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策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7953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阅读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阅读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阅读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阅读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策略.docx

《阅读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策略.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策略.docx

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

一、阅读策略

有的学者认为策略是个体用于帮助人们理解、学习、保留新信息的特殊的观念和行为(O’Malley&Chamot,1990),是“一些特定行为、动作、步骤和技巧(Oxford,1990),是“学习者有目的的一些想法和学习技巧”(Stern,1992).运用学习策略的目的就是加快语言技能的发展,推动语言知识的内化、储存、提取和使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根据策略所包含的认知加工情况,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处理具体的学习任务,比如对材料本身直接进行加工的方式方法,如归纳、演绎、分类、做笔记、想象、关键词表达、语境化、迁移、推理等;社会/情感策略包括交际策略、合作性策略、移情策略、自我情绪控制策略等;元认知策略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包括自我计划、选择策略、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等。

一般来说,资源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等也属于元认知策略的范畴,而《基础英语课程标准》把资源策略从其他策略中分离出来,主要是因为英语作为外语在我国缺乏应有的语言环境,学生需要掌握资源策略,开展自主学习。

根据策略所涉及的内容,英语的学习策略可以分为听力策略、阅读策略、语法学习策略、词汇学习策略、口语交际策略、写作策略等。

而阅读策略就是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本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的认知活动计划(竺小恩,2005),是指读者对阅读过程中认知活动进行监控与调节的手段(焦明海,1997),是在阅读过程中为完成阅读任务而采取的一切有效方式及手段,包括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怎样组合、操作、使用等方面的决策(周龙兴,1995),指帮组学生有效理解文本信息,理解各种阅读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鲁子问,康淑敏,2008)。

刘红霞(2008)按照阅读过程划分阅读策略,将阅读策略分为读前策略、读中策略和读后策略。

二、阅读策略的分类

佟敏强(2009)将阅读策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读前策略:

以下三种策略可以应用到读前策略

1.合作阅读

合作阅读通过使学生参与合作的活动培养阅读理解的技巧,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培养阅读能力、扩充词汇、促进学生间合作的教学手段。

合作阅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读前准备、细节阅读、大意理解和巩固。

2.先行组织

通过刺激学生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所要阅读材料的兴趣。

3.问题驱动

在阅读教学中,带着问题进入的阅读情景,往往是最能充分展开的,阅读主体的阅读期待也是最强烈的。

(二)阅读中策略

1.速读

速度可以包括略读、跳读,是全局性阅读,主要目的是了解文章的大意,对文章的整体组织结构形成初步的印象。

2.精读

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础结构后,了解更多具体更深层的信息和更复杂的语言知识。

3.研读

研读也成为“评读”,指阅读者在弄清作者的态度或意图之后,对文章作出自己的评价,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又上了一个层次。

(三)读后策略

1.互助阅读

该策略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指导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该策略可以以两种形式进行:

互教和小组讨论。

2.阅读日志

这是鼓励学生坚持阅读并养成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这里提供两种模式:

第一,要求学生做课堂阅读笔记,并对将要阅读笔记分成两栏,阅读时将主要概念写在左半栏,将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或其他反应写在右半栏。

第二,给学生一张阅读进度表,定期上交。

3.自选阅读

该策略主要用于读后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阅读,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可以进行一下五步骤操作:

-布置阅读任务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资料进行阅读

-组织学生就自己阅读的材料进行信息共享

-检查学生自由阅读情况

-组织学生对自己阅读的方式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阅读策略感

王笃勤(2002)将阅读教学策略大体分为九类:

(一)、合作阅读(CollaborativeStrategicReading)

CSR通过使学生参与合作的活动培养阅读理解的技巧(Pollincsar&Vaughn,1998),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扩充词汇、促进学生之间合作的教学手段,对于水平不齐的班级尤为有效。

实验证明被试者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词汇量增加,合作技巧得到发展,大大丰富了学习内容(Klinger&Vaughn,1998)。

该策略有四部分组成:

1.阅读前准备

该阶段的目的是:

使学生在尽可能的短时间内了解与所要阅读材料相关的信息;激活有关话题的背景知识;预测文章中将要涉及的内容。

该阶段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下一步的阅读提供擎端。

该阶段由两部分组成:

