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盘调度算法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8723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磁盘调度算法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磁盘调度算法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磁盘调度算法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磁盘调度算法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磁盘调度算法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磁盘调度算法实验报告.docx

《磁盘调度算法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磁盘调度算法实验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磁盘调度算法实验报告.docx

磁盘调度算法实验报告

Preparedon22November2020

 

磁盘调度算法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操作系统实验

课程编号

0906553

实验项目名称

磁盘调度算法

学号

年级

姓名

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所在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指导教师

实验室名称地点

哈尔滨工程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磁盘调度算法

一.实验概述:

1.实验名称:

磁盘调度算法

2.实验目的:

1)通过学习EOS实现磁盘调度算法的机制,掌握磁盘调度算法执行的条件和时机;

2)观察EOS实现的FCFS、SSTF和SCAN磁盘调度算法,了解常用的磁盘调度算法;

3)编写CSCAN和N-Step-SCAN磁盘调度算法,加深对各种扫描算法的理解。

3.实验类型:

验证、设计

4.实验内容:

1)准备实验,创建一个EOSKernel项目;

2)验证先来先服务(FCFS)磁盘调度算法;

3)验证最短寻道时间优先(SSTF)磁盘调度算法;

4)验证SSTF算法造成的线程“饥饿现象”;

5)验证扫描(SCAN)磁盘调度算法;

6)改写SCAN算法;

7)编写循环扫描(CSCAN)磁盘调度算法;

8)验证SSTF、SCAN及CSCAN算法中的“磁臂粘着”现象;

9)编写N-Step-SCAN磁盘调度算法。

二.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

windowsXP

编译器:

TevalatonOSLab

语言:

C

三.实验过程

1.设计思路和流程图:

SCAN算法流程图:

SSTF算法的流程图:

CSACN流程图:

有向内移动的线程

YESNO

N-STEP-SCAN算法调度:

2.实验过程:

1)新建一个EOSKernel项目;

2)在文件中找到控制台命令“ds”对应的函数ConsoleCmdDiskSchedule。

“ds”命令专门用来测试磁盘调度算法。

阅读该函数中的源代码,目前该函数使磁头初始停留在磁道10,其它被阻塞的线程依次访问磁道8、21、9、78、0、41、10、67、12、10;

3)打开io/文件,在第378行找到磁盘调度算法函数IopDiskSchedule。

阅读该函数中的源代码,目前此函数实现了FCFS磁盘调度算法,流程图如下:

4)生成项目,启动调试,待EOS启动完毕,在EOS控制台中输入命令“ds”后按回车;

在EOS控制台中会首先显示磁头的起始位置是10磁道,然后按照线程被阻塞的顺序依次显示线程的信息(包括线程ID和访问的磁道号)。

磁盘调度算法执行的过程中,在OSLab的“输出”窗口中也会首先显示磁头的起始位置,然后按照线程被唤醒的顺序依次显示线程信息(包括线程ID、访问的磁道号、磁头移动的距离和方向),并在磁盘调度结束后显示此次调度的统计信息(包括总寻道数、寻道次数和平均寻道数)。

对比EOS控制台和“输出”窗口中的内容,可以发现FCFS算法是根据线程访问磁盘的先后顺序进行调度的。

下图显示了本次调度执行时磁头移动的轨迹:

5)打开文件,该文件提供的IopDiskSchedule函数实现了SSTF磁盘调度算法,其中应注意:

①变量Offset是有符号的长整型,用来表示磁头的偏移(包括距离和方向)。

Offset大于0时表示磁头向内移动(磁道号增加);小于0时表示磁头向外移动(磁道号减少);等于0时表示磁头没有移动。

而名称以“Distance”结尾的变量都是无符号长整型,只表示磁头移动的距离(无方向)。

所以在比较磁头的偏移和距离时,或者在将偏移赋值给距离时,都要取偏移的绝对值(调用C库函数abs)。

本实验在实现其它磁盘调度算法时也同样遵守此约定;

②在开始遍历之前,将最小距离(ShortestDistance)初始化为最大的无符号长整型数,这样,第一次计算的距离一定会小于最小距离,从而可以使用第一次计算的距离来再次初始化最小距离。

本实验在实现其它磁盘调度算法时也同样使用了此技巧。

6)生成项目,启动调试,待EOS启动完毕,在EOS控制台中输入命令“ds”后按回车;

