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8188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谈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谈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谈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谈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毕业论文.docx

《浅谈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毕业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毕业论文.docx

浅谈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毕业论文

1.宏观调控

1.1概述

宏观调控(简称宏调)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

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来达至计划经济之目标。

具体来说,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1.2采取手段

1.2.1法律手段

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1.2.2经济手段

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

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主要方法有: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2、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

1.2.3行政手段

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

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

1.3调控方式

  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宏观调控的原因 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

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2.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2.1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首先,农产品自身的刚性消费需求使得供给压力较大。

相比工业品,农产品供给不仅受单产制约,还受土地资源、天气、自然灾害、城市化发展、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等诸多因素限制,注定其供给价格弹性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校但是,农产品需求却从单一的生活消费扩展到工业消费,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其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粮食增产总有渠道予以消化,其对价格的利空影响只是暂时的。

反之,一旦粮食产量持平或小幅减产,就会被市场无限放大,价格同时也会出现飚升。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要“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增强市场调控能力”,目的在于利用好储备制度调节农产品周期性的供给失衡。

自该制度实施以来,确实在平缓农产品价格波动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难点在于农产品的储存期限及储存规模,使得储备制度作用有限。

  其次,农产品生产成本的自身推动逐渐提速。

现在的农业生产已经逐渐脱离农户个体生产,相应的成本也由之前个体隐性成本扩展到诸如机械、雇工、农药化肥等显性成本上。

在当前的背景下,这些显性成本都呈快速上涨趋势,成本上涨反过来又将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

这同时还带来一个问题,粮价上涨但农民纯收入并没有相应增加。

背后的原因在于,农产品成本呈指数增长曲线,在没有达到边界规模的前提下,农产品成本会对农民收入产生挤出效应。

  农民在我国人口结构中比重较大,目前不可能走将有限土地资源高度集中起来进行产业化开发的道路,要想保证农民收入增加,只能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同时增加转移支付。

过去几年,国家每年都提高主要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在极大地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也为农产品价格设置了下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2011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再次,农产品价格的国际化联动特征越来越明显。

随着近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产品的生产能力越发不足。

除小麦、稻谷等主粮作物外,许多农作物由之前的富裕出口或自给自足变为依赖进口。

农产品进口依赖度提高带来的一个问题是:

农产品价格也将开始国际化联动。

2010年7月,国外小麦主产国遭受灾害天气,引发全球小麦价格上涨,并带动我国小麦及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

2010年年底,我国小麦主产区干旱又推动了全球价格继续上涨。

这充分说明,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已呈现多元化、市朝和国际化的特征,这一点在油脂、棉花等经济作物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支持优势产区生产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产品”。

但是,最近几年全球性粮食危机有愈演愈烈迹象,背后的推动因素除减产外,还有以各类基金为代表的资金力量推动、全球粮食贸易寡头垄断,等等。

为此,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看到,国家将着力扶持商品产业基金,扩大其规模及影响,意在利用商业化手段参与全球农产品市场,争认理利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三农”问题作为重点,着墨颇多。

“三农”的根本在粮价,如何保证粮价平稳上涨,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又能将粮价上涨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才是未来相关产业政策的着眼点。

在笔者看来,稳定物价与粮价上涨二者并无矛盾之处,稳定物价讲的是物价与消费能力的协调,粮价上涨则是解决工业与农业收入的协调问题。

从这一点看,农产品价格仍将会保持平稳上涨。

2.2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

近期以来,各地农产品出现较大范围、较大幅度的涨价。

国家发改委近期公布,价格受政府监控的31种食品,10月份有24种涨价,涨价范围近80%;同时预告,近期多数品种还将继续涨价。

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作为百价之基,直接影响国内价格总水平,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大局。

我国农产品价格的非正常上涨,并非单纯的经济现象,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2.1.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因素。

  通货膨胀首先是一种货币现象。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纷纷采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导致货币的供给量增加。

  尤其是美国,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后,一直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造成美元的流动性泛滥,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走高。

两年来,美联储主要通过购买国债和其他资产等手段不断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其投放的货币量已经达到约2·25亿美元,造成美元流动性过剩,进而影响到全球经济。

国际大宗商品,包括铜、橡胶、小麦、燕麦、猪肉、咖啡、蔗糖和棉花在内的一篮子大宗商品,过去12个月来价格已经上涨50%以上,通货膨胀有在全球蔓延之势。

因为相关的经济数据未达到预期目标,美国经济有再次探底的风险,美联储在11月3日宣布购买6000亿美元国债,实行二次量化宽松政策。

由此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再次走高。

而因美国经济形势不乐观,美联储正计划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

美元流动性过剩影响到全球的经济发展,而国际商品市场的价格高企,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价格,对其他国家造成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国因此也未能幸免,国际食糖、棉花、原油价格的上涨已经对我国造成很大影响。