1)通过脑激励使学生了解有关阅读话题的知识,比如,教师信息,然后再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其写出他们所知道的所有话题有关的信息,然后再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汇总他们的信息。

2)预测自己可能读到的内容。

这时同样也可令学生将其预测写出来。

2.细节阅读

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监控自己的阅读理解,使学生注意到自己什么地方理解,什么地方不能理解。

当学生确定了自己不理解的语段以后,学生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帮助理解:

1)阅读句子,寻找关键词帮助理解单词

2)阅读上下句,寻找线索,猜测词义

3)寻找单词的前缀或后缀

4)拆分单词,寻找其合成部分

3.大意理解

该阶段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1)寻找段落中最主要的人物、地点、事件等;

2)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有关这些人物、地点、事件的最主要观点。

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可以首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呆着问题进行阅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总结主要意思,然后检查小组活动情况,请一个小组宣读自己所总结的中心大意,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4.巩固

该阶段用于扩充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对所阅读内容的记忆。

操作中一般是采用组织学生就阅读材料进行提问的方式。

为使学生能够提出高层次的理解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各类问题的提问方式。

(二)、先行组织(Headstart)

该活动用于读前教学,通过刺激学生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所要阅读材料的兴趣和好奇。

操作方式如下:

1.选择与阅读材料类似的话题组织学生讨论。

2.组织学生就所要阅读的话题进行预测,同时对比与刚刚讨论的话题有何不同。

将预测内容与第一步讨论内容记录下来,以便阅读后进行对比。

(三)、互惠阅读(Reciprocalreading)

该活动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导地位,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具体步骤如下:

1.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阅读过程所涉及的四种技能:

概括技能(summarizing),提问技能(questioning),析疑技能(clarifying),预测技能(predicting)。

2.教师和学生一起默读一篇文章。

3.教师示范

教师讲解四种技巧—概述阅读材料、如何提问、预测下文和如何就迷惑的概念进行析疑。

教师可以展示用于各类技巧的提问使学生清楚四种技能操作:

通过自问示范、析疑、预测、教师鼓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提问、教师和学生轮流提问。

(四)、学习日记(LearningLogs)

该策略可以增强学生的文章结构意识,从而更乐于参加课堂讨论。

操作如下:

1.让学生将纸分成两半。

2.阅读时将主要概念写在左半栏,将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或其他反应写在右半栏。

3.组织学生就自己的学习笔记进行讨论。

(五)、同伴指导(Peertutoring)

该策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操作中将不同程度的学生编在一起,其中一名学生充当教师,就其阅读进行方法和理解上的指导,回答阅读者的各种问题,帮助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

该策略得到广泛的使用,证明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Mathes&Fuchs,1994;Swanson,Hoskyn&Lee,1999)。

(六)、同伴阅读(Peerreading)

同伴阅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训练阅读技巧的教学手段,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应有的锻炼。

具体操作如下:

1.选择两篇难度适中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阅读资料。

2.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的几个小组。

3.(在学生不具备应有的提问能力时)给每位同学事前准备好的问题,以便学生进行回答。

4.学生进行同伴阅读:

一个问,另一个读,读后回答问题,提问的同学根据对方的问答进一步发问,由此一直进行到无问题可问为止。

注意,只有在听到对方的问题时才可以开始阅读,根据对方的种类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或览读,或跳读,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对阅读技巧的运用。

5.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估。

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只有提问问题的同学才能回答,以检测学生通过提问获取信息的能力。

(七)、自选阅读(Self-accessreading)

该策略通过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以及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培养学生对策略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布置阅读任务。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

3.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进行信息共享。

4.检查学生的自由阅读情况,可采用学生汇报的方式,可采用书面总结的方式。

5.组织学生对自己阅读的方式进行讨论,增强学生阅读策略感。

(八)、质疑作者(Questioningtheauthor)

质疑作者并不是简单地挑战作者,而是鼓励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结构等,从而对文章进行恰当的评价,亦可指出文章中的不当之处。

操作如下:

1.布置阅读任务,一般以文章的一、二段为宜,不可超过一页。

2.交代阅读时应回答的问题。

3.学生讨论自己“质疑”过程中对问题的回答情况。

4.使学生对阅读情况进行评估。

(九)、图片故事(Picturedstory)

该策略通过使学生根据图片进行预测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对文字材料理解的方式,步骤如下:

1.根据故事制作相关的系列图片。

2.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

3.展示第一幅图片,组织学生根据图片对故事的发展进行预测。

4.展示第二幅图片,学生根据图片调整预测并对下文做进一步预测。

5.以此方式继续展示图片,直至故事结束。

6.图片阅读故事完毕后,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材料,对比与图片阅读的差别。

该策略的使用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根据故事的特点而定,如:

可将故事的开始与结束以图片的方式展示出来,学生根据这两幅图片对故事情节进行预测;也可以只给出第一幅或最后一幅,组织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预测。

鲁子问,康淑敏(2008)就阅读而言,阅读策略是帮组学习者理解文本的策略。

一般来说,常见的阅读策略有:

(一)、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时争取弄懂课文的每个句子与段落,当弄不懂句子的意思时分析句子的句法结构。

(二)、图式利用。

阅读中通过文本联想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选择注意力。

阅读时集中注意力,忽略与之无关其他内容。

(三)、生词处理策略。

词义猜测:

阅读中根据上下文、构词法、同现复现等猜测词义;生词跳跃:

阅读中遇到生词时跳过去,而不是停下来猜测词义,或者查字典等。

(四)、策略调控。

根据不同阅读目的,灵活运用阅读策略。

不同文体的文章能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五)、文本利用。

根据已知信息或语篇轨迹对深层含义做出判断、推理和引申;利用常识或零散已知信息推测、想象,弥补空缺信息;通过but,so,以及forexample等信息词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论点。

(六)、整体阅读。

将语篇视为连贯整体,采用自上而下处理模式。

(七)、信息分析。

区分事实信息与观点信息。

(八)、结构分析。

分析文章的结构。

王笃勤(2012)借鉴O’Malley和Chamot(1990)对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方式,将阅读策略分为认知阅读策略和元认知阅读策略,其中元认知阅读策略指计划自己的阅读、监控自己的阅读、评价自己的阅读、阅读资源利用、先行组织和阅读策略的选择;认知阅读策略指完成具体阅读任务中使用的方式方法,如预测或推理文章内容、猜测词义、略读、跳读等。

王笃勤(2012)认为常见的阅读策略有:

(一)、大意阅读策略:

览读

大意阅读是基本的阅读理解目标,要获取所读文本的大意,可采取的策略很多,常见的有:

1.根据标题确定大意

2.根据文章首尾段、首句、结论句判断

3.根据文章每一段的主题句判断文章主题

4.根据文章的此标题确定主题

5.通过对文章核心内容的概括判断主题

6.快速阅读全文,概括大意

(二)、细节理解策略:

跳读

跳读(亦作扫读)是最常用的阅读策略。

跳读需要学生能够根据阅读的目的分配注意力,阅读时将注意力集中在要获取的相关信息上,忽略与文章内容不相关的信息。

(三)、隐含意义推理策略:

推理

推理是理解文章隐含意义的重要策略。

但是,推理可以是由具体到一般的概括,也可以是由一般到具体的推类。

还可以是话语隐含意义的推断,而这都要求学生具备应有的图式,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应有的语言知识。

(四)、理解受阻应对策略:

词义猜测

阅读时,如果遇到不能理解或者难以理解的词语,可以选择忽略,可以查字典,更可以猜测。

词义猜测的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

1.利用文章中所包含的类比关系

2.根据构词法判断

3.根据上下文的解释

4.利用上下文的反义同现关系

5.根据上下文中的因果释义

6.根据列举判断

(五)、观点态度理解策略

观点态度的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

1.识别信息词。

所谓的信息词是指表达观点态度的信息词,如动词,名词,形容词。

这些词可以表明态度因此可以用来描写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根据文章的逻辑。

学生可以根据一些表达逻辑关系的词语来进行判断,也可以通过主题句、结论句和文章的承启转合作出判断。

3.根据指示语判断。

所谓指示语表明观点态度所在的词语,如inone’sopinion,asfaras…isconcern,personallyspeaking等。

(六)、基本阅读技能

技能虽然不是策略,但是与阅读教学的培养的再认、领会、分析、评价、运用等能力不同,它是获取信息、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等必备的方法、技巧,所以在这里并不讲其单独列出。

不过技能与策略不同,策略是有意识的,策略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所选择的具体措施,而技能是阅读必备的文本加工方式。

这些基本技能主要有:

