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说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7988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说明.docx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说明.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说明.docx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说明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说明

课程改革己成为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鲜明的主题词。

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尤其是广大聋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走进新课程。

教育部根据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九部委《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精神,决定启动特殊教育新课程方案的制定工作,并颁发了《关于成立特殊教育学校新课程方案专家组、研制组的通知》,我作为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研制组负责人,自2002年5月以来,组织有关研制组的同志先后十多次就“方案”初稿进行深入研讨,反复修改。

其间,在全国范围对基层聋校进行了全面的问卷调查,并先后九次在上海、南京、大连等地就“方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听取基层聋校校长、教师意见,先后两次在南京组织专家组成员进行论证,至此形成了方案的第十三稿。

现将“方案”研究和探索情况作以下说明:

一、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背景

㈠部分国家和地区聋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综述

——日本:

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聋教育)课程。

2002年起实施新的课程,力求精选教育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美国:

《2000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

“美国学生在四、八、十二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韩国:

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香港地区:

香港聋校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是:

为聋童提供学习经验,以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

鼓励聋童利用剩余听力学习语言,以掌握足够的沟通技巧,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训练聋童,使他们能自立和与人相处,以便融入社会。

帮助聋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身为市民的权利与义务。

——我国台湾地区:

2000年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把人、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程。

提出把培养学生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和分享等十大能力作为目标。

㈡各国(地区)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一是把聋教育课程改革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必备素质。

三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力的公民。

四是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五是把交往与语言沟通作为聋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六是发挥评估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㈢我国聋教育课程的现状背景

我国聋教育经历了一百多年历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聋教育体系。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聋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呈现了一派从未有过的大好形势。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聋教育在进入一个广阔的发展天地的同时,旧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正在阻滞着聋教育的健康发展。

特别是教育地位在社会结构中己由边缘走向核心的变化,使得聋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要求显得更为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表现为以下两对尖锐的矛盾:

一是单一的聋教育结构与多元的经济结构之间的尖锐矛盾。

当今的中国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经济、政治、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农村、城市,各行各业,都在迅速进行着一场摆脱保守、封闭、落后,追求进步、开放的改革。

在此背景下,聋教育事业虽然呈现出新面貌,但许多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弊端远远没有革除,特别是教育改革,还说不上有什么重大突破。

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查和评估等方面的改革,都没有深入下去。

这种现状是由于我国长期自然经济的历史,使得人们对聋教育的期望值较低,往往只满足于让聋人掌握体力的和简单的技艺的旧观念造成的。

此外,我国聋教育界三十年代学美国,五十年代照搬苏联,逐渐形成了当今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具有适用性,但时至今日,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就显得不适应,特殊教育系统与社会大系统的不协调、不适应问题,日益突出起来。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形成了“农、工、商”综合经营,“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全面发展的格局。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面对广大农村生源的聋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单一的教育结构模式,己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要求。

然而,目前聋教育的结构,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调整。

全国大多数聋校基本上仍是八年或九年的学制,学生在校只能学习一些基本的简单的知识和技能,一些劳动技术、职业技术教育显得苍白无力,毕业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数不多,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中教育、中等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寥寥无几,并且这些中等以上的教育往往徒有形式,举步艰难;聋人的成人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些都给我国聋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重重障碍,给特殊教育带来严重危机。

二是聋教育体系的明显不足与培养新型人才要求之间的尖锐矛盾。

多年来,我国聋教育奉行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在新世纪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要求的背景下,明显不足。

首先,办学模式封闭。

聋教育与社会相脱离,致使踏上社会的聋生不能较好适应社会需要;在教学中又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其次,课程结构单一,缺乏整体观念。

重学科设置课程,轻综合课程、选修课程和乡土课程,而且各门学科没有将课堂教学、学科活动和校外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列入教学计划,因此不利于聋生充分、自由地发展以及创造性才能的培养与发挥。

其三,教材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材体系偏重知识结构,忽视能力结构、心理和情感结构的统一。

由于缺乏中等教育不能使聋生真正获得日益增多的知识和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不利于聋生知识、智能、个性、品质的协调发展。

其四,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评估制度呆板单一。

教学过程忽视因材施教,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分类教学、个别化教学不能得到较好的体现,从而未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禀赋、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其五,教学语言(手段)不沟通,缺乏有效性。

师生之间长期存在着严重的语言沟通障碍,口语、手语、指语的使用混乱,缺乏科学性和求实精神。

其六,强调补偿教育,忽视潜能开发。

长期以来对聋生主体潜能的认识存在种种误区,往往较多地从聋生生理缺陷去考虑,强调补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聋生主体潜能的开发。

教学中往往“哪壶不开提哪壶”,使儿童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潜能不能得到有效地开发。

