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执业医师模拟题5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7787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卫执业医师模拟题5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公卫执业医师模拟题5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公卫执业医师模拟题5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公卫执业医师模拟题5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公卫执业医师模拟题5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卫执业医师模拟题52.docx

《公卫执业医师模拟题5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卫执业医师模拟题5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卫执业医师模拟题52.docx

公卫执业医师模拟题52

公卫执业医师模拟题52

A1型题

1.卫生毒理学中较为常见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为

A.直线

B.抛物线

C.状曲线

D.对数曲线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C

在一般情况下,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基本类型为S状曲线,它反映了个体对外源化合物毒作用易感性的不一致。

易感性分布成正态分布时,为对称性S状曲线;实际上更为常见的是非对称S状曲线,反映个体对外源化合物的毒作用易感性成偏态分布。

2.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指

A.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的剂量

B.引起50%的人产生毒作用的剂量

C.消毒剂杀灭一半致病菌的剂量

D.杀虫剂杀死一半有害昆虫的剂量

E.致死剂量一半

答案:

A

半数致死量(LD50)指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剂量,是一个统计量。

3.下列哪个过程属于生物转化过程

A.吸收

B.分布

C.水解

D.排泄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C

外源性化合物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四种反应。

吸收、分布及排泄属生物转运过程。

4.皮肤致敏试验最常用的动物是

A.大鼠

B.小鼠

C.狗

D.豚鼠

E.猫

答案:

D

豚鼠是皮肤致敏试验中最常用的实验动物。

5.危险度评定的结果可用于以下几方面,除了

A.分析使用外源性化合物的利弊

B.作为制定卫生标准的依据

C.评定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

D.确定治理污染可能承受的风险

E.确定环境污染物治理顺序

答案:

D

危险度评定是对有毒化学品进行卫生管理的主要依据。

根据危险度可进行利弊权衡分析,外源性化合物危险度评定还可为卫生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还可对确定环境污染物的治理顺序提供依据及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价。

6.某种工业用化学物,易挥发,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动物的染毒途径首选

A.经皮肤

B.经口

C.经呼吸道

D.腹腔注射

E.皮下注射

答案:

C

亚慢性毒性试验的染毒途径应考虑两点:

一是尽量模拟人类在环境中接触该化合物的途径或方式,二是应与预期进行慢性毒性试验的接触途径一致。

此工业用化学物易挥发,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的可能性最大,故首选经呼吸道染毒。

7.发育毒性的具体表现,除外

A.生长迟缓

B.致畸作用

C.功能不全或异常

D.胚胎或胎仔致死作用

E.母体死亡

答案:

E

发育毒性的具体表现为生长迟缓、致畸作用、功能不全或异常和胚胎或胎仔致死作用四个方面。

母体死亡属母体毒性作用。

8.绵羊红细胞常用于下列哪种试验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肿瘤细胞攻击试验

答案:

D

对动物进行迟发型变态反应检测时,常用的抗原有KLH、BSA、SRBC(绵羊红细胞)等。

9.常用的短期体内诱癌试验不包括哪项

A.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

B.小鼠皮肤肿瘤诱发试验

C.SD雌性大鼠乳腺癌诱发试验

D.小鼠肺肿瘤诱发试验

E.大鼠肝转变灶诱发试验

答案:

A

短期体内诱癌实验不包括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

10.孕妇接触可引起女儿阴道癌的是

A.己烯雌酚

B.2-萘胺

C.黄曲霉毒素B1

D.砷及其化合物

E.双氯甲醚

答案:

A

胚胎、新生儿和性成熟前期,接触外源性化合物可对内分泌器官的分化造成永久影响,以后由于内分泌平衡失调或组织受体反应改变而致癌。

孕妇服用大剂量己烯雌酚,可经胎盘作用于胎儿,可能使其女儿于青春期前发生阴道癌的危险性最高。

11.确证人类致癌物的研究方法是

A.致突变试验

B.恶性转化试验

C.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D.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E.肿瘤流行病学调查

答案:

E

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用于致癌物的筛检;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是确证动物致癌物的标准体内试验。

短期致癌试验阳性结果与长期动物致癌试验意义相当,阴性结果的意义较差;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是确定人类致癌物的唯一手段。

12.苯并(a)芘属于

A.前致癌物

B.近致癌物

C.终致癌物

D.无机致癌物

E.间接致癌物

答案:

A

苯并(a)芘本身无致癌活性,在体内代谢时,第7、8位碳原子之间可氧化成环氧化结构,再经水化反应生成7、8位醇基而成为近致癌物,此后进一步氧化成终致癌物(7,8-二醇-9,10-环氧化物),它可与细胞生物大分子发生共价结合,诱发突变以及诱发肿瘤发生。

