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腹针疗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0176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效腹针疗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特效腹针疗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特效腹针疗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特效腹针疗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特效腹针疗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效腹针疗法.docx

《特效腹针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效腹针疗法.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效腹针疗法.docx

特效腹针疗法

特效腹针疗法的理论

一、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腹针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基础理论明确指出:

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经络是脏腑经气运行的通道。

十二经分别属于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的关系有如“河流与湖泊”、“沟渠与水库”,奇经八脉可以充分调节十二经的经气。

人体的腹部脏腑最多,最集中;经脉最广泛,腧穴最密集;利用腹部的经络调理人体的脏腑技能路径最短,效应最快。

腹部的脏腑,经络优势,是腹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和适应症广泛的基础。

脏腑是经气发生的部位。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脏腑间、脏腑与肢节、与外部器官(眼、耳、鼻、口、舌及二阴)通过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和发生疾病都与十二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

奇经八脉可以充分的调节十二经脉的经气。

五脏六腑在腹部有许多器官,腹部分布着的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非常广泛的途径。

因此,针刺腹部经脉调节全身的经气,犹如“源头造池,闸门放水”,只要调节适当,即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腹部的脏腑:

五脏六腑除心、肺位于上焦外,其余脏腑均位于腹腔内,女子胞也在腹腔内。

心、肺虽位于上焦,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与任脉交会于中脘穴。

手太阴肺经起于胃脘,即起于任脉中脘穴。

通过腹部经脉与心、肺联系。

腹部的经络:

(一)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

(1)足少阴肾经:

“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肝经相接。

”“经脉分布于第五趾、足底及下肢内侧后线和胸腹第一侧线。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

(2)足阳明胃经:

“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

“经脉分布于头面、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及第二趾和大趾。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滑肉门、天枢、外陵、大距、水道。

(3)足太阴脾经:

“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舌,属脾,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及足大趾内侧。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腹针在腹部选用的是大横穴。

(4)足厥阴肝经:

“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阴器,目,喉咙之后,鼻咽部,唇内,胃,肺,属肝,络胆,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经脉分布于足大趾,在内踩上八寸以下的分布于小腿内侧的足太阴脾经之前。

在内踝上八寸以上,分布于大腿内侧的足太阴和足少阴之间,至小腹,布胁肋,入鼻咽部,连目系,至巅顶,环唇内,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

筋经分布于外部。

(5)足少阳胆经:

“在目外眦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目,耳,属胆,络肝.在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循行于腹侧部。

“经脉分布于头面、胁肋、下肢外侧中间、第四趾和大趾。

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开窍于诸器官,十二经脉的经别从腹部循行与脏腑相络属。

腹部十二经脉的特点具有:

(I)腹部通过的十二经脉,在头面部、手、足之末端与其表里经脉相交接;通过脏腑或经别使人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2)腹部通过的经脉,都可治疗与其相表里经脉的病变。

(3)针刺腹部腧穴既可以调理脏腑,又可以疏通经络、行气血;近可调脏腑,远可及头、面和四肢末端:

既可调阴,又可调阳,为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物质基础。

腹部脏腑、经络的优势是其它针灸治疗方法所不具有的特殊基础。

(二)奇经八脉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

(1)任脉: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其分支,“由胞中别出,与冲脉相并,行与脊柱前”。

“按十四经流注与督脉衔接,交于手太阴肺经”。

任脉之中脘穴为“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任脉、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交会穴”;下脘穴为“任脉、足太阴脾经交会穴”,气海谓“气之海”;关元穴为“小肠募穴,任脉、足三阴交会穴”,别名“丹田”;中极穴

为“膀胱腹募穴,任脉、足三阴交会穴”。

任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养、生殖功能有关。

(2)冲脉: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部与足少阴相并,挟脐上行。

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其分支“从少腹输注于肾下,”其分支“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

