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03391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4.docx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4.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4.docx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4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4

  【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

  《窦娥冤》全剧

  

(二)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窦娥冤》,指的是关汉卿所创作的元杂剧《窦娥冤》剧本,其核心是窦娥蒙冤被押赴刑场杀害,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关汉卿在浪漫主义的构思中对于社会黑暗的深刻批判,把握在窦娥鲜明激越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善良而富于反抗精神的性格。

  教学的重点是品味元杂剧的语言特色、把握戏曲中的人物形象,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反复朗读重点语段,了解元杂剧的戏曲口语特征,鉴赏其抒情性,分析语言及情节所反映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了解本文的背景知识及故事梗概;

  2、知道关汉卿及其创作,知道元曲四大家以及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3、分析矛盾冲突,把握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善良美好的心灵;

  4、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夸张的艺术手法;

  5、把握《窦娥冤》批判社会黑暗的主题思想。

  

(二)解析

  1、本单元为戏剧单元,《窦娥冤》为第一课,所以教师应在第一课时简介戏剧常识:

戏剧的定义;剧本构成;戏剧冲突的重要性。

  2、《窦娥冤》属于元杂剧,有其不同于一般戏剧的特点,故也应在进入文本之前简介元杂剧的特点:

本、折、宫调等。

  3、《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剧中著名的悲剧,有着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故教学重点之一应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本剧的悲剧性及其悲剧效果的形成,力求通过本剧的学习,使学生对悲剧作品有初步的鉴赏常识和能力。

《窦娥冤》塑造了窦娥这一光彩的人物形象,作为剧本解读,分析她的性格应为本文学习的又一重点。

  4、课文以第三折为全剧高潮。

主要讲述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

押赴刑场途中的情节突出了窦娥善良的心灵,而指天发誓,又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斗争,淋漓尽致的展示了人物性格。

这样,一个善良而又富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丰满、鲜明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5、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

而另一方面,关汉卿让三桩誓愿成为现实,从艺术手法上来看大胆想象和夸张,属于浪漫主义手法。

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既反映社会的腐败黑暗,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是生活在底层人民中的关汉卿想要表达的惩治邪恶、天不藏奸的良好愿望。

  6、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的黑暗社会现实,窦娥的冤狱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阅读障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古白话词语与现代用语差异较大以及对元杂剧的特定模式了解较少。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介绍全文故事梗概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鉴赏提示、课下注释,解释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的古白话用语,其中关键是了解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条件支持分析】

  运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

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元·关汉卿、《汉宫秋》元·马致远、《赵氏孤儿》元·纪君祥、《琵琶记》明·高则诚、《精忠旗》明·冯梦龙、《娇红记》明·孟称舜、《清忠谱》清·李玉、《长生殿》清·洪升、《桃花扇》清·孔尚任、《雷锋塔》清·方成培。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2、关于元杂剧: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⑴结构:

  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⑵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

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

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⑶剧本的构成: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注:

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楔子和前三折。

  1、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

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

共出现31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请概括讲述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

(可由多人共同完成)

  板书简示为:

  1、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2、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3、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4、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四、课后自由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本节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基本知识和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作进一步鉴赏。

  二、鉴赏第三折

  1、女生齐读[端正好],男生思考:

此曲中哪些词语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无辜受冤,是蒙冤。

(板书:

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

难怪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2、揣摩试读[滚绣球],共同思考:

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⑴女生读,男生给点评。

男生读,老师点评。

  ⑵老师范读。

  ⑶同桌讨论问题,给个说法:

  明确窦娥有感于天地:

  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二十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却不得,真冤啊!

冤至极,就怨天地。

(板书:

怨恨)怨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冤屈,控诉黑暗的世道。

  3、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控诉天地就是大胆的抗争,可为什么又屈招呢?

又怎么甘心忍受这冤屈?

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牺牲生命啊。

(板书:

忍冤)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伤心──真善良啊。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

一生读[叨叨令]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多么富有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这里刻画的窦娥心底越善良美好就越显出价值,显出冤屈之深。

善美却蒙冤又忍冤,令人悲愤。

(板书:

悲愤)

  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就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挥洒同情之泪呀。

  4、含冤的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

  其他同学思考:

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

  点评朗读。

  同桌讨论,填表理解』:

(出示小黑板,框中内容请学生填写)

  内容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表现应验时间瞬间一段时间三年时间越来越长应验地点法场荒野山阳范围越来越广监斩官态度答应呵斥怒喝态度越来越强烈

  (注:

框内词语作参考,留作课堂上学生填写)

  问:

窦娥发三桩誓愿,要表达什么呢?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窦娥发三桩誓愿,是在鸣冤,让世人知道她是被迫蒙冤、忍冤。

(板书:

鸣冤)同时表达出她的愤怒之情。

窦娥希望感动天地,惩治邪恶。

  窦娥被毁灭的过程,也是她不屈抗争的过程。

  附示板书设计:

  蒙冤时代造成窦娥悲剧

  怨恨→悲愤→鸣冤(三桩誓愿)窦娥冤是时代造成

  忍冤

  5、同学们,假如我们就是导演,请闭上眼睛想象设计一下:

此时眼前银幕上会是怎样的情景?