13.Ames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A.DNA完整性改变

B.DNA交换或重排

C.DNA碱基序列改变

D.染色体完整性改变

E.染色体分离改变

答案:

C

Ames试验以鼠伤寒沙门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的菌株为指示生物,检测组氨酸调控基因的回复突变,其遗传学终点为基因突变(DNA碱基序列改变)。

14.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主要是

A.确定化合物的最高耐受剂量

B.确定化合物外推到人的安全系数

C.确定化合物的最高容许浓度

D.确定化合物的慢性毒性的阈剂量

E.确定化合物的慢性毒性阈剂量及无有害作用剂量

答案:

E

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确定外源性化合物的毒性下限,即确定化合物的有毒阈剂量及无有害作用剂量。

为进行化合物的危险性评价,制订接触的安全限量提供依据。

15.有关弱有机酸经消化道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弱有机酸在消化道主要的吸收部位是胃

B.在胃中pH极低(pH1.0),弱有机酸以未离解形式存在

C.在胃中弱有机酸脂水分配系数低,故易吸收

D.服用小苏打(碳酸氢钠)可阻碍弱有机酸在胃内吸收

E.弱有机酸在小肠也有部分吸收,因小肠具有较大的表面积

答案:

C

外源性化合物在胃内吸收主要通过简单扩散过程。

由于胃液酸度极高(pH1.0),弱有机酸类物质多以未解离形式存在,脂水分配系数高,所以容易吸收。

服用小苏打后,使胃内酸度降低,有机酸的解离比例增大,吸收受到影响。

16.测定化合物LD50时常用的观察期限是

A.5天

B.7天

C.10天

D.14天

E.28天

答案:

D

测定化合物的LD50一般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后两周内的死亡数。

17.属于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是

A.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

B.FAD氧化酶

C.辅酶Ⅱ-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D.黄嘌呤氧化酶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D

黄嘌呤氧化酶为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FAD氧化酶和辅酶Ⅱ—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组成酶成分。

18.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常用的化验指标,一般不包括

A.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B.SGOT(AST),SGPT(ALT)

C.血清尿素氮

D.尿蛋白定性或定量、尿沉淀镜检

E.神经递质

答案:

E

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常用的化验指标有血象和反映肝肾功能的血、尿指标。

在可能的情况下,可选择一些特异性的指标。

神经递质有可能作为特异指标使用,但不是一般的常规指标。

19.慢性毒作用带(Zch)值越大的毒物引起

A.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

B.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小

C.蓄积中毒的危险性越小

D.致死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

E.致死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小

答案:

A

慢性毒作用带(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此值越大表明该化合物更易于发生慢性毒害。

20.急性毒性研究的接触时间是

A.一次

B.多次

C.长期

D.短期

E.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

答案:

E

急性毒性指机体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采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所以急性毒性研究的染毒以选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最为确切。

21.化合物引起过敏反应的特点中错误的是

A.很小剂量进入机体即可致敏,再接触小量即可出现症状

B.过敏原都是大分子化合物

C.毒性反应不一定遵循剂量-反应关系

D.反应表现不同于该化合物引起的一般毒性反应

E.反应可速发,也可迟发

答案:

B

引起过敏反应的过敏原可能是完全抗原,也可是半抗原,即许多分子量较小的外源性化合物如三硝基氯苯、镍和铂等金属、氯乙烯等,它们本身没有抗原性,但当它们与某些蛋白质结合后可起到抗原作用,引起过敏反应。

22.有关毒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毒性是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B.毒性高的物质,需要较大的数量,才呈现毒性

C.只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

D.接触途径和方式、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都可影响物质的毒性

E.决定毒性的因素是与机体接触的剂量

答案:

B

毒性是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数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多的数量。

才呈现毒性。

23.外源性化合物的免疫毒性作用

A.不遵循剂量一反应关系

B.不一定遵循剂量一反应关系

C.一定遵循剂量一反应关系

D.都能引起免疫应答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化学物质引起的过敏反应不完全遵循剂量一反应关系的规律,很小的剂量进入机体即可致敏,再接触小量即可出现症状。

24.如外源性化合物A的LD50比B大,说明

A.A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比B大

B.A的毒性比B大

C.A的作用强度比B小

D.A的急性毒性比B小

E.A引起死亡的可能性比B小

答案:

D

LD50可作为急性毒性分级的依据,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性化合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

LD50为引起试验动物50%死亡的剂量,是一个点值,而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及引起死亡的可能性还与死亡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斜率有关。

25.关于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加单氧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此酶系存在于微粒体中

