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89189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docx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docx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

导读:

本文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为例

  刘宏业

  摘要:

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基于文本解读、文章体式、学情分析和认知规律。

“贵在有‘我”’是散文的本质特征,而重“理趣”,则是散文的艺术特征。

因此,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从散文的基本特点出发,通过对作者所描写的人、事、物的感知把握,完成对作品形象的理解,走进作者的内心,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

  关键词:

散文教学内容确定依据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决定‘怎么教”’——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

我执教的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一课获得了2012年江苏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在该课的打磨过程中,其教学内容的确定经历了三次变迁。

  一、第一次备课:

基于文章体式的教学内容确定

  《我的第一本书》是一篇散文。

散文的本质特征是——贵在有“我”。

郁达夫说过:

“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白叙传的色彩。

”品读散文的关键,是要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感和独特感悟。

而重“理趣”,则是散文的艺术特征——其字里行间,多有作者对人文世事的独特见解和对社会人生的哲学解读。

因此,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从散文的基本特点出发,通过对作者所描写的人、事、物的感知和把握,完成对作品形象的理解,走进作者的内心,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

  第一次备课时,我力求在文章体式上有所突出:

阅读叙事类散文,应从哪儿人手?

重点要解决什么?

这两点,在教学设计中均得到了体现:

首先从“事”切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同时,突出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个性化情感及主旨——

  

(一)简洁导入

  介绍牛汉的人生经历和主要著作。

  

(二)研读课文

  1.感知故事的温情。

  阅读散文,首先要弄清楚文章写了哪些人或事。

这是阅读散文的起点。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文章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哪些故事?

  2.体悟作者的情思。

  散文贵在有“我”。

阅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我”最想说的那句话。

跳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对这一本书难以忘怀的情感的句子。

  

(1)体会一下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2)请用“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的书”概括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

  (3)大声朗读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4)欣赏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3.收获自己的思考。

  散文的魅力和价值,更在于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和思索。

再读课文,说说作者通过记叙第一本书表达了对人生怎样的一种思考?

  

(1)联系文本回答“人不能忘本”的含义。

  

(2)请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读这句话的感受,说感受时请带上“人不能忘本”,赋予“本”特殊的含义。

  通过试教,发现问题颇多:

(1)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教学时间太紧,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太少。

(2)前两个教学环节有重复,教学中分不清楚。

(3)对文章情感的体悟停留在“平面”,只是在几个语句上“滑行”,有肢解文本之嫌,导致师生对话未能进入语言的内核,学生学完后犹如“入宝山而空返”。

(4)三个板块之间缺少有机联系,特别是对作者情感的品味与对事情的叙述有割裂之嫌。

(5)由于学生对背景、作者知之甚少,对“人不能忘本”的理解流于表面。

  二、第二次备课:

基于语言品味和资料助读的教学内容确定

  通过讨论研究,我接受了备课组的建议,保留感知课文中记叙的故事、品味作者的情感、理解“人不能忘本”的含义等内容,去掉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一)简洁导入

  介绍牛汉的人生经历和主要著作。

  

(二)研读课文

  1.读课文,叙说故事。

  

(1)读散文,首先要弄清楚文章写了哪些人或事,这是散文阅读的起点。

  

(2)这些故事中,哪件事留给你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要求:

请自己阅读印象深刻的故事,联系具体语句,说说理由。

  (3)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故事。

  2.读课文,体验情感。

  大声朗读这些语句:

  

(1)“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说说作者对“第一本书”想要表达的情感。

  3.读课文,感悟主旨。

  散文的魅力和价值,更在于作者在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和思考。

重点研读课文最后一节,把握作品主旨:

  

(1)联系文本回答“人不能忘本”的含义。

  

(2)讨论苦难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呈现如下资料:

  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诗里都有,血泪、愤怒、控诉……但是,之所以我没有向苦难低头,没有溃退,没有逃亡,没有堕落,没有投降,没有背叛自己的良心,没有背叛人文精神,没有背叛诗,是因为我相信一定有一种更高尚的,超脱一切现实规范、一切利益计较的人文境界、人文精神,值得我去追求。

  ——牛汉《我仍在苦苦跋涉》

  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代名词。

战争、流亡、饥饿、囚禁都在其生命与诗歌中留下印记。

从不回避现实困难的态度,赋予他勇气与坚强,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入泥土和血肉的力量。

  ——“2007新年新诗会年度诗人”

  牛汉的授奖辞

  (3)“人不能忘本”这句话可以让人联想很多。

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读这句话的感受,说感受时请带上“人不能忘本”,赋予“本”特殊的含义。