国际市场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给我国带来物价上涨的压力。

我国这两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也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增加很快,造成货币超发。

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GDP为33·54万亿元,是1978年3645·2亿元的92倍。

专家认为,我国的货币至少超发43万亿元。

中国自身的货币高速增长,对物价本已形成上涨的压力,遇上国外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就更进一步加重了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

2.2.2.农产品供给减少。

  农产品价格的非正常上涨,还受到供给减少的影响。

比如去年的大蒜价格上涨,与气候所造成的产量下降有关系。

  2009年的气候与往年相比有些反常。

往年一般每年3月气温回升都比较快,但2009在四五月份反而出现了比正常年份气温低的情况,甚至还出现了零度的气温,这对大蒜的生长非常不利,一些不抗病的大蒜就死掉了。

这造成大蒜减产,形成了供给的缺口,从而造成大蒜价格的上涨。

而游资炒作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年绿豆价格上涨也是因为供求不平衡引发。

绿豆属于杂粮小品种,不能像其他的粮食产品那样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因此过去绿豆价格不高,影响到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2004年我国的种植面积为90万公顷,2010年只有约80万公顷,种植面积逐年下滑。

2010年受气候干旱的影响,绿豆总产量下降,只有74万吨。

反之,居民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些年居民注重养生,绿豆作为一种保健品种受到越来越多的居民青睐,需求逐年增加。

2009年我国绿豆出口达27万吨,同比增加了13万吨。

如此逐年减少的供给、日益增加的需求,就造成很大的供应缺口,导致绿豆价格上涨。

其他农产品,比如糖、棉花、苹果、土豆等价格的非正常上涨,都有产量下降、供应存在缺口的原因。

2.2.3.短期资金炒作。

  我国货币超发,致使在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传统行业因为产品供过于求,缺乏投资机会;而新兴行业发展尚未成熟,风险大,门槛高,缺乏吸引投资者的热情。

于是,大量剩余的资金在缺乏适当投资渠道之际,不忘寻觅增值时机。

以往许多游资进行房地产等行业的炒作。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日益严格,这些游资开始选择另外的投资渠道,农产品的炒作成为他们新的选择。

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炒作起来不愁没有销路,大蒜、绿豆、糖等产品耐储藏,也方便操作。

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管理还处于粗放的阶段,缺乏有效的监控,存在管理的空白,游资炒作农产品有着合法的空间。

而且,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阶段,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是家庭行为,由于规模小、实力弱,尚未形成产业化,各个流通环节就很容易被游资炒作者控制。

而2010年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有所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也给游资炒作者提供了操作空间。

由于种植、运输、加工生产各个环节之间往往是采取订单的形式进行交易,因此即使某个环节出现了价格高涨,后面仍有接盘者。

这造成炒作农产品的门槛低,只要有一定的资金,就可以在农产品市场翻云覆雨,获取厚利。

 

3.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手段

3.1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进行调控的必要性

3.1.1.市场调节本身就具有盲目性,滞后性,自发性这三大缺陷,而这三大缺陷会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各种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市场说话”的力度越来越大,但偏偏市场本身又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2010年,大蒜价格高,在追求更大收益的驱使下,这种高价位就会引导农民增加种植数量,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那么在今年大蒜上市的时候,价值规律就会发挥作用,物以稀为贵,以多为贱,大蒜价格在供过于求的局面下自然会大幅下跌,而我们可以预测,如果只凭市场调节,没有任何国家保护政策的话,那么因价格下跌而造成损失的、农户今年必然会减少存量,那么明年市场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大蒜价格随之就会上扬,于是农户又会扩大种植……如此下来,农民无法从中得到好的收益,而需求的一方也要承受着价格高低起伏动荡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而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来,这绝对不会是一个健康的国家经济局面。

3.1.2.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我国的经济之本,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国应当运用宏观调控来引导市场稳定发展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农业提供给我们生活所必需的各种食品,而我国不仅仅是传统农业国家,更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对食品需求量极大,一个国家无法保障其农业的健康发展,必定会严重制约着它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即便它的二,三产业发展蓬勃,但是总体的国民经济也将会呈现出一个“短板效应”。

我们国家实行更为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前进的必然驱使,但凡事过犹不及,我们不能因此就走极端,明知道市场有自身的缺陷却还将一切都交给市场,那么前文中所提到的经济问题很快就要降临到我国。

而实际上,近年来,食品价格已经成为我国CPI指数上扬的主要推动因素。

一些分析者认为,食品价格上涨不过是受到天气等偶然因素影响,而并非源于货币因素,因而货币政策对由食品推动的价格指数的影响不大。

但实际上, 我们必须承认,食品价格也是一种货币现象,且目前一个公认的经验现象是:

