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7383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docx

《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docx

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中国影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几个重要因素

   20多年来,中国经历着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性变革的历史时期。

如果说中国社会今天的发展,取决于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状态,取决于成年人的素质、行为与精神面貌的话,那么,中国社会的明天,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日的学校教育状态,取决于青少年儿童等成长着的人的素质与精神面貌。

因此,祖国未来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我们今天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它是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作为既有基础性又具未来性的“重中之重”。

无论是社会还是教育的变革,说到底都是“人”的问题。

这是教育与社会内在关联性的最本质的方面。

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广泛而具有深刻影响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机制的创新、教育岗位的竞争、新知识新技术的引进、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大学升级并校等等变化,使教师无论在知识经验、教学能力上,还是在心理素质上,都面临巨大的压力。

日益增多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正给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蒙上一丝阴影。

据一些权威机构调查发现,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这种状态的比例有逐年增大的趋势。

导致教师亚健康的主要原因不是身体健康问题,而是心理健康问题。

在小学、中学、各类职业学校和大学的教师队伍中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也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

它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业绩,而且会影响下一代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试想如果教师的心理有问题,甚至是病态的,“教育”出来的学生其心理又怎么可能是健康的呢?

可见,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决不亚于社会其他现实问题,它对创造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影响。

  然而,教师,为什么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通过媒体的报道,人们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都有所了解,但是,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呢?

下面谈谈自己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教师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工作量过大

  在中学,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工作量过大。

教师的周授课量一般在12—16节之间,有的多达20节,常教2个班级以上,每班人数在50人左右。

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是基本的教学环节。

多数学校实行坐班考勤制,白天工作,再加上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和开夜车,基本上从早到晚没有多少闲暇时间;有的学校周六还有“活动”。

工作负担较重的教师群体,如班主任、主课教师、毕业班教师,心理卫生问题多,职业压力大。

目前虽然都在强调减负,但客观上并没有降低要求,教育教学工作压力大。

许多年轻教师在学校里往往承担了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并担任班主任工作,还负责维持校内纪律、校内值班、管理学生值日、卫生、上操等工作;学校对年轻教师的要求高,再加上进修学习的时间少,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经验,在学生面前缺乏威信等等,使年轻教师感受到巨大的工作压力。

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多达四、五百小时。

为了不耽误课程,一点小病小痛,教师们大都忍着、拖着,抱着侥幸心理,积劳成疾,而这又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状态,造成恶性循环。

  在一些理工科高职院校,由于某些课程在所有班级开设,造成大学师资短缺,很多老师都在超负荷授课,许多教师周授课量在20节以上,有的竟达到近30节。

特别是近年来普通高校的扩大招生,相应地在岗教师的工作量增大,不得不超负荷工作。

教学和科研管理的科学化又要求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教学活动不能松懈,同时还要承担相当的科研任务、作好学生工作等。

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工作压力就显得越来越大。

 

  长时间处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势必导致人的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佳。

会不同程度地给人带来苦恼、烦闷,使人感到焦虑、心悸和沮丧,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失调反应,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因此,过大的工作压力是导致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社会责任重,对教师角色过高的期望值

  作为教师,社会责任重。

上对国家、社会、学校和所有学生的家庭负责,下对几十上百名学生负责,成千上万双眼睛都在盯着教师的一举一动。

过高的社会责任重和期望值,使教师人格异常。

教师职业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社会舆论常常歌颂教师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把教师比喻成“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比喻成“春蚕”到死丝方尽……还有,比喻成“人梯”、“石子”、“渡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

这些比喻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而且起到了暗示和强化作用,使人们对教师角色生成了过高的期望值。

教师是“圣人”就不能是“凡夫俗子”;是“奉献者”就不能“讲”报酬,是“师表”,就不能让人挑出什么毛病来。

“没有不称职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

上级不会错,学生没有错,只是你教师不会做。

职业习惯使教师逆来顺受,有苦无处说,有怨无处发,只好忍着、憋着。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不能自我调节,教师很容易产生心理疾患。

  升学的压力,不仅表现在工作量大上,而且表现在社会责任重的心理负担上。

众所周知,中学毕业班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常常写各种作业到半夜。

实际上,中学教师更苦,心理负担更重。

全社会的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家长向教师要分数,校长向教师要升学率,教师在群体中要争个面子,面对学生要讲个良心。

毕业班教师,整天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中。

自己所教课程,测验分数稍微低一点,有的家长就会有意见,甚至会要求撤换教师。

频繁的考试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为了应付名目繁多的考试和竞赛,教师只好拼命加班加点。

社会责任还表现在,当有的学生在社会上犯有错误时,我们也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们老师是怎么教育你们的!