”“冲”有要冲之意,“冲脉循经上至头,下至足,后行于背,前布于胸腹,可谓贯穿全身,分布广泛,为一身气血之要冲,故能通受十二经气血”。

且上行者,行于脊内渗诸阳;下行者,行于下肢渗诸阴,能容纳和调节十二经脉及五脏六腑

之气血,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之称,冲脉亦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

冲脉在腹部与足少阴肾经的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穴交会。

(3)带脉:

“起于季肋,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环行于腰腹部。

”“带”有束带之意,唯有带脉环腰一周,有“约束纵行经脉,以调节脉气,使之通畅。

”“主司妇女带下。

(4)阴维脉:

“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处,沿小腿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到咽喉,与任脉相会。

”“阴维者,维络诸阴,”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

(5)阴跷脉:

“起于内踝下,沿内踩后直上小腿,大腿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

”阴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阴。

”“夫跷脉者,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作之所由也,故日跷脉也。

”阴跷脉主司下肢运动;司眼险之开合。

由于腹部脏腑、经络的特殊优势,利用腹针来治疗各种疾病,适应症非常广泛,能迅速控制病情,疗效稳定,复发率低,腹针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和“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二、腹部的早期经络:

根据胎儿在母体内,由母体通过脐向胎儿输布气血的现象,薄氏在《腹针疗法》中提出“神阙经络调控系统”假说,认为:

“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经络调控系统。

因此,神阙经络调控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经络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

”薄氏把“神阙经络调控系统”称为人体的“先天经络系统”。

从中医理论分析,人体的脏腑与经络在母体内已基本形成,胎儿在母体内能正常生长,是由母体通过脐向胎儿输布气血,当胎儿的五脏六腑在母体内生长基本完备后,胎儿自身的成长,仍要依赖胎儿本身的脏腑、经络来完成生长发育的生理功能。

所以胎儿在母体内由母体通过脐向胚胎、至胎儿输布气血的通道,是人体的早期经络。

早期经络分布于人体腹壁的浅层。

胎儿出生后这一早期经络通道虽不再利用,但在人体腹壁浅层的早期经络通道其结构依然存在,把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连线成一体,其图形很象一个“人”形,这一“人”形的早期经络范围,“仰卧’,在人体腹壁的浅层。

位于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及其针剌点,与人体的整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对应关系,在选用十四经脉所组成的腹针各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及其针刺点,治疗各种疾病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

应用早期经络范围内的取穴,是腹针治疗重要的取穴方法之一,

是一种以腹部局部区域调治各种疾病的重要方法,是腹针治疗中相对特殊的有效针刺方法。

腹部早期经络的分布:

与人整体的对应关系是,人体的头部在中脘穴上下、左右附近,躯干的颈部从下脘穴上、双石关穴、双商曲穴,躯干向下延伸,经气海、双金河穴、关元、气穴穴终于中极穴附近,人体的上肢,由双滑肉门穴伸出,在上风湿点穴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穴及其附近,下肢由外陵穴向外下伸展,经下风湿点穴止于下风湿下点穴及其附近。

早期经络分布韵范围,与人体的头部、躯干部、肢体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对应关系。

早期经络范围中的金河穴位于气海穴旁开0.5寸:

上风湿点穴位于滑肉门穴旁开0.5寸、再上0.5寸:

上风湿外点穴位于水分穴旁开3寸:

下风湿点穴位于气海穴旁开2.5寸;下风湿下点穴位于石门穴旁开3寸。

三、针刺腹部十四经穴,首先调理脏腑,疏通径络,在其基础上,再浅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完全可以调理人体栩对应部位的病痛,用以治疗广泛的疾病。

掌握腹针针法的环节

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

特点之一是:

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攫,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

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

(1)循经取穴法;

(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

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

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

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

(1)补脾肾方:

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

(2)调脏腑方:

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

(3)通经络,行气血方:

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

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

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

选用双大横穴。

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

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

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

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

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

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

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

存针刺深度的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的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

调脏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的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

”完全能取得良好疗效。

特效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经验医学的特点,钊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的明显特征。