我国CPI基本走势是由食品主导的,可见食品价格的持续高位很可能诱发成通货膨胀。

3.1.3.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结合,要求政府有必要干预经济

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的确在飞速发展,但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所带来的问题恰恰是,一方面粮食需求加速增长,另一方面则因有效务农人数减少(不仅指务农人数的绝对减少,还包括因大量青壮年外出而带来的务农人员质量下降)和有效播种面积缩小(虽名义种植面积可能扩大,但管理的精细程度可能因人手不足而下降)而导致粮食供给相对减少。

这两种方向相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便是粮价、进而整个食品上涨和CPI上扬。

所以一个国家纯粹实行自由主义,将经济完全交给市场去调节,必然会出问题。

这就意味着市场并非完美无缺,而它的缺陷必须由另一种力量来填补,这样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而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引导国家经济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以由政府伸出“有形的手”来干预一下市场,是合情合理或者说是必不可少的。

以粮食为例,如何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所带来的损失。

粮食直接补贴,制订最低收购价――也可以视作对农产品的保护价,在粮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国家一方面要制订保护价,让粮食不至于像海南的香蕉那么低贱,最后导致农民一年辛苦打水漂,损伤了种粮积极性,不再增产,最后反而又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减产还增收这种畸形现象;同时国家也要做好粮食储备工作,将这一年多余出来的粮食作为应急储备,在粮食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及时调粮来平衡物价。

而粮食直接补贴,则可以让农民们吃上定心丸,这样无论丰年灾年,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益都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只有这样,才可以鼓励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证我国粮食供应的稳定。

我国今年上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并引发通货膨胀问题,投资过热问题等等与经济发展不和谐音,所以我们可以感觉到,我国的经济已经走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阶段,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

我国目前正处于百年难得的经济发展黄金期,我们已经错过了三次工业革命,那么对于这一次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我们更应该珍惜。

也正因为这样,政府更应该合理得去干预,调控市场。

3.2现阶段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手段

2010年上半年,起起伏伏的物价让人牵肠挂肚。

一些分析认为,到7月份以后,随着翘尾因素的逐渐回落,物价的表现将会是“缓慢回升,前高后低”。

但事实是,从7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3.3%后,物价上涨的脚步开始加快,到11月份攀上了5.1%的新高。

  价格水平逐月攀升,扰乱了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步伐,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

事关民生,事关社会发展和稳定,有关部门不断出手,采取各种措施稳定物价水平,增加低收入群体的补贴。

党中央、国务院更是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批示要高度重视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采取措施合理应对。

国务院召开数次常务会议专门研究物价形势,部署制定相关应对举措,并先后出台了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保障群众生活等政策和措施。

2010年11月19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一举推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完善法制、加强监管,增加补贴、安定民生等16条措施,强调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

3.2.1.经济手段

发展生产,夯实应对通货膨胀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过几次较大的通货膨胀,几乎每次都与粮食有关。

所以,粮食是稳定物价的基础性的工作。

2010年以来,中央政府以及各地都把扶持粮食和农业生产作为物价工作的首要任务。

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年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达8579.7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用于农业和农村建设的中央预算内投资1928亿元,占全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比重达到49%。

为了鼓励和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2007年以来连续4年大幅度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

持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政策,补贴规模扩大、补贴标准提高。

2010年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四项补贴达到1226亿元,比2009年增加30.4亿元。

按照中央的要求,各地加强蔬菜种植基地和蔬菜大棚建设,扩大蔬菜生产规模,为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创造了条件。

2010年11月10日,在之前10月的加息举措后,央行再度宣布紧缩流动性措施,自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0年11月19日,央行决定从11月29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9天之内两次上调,间隔之短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2011年2月8号晚,央行宣布自9号起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利率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3.2.2.行政手段  

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调控物价“国十六条”组合拳出击,增加低收入人群补贴、价格管制和加强监管防止囤积投机等举措纷纷出台。

  作为物价主管部门的国家发改委,从2010年11月22日至26日,5天内连发9个通知调控物价,密集程度史上罕见。

商务部、农业部等部委之间已经联动应战,以平抑物价。

企业也被要求参与稳定物价。

四大粮油企业被要求,所有的小包装食用油产品4个月内不要涨价。

为抗击今年北方一些小麦主产区的特大旱情2011年初,中央政府花了129亿元支持抗旱浇水。

努力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是政府稳定物价的基础性工作。

目前来看,政府的各项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食品蔬菜价格有所回落,通胀势头被有效得抑制。

但各项数据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仍然存在,如何使经济健康良好的发展,平抑物价仍然是重中之中。

 

