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了在垄断市场中,生产要素的效率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在垄断市场的均衡态中,均衡价格高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价格而产出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产出,意味着消费者的福利下降,导致社会总福利水平的下降,由于垄断给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带来了无谓的损失。
(4)市场机制无力对公共物品的生产做出合理的决定;
定义:
(萨缪尔森)“公共物品的利益被不可一分割的扩散到全体社会成员,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这种公共物品,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的提供出来,需要政府的行动。
”
特性:
a.非排他性:
无法排除个人从公共物品中获利;
b.非竞争性:
消费者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一部分的产品MC=0)
(5)市场不能有效的解决外部效应的问题。
定义:
那些决策者(生产者/消费者)的成本与收益之外的,并非出于自愿而带给他人额外成本/收益的情况。
具体分为两种情况:
外部经济:
社会收益>私人收益;
外部不经济: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
如下图所示(图中MCP,MCS分别表示个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QP,QS分别表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产出水平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产出水平)
在这三个领域中,维持经济有效运行的任务就落在了政府的肩上。
政府通过不同的办法来解决以上三个问题造成的市场失灵。
(1)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规定最高限价的方式来约束垄断厂商的生产定价,直接把厂商通过垄断得到的消费者剩余还给消费者,或者通过征收直接税或间接税(定额/定量税)的形式占有厂商垄断得到的消费者剩余,再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将这部分福利转移给消费者,这是政府对垄断的管制从而解决市场失灵的方法。
(2)公共物品在市场机制中无法生产和买卖,需要由政府统一组织生产和定价。
(3)对于存在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政府需要做的是通过对厂商征收税(对于外部不经济)或者提供补贴(对于外部经济)的形式,将个人的边际成本曲线拉回到社会边际成本曲线的水平上,使得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均衡点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均衡点相互重合。
3.作图分析“包络曲线”形成的过程,并解释该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不相切以及相切的情况。
答:
(1)以SAC1代表第一种规模,各个SAC曲线代表不同的规模。
各条SAC曲线的包络曲线为有限个数的规模下的平均成本曲线,这一个包络线即是LAC曲线,当规模数量无穷大时,该曲线变得平滑,在一般情况下,短期平均成本得最低点都高于长期平均成本。
(2)如图,SAC1,SAC2,SAC3表示某些生产要素固定时的短期平均成本,SACi表示不同的生产规模i。
在长期,任何要素的投入量都可以自主选择时,在每个产量上,我们都可以选择合理的规模下生产,以期平均成本最低。
如图,当Q=Q1时,SAC2>SAC1,所以应该取在规模1下生产,当Q=Q2时,SAC2=SAC1,所以规模1和2下生产均可,同理可以确定A,C,B应该在LAC曲线上。
当固定要素在长期的投入量可以无限细分时,生产规模的大小也可以无限细分,因此由无数个SAC曲线在每个产量下的平均成本最低点组合起来的平滑曲线,就是SACi的包络线。
(3)长期成本曲线和每个短期成本曲线都有一个切点,但并不是相切于短期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是由于无数个生产规模的假设导致的,无一般的经济学意义。
4.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物价下跌是否一定是坏事?
为什么?
答题思路:
“不一定”的概念是有些时候是好事,而有些时候是坏事,需要分析两方面的情况。
答:
在AD-AS模型的框架中来研究物价下跌的原因,我们可以做出一下的两种物价下跌的图形:
(1)在左图中,由于技术进步或者其他因素导致总供给曲线右移,在总需求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物价下跌;二是产量增加。
由于物价下跌是伴随着产量增加发生的,所以不能说是坏事。
相反,这种组合(物价下跌,产量增加)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理想状况。
(2)在右图中,由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或者出口需求的减少导致总需求曲线左移。
在总供给曲线不变时,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物价下跌;二是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通货紧缩”就是指这种伴随着产量减少和失业增加的物价下跌。
这种组合表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恶化。
(3)如果同时发生总供给增加和总需求减少的两种情况,那么价格水平下降的幅度会更大,但是总产出是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这两种影响因素哪一方的作用更强烈,如果结果是使得总产出下降,失业增多,则这时候的物价下跌是坏事,如果结果使得总产出增加,那么物价下跌是好事。
5.对顺差的过热经济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是否合适?
为什么?