B.催化羟化反应参与生物转化

C.过氧化氢是其正常产物之一

D.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是酶系的组分

E.与体内一些活性物质的合成与灭活及外源性化合物的代谢有关

答案:

C

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单加氧酶是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主要成分,可催化外源化合物的氧化反应。

过氧化氢不是其正常产物。

26.属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是

A.铬及其化合物、镍及其化合物、烟灰和焦油(含多环芳烃)、双氯甲醚

B.镍及其化合物、石棉、烟灰和焦油(含多环芳烃)、双氯甲醚

C.烟灰和焦油(含多环芳烃)

D.石棉

E.双氯甲醚

答案:

D

石棉为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其致癌作用与其纤维结构有关。

其他如双氯甲醚为直接致癌物,多环芳烃属前致癌物,铬、镍化合物为无机致癌物,都属遗传毒性致癌物。

2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食品污染物

A.二甲基亚硝胺

B.甲醇

C.河豚毒素

D.黄曲霉毒素

E.大肠杆菌

答案:

C

食品中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生物性、化学性和放射性。

试题中属于生物性污染的有:

黄曲霉毒素、大肠杆菌。

属于化学性污染的有:

二甲基亚硝胺和甲醇。

甲醇是在蒸馏酒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

28.致死剂量是指

A.引起人死亡的最小剂量

B.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D.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E.引起机体死亡的最大剂量

答案:

D

致死量即可以造成机体死亡的剂量,是一个笼统的观念。

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为最小致死剂量。

29.环境毒物引起的“三致”作用是

A.致癌、致敏、致突变

B.致癌、致畸、致敏

C.致敏、致畸、致突变

D.致癌、致畸、致突变

E.致癌、致畸、致变应

答案:

D

“三致”作用通常指致癌、致畸和致突变。

30.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γ)的平均值为

A.0.50℃

B.0.65℃

C.0.82℃

D.1.05℃

E.1.20℃

答案:

B

在一般情况下,大气的高度每增高100米,气温要下降0.65℃。

所以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丁)的平均值应为0.65℃。

31.造成我国大气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来源是

A.火山爆发与森林火灾

B.地面扬尘

C.工业企业

D.生活炉灶

E.交通运输

答案:

C

根据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情况,最主要的污染来源是工业企业。

32.下面关于大气卫生标准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法定的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限值

B.比生产车间卫生标准更严格

C.规定了两种浓度,即一次最高容许浓度和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

D.在我国以重量浓度(mg/m3)表示

E.同车间卫生标准

答案:

E

略。

3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类的外环境,包括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学习环境等

B.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

C.空气、水、土壤、食品

D.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

E.人类为从事社会集居而建立的生活居住环境

答案:

B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

不包括学习环境、生产环境和食品等环境因素。

D的范围太广泛,不够明确。

E不够全面。

34.下列关于二次污染物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

A.是由一次污染物转变而来的

B.经化学变化而产生的

C.经物理作用而产生的

D.是与原污染物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E.毒性往往更大

答案:

C

二次污染物是由于一次污染物经过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改变了化学特性而形成的。

物理作用不可能达到此效果,所以,是错误的。

A、B、D、E都与二次污染物有关。

35.对大气污染状况进行监测时,点源监测的布点方式有以下几种,除外

A.棋盘式布点

B.四周布点

C.扇形布点

D.烟波下方采样

E.捉烟波采样

答案:

A

大气监测的点源监测选点,通常是采用B、C、D的方式,必要时也可用E。

但不用A。

36.下列哪种金属在常温下即可蒸发,污染作业环境,引起职业中毒

A.铅

B.汞

C.锰

D.铁

E.铝

答案:

B

汞在常温下即能蒸发。

因为其熔点为-38.9℃。

37.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

A.卫生毒理学方法上

B.动物实验基础上

C.时间与反应关系上

D.物质蓄积性基础上

E.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上

答案:

A

环境毒理学是卫生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所以,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卫生毒理学方法上的。

38.环境因素作用于人群的反应分布图型通常为

A.直线型

B.抛物线型

C.“U”型

D.金字塔型

E.对数曲线型

答案:

D

人群暴露于同一种强度的环境作用下,各人的反应是不同的。

大多数人表现很轻。

反应越重的人数越少。

反应最严重的是死亡,人数最少。

由此形成的图型是底部为轻度,尖部为严重的金字塔型。

39.大气卫生标准比生产车间卫生标准制定更严格的原因是

A.大气污染影响的范围广,包括老、弱、幼、病、孕等敏感人群

B.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受生产周期和气象条件的影响而经常变动

C.各种有害物质对机体的有害作用类型不同

D.有些大气污染物能对人或动植物产生急性危害

E.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有联合作用

答案:

