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县域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经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71712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县域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国各地县域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国各地县域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全国各地县域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全国各地县域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县域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经验.docx

《全国各地县域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县域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经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各地县域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经验.docx

全国各地县域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经验

昆山利用外资的载体——开发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是自费建立开发区。

昆山市委、市政府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等不靠,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于1985年提出了在县级市兴办开发区的设想。

事实证明,昆山市开发区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始终坚持“不管东西南北风,抓住发展不放松”这一指导思想。

昆山经济的背后是创造性经济,创造性经济是有风险性的经济。

至1992年,昆山已正式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市国家级开发区,并于2000年再次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15个出口加工区的试点之一和中国首家封关运作出口加工区。

二是勇于探索、大胆实践。

开发区建设之初,面对开发区建设一无政策允许、二无国家资金投入、三无技术项目、四无人才优势的困境,昆山市自我解放,大胆实践,在认真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口号,确立了“开发区就是昆山、昆山就是开发区”的“经营城市”发展思路。

没有政策优势,就“偷偷”模仿执行沿海“国批”级开发区开放的优惠政策;没有启动资金,就率先采取批租2万亩土地换得2亿元资金作为开发区启动经费,进行前期开发;没有技术项目,便主动出击,在上海设立办事处,派人常住上海,及时招商引资;没有专家、技术人才,高价从上海聘请、引进。

据说,当时昆山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从上海请来的专家、师傅。

正如昆山市领导所说,此举带动了昆山人力资源再开发,也在较短的时间内给昆山比较短缺的工业经济补上了一课。

三是定位准确。

面对以农业为主的现状,在开发区起步阶段,昆山提出了突出发展工业的战略思路,明确把发展工业作为实现昆山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较好地解决了“农转工”;在开发区建设和发展达到一定规模,面对周边地区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竞争相对严峻的现实,昆山市及时调整思路,进行了产业结构的第二次战略性调整,由以往单纯的一般加工业向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转变,拓宽国外市场,成功地解决了“内转外”的战略性转移;在开发区建设处于飞速发展阶段时,再次提出了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转移,成功地解决了“低转高”。

通过这种产业的“三级跳”,自1984年第一家外资企业到昆山投资以来,在短短的十六年中,昆山引资成果确实令人赞叹,一个具有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的现代化城市初步形成。

四是项目核心。

能否招到商、引到资,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为尽快引进外资,在开发区建设之初,昆山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上海办事处,选派大批业务员常住上海,这些业务员专门负责收集和了解外商与上海企业谈判进展情况,待双方没有谈成或外商处于犹豫不决的关键时刻,及时跟进,向外商发出邀请,组织外商到昆山实地考察,宣传昆山投资的优势,转而邀请外商到昆山投资。

  五是以商引商。

大胆鼓励外商来昆山经商赚钱。

起初,昆山就提出“没有上海赚大头、就没有昆山得零头”的理念,使来此技术指导、投资建厂的上海人“赚的满意、投的情愿”。

虽然昆山也为此付出较为昂贵的代价,但昆山人觉得这样做很值得。

也正因如此,昆山的投资环境在台湾“口碑特佳”,很多台商在台湾自愿担当昆山利用外资的广告员,主动宣传昆山的投资环境,从而引来了更多的外商来此投资办厂。

  六是服务周到。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是昆山市政府经济工作的中心内容之一。

自开发区建设以来,昆山市政府十分重视投资环境建设,昆山市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办公室,叫“马上办”,及时为外商服务,实行了“首问负责、两问终结制”,以最快的速度落实外商的咨询和投诉。

并且提出“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口号。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即将出台土地审批冻结政策,为保证外商在开发建厂时不因政策所限,能够及时得到土地,市政府赶在政策出台前三天,及时向外商发出通知,通知外商尽快申报后两年所需的土地。

仅此一项,外商来此投资建厂或扩大规模的企业大增。

在台湾,流传着一种说法,昆山的县长愿为台商擦鞋。

1987年昆山市提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口号,1997年又提出“亲商意识、对外商不能讲‘不’、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2001年又进一步提出“亲商、安商、富商”的指导思想。

