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7596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x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x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必修三生物必备知识

第2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一、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

包括:

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淋巴和组织液

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血浆和组织液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4、内环境的成分的区别和联系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血浆中酸碱度:

7.35---7.45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770kPa正常的温度:

37度左右

二、稳态

1、概念: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

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方式——反馈调节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

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

腋窝、口腔、直肠(最接近人体的体温)

3、体温恒定的原因: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

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

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

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四、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

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

(负反馈)

过程:

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5、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含义:

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

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

(降血糖)分泌部位:

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

(升血糖)分泌部位:

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

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

(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

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

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

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

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检测:

斐林试剂(砖红色)、尿糖试纸

六、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分子:

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2、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

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记忆B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浆细胞→→抗体

4、

细胞免疫:

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

靶细胞→→T细胞→→→→→→→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共同点:

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区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抗原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6、艾滋病:

(1)病的名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病原体名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

(3)发病机理: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七、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

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2、反射: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3、反射弧:

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组成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2)局部电流方向(膜外:

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

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

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

单向的,只能是: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传递形式: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

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

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书写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8、体液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调节水平衡、血压

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

垂体

生长激素

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

多种促激素

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胸腺

胸腺激素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

肾上腺激素

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

胰岛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调节血糖动态平衡

卵巢

雌性激素等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维持第二性征等

睾丸

雄性激素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甲状腺激素:

成年人分泌过多:

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

呆小症

生长激素: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

侏儒症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

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甲状腺激素激素调节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①:

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9、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昆虫激素分类

1)外激素,一般指由昆虫体表腺体分泌到体外的一类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如:

性外激素等。

2)内激素,由昆虫的内分泌器官或某些细胞分泌到体液中。

如:

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和脑激素。

2、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

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

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

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

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

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10、生长素

1、生长素的发现

实验结论: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

吲哚乙酸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极性运输:

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促进细胞的伸长。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

两重性: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

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

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解除方法为:

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

根、芽、茎

5、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

2)防止落花落果;

3)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

4)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杂草的生长)

 

6、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

主要作用

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联系:

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

2、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最基本)---决定种群数量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

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成稳定型

(预测种群数量)衰退型

性别比例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

植物,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

动物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Nt=N0λt

(1)条件:

无限的环境。

(2)特点:

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

有限的环境资源。

(2)特点:

K时增长率为0,K/2时增速最快。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

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

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足,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二、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

根瘤菌、地衣等

种间关系捕食

竞争:

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寄生:

蛔虫与人、噬菌体和细菌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分层——光照强度,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食物不同。

(2)水平结构:

三、群落的演替

1、原生演替:

(1)定义:

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2)过程:

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火山岩、沙丘、裸岩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

(1)定义:

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

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2)弃耕的农田、火灾后的森林和草原

(3)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

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

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群落)和非生物成分(无机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003年,上海市总人口达到1464万人,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地区。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标题:

手工制作坊2004年3月18日

(1)成分:

非生物成分:

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等

大学生的消费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除食品外,很大一部分开支都用于。

服饰,娱乐,小饰品等。

女生都比较偏爱小饰品之类的消费。

女生天性爱美,对小饰品爱不释手,因为饰品所展现的魅力,女人因饰品而妩媚动人,亮丽。

据美国商务部调查资料显示女人占据消费市场最大分额,随社会越发展,物质越丰富,女性的时尚美丽消费也越来越激烈。

因此也为饰品业创造了无限的商机。

据调查统计,有50%的同学曾经购买过DIY饰品,有90%的同学表示若在学校附近开设一家DIY手工艺制品,会去光顾。

我们认为:

我校区的女生就占了80%。

相信开饰品店也是个不错的创业方针。

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

主要是各种动物

2.www。

cer。

net/artide/2003082213089728。

shtml。

分解者:

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

(3)(5)资金问题营养结构:

食物链、食物网

图1-1大学生月生活费分布

举例:

植物蝗虫青蛙蛇鹰

300-400元1632%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

2、你大部分的零用钱用于何处?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第五营养级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三)DIY手工艺品的“自助化”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五)DIY手工艺品的“价格弹性化”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过程

 

2、特点:

●单向流动:

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元素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的循环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

光、声、热、电、磁、温度等。

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

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

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4)营养信息:

食物的数量、种类等。

如食物链、食物网。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

基础是负反馈。

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

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

 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6、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

①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

②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之间要构成营养关系,数量比例要合理;

③生态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④生态瓶要密封;

⑤生态瓶要放在光线良好,但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

⑥研究结束前不要再随意移动生态瓶。

第5章人与环境

1、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

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