以上种种,虽然广大聋教育工作者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了许多努力、改进和可贵的探索,但由于现存的教育目标、教育功能与教育结构的限制,使这些探索和创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有体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聋教育的课程己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考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聋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以及整个工作,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根据国务院转发九部委《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特别强调要紧密结合聋教育实际,关注听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因此,聋教育课程改革更强调人本化,把“以人为本、面向未来”作为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的主旨,从而构建我国新的聋教育课程体系。

㈠关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体现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共性要求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听障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加强“德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加强道德品质教育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

当前教育工作中往往对聋生心理成长复杂性缺乏了解,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偏常,加之社会聋哑人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聋校德育课程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现象日益严重。

为此,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德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强调社会公德教育、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努力为人民服务。

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聋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

多年来聋教育与社会相脱离,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仍为最大的沟通障碍,听障学生走出校门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

因此,加强“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㈡关于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要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方面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1、要转变课程功能。

课程功能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和核心目标。

“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缺陷补偿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潜能开发,注重语言发展,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切实打破传统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要求教师真正把学生看作有着完整生命形态的人,从而关注学生“人”的全面发展,突出强调还聋教育课程功能的本来面目。

这里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一是加强潜能开发。

长期以来,我们对听障学生主体潜能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把聋当作羞耻,把手语看作是低级语言,从而妨碍语言的发展等,往往较多地从学生生理缺陷去考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主体潜能的开发。

美国普遍认为:

生活在现代科技社会的听障学生应该像普通学生一样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而不是首先担心听障学生哪些知识和技能学不了。

只要教育工作者能够提供学习的途径,学生就能学会他们要学会的东西。

因此,“注重缺陷补偿,更重潜能开发”是课程功能结构的重要因素。

二是注重语言发展。

聋教育有史以来,有关听障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一直是社会上衡量聋校教育的主要标准之一。

聋校义务教育的毕业生,他们的语言水平还不能较好适应学习化社会及工作、生活的需要。

事实上,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口语、手语、指语使用混乱,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造成教与学之间的语言沟通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正如美国学者柯克所说:

“儿童的听觉损伤对聋教育提出了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困难问题。

其中,尤以沟通问题为甚。

”又如台湾学者林宝贵所言:

“世界的聋教育,事实上就是一部语言沟通与语文教育的发展史。

”由此可见,重视语言多元化发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是何其关键和迫切。

因此,从聋教育的实际出发,应将“注重语言发展”作为课程功能的重要组成。

三是着眼四个学会。

即从单纯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真正体现关注“人”的发展体现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消解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对立,实现学会生存与学会关心的交融,寻求工具价值与精神生活的协调。

这对新课程功能的转变又丰富了新的内涵。

这一转变,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这对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功能转变又丰富了新的内涵。

从某种意义来讲,我们课程改革能否成功,能否是一场真正意义的课程改革,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实现课程功能的真正转变。

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有四项基础工作:

一要重构基础。

中国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人们往往以基础好而自居,对此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

在现代,知识的基础是什么?

一是对终身发展都有用的知识,二是能够产生知识力量的知识。

同时还要具备能力基础。

能力基础有好多种,竞争性能力是基础,还要具备方法能力,包括加工的能力、信息的能力、社会能力(合作共处)、工作效益能力(竞争能力)、保证质量能力(竞争能力)等等。

另外,还要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个人要很好地与社会融合、与他人合作共事等等。

二要突出素质。

现代人的素质要求一是人文素质,核心问题是“四有新人”;二是科学素质,要具有普遍联系的知识体系;探究未知的方法与把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的转化能力,同时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三是身心素质。

包括心理和生理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要反映现代。

课程必须具有时代性,同时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及信息运用的能力。

四要交叉融合。

课程的融合主要表现在课程的综合上,能够很好地解决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效性问题。

2、要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调整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而关键的任务。

课程改革的指导理念和预期目标将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体现出来。

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的倾向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增设沟通与交往、生活指导、外语、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开设选修课程,同时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聋校新课程区别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也可以说,这三条原则又是我们领会和理解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

一是均衡性。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努力使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内容保持恰当的合理的比重。

因此,聋校课程如何设置、顺序先后、内容安排多少、课时比例设计等,各门课程要区别对待,要保持一种均衡。

新课程将增设适应听障学生发展必需的课程,如“沟通与交往”,意在着力解决聋教育长期以来的结症,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交往(谈话)技能的形成,努力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从而实现根本意义上的聋教育高质量这一目标,使聋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二是综合性。

综合性是针对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从促进发展的高度,适应学生的认知方式提出来的。

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学科的综合,新课程结构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

二是设置综合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为主。

结构比重随着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

如1~3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从低年级儿童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提倡通过儿童自主实践活动,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参与未来社会生活打下基础),4~6年级“品德与社会”(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进行爱国心、品德、行为规范、法制、历史、地理、环境等融为一体的教育),7~9年级“思想品德”。

同时,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综合课程,如历史与社会(7~9年级),科学(4~9年级)、艺术(1~9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

三是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

三是选择性。

这是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提出的。

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体现办学宗旨和方向。

同时要求各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其选择性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

