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实验专题汇总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7657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28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汇总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汇总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汇总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汇总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汇总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汇总全.docx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汇总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实验专题汇总全.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汇总全.docx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汇总全

Ø

热学实验

实验一、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①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

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

③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④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实验现象】水沸腾时的现象:

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

水沸腾前水沸腾后

3.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4.液体沸腾的条件:

(1)温度达到沸点;

(2)继续吸收热量。

【实验补充】

(1)液体沸腾需要一定的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沸腾后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液体的沸点还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高压锅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4)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汽化方式

异同点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只在沸点时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相同点

都属于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

【考点方向】

1、水沸腾的条件: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2、由图像描点,水沸腾时特点:

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3、开始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改进:

①用温水;②减少水的质量;

4、石棉网作用:

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5、酒精灯拿开后,沸腾继续,原因:

石棉网有余热,水断续吸热;

6、水沸点98度,原因:

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7、沸水降温至室温,温度变化特点:

先快后慢。

8、若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都不能沸腾,原因:

火力太小,吸收热量小于热损失。

9、安装装置时顺序:

自下而上。

10、水沸腾前,烧杯内上升的气泡是由大变小的;

水沸腾时,烧杯内上升的气泡由小变大,因为上升过程中,水对气泡压强变小。

11、烧杯的纸盖上留有两个小孔,穿过温度计的那个孔作用:

固定温度计。

另外一个孔的作用是使水面上方大气压强与外界相同,使水的沸点测量值更准确;若不留小孔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如果没有小孔,会使里面气压增大,测出的水的沸点偏高。

【常考点】

1.测量仪器:

停表,温度计。

2.组装器材的顺序:

从下到上;拆除顺序:

先灭酒精灯,然后从上到下。

3.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

4.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

减少加热的水的质量;用初温较高的水;适当加大酒精灯的火焰;烧杯盖上纸板(减少热量散失)带孔的目的:

烧杯内外大气压相同等

5.沸腾时气泡的特点:

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

6.撤去酒精灯,水未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

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

7.绘制温度一时间图象。

8.水的沸点的判断:

水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温度保持不变,温度一时间曲线此时平行于时间轴,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此时水的温度就是水的沸点

9.水沸腾温度变化的特点。

10.沸点非100℃的原因:

液体沸点随大气压的减小(增大)而降低(升高)。

①当地大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时,导致水的沸点低于100℃;

②杯口的盖密封较严时,烧杯内的气压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导致水的沸点高于100℃。

11.烧杯口产生“白气”原因:

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珠。

12.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13.热量相关计算。

实验结论

液体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创新母题】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_____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其中石棉网的作用是。

带孔硬纸板的作用是。

(2)实验中某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为________℃。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由图可知本实验中水的沸点为_____℃。

在0-2min内时,烧杯内的水(选填吸收/放出)热量,温度(选填不变/升高/降低)。

2-3min内水(选填吸收/放出)热量。

(3)实验中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___________形成的。

实验过程中沸腾前观察到烧杯内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

声音比沸腾后。

(4)该实验可以得出水沸腾的条件是、。

(5)撤去酒精灯后,水仍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下而上;使烧杯受热均匀;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同时固定温度计位置。

(2).92;98;吸收;升高;吸收

(3).水蒸气液化;沸腾前烧杯内的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声音越来越大。

(4)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5).石棉网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

实验二、探究不同物体吸热能力的实验

【实验目的】: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实验器材】:

  相同的酒精灯2个、烧杯(80ml、分别盛60g的水和食用油)2个、温度计2支、铁架台2个、石棉网2个、火柴、机械停表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在两个铁架台的底座上各放一个规格相同的酒精灯,调好铁圈的高度,将石棉网放在铁圈上。

将盛有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的烧杯分别放在石棉网上。

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挂在铁架台的支架上,并将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读出此时水和食用油的初温度,填入表中。

点燃酒精灯,同时对水和食用油加热,加热时间均为6分钟,停止加热前分别读出水和食用油的末温度,填入表中。

物质种类

质量/g

初温/0C

末温/0C

升高的温度/0C

加热时间/min

60

20

45

25

6

食用油

60

20

68

48

6

【实验结论】:

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__食用油__的温度升高的较大。

【考点方向】:

1、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通过温度变化快慢来反映吸热能力的强弱;)

2、实验液体的选择:

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

3、选择相同的热源目的是:

以保证相同加热时间释放的热量相同。

4、使用电加热器代替酒精灯的好处:

易于控制产生热量的多少。

5、实验中不断搅拌的目的:

使液体受热均匀。

6、描述物体吸热能力的物理量是:

比热容

7、结论: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不同,比热容大的升高的温度低。

8、做哪些实验还能用的此实验器材?

答:

水的沸腾实验;焦耳定律(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常考点】

1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

2.物质的选取:

选选择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

3.实验器材的组装顺序:

自下而上

4.选择相同的热源:

保证相同时间内释放的热量相同加热时间越长,物体吸收热量越多

5.转换法的应用

(1)通过观察相同加热时间内温度变化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吸热能力:

温度变化越快,吸热能力越弱。

(2)判断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要的时间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加热时间越长,吸热能力越强。

6.实验数据分析。

(水的比热容最大)

7.比热容的应用。

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沿海与内陆城市昼夜温差的区别、修修建人工湖调节气候、减减缓热岛效应、海陆风与山谷风的形成等生活现象。

【经典例题】:

【母题】:

某班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

(1)在图甲中除了所给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  。

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  来判断的;该实验方法叫。

(2)实验过程中该同学使用玻璃棒轻轻地搅拌液体目的是:

;温度计在放置时玻璃泡要与液体。

(3)实验中第1、2两个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组别

液体

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min

1

200

25

40

13.5

煤油

200

25

40

6.5

2

200

25

40

12

煤油

200

25

40

5.5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并说出生活中利用此性质的可以作为使用。

(4)图乙是第1组同学绘制的“吸收热量一时间”和“温度一时间”图象,能正确描述该实验真实情况的图象是  (选填序号)。

(5)使质量相同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应该相同,但1、2两组的同学在交流实验数据时发现:

第1小组的加热时间明显偏长,其原因可能是  。

(6)这两组同学对图甲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分别装有水和煤油的试管放在同一个烧杯中用水加热,如图丙所示,而不是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这样做的是。

【答案】

(1)秒表;加热时间长短;转换法。

(2)使液体受热均匀;充分接触。

(3)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或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水吸热的热量多;把水作为冷却液使用。

(4)C;

(5)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不同;

(6)在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

(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常考点

1.实验测量工具:

停表、温度计

2.实验器材的组装顺序:

从下到上;拆除顺序:

先用灯罩灭酒精灯,然后从上到下

3.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

4.研究对象应选取小颗粒(粉末状)固体

①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但不能接触试管壁或底;

②被加热固体尽可能用粉末状,这样受热均匀

5.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优点

①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

②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缓慢,从而使其熔化过程放缓,便于观察温度变化规律。

6.使用搅拌棒的作用:

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

7.使用石棉网的作用:

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

8.收集多组实验数据的目的:

寻找普遍规律。

9.熔化过程中内能、温度及热量的变化规律。

10.曲线图的绘制及熔化时间的判断。

11.根据表格数据或曲线图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点、某温度下的状态。

12.熔化前后曲线的倾斜程度不一样的原因(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不同)。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3实验结论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熔化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要吸热,物质先变软再变稠,然后变稀温度一直在升高。

 

Ø光学实验

实验三、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目的】: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试验器材】:

  平面镜1个。

激光笔1个,带刻度的硬纸光屏1个,水槽一个,支架1对,夹子1个。

【实验步骤】:

按要求组装器材。

将平面镜水平放置,然后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用激光笔射出一束激光,用笔记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并在刻度光屏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记录在表格中。

重复实验两次。

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测几组入射角和发射角,并将有关数据填入下表。

将光屏向前或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

整理器材。

【实验记录】:

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1

2

3

【实验结论】:

1、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补充】:

1、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这时在B面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证明三线共面;通