1.自动解码。

自动解码功能是阅读中最为关键的技能,指学生看到文本符号能够不假思索地联想起所指。

2.关键词阅读。

在语篇阅读中要做到自动解码,学生就必须掌握关键词阅读技能,避免逐词阅读。

学生必须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核心词语,忽略提供冗余信息的词语。

3.意群阅读。

学生必须能够识别意群,培养按意群阅读的能力。

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语块意识,阅读时做到语块整体解码,而不是将其分解成单词。

4.视觉解码。

虽然语音意识是解码的前提,但是阅读还必须是视觉解码。

如果是出声阅读,或者没有出声,但是声带在动,也就是学生在看到文本时心中还在发音,其阅读速度就会受到影响。

(七)、其他常用策略

1.预测

预测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

有的读者在阅读之前根据标题预测文章的内容,有的根据文章的结构预测,这些预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课文。

但是,更为重要的预测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预测接下来要读的内容,不断地验证自己的预测,调整自己的阅读。

2.选择注意点

读者要在众多的信息之中识别所需要的信息就必须能够选择注意点,这是览读策略必备的能力。

读者必须能够关注部分信息,忽略部分信息,这样才能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本。

3.记笔记

记笔记有助于信息的理解和提取。

学生因此需要掌握一些记笔记的方式,如符号、图表、缩略词等,还应该知道记录什么信息。

4.阅读整理

阅读整理时指在读完一篇文章或学习完一篇课文之后,学生必须能够概括归纳出对以后阅读有用的东西,这里所说的不是词汇、句法,而是不同文体、不同题材文章的结构特点、语篇逻辑。

阅读是一个图式建构的过程,而阅读整理有助于新图式的建构。

5.联想

联想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将阅读文本的信息与自己的经历、生活以及以往阅读的内容相联系,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弥补空缺信息,从而做到对所读文本的深刻理解。

任何阅读都不只是文字的识别,都会涉及作者自身所具备的图式的利用,而联想正是图式在阅读中利用的体现。

6.视觉化

视觉化指在阅读材料时,尤其是在阅读故事类文本时,读者能够想象所阅读的事件,在大脑中勾勒出阅读场景、人物,能够将事件变成影像。

视觉化是阅读的有效策略之一。

7.前后联想

前后联想对整体把握阅读的文本十分重要。

读者在阅读下文时有必要将其与已经阅读过的上文联,分析前后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把握文章的主题大意,才能理解各个细节存在意义和主题阐述的有效策略之一。

阎国利,吕勇著(2002)将阅读策略分为一般阅读策略和快速阅读策略。

(一)一般阅读策略包括精度策略、泛读策略和课外阅读策略。

1.精读

国外流行的SQ3R实际上是一种精读方法,即英文纵览(Survey)、提问(Question)、阅读(Read)、背诵(Recite)和复写(Review)。

(1)纵览

纵览指首先尽量弄清楚所读材料的宗旨。

可以仔细阅读作者的序言或后记,查看目录和索引,阅读各章提要或小结,迅速览读全书,以便了解全书的概貌。

(2)提问

浏览准备细节的章节时,要反复琢磨其中某些观点,并同自己已掌握的有关知识相联系、比较、及时记下所思考的问题。

(3)阅读

要求慢读,理解透彻,记住各章节的大小标题,若无标题则自己概括写出。

(4)背诵

不是逐词逐句的复诵,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各节的中心思想,对其重要的内容则要背诵。

(5)复习

若是需要长期保留的材料必须反复复习。

2.泛读

泛读是与精读相对的一种阅读方式,它不要求精读那样字斟句酌、反复研读,而是要“观其大略”,抓其要点和精髓。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泛读是补充。

3.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读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有益身心原则

(2)文字规范原则

(3)联系实际原则

(二)快速阅读策略包括跳读、寻读、变速读、顺序读和鉴别阅读。

(1)跳读

跳读不是逐字逐句阅读,而是跳跃着进行阅读,在进行跳读的时候有两种方法,一是首尾句跳读法,另一种是关键词跳读法。

(2)寻读

寻读是指读者在阅读之前有着明确的目的,所以在阅读时只阅读自己需要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变速读

在快速阅读中应根据阅读的目的不同、读物的难度不同来改变阅读的速度。

也就是说,快速阅读的速度实际上也是一个动态的速度,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4)顺序读和鉴别阅读