”从学校到主管部门,从学生到家长直到政府、社会都要求教师成为“完人”、“全能”,对教师有超乎寻常的期望值。

例如,有学生因父母只知赚钱,不管子女成长,学习成绩低下的;有因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导致子女思想、学习下降的;有与社会不良人员为伍而有违纪违法行为的,有厌学的、出走的等等,这些都是教师的职责范围。

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文化、学知识、学做人,还要承担本应由家庭、由父母承担的职责,不但要管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负其在校外行为的责任,学生发生什么事,都可以往学校、教师身上推。

此外一些教育成人的社会宣传教育活动也成了教师的各种临时任务。

  教师总是要把各种不同的角色期望挂在心中。

众多的角色期望综合在一起,无疑是要求教师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超人,但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可能同时达到众多的期望值。

稍有一些方面的角色扮演不如意就会换来众多的批评、指责。

这使教师整日忧心忡忡,生怕某一方面的角色扮演失误,换来责骂。

过重的心理负担容易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三、难以觉察的自我期望值过高

  教师角色的自我暗示,常常使教师成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

在教师的潜意识里,常把完美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

工作中,教师自尊感极强,自我价值高,在自我要求严的同时,也希望人人都尊重自己,不允许自己有过错。

总是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作得尽善尽美,样样都不比别人差,并且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

而往往忽略了自身的条件限制。

我们还记得几年前,陕西一位25岁的女教师撇下还不到一岁的儿子服毒自杀。

她在遗书中写道:

“这学期,我不知怎么了,干事没有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心里很难受,感到自己是在误学生,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了,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

误人子弟,杀人父兄。

”江苏某市区一名30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竟然自杀。

  实际上,教师由于个人的个性、能力、特长和机遇各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作成绩。

教师的业绩并不一定能从教师自身的学历、能力和花工夫的多少中直接反应出来,而要从学生方面间接地反映。

所以,成绩和付出的劳动并不总是成正比。

这就使得教师为了达到理想的成绩而加倍的努力工作,但是努力的结果不一定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追求完美,自我认同感低。

有些教师不允许自己有过错,但也不承认自己有过错,即使自己有不足,也是拼命掩饰悄悄地改,在同事间、工作中不甘落后,事事争先。

一个人总是贬低自己,责备自己,是一个危险的陷阱,这种暗示是消极的。

所以,教师如果不能理性地分析失误,把原因都归结到自己身上来,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内疚、自责,甚至感到悲观厌世,因而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中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他们自身心理素质有关,也与职业性质、工作任务有关,更与社会舆论、上级部门的政策有关。

如何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承认现状,设法改变现状,迅速排除不良情绪,使自己重新振作精神。

将发怒、焦虑等不良情绪转变为奋发的动力,作出一番成绩,不仅是教师自己的问题,也是主管部门如何作为的问题。

  四、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和教师管理体制

  不够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这种与奖惩相结合终结式的评价方式,看重最终结果。

从而忽略了教师改变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所作的努力;忽略了教师在学习成绩以外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教师如不能接受这种评价方式,评价的结果就会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例如,中学围绕学生最终分数和升学率并和报酬挂钩的教师考核制度,不能使教师的辛勤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

领导的不公正评价是许多教师职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

有的学校在考核中又加上教师互评这一项,很难不使教师互相之间你盯着我、我盯着你,生怕漏过了对方所犯的每一个错误,在这种非良性竞争中,教师的心灵都被扭曲了,产生心理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实际上,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内潜的,无形的活动,这些活动既看不到,又摸不着,是通过无形的艰苦的思考来完成的。

教师工作基本上是个体的,细致的,带研究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教师的辛勤工作也希望能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

如何评价教师、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是每一位学校领导值得研究的问题。

对学生原来基础、班级情况、教师配备、本校与兄弟学校差异等因素均不加考虑,只看绝对成绩,不看提高幅度,对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如果做出了错误的评价。

即使教师承受力再强,恐怕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学校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有些学校领导一个人说了算,人事安排采取任命制。

有些明显不合理的制度、标准,条件照样执行,使教师觉得心不甘,气不顺,却也无可奈何。

随着教改的深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等的实行,学校管理中“钢性”更足了。

教师变成了弱势群体,处于无望无助之中。

评职称受阻也是引起教师心理卫生问题的又一导火线,它引起教师心理挫折的不是经济损失,而是自尊心受到打击。

一部分教师评职称受阻是职业生活中最大的心理挫折。

  五、其他因素

  不稳定的工作环境。

现在教师也存在着生存问题。

尤其是中专、职专等一些教育单位,面临着严重的生源短缺问题,所有教师都面临着生存危机。

教师还担负着高额的招生任务。

这些中等教育的教师不同程度的都有心理的失落感。

当然竞争可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促使优胜劣汰,但是教师应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让一名教师放弃自己的饭碗,有几个教师能做到?