过比较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可以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对称,并且对称还意味着分居法线两侧。

2、反射定律是用来确定反射光线位置的,对应每一条确定的入射光线而言,反射光线是唯一的。

3、如果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入射角为0o,反射角为0o,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重合。

【考点方向】:

光的反射定律是:

“共面”、“两侧”、“等角”、“可逆”。

1、显示光路:

光屏表面粗糙,可以通过漫反射显示光的传播径迹,操作时要求入射光线要贴着光屏入射;也可以通过烟雾等手段显示光路。

2、验证共面:

光屏可折转的作用是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将光屏折转后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3、探究等角:

要改变入射角(或入射光线的方向)多次测量,探求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注意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

4、光路可逆:

光的直射、反射、折射都具有可逆性。

5、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

将纸板沿中轴ON向后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6、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7、理想模型法:

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8、量角器的作用:

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9、从纸板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原因是:

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10、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

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常考点】

1.本实验所用到的实验器材有:

平面镜、量角器器、硬纸板(光屏)、激光笔、笔、直尺

①平面镜的作用:

做光路的反射面

②量角器的作用:

测量反射角、入射角的大小。

③硬纸板的作用:

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纸板与平面镜镜的放置要求及目的:

平面镜水平放置,硬纸板垂直在水平面上;若不垂直放置,则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3.本实验应选择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的目的:

使实实验现象更加加明显。

4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的目的:

显示光传播播的路径。

5.光线位置确定:

在纸板的光线上描点,再连接并标上方向

6.人射角与反射角的识别和关系: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7.“三线共面”的判断方法:

将两纸板中任意一纸板向后折观察另一纸板上面是否有反射光线,若纸板上

没有光线,说明三线共面。

8.验证光路可逆的方法:

将激光笔逆着反射光线射出,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否重合。

9.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测量的目的:

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实验结论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结论

【创新母题】: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

(1)让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B上可看到光线沿OF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光线EO和OF的轨迹,则EO与垂直镜面的直线ON的夹角i是________.(填“入射角”或“反射角”),如果让一束光从A沿F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B上可以看到光线沿方向射出,由此可以证明。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序号

∠i

∠r

1

30°

30°

2

45°

45°

3

50°

50°

分析数据可得:

反射角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变大时,光线OF_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直线ON.

(3)在上一步操作中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获得多组数据的目的是:

(4)以直线ON为轴线.把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B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F,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___(填“同一”或“不同”)平面内.

(5)实验中,从教室各个方向都能观察到粗糙纸板表面反射的光线,这种反射属于________(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其中选择粗糙纸板的目的是。

(6)粗心的小明在实验中,记录的其中一组入射角和反射角度数分别为30°和60°,与光的反射规律不符,请你指出其中的原因:

【答案】:

(1)入射角;OE;光路是可逆的;

(2)等于; 远离;

(3)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

(4)不能; 同一;

(5)漫反射;通过漫反射更清晰地显示光传播的路径。

(6)错把反射光线和镜面之间的夹角看作反射角。

实验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器材】:

  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一块玻璃板、一个光屏、火柴、刻度尺

【实验步骤】:

 

将玻璃板垂直置于桌面,在玻璃板的一 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的蜡烛的像。

 

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移到蜡烛的位置,观察其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实验数据】: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物体与玻璃的距离(cm)

像与玻璃的距离(cm)

物像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实像或虚像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和物大小 相等  ;

 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相等 ;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 互相垂直;

4.平面镜所成像是 虚像。

【考点方向】: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光的反射。

2、镜面的选择与放置:

用薄的茶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于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为了减小两个像之间的干扰,玻璃板要薄一些较好。

放置时玻璃板要和纸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

3、像的位置与大小:

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前侧从不同角度观察,同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

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1)镜前蜡烛点燃,目的是成像清晰;镜后蜡烛不点燃,替代镜前蜡烛的像,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在镜前反射光线所在的区域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像,在镜后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像,因为镜后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

即“镜前观察,镜后成像”。

4、多次测量探求规律:

要分析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就要改变物距并用刻度尺多次测量记录像距和物距,比较得出像距等于物距的结论,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得出普遍结论。