特效腹针疗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的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术手法轻缓,针刺深浅有度,腹针的临床治疗是完全可以重复的。

一种技能具有非常良好的疗效,必须要规范操术。

这些原则规范是特效腹针疗法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也是应用腹针能获得可重复性的保证;这些规范更为广泛普及、推广和发展腹针奠定了技术基础。

从腹针的广泛的重复中,也充分体现了特效腹针疗法所具有的疗效明显,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

只要掌握特效腹针疗法的知识和技术,患者的病情明确诊断、合理辨证、正确施术,腹针治疗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疗效。

腹针临床疗效的特点

腹针针刺的安全与无痛“腹部深如井”,比喻人体的腹部既有腹壁的厚度,也有腹腔的深度。

腹壁组织解剖具有不同的结构,从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直至腹膜壁层。

如针刺透过腹膜脏层,即深入腹腔内。

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浅在皮下浅筋膜,深至不过腹横肌,其间的各层次组织。

这不仅是针灸学明确规定的针刺解剖深度,同样也是腹针针刺的有效层次。

腹针施术应严禁刺入腹腔内。

腹针针具选用30—40毫米、即1—l.5寸长度的毫针,其长度完全可以达到腹针治疗的预期治疗效果,增加毫针的长度并不意味能增加治疗效果。

了解腹壁的组织解剖,掌握针刺的最深层次,选用合适长度的针具,保证了腹针治疗的绝对安全。

由于腹壁的痛觉呈现弥散性,痛觉不敏感,使腹穴与其它部位腧穴表现出不同的针感反应。

传统针刺时产生酸、麻、胀、痛、重等得气感,大多认为出现针刺得气感,并向病变部位循针感传时,所谓“气至病所”疗效才好。

腹针的针刺,一般无酸、麻、胀、痛、重得气感,但在中、深刺时,术者针刺时可有“手下沉紧”、“阻挡”或“如鱼吞饵”等手感,并出现“刺至病所”之显著疗效,让患者在毫无痛苦下,而使腹针治疗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一快速出现的针刺疗效,被许多患者誉为“神针”或“神奇的疗效”。

腹针治疗所具有的“神奇疗效”,实践可以检验。

由于腹针治疗安全、无痛,针刺后迅速出现明显的治疗效果,被众多的患者所接受。

腹针治疗病程较短的各类疾病,一般存短暂的时间内即可达到满意效果,很多疾病往往l或2次针刺即获治愈疗效。

例如:

病毒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感染、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睑腺炎、痔感染、附件炎、盆腔炎、过敏性疾病等。

常见病中比较难治的面神经麻痹、带状疱疹、前列腺增生、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等等,经6至12次针刺也能获得满意疗教。

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性、缺血性中风等,病情稳定即可开始针刺治疗,其后遗症治疗20次,疗效也非常良好。

腹针不但可以治疗内伤性疾病,慢性病。

腹针还能治疗许多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各种病症。

许多慢性病、疑难病症腹针也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腹针还可以用于养生保健、用于美容。

在广泛的临床与保健应用过程,腹针的应用价值将会更加巨大。

“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发展中的针灸新技能,其疗效完全能在实践中证实。

实践必然不断地充实腹针的理论、经验和科研成果。

腹针近期文献临床治疗效果

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王书红等用“腹针加理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王氏用腹针、牵引、中药离子导入并用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40例(腹针组),并设牵引、中药离子导入治疗70例(理疗组)进行对照。

治疗10次为一疗程。

治疗结果:

腹针组痊愈、显效率明最高于理疗组,痊愈68.6%、显效22.9%,痊愈和显效达91.5%(P

说明以腹针为主,牵引、中药离子导入并用治疗的方法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理疗组。

北京酒仙桥医院袁淑美报告用“腹针治疗中风偏瘫82例”:

,年龄在18—87岁。

病程3天至5年。

伴有语言不利25例,伴有口眼歪斜42例,伴有肢体麻木12例。

其中脑出血7例,脑梗塞74例,脑栓塞1例。

均为头颅CT证实。

每周针刺5次,20次观察疗效。

治疗结果:

基本痊愈62例,占全组82例的75.6%,治愈者高达四分之三;显效16例,占19.5%;有效4例,占4.9%:

总有效率100.0%:

治愈和显效率高达95.1%。

新疆医科大学彭印高等报告,用“腹针治疗脑动脉流速异常89例”’报告在多谱勒脑血流仪检查后,对脑血流速异常者89例,其中腹针治疗50例,用普鲁卡因在腹针穴上封闭39例。

结果所有患者均立即消除症状,多谱勒指标也恢复正常。

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作者从1995年开始用腹针治疗本症,获得了极好的效果。

第一是有效率高,33例全部立即消除症状:

第二是见效快,全部是随着针刺完,症状缓解,TCD恢复正常:

第三是疗效巩固,经过7天的一个疗程后,全部治愈,有7例经半年至3年后随访,5例未复发。

为探讨腹针治疗的机理,研究腹针系统的本质,自1997—1999年又作进一步研究。

先是仍用腹针治疗本症17例,与以前工作的累计50例,以后改用在原腹针穴位上注射0.25%普鲁卡因共39例,比较两种方法在相同穴位上不同刺激所产生的疗效,考察失去神经作用的情况下腹针的作用。

结论:

两种方法对本病都有效,也从理论上证明经络的某种功能与神经作用无关。

所有89例无论针刺或是穴位封闭,都获显效,不但症状全部改善,且TCD指标立即恢复正常。

显效率100%(P<0.001)。

其中基底动脉血流速低者34例、椎动脉血流速低者有48条、大脑动脉血流速低者有22条、大脑后动脉血流速低者有17条.治疗后症状全部恢复正常。

TCD指标全部恢复正常,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

天津市北辰中医院李德平等报告“应用‘引气归元’法腹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86例疗效观察”’,男4例,女82例;年龄40—57岁;病程半年一7年。

全部病例经各项门诊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确诊为更年期综合征。

每周治疗5次.10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

治疗结果:

基本痊愈45例,占52.33%;显效39例,占45.34%:

有效2例,占2.33%;总有效率100.00%;治愈和显效率高达97.67%。

北京铁路分局中心医院马学青等报告用“腹针疗法治疗夜间尿频58例体会”,男25例,女33例;年龄45—81岁;病程1年一10年。

5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尿频,小便余沥,起夜频繁症状。

每日治疗1次,治疗10次未愈者为无效。

治疗结果:

经腹针治疗l一3次痊愈29例,占50.0%:

治疗4—7次痊愈15例,占25.9%:

治疗8—10次痊愈10例,占17.2%;无效4例占6.9%:

治痊率为93.1%。

北京市顺义区国医医院张继先报告用“腹引治疗电光性眼炎6例”,6例全部男性,均为电焊工人。

症状典型,均出现双眼刺痛、异物感、羞明、流泪、眼睑肿胀等症状。

经治疗针刺后症状均能立即缓解,留针30—60分钟,起针后症状完全消失,1次治愈,并且均无复发。

腹针常用的腧穴

腧穴概述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意思相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穴的意思,俗称穴位。

人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经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脉。

经脉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

故腧穴一经脉一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并逐步积累起来。

随着对腧穴主治性能知识的积累,古代医家把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归类,并与经络相联系,说明腧穴不是体表的孤立点,而是与经脉、脏腑相通。

腧穴的归经在《内经》中已论及穴名约100个。

随时代的发展至清代李学川著《针灸逢源》定穴名361个。

人体的腧穴很多,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包括现代发现认可的新穴。

这类腧穴也有其主治作用,有的奇穴可有特殊的疗效。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这类腧穴既无固定的名称,亦无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阿是”之称,始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

在腹部共有经穴48个,经外奇穴45个。

特效腹针疗法常用腧穴为23个。

掌握这些常用腧穴,便可以应用腹针进行治疗,并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腧穴都具有它的相对特异性,特效腹针疗法使用的腧穴更具有明显的特性。