尤其是现在许多普通教师还必须以教学来养家糊口。

  在大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每个人都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高校逐步完善的教师聘任制度,实行竞争上岗的岗位聘任制,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灵活的应变水平。

不同的个体在应对这种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方式,如果应对策略恰当可以避免对自身的消极影响。

但是,社会的转型期,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对个体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当个体无法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时,心理就会产生失衡,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产生。

  外界的影响。

与外界比较,教师的工作待遇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当前一些较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不足,教师的工资仍难以准时足额到位,这是使教师在心理上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许多农村和边远地区师资短缺,与教师的待遇有很大关系。

工资收入低的教师有明显的抱怨情绪、心理失衡和自卑感。

高校教师有较高的学历、丰富的知识和很强的工作能力,一些人专攻社会上的热门专业,理应有较高的收入。

但和社会上一些其他行业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而当一些人和自己的同辈群体进行横向比较时,有时会产生更强烈的心理失衡,造成工作不安心、对现状不满等心态。

一些教师下海、转岗或忙于到其他一些单位兼职,以谋求额外收入。

当然,这也有教师的主观因素。

不可否认,近年来,党和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来保障教师的工资的兑现,教师的待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生活状况,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但是教师的劳动报酬很难反映教师劳动价值的心理定位,这使教师出现不平衡心理。

  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中小学,分析班级学生各科情况时,班主任怪任课教师不尽力,任课教师怨班主任不配合。

有时对学生违纪违规进行批评,学生有时不但不听,还顶撞你,向家长反映,有的家长还褊袒子女,教师两头受气。

教师不仅要面对特定的教育对象,也要与同事、上级以及其他各类人物联系,这就涉及到教师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往往需要准备多种不同的心理面具来与不同的群体或个人打交道。

而这些面具中有一些是教师本人并不欣赏的,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得已而为之的。

这种伪装也会给教师自身的心理带来影响。

因此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多种额外的交织影响因素会导致教师心理障碍的发生。

 竞争的影响。

教师的工作和其他工作相联系,难免会有竞争。

评职称、晋级,教师要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从事研究活动的结果上,而不是研究的过程。

急于求成甚至不择手段的做法,使科研活动存在有一些不道德、不严肃的现象。

教师聘用制度的改革,教师要面对竞争和选拔,这种竞争也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就会导致其心理障碍的发生。

时代的发展对教师在业务上要求越来越高,有些教师焦虑心理严重。

新教师一走上岗位,有适度的压力是好事,但是压力过重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家庭及自身因素。

有的教师家庭负担过重,有孩子小、老人需要照顾等现实的生活问题,教学和家庭重担使他们常常处于心身疲惫状态。

年轻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经济上积蓄少,碰上住房改革、医疗改革,还要面临组建家庭经济状况。

一些教师日子有点紧,对经济收入相对不满意一些。

高校教师也都要面对家庭中的各种问题和冲突,在这一过程中,有时对工作也会带来一些冲击。

另外,每个人都有着自身因素起作用。

有的人好强但承受不了挫折,有的人看问题较为消极,有的人对外界的信息有过激的反应等等,个性特点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例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好过了头”,拖堂现象严重,名为“课堂作业”在午间做,再布置家庭作业,个别教师进入毕业班犹如进了“炼狱”,甚至放弃星期天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辅导,既无时间照料孩子,也无时间整理家务,家庭仅是饭店,甚至仅是旅馆,几乎没日没夜,没有休息日地教、学、练、考。

这种“敬业”精神真是可敬可怜,是一种强迫型人格异常。

有的教师的确为了不影响教育,也为了不因病假而影响考勤、考评,有病也顶着、支撑着。

这些个性特点都会对教师的身心产生负面的影响。

  总之,教师工作要求的多方面性决定了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学校内部的因素,还有来自于教师自身或家庭的因素。

这些因素之间也是相互起作用的。

中国社会的明天,取决于对未来人才的培养。

而对具有健康心理和高素质青少年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们今天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首先要有一支身心健康的教师队伍。

全社会应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赞美教师的蜡烛精神、强调教师的奉献与责任的同时,给教师以更多的关爱,形成一个全社会善待教师、教师善待学生的良性循环,使教师有健全的身心,来支撑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事业,来建造不断发展进步的和谐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