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一般中医护理常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03712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一般中医护理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内科一般中医护理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内科一般中医护理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内科一般中医护理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内科一般中医护理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科一般中医护理常规.docx

《内科一般中医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一般中医护理常规.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科一般中医护理常规.docx

内科一般中医护理常规

第一部分科室常见病中医护理常规

一、中风

因素体痰热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

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腹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挡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期

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期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

(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取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护理

(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3)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可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服。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

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

经常食用含粗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6.根据白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二、眩晕

因风阳上扰、痰瘀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肾、脾。

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1.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

2.生活白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

风阳上扰证、痰浊上梦证、肝肾阴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3)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的者座椅、床铺避免晃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眩晕发作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用。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腻、生冷、烟酒之品。

(2)风阳上扰者,可食滋阴潜阳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多食滋阴益肾之品。

5.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宜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白我调控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需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6.临证(症)施护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乐观。

2.注意劳逸结合,切忌过劳和纵欲过度。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

5.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6.有高血压病史者要坚持服药,定期测量血压。

三、消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和形体消瘦为特征。

以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浬一为下消,统称消渴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胃、肾。

糖尿病、尿崩症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1.既往饮食结构和习惯,家族史。

2.病程长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白理能力。

3.并发症。

4.心里社会状况。

5.辩证:

燥热伤肺证、胃燥津伤证、肾阴亏虚证、阴阳两虚症、阴虚阳浮证。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遵医嘱定期检查血糖和尿糖的变化。

3.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定时测体重。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神志、视力、血压、舌脉、皮肤等情况。

2.患者突然出现心慌头晕、出虚汗、软弱无力等低血糖现象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呼出烂苹果气味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神昏、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严格按医嘱服用降糖类药物。

(4)饮食护理

1.遵医嘱进食,控制总热量。

2.禁食糖、烟酒,少食煎炸食物。

3.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水煮蔬菜类食物。

(5)情志护理

增强与慢性疾病做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将积极配合治疗。

(6)临症(施)护。

1.上消(燥热伤肺证),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2.中消(胃燥津伤证),大便秘结时,可食用多纤维蔬菜或遵医嘱口服通便药。

3.下消(肾阴亏虚证,)可进行穴位艾灸;口渴时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4.神昏者,按神昏常规护理进行。

5.出现低血糖时,立即给予糖水或果汁、巧克力、饼干等,必要时遵医嘱给药。

6.有皮肤瘙痒、疳肿、痈疽者,嘱患者切勿搔抓,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7)健康指导

1.向患者讲解饮食疗法,使患者合理安排每日膳食。

2.避免精神创伤和过度劳累。

3.指导患者掌握白我监测血糖和尿糖的方法。

4.讲解本病并发症的表现,如眼部病变,足部感染等,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5.指导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理发、修剪指甲;衣,鞋袜要柔宽松;趾端要保暖。

6.定期复查,随身携带糖尿病治疗保健卡,以防发生低血糖时,可采取急救措施。

7.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运动方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四、胸痹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疼痛发生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白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

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痰浊阻证、心气虚弱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胸痛部位、性质、时间及放辐射的部位。

(2)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

(3)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形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这中药汤剂宜趁热服。

4.饮食护理

(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国宝级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心衰者宜低盐饮食。

5.情志护理

避免情绪紧及不良刺激。

指导患者掌握白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

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等。

6.临证(症)监护

(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2)心血瘀阻者,应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3)疼痛时,遵医嘱给与及时有效、缓解疼痛的药物。

(4)喘息不得卧者,给予吸氧半卧位。

(5)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并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不畅时可用开塞露。

(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饮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避免紧、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

(4)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5)指导患者家属在病情突然变化时的简易应急措施。

第二部分中医科护理常规

\中医科一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C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C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

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

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预防院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二、高热

因外感六淫、疫厉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

以体温升高在39C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表或在里。

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

(2)伴随症状及生活白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2.护理要点

一般护理

(1)按中医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3)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4)对于时行疫厉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5)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

身,定时变换体位。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情况。

(2)神昏澹语、肢体抽搐等情况。

(3)吐血、咯血、岫血、便血、溺血等情况。

(4)高热不退、大吐、大泻等情况。

(5)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

3.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

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5.情志护理

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白身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痞,

以助退热。

⑵.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3.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

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

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4).根据白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三、脱证

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所致。

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便白遗、脉微欲绝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脑、经络、气血。

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的变化。

(2)饮食习惯,排泄状况。

(3)生活白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

气脱、阴脱、阳脱。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室。

c.注意保暖。

d.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

e.尿失禁者,遵医嘱留置导尿管并定时冲洗膀胱,保持外阴清洁。

大便失禁者,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f.准确记录出入量,患者6小时无尿,注意检查是否尿潴留,尿闭者应及时报告医师。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b.正确记录出入量,患者每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c.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立刻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a.严格按医嘱用药。

b.中药汤剂宜温服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b.病情好转后,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情志护理

a.患者元气已弱,劝慰患者安定情绪,注意静养。

b.做好患者家属的劝慰工作,关心患者。

6.临证(症)施护

a.四肢不温,汗出者,可予四肢放置热水袋等保暖,遵医嘱如给予参附汤或艾灸。

b高热,遵医嘱给予十宣放血或针刺退热。

c喉中痰鸣、喘促痰厥者,及时吸痰,遵医嘱立即吸氧。

3.健康指导

1.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过激。

2.根据白身情况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3.久病初愈,应注意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

