调域范围。

  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东干留学生可先学习调型,之后集中进行调域的训练。

我们认为阴平调的调域练习很重要。

如果?

l阴平调时,起调起不高,就会出现把高平字念成中平或低平字。

如果阴平调起得太低,就有可能影响去声调,因为去声调的起点和阴平调一样高,所以阴平起调低,则去声起调也低。

阴平起调低也会影响到阳平,因为阳平的落点和阴平一样高,如果阴平落点低,就升不到位,这样使去声、阳平的调域都变窄。

因此,在调域的训练中,一定要多练习阴平调的起调,起调要高,从而扩大四声的调域范围。

  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调值的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该结合东干语的声调来讲解普通话的调域,先让学生找到最高音域、中间音域和最低音域,让学生了解三种音域的相对高度,再结合自己的发音特征,找到准确的声调高度,并将调域理论与学生自己的发音实践相结合,长期的训练,扩大东干留学生的音域。

当然,调值的讲解并不意味着要严格按照普通话的标准调值教学,我们认为应该允许调值有一定的变化范围。

  3.从易到难,顺序排练法

  “从易到难”的教学顺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先调型学习,后调域学习。

因为对于东干留学生来说,调型学习要比调域学习容易得多;二是四声的学习顺序为“二、四、一、三”。

因为,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东干留学生学习普通话声调时阳平掌握的最好,其次是去声,阴平和上声的偏误多在调域方面。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遵循“二、四、一、三”的顺序,从而提高声调教学水平。

  五、结语

  本文利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五位发音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进行了逐一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东干留学生的阳平习得效果最好,其次是去声,最后是阴平和上声。

东干族留学生的调域偏窄,调域偏误多于调型偏误。

而且,针对以上偏误,我们分析了形成偏误的原因,讨论了母语――东干语对东干留学生声调学习的影响和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并提出了东干留学生声调教学要以调域教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3条:

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2、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