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第三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8546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历史第三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上海历史第三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上海历史第三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上海历史第三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上海历史第三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历史第三册.docx

《上海历史第三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历史第三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历史第三册.docx

上海历史第三册

第三册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时间段限:

北宋建立(A.D.960)——元灭亡(A.D.1368)

时代特征:

政治:

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全国大一统;中央集权强化(文官体制、行省制度)

经济:

经济重心南移

民族:

形成历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政权完成大一统

文化: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三大发明西传

对外:

中外交流积极活跃,重心由陆路转向海路(海上丝绸之路)

一、北宋建立(A)

960年,赵匡胤(后周禁军将领)

事件:

陈桥兵变

都城:

开封

二、文官体制(B)

目的:

防范藩镇割据与武将专权,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1、军事

杯酒释兵权——解除高级将领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

实行内重外轻,拣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老弱士兵留地方厢军和乡兵。

采取更戍法,防止将领分立根据

2、政治

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

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员

——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评价:

基本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与武将专权,加强中央集权;

造成“三冗两积”问题(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五、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A)

靖康之变:

1127年,金军攻入宋都开封,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等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

南宋建立:

1127年,钦宗之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拥立为帝,是为宋高宗。

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延续宋朝政权,史称“南宋”。

行省制度B:

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地方行政创置行省制度。

除称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

行省制度将包括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和的作用。

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宣政院(A)

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澎湖巡检司(A)

元朝后期,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1)兴起的原因:

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

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2)表现:

南宋时,东南沿海出现了广州、泉州、明州著名的三大外贸港。

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

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

(3)贸易商品:

宋代的海外贸易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

(4)影响:

这条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

该书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很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时间段限:

明建立(A.D.1368)——清前期(A.D.1840)

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国古代文明的总结期与衰落期

政治: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体制盛极而衰

经济:

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及商品贸易有很大发展

民族: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

思想:

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对外:

以朝贡贸易为主,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

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

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迅速发展并向全球扩张

政治:

从君主专制到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

资本主义兴起并迅猛发展,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

民族:

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形成

思想: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

对外: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明朝的建立A:

朱元璋于1368年定都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

(秦)

(汉武帝)

(隋唐)

(元)

内阁制度B:

(1)目的:

朱元璋即位后,为巩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2)形成过程:

a废除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600年的宰相制度,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b朱元璋在位后期始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3)评价:

内阁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从制度上说,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

厂卫机构A:

以法外行事的一种特务机构。

分为锦衣卫和东厂、西厂、内行厂。

目的是加强专制统治。

军机处的设立B:

(1)目的:

加强皇权,削弱并取消议政王大臣权力。

(2)过程:

康熙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

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

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

(3)职能:

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是为皇帝出谋划、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军机处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

(4)影响:

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清的建立:

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

清军入关:

1644年明朝灭亡

四、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A)

1、抗击沙俄(东北)

沙俄于17世纪中叶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

康熙时,两次雅克萨之战沉重打击俄军

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2、巩固西北

历经康雍乾三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乾隆时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管辖当地军政

3、治理西藏(西南)

雍正时,设立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

乾隆时,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4、台湾回归(东南)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康熙时,清军攻占台湾,设台湾府,驻军守备

社会经济的繁荣A:

农业:

南方多种双季稻,引入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城市城镇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

商业:

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城市恢复了往日的繁盛。

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

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四库全书》(A)

乾隆时编成的《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4部,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文字狱(A)

清朝为稳固统治,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厉。

七、朝贡贸易(A)

朝贡贸易:

古代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特殊贸易形式。

明代尤为突出。

有贡,即有赐…计其贡物,时值甚廉,给之太厚…所贡之物不过数百金之值,而供亿浩繁,何啻数十倍?

——《明英宗实录》

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

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明史·食货五》

琉球(今琉球群岛)两年一贡,高丽三年一贡…(日本)十年一贡…贡毋过三船,人毋过三百,刀枪毋过三千。

——《明经世文编选录》

(1)官方垄断的有限贸易;

(2)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为达“四夷宾服”;

(3)厚往薄来。

葡萄牙人占据澳门A: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人选择中国澳门作为贸易中转的据点,使其发展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枢纽,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性贸易的网络之中。

十、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

早期“西学东渐”,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后的科学技术的引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1.使中国人开阔了眼界,从而得以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2.使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早期西学东渐也反映出文化交流双向性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