4.政府宏观调控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过几次较大的通货膨胀,几乎每次都与粮食有关。

所以,粮食是稳定物价的基础性的工作。

2010年以来,中央政府以及各地都把扶持粮食和农业生产作为物价工作的首要任务。

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年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达8579.7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用于农业和农村建设的中央预算内投资1928亿元,占全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比重达到49%。

为了鼓励和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2007年以来连续4年大幅度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持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政策,补贴规模扩大、补贴标准提高。

去年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四项补贴达到1226亿元,比2009年增加30.4亿元。

按照中央的要求,各地加强蔬菜种植基地和蔬菜大棚建设,扩大蔬菜生产规模,为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创造了条件。

4.1.保障供应,降低市场流通成本。

投放储备糖、投放储备肉、投放储备棉……2010年,这样的消息屡见报端。

为缓解国内部分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国家加大了大宗农产品储备的投放力度。

2010年累计投放中央储备和国家临时存储小麦4329万吨、稻谷1343万吨、玉米2745万吨、食用油50万吨、棉花100万吨、食糖182万吨。

在加大投放的同时,积极利用国际市场,组织粮食、棉花等重要商品进口,以保持国内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针对社会各界反映的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的问题,国家一方面加强批发市场、粮油仓储、农产品冷链物流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鼓励产销对接、农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

在降低流通费用方面,更是给了真金白银的政策,将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扩大到所有收费公路,并增加免费品种,全年免收鲜活农产品车辆通行费金额超过130亿元。

各地还运用财政补贴、价格调节基金支持等多种手段,降低农贸市场摊位费、进场费,为稳定和降低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4.2.雪中送炭,为低收入群体排忧解难。

为减轻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国家多次提高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

截至去年底,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51元、117元和246元,比2008年底提高22.4%、42.2%和35.6%,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也从人均2000元大幅提高至3000元,地方人民政府普遍向困难群众发放了每人每月10—80元不等的价格临时补贴。

去年春节前,中央财政再次安排资金104亿元,向困难群众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贴。

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已经有17个省份全面推开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4.3.釜底抽薪,收紧流动性,改善价格运行的大环境。

鉴于造成这轮物价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流动性过剩,在国民经济摆脱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回升向好的转折后,中央政府及时调整宏观政策,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为了管理好流动性,央行频频出手,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3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上调0.75个百分点;8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4个百分点。

2010年,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2万多亿元,改善了价格运行的大环境。

  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是2010年宏观调控的核心,而控通胀又成为核心中的核心。

各级政府对症下药,出台的各种措施密度大、针对性强。

目前,政府的调控初见成效,价格过快上涨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粮食等部分重要农产品价格涨幅趋缓,蔬菜价格明显回落。

CPI在2010年11月份同比上升5.1%之后开始回落,去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3%,在基本实现去年价格调控目标的基础上,2010年1月份CPI涨幅低于社会预期,并有望继续回落。

 

5.结论

就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的手段系统来看,虽然行政手段的实施应该存在一个递减的趋势,却仍然是一个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有效利用的手段。

这首先是由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发育情况所决定的。

我国目前的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

这样的市场发育情况就决定了政府在宏观调控的时候不得不以行政手段来替代仍不完善的市场手段。

另外,我国经济的微观主体(或者说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也决定了行政手段在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是不可缺少的。

虽然对于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应主要由市场来调节,但是在特殊时期,以及非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运用行政手段对其进行控制以使之符合国家发展和宏观调控的要求是必须的。

而且正如前面所论述的,地方政府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来控制和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也是必须的。

5.1.物价高涨伤民,政府理当出手干预。

此轮物价上涨,主要表现在食品价格领域,而食品价格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不用看什么统计数据,只要观察我们身边的生活就能够发现,物价的快速上涨,已经超过了老百姓的实际承受能力,广大群众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已经深受影响。

面对民生之痛,当甩手掌柜,任由市场自发调节,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无论是从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是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看,政府出手对物价进行调控,都是必然之举。

5.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物价,必须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律,恪守行政权力的边界。

过去的事实证明,物价调控,难在把握分寸。

有形之手如果伸得太长、管得太宽,即使是出于善意,也难免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以一些地区的“限价令”来说,对农产品进行指令性价格管制,固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短期内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但人为地强行压低农产品价格,无疑会伤害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产品产量下降,为后续市场价格的报复性反弹埋下祸根。

物价调控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采用行政手段平抑物价必须把握住火候和力度,否则不仅无法破解物价上涨困局,还可能扭曲市场价格信号,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给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带来更大的负面效应。

由此观之,政府干预物价,不是一个该不该干预的问题,而是个如何干预的问题。

“物价调控”之所以引发种种争议,从根本上说,源于我们始终未能形成一个常态的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