顺序读包括以下七个内容:

-题目、书名、文章的标题:

这些往往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

-作者:

对作者的了解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文章出处及发表时间

-基本内容、题材

-事实:

指文章摘要和掌握的各种不同的事实。

数字资料、人名、专门名称

-文章的特点有哪些

-搞清楚所阅读的文章的创新之处及阅读之后的启示

(5)鉴别阅读

通过寻找关键词、确定概念和确定写作意图三个阶段掌握文章各段大意,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概念,掌握通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英语阅读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一般分为三类:

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

佟敏强(2012)

(一)阅读学习中的元认知策略

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作为一个主动的个体,有意识地使用元认知对阅读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计划、监控、调节和评价,通过不断调整与完善,使自己对阅读学习方法和过程更趋合理、高效。

1.确定阅读目的

当代外语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目的有三个:

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学习语言知识而阅读;为掌握阅读技能而阅读。

2.选择阅读材料

阅读者要对原文的阅读材料进行仔细地选择,其依据如下:

依据合适的难度;选择熟悉的主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3.制定阅读计划

制定阅读计划是指阅读者根据阅读任务的性质和特点,制定阅读过程中需要实施的步骤。

考虑应用何种阅读策略,预计阅读结果等。

这一策略包括设置阅读目的、浏览阅读材料、提出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阅读任务。

制定计划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如激活背景信息、预测文章主旨、组织计划、自我管理等。

4、监控阅读过程

监控是指在阅读活动中,阅读者依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阅读实施及时评价,反馈阅读活动过程中各种情况,发现不足以达到预期目标。

监控策略主要包括:

方向监控:

即确定采用各种阅读的方式。

进程监控:

即边阅读边思考。

策略监控:

即采用自我提问的方式,检查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

5、自我评价阅读过程

自我评价是指阅读者按照阅读计划,在活动结束时自我检查阅读效果如何,总结得失。

6、记笔记

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往往可以记录一些重要的信息,以帮助进一步理解阅读材料的全文细节,好的阅读笔记尽可能简短、精确,但不可以遗漏任何重要信息。

在记录笔记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选择性和系统性

(2)明确阅读材料的写作目的。

这包括阅读材料的标题、摘要或前言;阅读材料的开始段落;略读文章,明确文章的组织形式;预测文章的写作目的。

(3)明确信息的组织方式。

阅读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顺序:

文章的主题思想、事件的主要阶段或过程的主要步骤、从最重要的信息到最次要的信息;从简单的思想到复杂的思想;共某一事物的最大部分到最小部分;提出问题解决方法;时间的起因及结果。

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元认知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先行组织者。

所谓的先行组织者指学生在上课之前能够根据课文学习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大学,常有学生连教室布置的任务都无法完成,这从某一方面说明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比较低。

如果学生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预先任务,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单元学习之前的相关阅读和相关信息检索,不能通过预习呆着自己的问题上课,说明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阅读活动的规划、监控与评价

元认知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学生能够规划自己的阅读,实施自己的阅读计划,监控自己的阅读行为,评价自己的阅读效果,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适当的补救。

调查显示,学生大多数是按照教师的安排学习,很少有自己的规划。

课下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补救的更少。

第三,阅读策略的应用与评价。

元认知的另一个表现是阅读策略化。

也就是说,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取不同的阅读策略。

但是,我们发现多数学生都是用同一种方式阅读课文,而阅读课文的目的就是学习。

学生会逐词逐句的阅读,遇到不懂的单词就查单词表或词典;遇到不懂的句子就参照辅导教材上的课文译文,不管是故事、说明文还是议论文,不管是海报、书信还是演讲报告,都是同一种阅读方式。

学生不能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阅读任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与学生的策略知识的缺乏有关。

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就必须开展策略教学,通过策略意识的培养和策略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和阅读水平。

第四,阅读资源的有效利用。

学生不可能只凭有教材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还必须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信息时代的资源很丰富,纸介的、电子的、网络的、报纸、杂志、图书、阅读资源无处不在。

能够利用丰富的阅读资源是阅读能力发展的必备条件,阅读教学也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广泛涉猎的技能和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阅读中的认知策略

阅读认知策略是指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如何处理阅读材料,或针对某一具体阅读任务采取的具体阅读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