  (三)结课

  在朗读牛汉的诗歌《根》中结束该课学习。

  第二次试教,增加的“资料助读”促进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但感觉对语言的品味落实仍不到位,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把握仍流于空泛。

经过进一步研讨后,我决定做如下调整:

继续加大对作者情感的体味(即建立在对相关文段和文句的揣摩品味基础上的体味),增加学生读书以及品味语句的时间,并将第一环节中的语言品味与第二活动中的体悟情思整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删去开头对牛汉的介绍以及最后关于牛汉的授奖词和诗《根》——这部分内容与文本学习关系不大,浪费了课堂时间。

  三、第三次备课:

基于文本研读和学情把握的教学内容确定

  经过两次试教,总体感觉自己受别人的设计和散文教学理论的左右太多,整个课堂缺乏一线贯通的主问题,即教学线索。

思考中,不禁想起余映潮老师的一句话:

公开课与其磨人,不如磨课。

于是,我一方面先让学生预习,并提出预习中的问题,作备课时参考;另一方面,静下心来,再次研读文本,并作批注。

终于,我从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一句话人手,找到了贯穿文本的一条教学线索:

“可是这一本书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对其中的三个关键词“难以忘怀”、“父与子”和“很难笑起来”作了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一:

难以忘怀。

  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一本书——一本微不足道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如此难以忘怀呢?

其实原因并不在书的本身,重要的是与第一本书关联着的那些人和事。

这一本书就像一根丝线,将作者、父亲、乔元贞、二黄毛、弄不成、大狗小狗、金黄的麦粒等一切美好的回忆紧紧串连在一起。

  关键词二:

父与子。

  作者将自己的第一本书比作卜劳恩的《父与子》,表明这一本书主要涉及的是父子之情,特别是父亲教育引导“我”成长成才之情。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文章的第3~10节都是围绕父子亲情展开的。

在《我仍在苦苦跋涉》中,作者这样回忆自己的成长:

“父亲是影响我的两个人中的一个。

”“我总觉得,我的那些对美的寻找,是在父亲的启发下开始的。

”“父亲那派生活情趣,对自然、对人生的美的追求,以及他的书刊,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这些影响,在课文中也有很多体现——它们也正是教学中需要重点品味之处。

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一个富有爱心、懂得理解和尊重、极富同情心的父亲形象,进而真正理解第一本书中凝聚的浓浓的父子亲情。

这父子亲情与渗透其中的同学友情、读书乐趣,共同构成作者难以忘怀的“人间温情”。

  关键词三:

很难笑起来。

  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谢冕曾说:

“老诗人牛汉是最能写苦难的诗人。

”细读文本,可以发现“很难笑起来”的诸多因素。

如果说生活的艰辛、时代的苦难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很难笑起来的原因之一,那么,一对友情深厚的童年好友,一对智力相当的学习伙伴,其人生结局却迥然不同——乔元贞的辍学,该是作者童年心中的一个很大的遗憾——这是作者回忆白己的第一本书“很难笑起来”的重要原因。

  当然,课文中也有让读者很容易“笑起来”的描写——同学们为“我”出格的“调皮”而笑;为“我”和大狗小狗之间“默契”而笑;为老师“弄不成”的无法上课而笑;为大狗小狗的“聪明”而笑……但这样的“笑”,只能是“含泪的笑”、“酸楚的笑”。

试想,就是这位“为人忠厚却没有本事”的老师,“弄不成”却还带着四个年级十几名学生在同一间教室上课。

在他的身上,我们读不出作者对“弄不成”的谴责,更多的是作者对他的怀念和理解,是当时农村社会生活艰难、学习条件落后的残酷现实。

  散文之美,美在它是作者内心的真实观照。

文章最后,作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记录第一本书时的心声:

人不能忘本!

联系全文,结合作者的生平,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本”,应是渗透在第一本书中的难忘的人和事,凝聚在第一本书中难忘的人间温情,蕴藏在第一本书中的时代苦难。

今天,我们只有牢记这些人生的“本”,才能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担当,懂得奋斗!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这一本普通而平凡的国语课本,对作者、对读者,都是在接受一次深刻的人生一课。

  研读至此,整节课便紧紧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一)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诗人牛汉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齐说)《我的第一本书》。

在课文第一节中,牛汉先生在解释为什么写这第一本书时,这样说:

(多媒体显示,学生齐读)“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这节课,我就从这句话入手,一齐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

  【活动一】作者说这一本书“让我一生难以忘怀”。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文章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事?