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防止正虚邪袭,变生他证。

4.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忌食生冷、油腻刺激之品,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四、暴泻

因感受外邪、疫毒或饮食、劳倦等所致。

以发病急骤、突然腹泻、暴迫下注如水、腹痛肠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涉及脾、胃'急性肠炎、食物中毒、胃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腹泻的次数、量、色、性质及伴随的症状。

(2)近期进食情况、饮食喜好、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

(3)肛周皮肤情况。

(4)生活白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

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护理,执行消化道隔离。

b卧床休息,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必要时便后坐浴,遵医嘱肛周涂中药。

c及时留取大便送检或细菌培养。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大便性状、次数、颜色、气味。

b.暴泻甚者两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粗糙、腹胀无力,

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C.暴泻其势凶猛,面白肢冷、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尿少或无尿,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3)给药护理

a.确保患者遵医嘱服药。

密切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

b.一般汤剂宜温服。

(4)饮食护理

a吐泻严重者暂禁食,病情好转后,可进流质饮食。

b暴泻气阴两虚者遵医嘱可用药粥。

(5)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忌怒戒躁,保持心情平静,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a.鼓励患者多饮水或淡盐水,以补充体液。

b.两眼窝凹陷,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液体、药物输入。

c.腹胀无力者,遵医嘱给予参附汤、独参汤口服或针灸。

d.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柴胡注射液肌注、针刺十宣放血。

e.口渴烦躁不安者,多饮温开水,补充含钾、钠饮料,如鲜橘汁、淡盐水,防止脱水。

f.寒湿暴泻者,遵医嘱可隔灸或药熨;热泻者遵医嘱用中药煎水服。

g.吐泻严重者,遵医嘱给予针刺止呕或药物止呕。

3.健康指导

1.合理饮食,定时、按量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勿过食生冷食物以免伤及脾胃。

2.注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被。

止泻后应避免再感风寒暑湿之邪。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4.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

五、痛证

因外感六淫之邪、伤七情、饮食不节或遭受某些伤害等因素,或脏腑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所致。

以出现某一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头痛、心痛、胁痛、腹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及诱因。

(2)呕吐物、二便等伴随症状。

(3)疼痛承受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

头痛、胸痹(心痛)、胁痛、急腹痛。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伴有发热、出血时,绝对卧床休息

c.疼痛未明确诊断时,尤其是腹痛者,禁用镇痛剂。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面色、生命体

征等。

b.观察呕吐物、二便及伴随症状。

3给药护理

汤药一般宜温服。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富营养。

b.热证忌辛辣烟酒;头痛、胸痹(心痛)、胁痛等忌油腻饮食;急性腹痛诊断未明确时应暂禁食。

5.情志护理

a.稳定患者的情绪,解除思想顾虑,配合治疗。

b.多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安心养病。

六、头痛

因风寒温热等邪外侵、风阳火毒上扰、痰浊瘀血阻滞,致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或气血营精亏虚、清阳不升、脑神失养等所致。

以患者白觉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经络、气血及脑髓。

脑血管意外、颅占位性病变、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头痛发作时间及有无伴随症状。

2.观察患者瞳孔、体温、二便、舌脉。

3.头痛加重,出现口眼歪斜、瞳孔大小不等、肢体麻木震颤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饮食护理:

以清淡、利湿、易消化为原则,勿过饱,忌食肥腻、黏滑及烟酒刺激之品。

5.临证(症)施护

(1)头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予针刺止痛。

(2)高热性头痛可用冷毛巾敷前额部。

(3)出现壮热、项背强直、喷射性呕吐、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4)伴有恶心、呕吐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七、胸痹(心痛)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白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痰浊阻证、心气虚弱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放射的部位及生命体征等变化。

(2)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

(3)心痛剧烈、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表情淡漠者,立刻报告医

师,配合处理。

(4)咳嗽、气喘、心律失常者,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6)保持大便通畅,多食蔬菜和水果。

大便秘结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灌肠或用中药煎水代茶饮。

(7)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心衰者宜低盐饮食。

5.情志护理

避免情绪紧及不良刺激。

指导患者掌握白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6.临证(症)施护

(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中药热敷、热熨

(2)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3)疼痛时,遵医嘱给予急救药物,如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或遵医嘱针刺止痛。

(4)喘促不得卧者,给予吸氧,半卧位。

(5)心跳骤停时立即立刻心肺复,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7.健康指导

(1)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时可用开

m路°

(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避免紧、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

(4)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5)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病情突然变化时的简易应急措施。

(6)遵医嘱安置在CCU,卧床休息,采取止痛措施。

(7)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8.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细软,多食水果、蔬菜。

b.不宜过饱或过咸,忌食生冷、油腻、烟酒之品。

9.情志护理

消除患者的紧、恐惧、不安等心理,保持心情平静,安心治疗。

10.临证(症)施护

八、胁痛

常因饮食失调、情志不遂所致。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胆、经络。

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