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岩石圈物质循环》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7084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岩石圈物质循环》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岩石圈物质循环》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岩石圈物质循环》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岩石圈物质循环》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岩石圈物质循环》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岩石圈物质循环》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岩石圈物质循环》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岩石圈物质循环》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岩石圈物质循环》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岩石圈物质循环》讲义练习题附答案

第6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水平1-4]

1.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水平3-4]

2.运用示意图,描述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知识体系构建]

[主干知识整合]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两类地震波

类型

速度

能通过

的介质

共性

S表示横波

较慢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P表示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

和气体

(3)两个不连续界面

①Ⅰ界面——莫霍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Ⅱ界面——古登堡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4)三大圈层

内部圈层

厚度

组成和特点

①为地壳

17km

由岩石组成。

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②为地幔

3400km

上部存在一个a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③为地核

2800km

分为b内核和c外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5)岩石圈的构成

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如下图所示:

2.地球的外部圈层

[易误辨析] 1.岩石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还是外部圈层?

提示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它的范围比地壳大,因此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岩石圈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

岩石

成因

主要岩石

特点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最常见)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玄武岩和流纹岩、安山岩

结晶颗粒小,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变质岩

高温高压作用下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而成的岩石

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片理构造

[易误辨析] 2.在花岗岩中常发现一种黑色的树枝状物质,酷似一棵小树或小草,它们是化石吗?

提示 化石是存在于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只有在沉积岩中才能找到化石。

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循环过程:

图中字母O为岩浆,A为岩浆岩,B为沉积岩,C为变质岩。

字母a表示冷凝作用,b表示重熔再生作用,c表示外力作用,d表示变质作用。

(2)意义: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考点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

【例1】 (2011·全国文综)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D.地幔

[尝试自解] ________

[错因诊断] ①不能识别图中为火山喷发;②不清楚岩浆的发源地。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

文本信息“组成该山体的矿物来自”;图像信息“火山喷发现象”。

第二步,思维路径:

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来自于上地幔的软流层。

第三步,筛选答案:

D

1.图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下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

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

上层

硅铝层

由以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

不连续分布:

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下层

硅镁层

镁、铁、钙、玄武岩类组成成分增多

连续分布:

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

(2016·江苏地理)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双选)

1.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过度砍伐森林有关,与地球内能的释放关联较少;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较少,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与大气增温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 AC

考点二 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例2】 (2012·山东文综)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尝试自解] ________

[错因诊断] 不会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解题步骤] 第一步:

获取信息,通过观察分析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发生褶皱、侵蚀、沉积和侵入的先后顺序。

第二步:

思维路径:

甲向上拱起为背斜,其顶部缺失说明该地先是受到外力侵蚀,甲上覆岩层为沉积岩,说明该地在受到侵蚀之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然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形成了花岗岩。

第三步,筛选答案:

D

1.沉积岩形成后,如未经剧烈的变动,则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如图1,A、B、C、D表示岩层,岩层年龄A>B>C>D。

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岩层形成时代晚于下面的沉积岩层。

如图2,岩层年龄A>B>C>D>E。

3.若地层中有岩浆活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岩层。

如图3,岩层年龄E>F>G>H。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017·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2.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D.丙甲乙

解析 由图可知,图中乙断层只切断了最下边一个侵蚀面的连续性,而岩浆活动穿过了下边两个侵蚀面,说明乙形成早于丙,而甲形成于图中三个侵蚀面后,甲形成晚于丙,故B项正确。

答案 B

考点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见[图像题专项突破]2: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1.某中学背山面河。

该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采集岩石标本的实践活动。

一组学生上山在基岩上打了2块岩石标本,另一组学生去河床捡了2块岩石标本。

下图为学生们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有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

四块岩石标本,哪块属于岩浆岩?

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什么?

答案 ④;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

(2015·上海地理)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据此回答1~2题。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

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

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

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D.变质岩

解析 第1题,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缓慢冷却形成,在冷却过程中充分结晶,矿物结晶体巨大,肉眼清晰可见。

第2题,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孔;侵入岩一般不会出现层理构造;沉积岩往往具有层理构造,但岩性较软,质地不坚硬。

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D正确。

答案 1.D 2.D

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2018年5月3日,位于夏威夷群岛的基拉韦火山猛烈喷发。

据当地居民说,喷出的岩浆可能高达约40米。

火山灰柱最高超过9100米。

火山喷发的熔岩来自于哪儿?

当火山喷发后,火山灰物质漂浮、沉降,在地球四大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怎样的?