腹针治疗要求术者要准确地取穴和掌握每个常用腹部腧穴的穴性,在临床实践中并应不断地探索腹穴新的治疗作用,这不仅是是学习和掌握特效腹针疗法的需要,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更是不断补充和发展特效腹针疗法需要。

腹针常用的腧穴

一、特效腹针疗法常用的经穴

腹部的腧穴虽然很密集,很多,在腹针治疗中,选用很少的腧穴来治疗广泛的疾病,是特效腹针疗法的特点之一。

腹针治疗共选用22个腧穴,其中十四经穴17个,经外奇穴1个,新穴4个。

腹针选用的腧穴数量少,便于学习,更便于术者掌握,更有利于推广和普及这一有效的针灸技能。

(一)任脉的腧穴:

1.中脘zhongWan(RNl2)胃腹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任脉、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交会穴;手太阴肺经起点。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解剖:

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白线一腹横筋膜。

再深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层。

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深层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分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

传统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食不化、泄泻、黄疸;咳喘、痰多、失眠、癫狂等。

中脘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之口部;八廓取穴中脘主心与小肠。

操作:

传统针刺1.0—1.5寸;可灸。

腹针可选中刺、深刺或不同程度浅刺。

2.下脘Xiawan(RNl0)足太阴脾经交会穴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解剖:

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白线一腹横筋膜。

再深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层。

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前皮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深层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分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

传统主治腹痛、腹胀、食谷不化、呕吐、泄泻、虚肿、消瘦。

下脘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颈部之第七颈椎。

操作:

传统针刺1.0—2.0寸;可灸。

腹针可选中刺、深刺。

3.水分Shuifen(RN9)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解剖:

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白线一腹横筋膜。

再深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层。

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前皮的前皮支和脐周浅动、静脉网。

深层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分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

传统主治腹痛、腹泻、反胃、呕吐:

水肿、腹胀、小便不利。

腹针用其治疗水肿,并治疗软组织的肿胀、充血、水肿,水分亦具有镇痛作用。

操作:

传统针刺1.0—2.0寸:

可灸。

腹针可选中刺或深刺。

4.神阙Shenque(RN8)

定位:

在腹中部,脐中央。

解剖:

皮肤一结缔组织一腹膜壁层。

浅层主要布有第十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脐周动、静脉网:

深层有第十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主治:

传统主治腹痛、久泻、脱肛、痢疾、水肿,虚脱等。

神阙穴腹针用于定位。

操作:

禁针;可灸。

腹针用灸治,可壮元阳。

5.气海Qihai(RN6)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解剖:

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白线一腹横筋膜。

再深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层-浅层主要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前皮的前皮支,和脐周动、静脉网。

深层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

传统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阳痿、遗精、闭经、痛经、崩漏、带下、阴挺、疝气;中风脱症、虚劳赢瘦等。

气海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之腰部。

操作:

传统针刺1.0一2.0寸;可灸。

孕妇慎用。

膜针可选中刺或深刺。

6.关元Guanyuan(RN4)小肠腹募穴;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解剖:

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白线一腹横筋膜。

再深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层。

浅层主要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前皮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深层有第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分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

传统主治虚劳赢瘦、中风脱症;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不孕、遗尿、小便频数、癃闭、疝气;腹痛、泄泻;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关元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之下腰、骶部;八廓取穴关元穴主肾与膀胱。

操作:

传统针刺1.0—2.0寸;可灸。

孕妇慎用。

腹针可选中刺或深刺。

7.中极Zhongji(RN3)膀胱腹募穴;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解剖:

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白线一腹横筋膜,再深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层。

浅层有骼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和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深层有骼腹下神经的分支,骼腹股沟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

传统主治癃闭、遗尿、尿频、月经不调、带下、痛经、崩漏、阴挺、遗精、阳痿、疝气等。

操作:

传统针刺1.0一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