正是一系列完善的服务,吸引了大批外商来此投资、发展。

  七是“经营城市”。

昆山大胆运用“经营城市”理念,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通过出租、拍卖土地等方式多元化筹集资金,积累资本,开始“起飞”。

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全面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增强中心镇的辐射带动功能,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

在基础设施方面,实施了交通网、电力网、通信网、宽带网等“四网”建设以及一批重点工程。

1998年以来,全市用于基础设施、功能建设和城市改造的投资达20多亿元,城乡面貌已焕然一新。

在功能性设施方面,提升了海关、国检的机构功能。

在城乡环境整治改造方面,实施城市主干道街景改造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了一批城市景观和休闲活动场所。

在改造硬环境的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效能,致力于营造政策环境、投资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法制环境,打响服务品牌,构建昆山独特的竞争新优势。

昆山县域经济发展及开发区建设的启示:

第一,县域经济发展要找准突破口。

昆山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就是自费建立了开发区,坚定不移地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

昆山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也曾经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徘徊过、迟疑过。

当时,邻近的张家港、常熟在乡镇企业上已经小有成就,如果当时昆山也紧随其后,致力于发展乡镇企业,最佳时机已经错过。

所以,当时的昆山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后,提出走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的理念,并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自费设立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建立后,凭借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了“三线转移”和浦东开发的两大机遇,使引进外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到目前的水平。

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确定后,昆山市多年来始终围绕这一战略不动摇,在执行这一战略过程中,表现出敢于试、敢于闯的精神。

16年来,昆山先后更换了7任市(县)长、7任书记,但紧紧抓住“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宗旨,大胆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始终没有变。

昆山人认为,国家出台的政策是就全国而言的,只有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文件,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宗旨,在不违背中央政策和原则的前提下,按照“法无禁止即允许”,实现中央政策地方化,适当打“擦边球”。

昆山人常说,中央文件讲原则,地方贯彻要灵活;中央意见是指导方针,地方办事要讲实效;中央注重总体战略,地方执行要讲战术。

昆山人还常说:

“没有财政收入、没有税收,一切都是空的”,再好的领导也不是好领导。

当前就安徽省的一些县(市)来说,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关键是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摸清自己的县情,选准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只有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排除一切干扰,敢做敢为,敢于尝试,敢于实践,才能突破原有的樊篱,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第二,县域经济发展要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

就目前而言,对那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县域经济而言,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做好两件事:

一是激活存量。

即加大县域内的国有、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在县域范围内真正做到“国退民进”,从而激活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二是扩张增量。

即加大资金的投入。

在目前我国金融、财政体制并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下,千方百计地吸引外资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昆山的经验来看,正是通过利用外资,打破了县域经济的低水平均衡,找到了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完成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且为下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因而,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充分吸引、利用外资是摆脱自身的资本和技术不足的劣势,突破资金与技术瓶颈,加快发展的一条捷径。

作为临东近西的中部地区,安徽省具有相对的区位优势,随着沿海地区的产业的不断升级与转移,我们面临着承接经济辐射、吸引境外资金的好时机,因此,要把进一步做好吸引外资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

第三,要营造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利润最大化。

一般说来,资本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没有高回报,就引不来高投资。

昆山利用外资,重点是突出项目开发这一生命线,让外商在高投资的同时获得高回报。

昆山在起步之初引进上海企业时,曾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联营企业的厂长、会计由上海人担任,大部分利润也让给上海企业。

但昆山正是在这样不断鼓励外商投资、不断给予外商高回报的基础上,吸引了大批外商的投资、入住。

利用外资是一项综合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或达到某种水平的。

政府要大力抓好经济环境建设,为外资的入住、生产创造好的环境。

今年安徽省要实现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额5.5亿美元的目标,不妨借鉴昆山经验,大力开展利用外资,突出项目开发这一生命线,舍得把好的项目、大的项目拿出来,引导和鼓励外商在来皖投资的同时获取最大的利润,从而调动外商投资的积极性。