答题思路:
既要分析该政策为什么不使用该情况,同时要指出什么政策可以解决该问题。
答:
对顺差的过热经济采用紧缩货币政策是不合适的,分析如下:
紧缩货币政策对过热经济有抑止作用,但是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使得顺差增加,因为:
a.产出下降->进口下降->顺差增加;
b.价格水平下降->出口增加进口下降->顺差增加;
c.利率提高->资本净流出下降->顺差增加;
因此紧缩货币政策对顺差的过热经济完全不能兼顾两大经济目标,不适用。
使用的政策是以下两种:
(1)提高汇率。
提高汇率使得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从而一方面使得产出减少,一方面使得顺差下降,具有较好的兼容性。
(2)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使得产出下降,同时影响国际收支情况:
a.产出较少->进口减少->顺差增加;
b.价格水平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顺差增加;
c.利率下降->资本净流出增加->顺差减少。
所以,该政策若使顺差减少的影响大于使顺差增加的影响,则具有兼容性。
6.回答下面关于“注入”和“漏出”问题:
(1)什么是“注入”和“漏出”?
答:
“漏出”意味着一部分货币要退出流通领域,不再执行流通和支付的职能。
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国民经济活动的水平降低。
“注入”意味着向流通领域注入货币,增加流通和支付手段,提高社会经济活动水平。
为了保持国民经济运行的均衡,注入=漏出。
(2)在考虑政府和国外部门的情况下,“注入”和“漏出”的内涵有哪些拓展?
答:
在简单的凯恩斯模型中,不考虑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注入仅指投资,而漏出仅指储蓄。
1.在加入了政府部门后,政府的影响有:
(1)通过强制的、无偿的税收制度,将一部分国民收入征为国有,形成政府收入(T)。
T是从流通中抽取货币,形成漏出效应
(2)政府花费其收入T,购买商品和劳务,形成政府支出(G),货币又回到流通领域,形成注入效应
在平衡处有:
T=G
2.所谓开放,是指一国的经济流转参与到国际市场,形成该国的进口(M)与出口(X)。
M,导致货币的流出,属于漏出,对宏观经济具有收缩的作用
X,与M相反,导致货币的流入,属于注入,对宏观经济具有收缩的作用。
在均衡处有:
M=X
加入了政府和国外部门后,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说明,“注入”和“漏出”内涵的拓展。
(3)根据简单凯恩斯模型,怎样利用漏出和注入的关系预测总产出的变动趋势?
答:
简单凯恩斯模型是研究除了政府和国外部门的宏观经济模型,因此在这里,我们的注入就是指投资;而漏出是指储蓄。
在凯恩斯模型中,投资是自发性的投资,与总产出水平无关,I=I0。
储蓄等于总产出扣除消费支出的部分,数学公式为:
S=Y-(C0+cY)=-C0+(1-c)Y=S0+sY
(1)当国民经济运行处于均衡状态时,有注入=漏出,也就是I=S,在下图中处于E点位置,表示当年的投资品正好满足投资需求,从而非意愿净库存为0。
于是企业倾向维持原有产出,总产出趋于均衡的稳定态,不会变动。
(2)当注入>漏出,也就是I>S时,国民经济的总产出水平在下图中Y=Y1,这时投资大于储蓄,表明当年生产的投资品无法满足投资需求,其差额只能通过库存来补充,非意愿净库存的减少会促使企业增加产出,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从Y1向Y*处移动。
(3)当注入<漏出,也就是I
(4)既然增加投资需求导致总产出增加,我国政府为什么在2003年的3,4季度对某些行业的投资需求采取紧缩货币政策?
答:
简单凯恩斯模型和IS-LM模型都是在萧条经济的前提下研究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因素的,生产能力没有充分的利用,因此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总需求的扩展导致总产出增加而价格水平不变。
也就是说,在宏观经济处于极端萧条的情况下,增加投资需求可以导致总产出的增加,但是我国2003年的房地产,钢铁等行业事实上并不是处于极端萧条的经济环境中的,而是过热的需求和接近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供给水平的组合。
这里我们应该用下面的AD-AS图形分析:
当宏观经济运行于Y3水平上时,均衡价格水平为P3,因为资源和劳动力已经充分利用,所以总供给曲线呈垂直状,这时如果总需求继续膨胀,那么“有多大的需求,就有多高的价格”。
所以在当时这些行业不断升温的投资需求的带领下,不仅这些行业的价格水平不断提高,而且通货膨胀的势头还不断向相关的行业和市场扩散,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称之为“结构性通货膨胀”,即某些部门的需求或者供给方面的变动,往往通过部门间相互看齐的过程即所谓“赶上”的过程而影响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性的物价水平上涨。
我国政府在洞察这一现象的危害和根源后,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对过热的投资需求进行抑止是非常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