  (闭眼想,张口说)

  浮云遮住了红日,寒风悲鸣在耳畔。

一道寒光闪过,殷(yān)红的热血飞向高空,直染得丈二白练一片血红。

那红呀,由下喷上,飞溅的鲜血布满了银幕。

  顷刻间,大雪纷飞。

雪,洁白的雪,由上而下,纷纷扬扬,飞向银幕的每一角。

  一会儿,茫茫大雪便覆盖了法场,覆盖了四野,也覆盖了善良不屈的窦娥尸身。

  昏暗天地间的红和白产生了多么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6、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应验了吗?

不,暂时只应验了两桩。

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

反常能有力地说明窦娥极其冤,可这不是封建迷信吗?

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请联系已有的知识来讨论。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言之有理即可)

  是迷信。

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属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让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得以实现。

《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都让苦难中的人们悲苦的心理得到一丝慰藉(jiè)。

  屠刀砍了窦娥头,但砍不倒天理;

  邪恶毁了窦娥人,但压不住正义。

  7、窦娥勤劳、善良、孝顺、安分、刚烈,这样一个善美有价值的女性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

请男生齐读[一煞]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⑴官吏腐败(联系剧情:

桃杌太守给告状者下跪,“但有告状的,便是衣食父母”,“告状来的要金银”,昏官后居然升官);

  ⑵流氓无赖张驴儿。

  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

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们,并纵容他们,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

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了保障,哪怕她是有价值的。

因此,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

悲剧的时代产生时代的悲剧。

  三、让我们给这位善良的女性献上一副挽联吧

  上联:

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

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参考词:

①感天②刚烈③悲愤④亢旱三年⑤不屈⑥血溅白练

  四、小结

  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

读《窦娥冤》,感受到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我们心灵带来震撼。

  五、课堂练习(出示学案)

  第三课时

  一、复习所学

  1、对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的分析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C,三桩誓愿中没有体现主人公身上勤劳、正直善良的性格特征。

  A、这三桩誓愿典出于《庄子》、《太平御览》、《汉书》。

  B、三桩誓愿使主人公的反抗性格达到了顶点,使全剧达到了高潮,悲剧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C、它塑造了一个勤劳、正直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强烈的愤怒之情以及坚决的反抗精神。

  2、齐读《滚绣球》后,听读回答:

  [滚绣球]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②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④天地也!

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③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①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⑴[滚绣球]是(2分)(A)

  A、词牌B、宫调C、曲目D、曲牌

  ⑵解释文中加粗词(4分)

  A、合:

应该B、糊突:

混淆

  C、错勘:

错误地判断D、怎生:

怎么

  ⑶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3分)(D)

  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运用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二、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1、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

  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

  ⑴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⑵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

  ⑶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明确:

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

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由此,能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3、怎样认识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

  明确:

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

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

  4、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为什么?

  明确:

不行,第一桩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第二桩让白雪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桩是要楚地抗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这不仅证明自己的冤屈且希望上天惩治邪恶。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5、窦娥发三桩誓愿与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

是否矛盾呢?

  明确:

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

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

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三、比较拓展:

进一步了解窦娥性格。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白宝箱》的杜十娘、《祝福》中的祥林嫂及本文的窦娥面对不幸时的反应:

  1、刘兰芝:

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丈夫要求也无济于事,事情无法挽回时,她没有坐以待毙,等着被遣,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遣归”早早起来“严妆”把自己打扮的美艳动人。

刘兰芝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极强的自尊心、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个性坚强的特点。

  2、杜十娘:

知道自己“中道见弃”她没有流泪没有痛不欲生,而是冷静的可怕,先是冷笑后是赞出此计者是英雄。

而后很早起身挑灯梳洗。

杜十娘的“修饰”是彻底绝望后,用美进行报复,进行惩罚,也是与这个罪恶世界决绝的最后宣告。

  3、祥林嫂:

  4、窦娥:

  四、研究阅读:

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

关汉卿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

阅读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看出窦娥那出自一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的话是那样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

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

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五、背诵几支曲子“端正好”“滚绣球”。

  第四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写作练习与朗读评析:

  1、动笔写(25分钟):

用600字左右的篇幅将《窦娥冤》第三折改写为一个故事并讲给同桌听,看谁改写的故事既精练又生动。

  2、学生读自己的作文,师生共评析(10分钟)。

  3、没有完成写作的,用自习时间完成,并借鉴课堂上所读他人的作文而修改。

  三、完成关于本课的练习题。

  【本课小结】

  关汉卿的剧作《窦娥冤》深刻揭露了元代的黑暗,是元代社会残酷的民族压迫的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

通过对窦娥悲剧的理解与分析,我们认识了一位善良美好又刚强坚毅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子,体会到独特的语言风格中所塑造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也感受到关汉卿那悲天悯人的情怀,触摸到那一缕从心灵深处流泻出来的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