第四,要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

以“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源,激发城市活力,是实现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综观昆山16年发展历程,正是由于坚持“昆山就是开发区、开发区就是昆山”的城市经营理念,充分利用昆山独特的区位优势,将城市拥有的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资本化,以市场运作方式经营城市资产,不断加大开发区建设力度,探索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城市建设新路子。

昆山自1985年出租第一块土地筹集资金以来,随着开发区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城市环境的不断美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昆山土地出让价格也逐年迅速提高。

据有关资料显示,昆山市累计筹集土地出让金达60多亿元。

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城市土地的不断升值,昆山有限的城市资源也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和利用。

当前安徽各地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大胆学习和借鉴昆山的经验和做法,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学习、了解和掌握“经营城市”的方式、方法,高起点的规划和定位城市发展方向,大力引进外资,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经营城市资源,发挥优势,加快发展,走出具有各自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

江阴市县域经济的发展经验:

是我国长江下游新兴的滨江工业港口和交通枢纽城市(县级市)。

2010年,江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全年财政收入38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0亿元。

江阴市在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全国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二百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二百二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和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连续八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位于榜首,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并被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2005年末,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县(市)后,江阴市围绕“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小康达标后干什么”的三大课题。

进行了新的思考。

在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考察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和汇集全市人民智慧的基础上,江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战略思路。

“幸福江阴”其核心内涵是“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五民五好”,即:

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

江阴市在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方面主要采取五条基本措施:

一是以产业转型发展为引领,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

农业发展突出“紧接二产、密连三产”,工业发展突出“存量调优、增量调高”,服务业发展突出“港城互动、双轮驱动”。

二是以富民增收为重点,实现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

坚持“既做大经济‘蛋糕’”,又要分好民生‘蛋糕’”,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三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推动城乡发展的互动融合。

坚持“城市建设学新加坡、新市镇建设学上海”,实现城乡发展互动、资源互享、设施互通,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四是以生态优化为导向,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优势。

倡导“环境污染是政府或企业的负债”的理念,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同步提升。

五是以素质提升为核心,形成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大力推进事关百姓身心健康的民生工程,不断完善城乡养老服务和公益文化产业建设。

“幸福江阴”建设实践,不仅提升了江阴市科学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的水平,而且对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全面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2011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上,“幸福江阴”模式被列入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十大范例。

垦利县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示范区综合改革配套试点县建设方案:

一是从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区的建设实际和需要出发,大胆改革,科学定位,坚持既定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为示范区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坚持统筹规划,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生态统筹,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引导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共创区域发展新优势。

坚持体制创新,提高开发开放水平。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进行政管理、金融、土地、财税等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营造招商引资、合作共赢的良好环境,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充分发挥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扩大专业分工与社会协作,促进资源共享错位竞争,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提高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水平,推进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筑高素质的产业体系,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坚持集约开发,实现高效发展。

实行集中布局、连片开发,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着力提高项目规模和质量,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强化集聚辐射效应。

坚持科技兴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优势,努力成为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承接地和扩散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基地,建设创新型区域。

坚持可持续发展,着力发展循环经济。

紧紧抓住发展生态高效经济这一主题,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把生态高效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以民生为本,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是坚持自主创新和争取上级支持相结合,围绕土地、财税、金融、投资、人才、行政管理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进行创新探索,着力构建科学发展、开放有序、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土地政策。

对建设用地政策给予重点倾斜支持,重点安排,优先保障,在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允许在具体的土地运作上能有适度弹性,为全国土地开发、整理、改革积累经验。

同时对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修编。

财税政策。

垦利县实现的税收,市级收入增量部分全部返还,用于基础设施配套。

资源税收因政策调整新增部分,实行省市县共享,免收垦利县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

省、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垦利县重大产业项目的贷款贴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补助和生态补偿。

金融政策。

设立黄河三角洲开发基金,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投资政策。

省、市在重大项目布局上向垦利县倾斜,并在投资方面优先支持垦利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优先支持优化经济结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

试点重点县新上和技改项目的市级审批、核准、备案权限下放到县级。

争取政策。

扩大垦利县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范围,面积由目前的8平方公里扩大到24.15平方公里,与东营经济开发区对接。

将“胜坨工业园”批复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调整胜坨镇小城镇规划,规划建设面积26平方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