A

生产车间卫生标准主要是保护劳动力,都是成年的健康人群。

而且在车间内的暴露时间是每天8小时。

而大气卫生标准保护各种年龄组的人群,包括老、弱、幼、病、孕等敏感人群,而且这些人群都是长年累月持续性暴露在该大气环境中,因此应更严格。

40.耗氧量(COD)是

A.强氧化剂氧化1L水中有机物消耗的氧量

B.使微生物繁殖生长所消耗的氧量

C.室温下存放24小时消耗的氧量

D.需氧细菌作用下使有机物进行生物化学分解所消耗的氧量

E.细菌作用下使全部污染物氧化所消耗的氧量

答案:

A

耗氧量(COD)又称化学耗氧量。

是人为加入一定量的强氧化剂,加热氧化有机物,检测出1升水中有机物消耗的氧量。

所以,答案是A。

41.碘缺乏病可对人体产生多种危害,除了

A.早产,死胎

B.单纯性聋哑

C.视野缩小

D.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

E.克汀病

答案:

C

A、B、D、E都是碘缺乏病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而视野缩小与缺碘无关,是甲基汞慢性中毒的症状之一。

42.水中大肠菌群指标是指

A.发现一个大肠菌群的最小水量

B.发现一个大肠菌群的最大水量

C.发现大肠菌群的最小需水量

D.1L水中大肠菌群的个数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D

水中总大肠菌群指标是指在37℃培养下,1升水中大肠菌群的个数。

所以,A、B、C、E均错。

A是大肠菌群值的概念。

43.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是

A.水质被毒物污染的间接指标

B.水质被毒物污染的直接指标

C.水质被有机物污染的间接指标

D.水质被有机物污染的直接指标

E.水质被无机物污染的直接指标

答案:

C

耗氧量是反映水中有机物消耗掉强氧化剂的量。

生化需氧量反映水中有机物消耗掉水中溶解氧的量。

溶解氧是反映水体能提供有机物消耗氧气的能力,也反应水体的污染水平和自净能力。

所以,这三个“氧”的指标都是反映水质被有机物污染的间接指标。

不是直接测定有机物含量的指标。

44.一次污染物是指

A.直接从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

B.从传染源排入环境后理化特性发生了变化的污染物

C.从污染源排入环境后其毒性增大的污染物

D.多个污染源同时排出的同一类污染物

E.多种环境介质中都存在的同一类污染物

答案:

A

一次污染物的概念就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

而B、C是二次污染物的概念。

45.制订环境卫生标准时,首先应考虑保护

A.健康人群

B.职业人群

C.高危险人群

D.经济状况较差的人群

E.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

答案:

C

高危险人群是指易受环境因素损伤的敏感人群。

在同一污染环境中,高危险人群比正常人群早出现健康危害。

因此,制订环境卫生标准时,首先应考虑保护高危险人群。

46.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球上的

A.气圈、水圈、土壤圈、食物链

B.气圈、水圈、土壤圈、食物圈

C.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

D.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

E.气圈、水圈、岩石圈、食物链

答案:

D

自然环境应该包含地球上的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

因此,应该概括为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

有的书上将固体无机圈称为岩石圈,或将土壤圈和岩石圈均并列提出,这都是可以的。

但是生物圈是必须包括的。

47.下列哪种物质是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A.CO2

B.NO2

C.SO2

D.水汽

E.多环芳烃

答案:

E

多环芳烃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的产物之一。

含碳物质燃烧完全的产物应该是CO2和水汽。

NO2和SO2分别是含氮物质和含硫物质燃烧完全的产物。

48.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具有4个特点,以下哪个不是

A.流动性大

B.多因素

C.弱效应

D.非特异性

E.潜隐期

答案:

A

流动性大不是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特点。

49.水质性状指标COD可用于

A.直接反映氧含量

B.间接反映氧含量

C.直接反映有机物含量

D.间接反映有机物含量

E.反映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

答案:

D

COD是化学耗氧量。

其基本操作是在水样中人为地加入足够量的强氧化剂,经过一定时间的煮沸,使强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

每升水样中消耗掉强氧化剂的量,即为COD。

水中有机物多,COD就高。

可见,COD是间接反映有机物的含量,并不是直接测定有机物的含量。

50.最重要的水污染自净途径是

A.物理作用

B.化学作用

C.物理化学作用

D.生物学作用

E.光生物学作用

答案:

D

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有机物污染。

大多数的有机污染物都可被水中微生物分解。

所以,最重要的水污染自净途径是生物学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