3、要改革课程内容。

过去教材追求系统原理,注重概念、法则与练习,注重结论与获得知识,教材表现出繁、难、偏、旧的倾向,不适应社会对人的发展需要。

我们必须改变这个现状,要“改变课程内容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聋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聋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适合聋生适应社会生活和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的这一变革,力争体现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

学校课程不应当被压缩在学科与书本狭小的范围内,要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与情感的高度统一。

力争体现以下三点:

一是强调“精选”。

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和逻辑性,把人类知识、能力、品格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人才成长起基础作用的部分作为学习内容。

二是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与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态,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体现时代要求。

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力争反映新成果,体现时代精神。

一句话,我们聋校的教材内容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扎实地指导学生学习。

要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4、要优化课程实施。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师生之间严重的语言沟通障碍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加强实践性学习,加强个别化教学,关注个体差异,提倡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引导聋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聋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实施要求上努力突出以下五点:

一是更为强调从实际出发,讲究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多年来聋教育现实存在的“教”与“学”之间的沟通障碍问题,要求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采用适合不同个体需要的沟通方式,“提倡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同时要求“加强个别化教学”,切实根据每一个有着不同特殊需要的个体,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实施个别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使每个聋生得到充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个别化教学在要求上由过去的“提倡”到现在的刚性要求,意在促进个别化教学在聋校的实施和推广,体现特殊教育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二是在师生关系的调适中,更为强调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发展性。

相应地教师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三是更为强调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实践性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实施中主导教学与学习的方式。

在传统的听讲式、接受式、问答式、记忆式、模仿式与实践探究式的不同学习方式上,提倡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性学习)、体会性学习、操作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具体活动方式。

因此,教师要根据本学科和儿童身心特点,围绕培养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实践性学习方式,做到六个关注:

一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作为转变学习方式的前提;二是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把合作学习当作转变学习方式的突破口;三是要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把探究性学习当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四是要关注教学方式的变革,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五是要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把课堂教学作为课改的主战场;六是要关注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体验和生活积累。

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还包括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信息设备设施,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四是在书面获得和实践中领悟的不同途径中更为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五是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方面更为强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同时,特别强调了学生沟通、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5、要改进课程评价。

要“改变课程评价重知识技能、轻态度方法,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的现状,充分发挥评价对促进聋生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要通过本次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评价的目的应着眼发展性。

评价体系的建立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素质提高,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二是评价标准应体现全面性。

不应仅仅关注某些知识、技能,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

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三是评价主体应做到多元性。

要改变教师单一评价学生的做法,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动性,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这样教师才能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四是评价方式应提倡多样性。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应注意运用多种形式相结合,采取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的成长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考试要面试、口(手)试、笔试相结合;由单一的量化评价转向量化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并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结果,用鼓励性评语描述学生学科的学习情况,并指出需努力的方向,以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

三、聋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㈠、要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继承借鉴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站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审视我国的聋教育,必须改革!

不改革不创新就没有出路。

固然,我们积累了许多聋教育的经验,在课程建设方面也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我们应在珍惜和借鉴国内外聋教育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的同时,大力推进聋教育课程改革,没有改革的继承就是守旧。

㈡、要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㈢、要正确处理开发潜能和补偿缺陷的关系

㈣、要正确处理多种语言学习与运用的关系

在新课程中,没有也不应该明确提出要采用某一种教学手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一切都要以学生为本,我们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多种教育活动,尽可能使儿童在有内容的活动中学习,尽可能设置真实的情景,坚持教学实践性原则,使学生能够在使用语言做事,通过做事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

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兰继军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对我国当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智学校的课程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加以革新,在开展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对其提出的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使课程智力落后儿童也通过课程改革受益,成为社会平等的一员。

为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培智学校课程的灵活性、实用性和发展性。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价值观,即: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彻底打破过去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单一、教学过程僵化、教学方法机械的模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充分发展。

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本身就体现了素质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价值观,但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在育人过程中没有真正体现出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真谛。

而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把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而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实现了用整体观看待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作为课程的根本目标。

培智教育在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上虽有所不同,但同样要求注重从整体上促使每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为此,培智教育也应紧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对传统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

培智学校课程改革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观念问题,仍然有相当多的教师观念落后于当前的课程改革,他们的课程理念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要推行改革后的培智学校课程方案,首先要打破旧的课程观,树立新价值观下的课程理念,将课程改革置于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

动员每一个教师都参与到新课程的研发和实践探索中去,促使培智学校的课程以动态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课程内容上突出生活化传统的培智学校课程内容过多照搬普通学校的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体,脱离了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课程内容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从智力落后儿童的经验出发来加以设计和安排,一些教师受教材的制约而无法灵活调整课程内容。

这都加剧了课程内容与智力落后儿童经验分离的倾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由此可见,对那些脱离儿童生活和经验的教学内容已进行删改或调整是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的,同样,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也要关注其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