  (三)体会情感

  

(1)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一本书——一本微不足道的书如此难以忘怀呢?

请看:

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

  

(2)谁知道卜:

劳恩的《父与子》,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3)你认为最能体现父子情深的事情是什么?

  【活动二】阅读文章第3、4、5、8节,联系相关语句,体会父子亲情。

  (四)深入品味

  老师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除了对这样的父亲给予深深的敬重之外,心中还有的就是沉甸甸的酸楚,正如作者所说的,“看了很难笑起来”。

  【活动三】再读课文,找出让作者“很难笑起来”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

如何理解课文第12节中学生的哄堂大笑?

这与“很难笑起来”矛盾吗?

  (五)探求主旨

  

(1)散文贵在有“我”。

阅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

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是——(学生齐说)人不能忘本!

  

(2)请同学们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人不能忘本”的理解。

  (3)呈现资料:

  童年世界里所有的亲人和伙伴,还有我们的村子,那个贫穷而野性的我的诞生地,我永远不会和你们告别的。

我今生今世感激你们对我的哺育和塑造。

  ——牛汉《我仍在苦苦跋涉》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课文,我们从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一句话入手,步步深入作者的内心,领悟到文章深层的意蕴,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

希望这种读书方法能为同学们阅读散文打开一扇窗。

  课堂上,三个阅读活动,从内容的整体感知、情感的品味赏析到文章主旨的理解体悟,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融入了文本。

  四、几点认识:

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

  

(一)基于文本解读

  余映潮老师说过:

“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解读文本。

”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我发现:

作品的思想,要用“形象”来感染,要用“语言”来烘托;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议论,而是寓理于人、事、景、物。

散文教学要警惕“思想先行”,牢记“用形象说话”,只有当文学形象打动了师生,思想的撞击才能深刻。

散文的语言,有时看似平常,实则融汇了作者的精心锤炼;有时是言外有深意,值得仔细揣摩、品味。

只有把情感的体悟与语言的品味紧密结合起来,才能避免对主题的架空分析,使感悟真实有效。

《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从最初的“山重水复”到最后的“柳暗花明”,关键就得益于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深度解读,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最优化组合。

  

(二)基于文章体式

  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对于散文这一文体,李海林老师认为,散文的教学要体现以下几方画内容:

(1)散文写了什么人和事。

(2)作者对自己所写的人和事有什么看法,有怎样的情感倾向。

(3)读者从何处感受到作者对白己所写的人和事的看法和情感倾向。

(4)读者对散文所写的人和事有什么看法,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5)读者对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态度又有什么看法,又持什么情感态度。

其中,第一步是基本,是为下面的教学服务的。

第二步是关键,学习散文不是为了掌握课文中写到的人和事,而是为了解读、鉴赏文学作品,而解读和鉴赏,关键都在走进作者。

第三步是重点,因为作者的感情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需要细心体会,才能有所领悟。

第四步是学生的引入。

第五步则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与领悟。

《我的第一本书》一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体现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且注意了内容的侧重和详略。

  (三)基于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学生学习状况的层次性,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与体验能力,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与个性特征等。

为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适当辅以问卷的方式。

教学《我的第一本书》前,我曾让学生书面提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本不起眼的课本作为回忆童年生活的寄托?

如果要表现父子亲情,一定要通过写一本破旧的课本吗?

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我有两点启发:

一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内核,品味父子亲情;二是如何引导学生在“一望而知”中品味出文本的妙处。

这也成为我教学《我的第一本书》的重点和难点。

  当然,课堂是灵活多变的,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如课堂中学生对“很难笑起来”和“哄堂大笑”的理解,就有不同的争论),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白己的教学设计。

  (四)基于认知规律

  语文教师的专业价值之一,就在于通过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缩短学生通过自然阅读来提升阅读能力所需要的时间。

教学《我的第一本书》,我正是遵循了“整体感知局部品读(精选段落、选点切入)总结升华”的阅读认知规律,以一条明晰的教学线索贯穿全课,帮助学生实现了对作品的深入解读。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

阅读散文,把握文本所叙之“事”只是手段,缘“事”而寻“情”探“理”,读出文字背后所潜藏的“情”与“理”,才是目的,才是根本。

  遵循阅读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还能充分发挥“这一篇”文本的核心价值。

散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在不同类型的散文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学习到不同的阅读方法,以便在课外乃至一生中能够白主阅读。

而学生阅读生涯中的不同类型的散文,正是由课堂上一篇篇的“这一篇”散文组成的。

我通过抓住作者写作意图的一句话切入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应该算是发挥了“这一篇”散文的核心价值之一。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