使用有刻度的方格纸,其目的是便于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5、虚像的理解和应用:

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到镜后的像点,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没有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光屏不能承接。

6、像的亮度:

像的亮度取决于物体和环境的光线亮度关系。

可以在较暗的环境中观察蜡烛的像;若用棋子或圆斑小人代替蜡烛时,若像不清晰,可以用激光灯照亮棋子或小人,注意要照亮朝向镜面的一侧。

7、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垂直于桌面的玻璃板向蜡烛方向倾斜,那么看到玻璃板另一侧的像会怎么变化:

像的大小不变,像的位置会升高,与未点燃的蜡烛不在重合。

8、评估:

(1)像无法和蜡烛重合,可能是因为平面镜放置时与纸面不垂直。

(2)分析像距与物距关系时,一组数据太少,结论没有普遍性。

9、结论: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取决于物的大小,像距取决于物距。

【常考点】

1.本实验中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

观察比较法,等效替代法

2.本实验所用的实验器材:

薄玻璃板、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刻刻度尺、白纸、笔、光具座、火柴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选择薄玻璃板的目的:

防止有重影,太厚的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会成像,产生重影。

(3)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做实验:

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4)刻度尺的作用:

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5)白纸的作用:

标注镜面、物、像的位置。

3.选择较暗的实验环境:

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玻璃板要与水平面垂直放置:

确保像能与蜡烛完全重合。

注意:

若玻璃板向点燃蜡烛的方向倾斜,则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若玻璃板向未点燃蜡烛的方向倾斜,则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下方偏低处。

5.验证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的方法:

用光屏承接不到蜡烛成的像。

6.观察像时眼睛的位置:

与物体同侧。

7.选择方格纸比白纸好的原因:

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像和物的位置。

8.蜡烛在玻璃板后成像像的原理:

光的反射。

9.多次测量的目的:

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10.若测得的物体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等,可能的原因

(1)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2)后支蜡烛与前支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没有完全重合;

(3)玻璃板过厚

(4)测量长度时存在误差等。

11.经过多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接下来的操作步骤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

或将纸沿镜面所在的位置对折,判断像与物两点是否重合。

实验结论

(1)像的大小和物体大小相等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成虚像。

像和物的位置。

【经典例题】:

【母题】:

在学习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后,聪明的小明也在家里也独自完成了实验,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1)实验前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2)选择玻璃板时,应该选用(选填“较薄的”或“较厚的”),请说出其中的理由是:

(3)聪明的小明认为不用玻璃板也能完成实验探究。

他利用生活中梳洗用的两块小镜子,如图甲所示,将两块平面镜分开一定距离固定于不锈钢框架上,将铅笔A放在平面镜前,可以看见铅笔通过平面镜成上下两段不完整的  像(选填“虚”或“实”),此像虽然不完整,但比玻璃板成像要  ,理由是:

(4)小明用与铅笔A完全一样的铅笔B找到了铅笔A像的位置,选择完全一样的铅笔B的目的是:

,他具体的操作是:

  。

(5)小明经过测量和比较得出:

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

(6)为了消除平面镜厚度对物距和像距测量的影响,小明用图乙的方法测出了物距和像距,图丙为图乙的简化图,图丙中  表示像距(选填“BD”或“BC“)。

(7)如果把铅笔A远离平面镜,你看到的像会(选填“远离/靠近”),像的大小会变(选填“变大”、“不变”“变小”)

【答案】:

(1)即能看到像,也能透过玻璃板看到另一侧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玻璃板前后两个面都能成像,会有重影,较厚的玻璃板形成的重影比较明显,影响实验探究。

(3)虚;清晰;玻璃板既能透光又能反射光,平面镜只能反射光,故用平面镜反射的光多,成像清晰;

(4)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将铅笔B放在平面镜后,使B与A的像看起来是一个完整的铅笔;

(5)相等;相等;

(6)BD。

(7)远离;不变。

实验五、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目的】:

  观察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和规律

【实验器材】: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

【实验步骤】:

共轴调节,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

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把蜡烛再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