对比EOS控制台和“输出”窗口中的内容(特别是线程ID的顺序),可以发现,SSTF算法唤醒线程的顺序与线程被阻塞的顺序是不同的。

图18-4显示了本次调度执行时磁头移动的轨迹。

对比SSTF算法与FCFS算法在“输出”窗口中的内容,可以看出,SSTF算法的平均寻道数明显低于FCFS算法。

7)验证SSTF算法造成的线程“饥饿现象”,使用SSTF算法时,如果不断有新线程要求访问磁盘,而且其所要访问的磁道与当前磁头所在磁道的距离较近,这些新线程的请求必然会被优先满足,而等待队列中一些老线程的请求就会被严重推迟,从而使老线程出现“饥饿”现象。

8)修改文件ConsoleCmdDiskSchedule函数中的源代码,仍然使磁头初始停留在磁道10,而让其它线程依次访问磁道78、21、9、8、11、41、10、67、12、10,生成项目,启动调试,待EOS启动完毕,在EOS控制台中输入命令“ds”后按回车;

查看“输出”窗口中显示的内容,可以发现,虽然访问78号磁道的线程的请求第一个被放入请求队列,但却被推迟到最后才被处理,出现了“饥饿”现象。

如果不断有新线程的请求到达并被优先满足,则访问78号磁道的线程的“饥饿”情况就会更加严重;

修改访问磁道顺序:

修改后执行“ds”命令的结果:

多次输入“ds”命令:

9)对SSTF算法稍加改进后可以形成SCAN算法,可防止老线程出现“饥饿”现象。

打开文件,该文件提供的IopDiskSchedule函数实现了SCAN磁盘调度算法。

其中应注意下面几点:

①在文件中的第374行定义了一个布尔类型的全局变量ScanInside,用于表示扫描算法中磁头移动的方向。

该变量值为TRUE时表示磁头向内移动(磁道号增加);值为FALSE时表示磁头向外移动(磁道号减少)。

该变量初始化为TRUE,表示SCAN算法第一次执行时,磁头向内移动;

②在文件的IopDiskSchedule函数中使用了双重循环。

第一次遍历队列时,查找指定方向上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如果在指定方向上已经没有线程,就变换方向,进行第二次遍历,同样是查找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

在这两次遍历中一定能找到合适的线程。

10)使用文件中IopDiskSchedule函数的函数体,替换文件中IopDiskSchedule函数的函数体,生成项目,启动调试,待EOS启动完毕,在EOS控制台中输入命令“ds”后按回车;

对比SCAN算法与SSTF算法在“输出”窗口中的内容,可以看出,SCAN算法的平均寻道数有可能小于SSTF算法,所以说SSTF算法不能保证平均寻道数最少。

下图显示了本次调度执行时磁头移动的轨迹:

11)改写SCAN算法,算法提示:

①在一次遍历中,不再关心当前磁头移动的方向,而是同时找到两个方向上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所对应的请求,这样就不再需要遍历两次;

②在计算出线程要访问的磁道与当前磁头所在磁道的偏移后,可以将偏移分为三种类型:

偏移为0,表示线程要访问的磁道与当前磁头所在磁道相同,此情况应该优先被调度,可立即返回该线程对应的请求的指针;偏移大于0,记录向内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对应的请求;偏移小于0,记录向外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对应的请求;

③循环结束后,根据当前磁头移动的方向选择同方向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如果在同方向上没有线程,就变换方向,选择反方向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

流程如下所示:

SCAN改写代码:

PREQUEST

IopDiskSchedule(

VOID

){

PLIST_ENTRYpListEntry;

PREQUESTpRequest;

PREQUESTINpNextRequest=NULL;

PREQUESTOUTpNextRequest=NULL;

LONGOffset;

ULONGInsideShortestDistance=0xFFFFFFFF;

ULONGOutsideShortestDistance=0xFFFFFFFF;

PREQUESTpNextRequest=NULL;

//需要遍历请求队列一次或两次

for(pListEntry=;//请求队列中的第一个请求是链表头指向的下一个请求。

pListEntry!

=&RequestListHead;//遍历到请求队列头时结束循环。

pListEntry=pListEntry->Next){

//根据链表项获得请求的指针

pRequest=CONTAINING_RECORD(pListEntry,REQUEST,ListEntry);

//计算请求对应的线程所访问的磁道与当前磁头所在磁道的偏移(方向由正负表示)

Offset=pRequest->Cylinder-CurrentCylinder;

if(0==Offset){

//如果线程要访问的磁道与当前磁头所在磁道相同,可立即返回。

pNextRequest=pRequest;

gotoRETURN;

}elseif(Offset0){

//记录向内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

InsideShortestDistance=Offset;

INpNextRequest=pRequest;

}elseif(-Offset

//记录向外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

OutsideShortestDistance=-Offset;

OUTpNextRequest=pRequest;

}

}

//判断磁头移动方向,若向内移动

if(ScanInside){

//判断是否有向内移动的线程

if(INpNextRequest){

//有则原则该进程

returnINpNextRequest;

}

else{

//没有则修改磁头方向,选择向外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

ScanInside=!

