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考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03393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3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中国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近代中国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近代中国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近代中国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近代中国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中国考点.docx

《近代中国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中国考点.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中国考点.docx

近代中国考点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

1、近代中国的政治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重点内容。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考查价值,仍然是今后命题的重要考点之一。

2.列强侵华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及与侵华特征的关系、列强侵华的双重性影响。

3.《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内容及作用。

4.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革命性和局限性。

5.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6.明确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理论、政权建设、军事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史实,归纳出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线索和依据。

7.中国民主革命中呈现出的革命精神,包括五四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内涵。

8.结合近年来纪念抗日战争即反法西斯战争的一系列活动,认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9.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历程及对祖国统一的展望。

序号

考点I

课标要求

考点II

考点解析

(1)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列举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该书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

(1)经济上: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

(2)政治上:

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

(3)军事上:

军备废弛

(4)对外:

闭关锁国政策;中英正当贸易,中国居于出超地位。

(原因:

自然经济\农耕文明的抵制)

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2)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

(鸦片走私目的:

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鸦片走私危害:

白银外流,危害身心,威胁统治)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3、鸦片战争的时间及结果

1840年到1842年。

从广州向天津进犯。

结果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2年

4、失败的根本原因:

落后的社会制度无法抵御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5、《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特点:

均为东南沿海。

破坏中国贸易主权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商品涌入,自然经济瓦解)

协定关税----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最能反映列强侵华意图)

★1843年,英国又与清政府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属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居住权等特权。

 ★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于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6、鸦片战争的影响

(1)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

(2)政治上-----主权领土完整受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

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引发太平天国运动

(3)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加速;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上-----近代早期思想解放潮流兴起(林则徐、魏源)(少数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揭开了中国近代探索救国道路的序幕

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年---1860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外货难销:

鸦片贸易导致购买力较弱;自然经济的抵制;而列强认为是通商口岸少)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拒绝

3、经过:

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中国战败求和

4、结果:

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内容:

允许外国公使进入北京;――――便利列强控制清政府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可以深入到内地。

                     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

5、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政治上: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主权遭到更严重的破坏,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清政府内部出现政策性调整---洋务运动

 (3)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近代民族工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

(4)思想:

“中体西用”和早期维新思想先后出现

中日甲午战争

1、时间:

1894---1895年

2、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

  

(1)世界形势: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2)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以解决资本主义发展问题——根本原因;

  (3)“大陆政策”的制定——蓄谋已久;

  (4)历次侵华战争的刺激;清政府的腐败

  (5)历史根源——保留军国主义传统;

  (6)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挑起日中磨擦——导火线。

3、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丰岛海战:

开端(1894年)-------平壤战役:

朝鲜境内-------黄海战役:

丧失制海权,邓世昌牺牲

辽东战役:

日本制造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马关条约》―――1895年

★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领土主权遭破坏;刺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赔偿白银两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

                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列强经济侵略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拓展了列强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政治上:

①大片领土割让,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刺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③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

戊戌变法运动

革命派:

民主革命兴起

④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

(2)经济上:

①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列强乘清政府举借外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②允许列强在华设厂,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通商口岸的开放,经济侵略深入中国内地---最远到重庆

④中国经济进一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⑤资本输出成为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

⑥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⑦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⑥⑦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3)思想上:

加速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4)总体上: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客观上救国运动发展,近代化步伐加速

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

1900—1901年

2、目的:

根本目的----瓜分中国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

3、过程:

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遭到义和团和爱国官兵阻击;

攻陷北京后,在紫禁城设立联军司令部;烧杀抢掠

4、清政府:

慈禧携光绪帝仓皇出逃,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

5、签约: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6、义和团运动:

----1898年,首先在山东兴起

(1)背景:

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

(2)性质:

农民阶级反帝的民间组织

(3)旗号:

扶清灭洋

(4)地点:

京津一带---------1900年春夏

(5)失败:

中外反动势力(清政府和八国联军)联合剿杀和自身的局限性

(2)

太平天国运动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

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民族矛盾引发阶级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激化是根本原因)

(1)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世界工业资本主义潮流,列强倾销商品,东南各省手工业者破产

(3)鸦片输入逐年激增,白银外流,银价激涨

(4)巨额战争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5)连年自然灾害

2、太平天国运动前期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宣传起义;1851年,金田起义,运动开始;永安建制,初建政权

(2)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3)北伐:

作用—为西征胜利创造条件;结果—孤军深入失败

西征:

目的—拱卫京师;作用—巩固了天京;结果—大败曾国藩的湘军------1856年进入军事全盛时期

(4)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

为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建设政权,1853年颁布

内容:

①平均分配土地: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平均分配产品: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上交国库

想要通过这一方案:

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①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获得土地土地所得强烈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绝对平均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不能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脱离实际无法实施

3、太平天国运动后期

(1)天京变乱:

1856年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2)重振国威:

洪秀全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指挥军事,连挫清军,局势暂稳

(3)《资政新篇》:

目的:

改革内政,建设国家

颁布:

1859年洪仁玕提出

内容—发展资本主义:

学习西方,以法治国,公选官吏;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开设新式学堂

评价:

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②没有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由于缺乏社会条件,迫于当时形势,未能真正实行

(4)失败:

英法军队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阶级局限性;直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

戊戌变法

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

(1)政治:

①清政府的黑暗腐朽统治

②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经济: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允许民间设厂,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历史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

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早期维新思想:

产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政治上主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思想文化——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局限——没有形成完成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政治——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经济——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学习西方

(3)康有为:

将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减少变法阻力,借孔子权威宣传变法理论

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变法的理论基础。

没有完全抛弃传统儒家思想

(4)梁启超:

提出变法图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兴民权。

撰写《变法通议》

(5)谭嗣同:

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色彩,对封建专制和纲常名教进行了猛烈抨击,代表作《仁学》

(6)严复:

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宣传社会进化论。

代表作《天演论》

3、变法过程:

(1)1895年之前:

1895年之前为酝酿阶段:

理论著述,宣传变法---------组织强学会、保国会,办报纸、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团结了一批维新人士

(2)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1898年6—9月为高潮阶段,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

(4)1898年9月,戊戌政变,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变法全部被废,百日维新失败

5、变法内容:

(1)政治:

鼓励官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

----------------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参政

(2)经济:

设立农工商总局。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文化:

废八股,设立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4)军事:

编练新军。

-------------------有利于军事近代化

6、失败原因: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维新势力与顽固势力力量对比悬殊

(3)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和少数官僚

(4)维新派政治斗争经验严重不足

7、变法评价:

(历史意义)

(1)性质:

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政治:

是一次爱国救亡政治运动,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3)经济: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思想:

主张反专制、兴民权、倡新学,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4)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与反专制斗争

概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

(1)含义:

含义:

广义上指开始于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结束于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狭义指1911年的武昌起义

(2)辛亥革命的背景

①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1901《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③清政府腐败本质日益暴露: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清政府日益孤立,进一步进化了阶级矛盾,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3)辛亥革命的准备条件

●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组织条件:

★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宗旨:

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振兴中华

意义: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孙中山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

意义:

①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标志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统一政党领导和革命纲领)

●阶级条件:

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兴建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孙中山等宣传革命思想,上海和东京成为重要宣传阵地

●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

1911年预备立宪中的“皇族内阁”出台,清政府反动面目暴露,更加孤立

(4)辛亥革命的过程:

①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②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③1912年2月清帝退位

④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⑤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历史大总统,辛亥革命结束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或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

-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经济: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

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2、三民主义:

(1)形成:

由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是孙中山受林肯“民有、民享、民治”思想启迪,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实际情况提出

(2)内容及分析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有利于组织人民群众推翻清政府,但没有明确反帝,

容易忽视真正敌人—封建主义(包括汉族地主)和帝国主义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涉及革命中心目标—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最能体现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企图通过解决土地问题达到解决社会贫富悬殊、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

触动但未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无法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3)三民主义评价:

①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③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④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⑤局限: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

巩固资产阶级政权,限制袁世凯权力

(2)颁布: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

(3)基本精神:

主权在民,国民一律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4)主要内容:

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政治上一律平等

人民拥有各种自由和权利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命令须由内阁总理附署才能生效

(5)评价:

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

③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施政原则,新的共和代议制度的法律形式由此确立

④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⑤促进民主共和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6、反对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1913年袁世凯刺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废除《临时约法》-------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掀起二次革命

1915年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孙中山领导护国运动---------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久死去

继任者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1917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

(5)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1)国际:

①一战期间,美日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尖锐

②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出路

(2)国内:

①政治:

北洋军阀独裁卖国

②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③思想:

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3)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要求: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期间夺走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2、五四运动的经过

(1)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罢课,汇集天安门,示威游行

(2)1919年6月,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扩展全国

(3)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学生

拒签和约-------中国第一次在世界面前说“不”,打破中国“始争终让”外交惯例

罢免卖国贼职务

3、关于五四运动的补充内容

(1)运动中心开始在北京,后转移到上海

(2)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斗争形式:

罢课、罢工、罢市

(4)上海工人罢工,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5)参加力量及作用:

学生起了先锋作用,资产阶级激进分子起了指导作用,工人阶级起了主力军作用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

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政治:

是中国社会各种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奋起抗争的爱国运动

(3)促进民族意识觉醒,爱国主义贯穿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4)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地位: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成立

1、建党条件:

(1)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2)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组织准备: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4)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共一大:

(1)召开:

1921年7月23,上海

(2)内容:

确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

确定工作中心是领导工人运动

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3)党的性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的政党

(4)意义:

宣告共产党诞生

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

1922年在上海召开,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1)中共在领导工人运动过程中认识到,必须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2)孙中山领导一系列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认识到必须寻找新途径、新力量

(3)在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共影响和帮助下,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

(4)中共三大制定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2、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国民党一大的内容:

改组国民党,成为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2)国民党一大的历史意义:

意义:

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1)内容:

民族:

反帝,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

民权:

反帝、反封建军阀者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力

民生: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2)特点:

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3)评价:

①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是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②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相同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③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在革命前途上有根本区别

4、黄埔军校:

-------1924年,在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

--------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基础

5、孙中山北上:

---------1924年为谋求国家和平统一,北上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

1925年逝世

6、北伐战争:

(1)目的:

为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

(2)对象:

吴佩孚(两湖)、孙传芳(浙闽)、张作霖(北方及东北)

(3)发展:

革命中心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7、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8、国民革命运动的评价:

(1)性质:

国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

(2)功绩: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革命的继续发展奠定基础

(3)教训:

中共要领导革命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

国共十年对峙

1、时间:

1927---1937年

2、工农武装割据:

(1)背景:

中共吸收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教训,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

(2)南昌起义:

领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