ScanInside;

returnOUTpNextRequest;

}

}

//如果向外移动

else{

//判断是否有向外移动的线程

if(OUTpNextRequest){

//有则选择该进程

returnOUTpNextRequest;

}

else{

//没有则修改磁头的方向,选择向内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

ScanInside=!

ScanInside;

returnINpNextRequest;

}

}

RETURN:

returnpNextRequest;

}

修改完SCAN算法后输入“ds”命令:

12)在已经完成的SCAN算法源代码的基础上进行改写,不再使用全局变量ScanInside确定磁头移动的方向,而是规定磁头只能从外向内移动。

当磁头移动到最内的被访问磁道时,磁头立即移动到最外的被访问磁道,即将最大磁道号紧接着最小磁道号构成循环,进行扫描。

由于磁头移动的方向被固定,也就不需要根据磁头移动的方向进行分类处理,所以CSCAN算法的源代码会较SCAN算法更加简单。

改写提示:

①由于规定了磁头只能从外向内移动,所以在每次遍历中,总是同时找到向内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和向外移动距离最长的线程。

注意,与SCAN算法查找向外移动距离最短线程不同,这里查找向外移动距离最长的线程。

在开始遍历前,可以将用来记录向外移动最长距离的变量赋值为0;

②在计算出线程要访问的磁道与当前磁头所在磁道的偏移后,同样可以将偏移分为三种类型:

偏移为0,表示线程要访问的磁道与当前磁头所在磁道相同,此情况应优先被调度,可立即返回该线程对应的请求的指针;偏移大于0,记录向内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对应的请求;偏移小于0,记录向外移动距离最长的线程对应的请求;

③循环结束后,选择向内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如果没有向内移动的线程,就选择向外移动距离最长的线程。

CSCAN修改代码:

PREQUEST

IopDiskSchedule(

VOID

{

PLIST_ENTRYpListEntry;

PREQUESTpRequest;

PREQUESTINpNextRequest=NULL;

PREQUESTOUTpNextRequest=NULL;

LONGOffset;

ULONGInsideShortestDistance=0xFFFFFFFF;

ULONGOutsideShortestDistance=0x00000000;

PREQUESTpNextRequest=NULL;

//需要遍历请求队列一次或两次

for(pListEntry=;//请求队列中的第一个请求是链表头指向的下一个请求。

pListEntry!

=&RequestListHead;//遍历到请求队列头时结束循环。

pListEntry=pListEntry->Next){

//根据链表项获得请求的指针

pRequest=CONTAINING_RECORD(pListEntry,REQUEST,ListEntry);

//计算请求对应的线程所访问的磁道与当前磁头所在磁道的偏移(方向由正负表示)

Offset=pRequest->Cylinder-CurrentCylinder;

if(0==Offset){

//如果线程要访问的磁道与当前磁头所在磁道相同,可立即返回。

pNextRequest=pRequest;

gotoRETURN;

}elseif(Offset0){

//记录向内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

InsideShortestDistance=Offset;

INpNextRequest=pRequest;

}elseif(-Offset>OutsideShortestDistance&&Offset<0){

//记录向外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

OutsideShortestDistance=-Offset;

OUTpNextRequest=pRequest;

}

}

//需要向内移动的线程是否存在

if(INpNextRequest){

//存在则返回向内移动的请求

returnINpNextRequest;

}

else{

//没有则返回向外移动的请求

returnOUTpNextRequest;

}

RETURN:

returnpNextRequest;

}

13)启动修改后的程序,输入“ds”命令,查看磁盘调度算法的执行情况。

14)观察执行SSTF、SCAN及CSCAN算法时磁头移动的轨迹可以看到,在开始时磁头都停留在10磁道不动,这就是“磁臂粘着”现象,通过修改代码,进一步观察。

修改文件ConsoleCmdDiskSchedule函数中的源代码,仍然使磁头初始停留在磁道10,而让其它线程依次访问磁道78、10、10、10、10、10、10、10、10、10,分别使用SSTF、SCAN和CSCAN算法调度这组数据。

查看各种算法在“输出”窗口中显示的内容,可以发现,虽然访问78号磁道的线程的请求第一个被放入请求队列,但却被推迟到最后才被处理,出现了“磁臂粘着”现象。

SCAN算法测试:

CSCAN算法测试:

SSTF算法测试:

15)在已经完成的SCAN算法源代码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将请求队列分成若干个长度为N的子队列,调度程序按照FCFS原则依次处理这些子队列,而每处理一个子队列时,又是按照SCAN算法,修改提示:

①在文件中的第360行定义了一个宏SUB_QUEUE_LENGTH,表示子队列的长度(即N值)。

目前这个宏定义的值为6。

在第367行定义了一个全局变量SubQueueRemainLength,表示第一个子队列剩余的长度,并初始化其值为SUB_QUEUE_LENGTH;

②在执行N-Step-SCAN算法时,要以第一个子队列剩余的长度做为计数器,确保只遍历第一个子队列剩余的项。

所以,结束遍历的条件就既包括第一个子队列结束,又包括整个队列结束(如果整个队列的长度小于第一个子队列剩余的长度)。

注意,不要直接使用第一个子队列剩余的长度做为计数器,可以定义一个新的局部变量来做为计数器;

③按照SCAN算法从第一个子队列剩余的项中选择一个合适的请求。

最后,需要将第一个子队列剩余长度减少1(SubQueueRemainLength减少1),如果第一个子队列剩余长度变为0,说明第一个子队列处理完毕,需要将子队列剩余的长度重新变为N(SubQueueRemainLength重新赋值为SUB_QUEUE_LENGTH),从而开始处理下一个子队列;

修改代码:

//N-Step-SCAN磁盘调度算法使用的子队列长度N

#defineSUB_QUEUE_LENGTH

//记录N-Step-SCAN磁盘调度算法第一个子队列剩余的长度。

//子队列初始长度为N,每执行一次磁盘调度算法会从子队列中移除一个请求,子队列

//长度就要减少1,待长度变为0时,再将长度重新变为N,开始处理下一个子队列。

ULONGSubQueueRemainLength=SUB_QUEUE_LENGTH;

//扫描算法中磁头移动的方向。

操作系统启动时初始化为磁头向内移动。

//TRUE,磁头向内移动,磁道号增加。

//FALSE,磁头向外移动,磁道号减少。

BOOLScanInside=TRUE;

PREQUEST

IopDiskSchedule(

VOID

{

PLIST_ENTRYpListEntry;

PREQUESTpRequest;

PREQUESTINpNextRequest=NULL;

PREQUESTOUTpNextRequest=NULL;

LONGOffset;

ULONGInsideShortestDistance=0xFFFFFFFF;

ULONGOutsideShortestDistance=0xFFFFFFFF;

PREQUESTpNextRequest=NULL;

ULONGcounter;

//需要遍历请求队列一次或两次

//计数器记录一个子队列剩余的长度

counter=SubQueueRemainLength;

//每调度一次子队列剩余的长度减一

SubQueueRemainLength--;

//如果子队列剩余长度为0,则重置为子队列原长度

if(SubQueueRemainLength==0)SubQueueRemainLength=SUB_QUEUE_LENGTH;

for(pListEntry=;//请求队列中的第一个请求是链表头指向的下一个请求。

pListEntry!

=&RequestListHead&&counter>0;//遍历到请求队列头时结束循环或子队列结束。

pListEntry=pListEntry->Next){

//根据链表项获得请求的指针

pRequest=CONTAINING_RECORD(pListEntry,REQUEST,ListEntry);

//计算请求对应的线程所访问的磁道与当前磁头所在磁道的偏移(方向由正负表示)

Offset=pRequest->Cylinder-CurrentCylinder;

if(0==Offset){

//如果线程要访问的磁道与当前磁头所在磁道相同,可立即返回。

pNextRequest=pRequest;

gotoRETURN;

}elseif(Offset0){

//记录向内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

InsideShortestDistance=Offset;

INpNextRequest=pRequest;

}elseif(-Offset

//记录向外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

OutsideShortestDistance=-Offset;

OUTpNextRequest=pRequest;

}

counter--;

}

//判断磁头移动方向,若向内移动

if(ScanInside){

//判断是否有向内移动的线程

if(INpNextRequest){

//有则原则该进程

returnINpNextRequest;

}

else{

//没有则修改磁头方向,选择向外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

ScanInside=!

ScanInside;

returnOUTpNextRequest;

}

}

//如果向外移动

else{

//判断是否有向外移动的线程

if(OUTpNextRequest){

//有则选择该进程

returnOUTpNextRequest;

}

else{

//没有则修改磁头的方向,选择向内移动距离最短的线程

ScanInside=!

ScanInside;

returnINpNextRequest;

}

}

}

16)生成项目,启动程序,在控制台中多次输入“ds”命令,查看磁盘调度算法的执行情况。

输入“ds”命令进行测试:

将宏定义SUB_QUEUE_LENGTH的值修改为100,算法性能接近于SCAN算法的性能;将宏定义SUB_QUEUE_LENGTH的值修改为1,算法退化为FCFS算法。

四.实验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的具体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