答案 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

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降落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到岩石圈。

3.(2015·天津文综)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

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经过地质作用而到达河滩泥沙中。

那么,应该是岩层断裂,岩浆喷发而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再经过搬运在河滩泥沙中沉积,故C项正确。

答案 C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获取信息]本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②表示形成沉积岩的固结成岩作用,③表示形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⑩表示形成岩浆岩的冷却凝固作用,⑥表示形成岩浆的重熔再生作用,①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解读信息]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图中⑩形成了两类岩浆岩。

(2)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

(3)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

(4)各类岩石受地壳运动影响,经高温、高压作用,在地壳深处经重熔再生作用又可以重新转化为岩浆。

1.巧用岩浆

岩浆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

有些示意图是较为单一的单向循环图,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

2.巧用箭头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

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

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

二进二出。

3.巧用辅助性信息

(1)沉积物。

各种岩石均可以转化为沉积物,是通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将岩石转化为沉积物。

沉积物只能转化为沉积岩,是通过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实现的。

(2)化石和岩层。

含有化石或有层理特征(地层)的岩石为沉积岩,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

由沉积岩发出的箭头指向的另一种岩石,是变质岩,该箭头是变质作用。

考法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2019·南昌市联考)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读图,回答

(1)~

(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B.③

C.④D.⑤

解析 第一步,获取信息:

题干信息“岩石物质循环模型”;文本信息“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第二步,思维路径:

据图可知①表示的是变质作用,即为高温高压的条件。

大洋中脊处新洋壳的形成即为岩浆活动的结果。

答案 

(1)C 

(2)C

考法二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2.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

(1)~

(2)题。

(1)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属于(  )

A.①B.③

C.④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B.Ⅱ—③

C.Ⅲ—⑤D.Ⅰ—⑥

解析 第

(1)题,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可知②代表重熔作用,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地壳运动,⑤代表变质作用,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属于岩浆冷凝作用。

(2)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的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 

(1)B 

(2)A

单选题:

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5分,共100分。

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的序号是(  )

A.①B.②

C.③D.④

2.关于图中①②③之间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第1题,岩石圈在软流层之上,据图可知,③为岩石圈的范围。

故选C。

第2题,据图可知,①为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范围;②为两个界面之间的区域,为地幔范围;③为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故选D。

答案 1.C 2.D

在地核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加热下,最靠近地核的那部分地幔会形成一个就像“烟囱中的滚滚浓烟一样”垂直上升的热柱,这种地幔中的呈柱状分布的热异常领域,称为地幔柱。

读世界地幔柱局部分布剖面图,完成3~4题。

3.当地幔柱上升到岩石圈底部,对接触岩石的影响主要是(  )

A.侵蚀作用B.变质作用

C.重熔再生D.冷却凝固

4.下列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地幔热柱的是(  )

A.欧洲中东部B.北美中部

C.东非大裂谷D.青藏高原

解析 第3题,地幔柱对接触到的岩石提供高温高压的环境,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不一定使岩石重熔再生,B正确。

第4题,读图可发现在非洲出现超级柱,C正确。

答案 3.B 4.C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6.乙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连续而不规则B.主要由岩石组成

C.无固定空间位置D.主要由气体组成

解析 第5题,据图可知,丁指向甲通过蒸腾作用,说明丁为生物圈,甲是大气圈,故排除C、D项;乙指向丙通过下渗作用,说明了乙为水圈,丙为岩石圈,故B项正确,A项错误。

第6题,据上题知,乙圈层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但分布不规则的圈层,故A项正确;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由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大气中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故B、C、D项错误。

答案 5.B 6.A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图中丁处为流动沙丘。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乙、丙三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甲、乙、丙B.甲、丙、乙

C.乙、丙、甲D.乙、甲、丙

8.图中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  )

A.水平拉伸作用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D.堆积作用

解析 第7题,一般情况下下部的岩层先形成,即乙岩层先形成,而后形成丙岩层,甲岩层为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乙、丙两岩层形成的。

第8题,图中花岗岩从地壳深处向上侵入,说明有岩浆活动;岩层断裂,说明有地壳运动;图中岩浆岩与石灰岩等的交界处受岩浆的高温作用及地壳内部的高压作用,形成大理岩(变质岩),说明有变质作用;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不能确定图中是否发生了水平拉伸作用。

答案 7.C 8.A

读某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完成9~10题。

9.图中地质过程按从早到晚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断层、恐龙残骸沉积、甲处岩浆侵入、三叶虫残骸沉积、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B.甲处岩浆侵入、三叶虫残骸沉积、恐龙残骸沉积、断层、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C.三叶虫残骸沉积、断层、恐龙残骸沉积、甲处岩浆侵入、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D.三叶虫残骸沉积、甲处岩浆侵入、恐龙残骸沉积、断层、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10.关于图中岩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处岩石一定为花岗岩B.乙处岩石是由丁处岩石转化而来的

C.丙处岩石由沉积作用形成D.乙处岩石形成于丙处岩石之后

解析 第9题,沉积地层下部岩石形成早,上部岩石形成晚,所以地质过程从早到晚为三叶虫残骸沉积、恐龙残骸沉积、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断层形成和岩浆侵入时间往往比被其切断或穿透的地层晚,但比上覆地层早。

第10题,乙处岩石为沉积岩,其下的丙处岩石是受岩浆影响变质而成的,形成时间早于乙处岩石。

答案 9.D 10.D

(2019·河南中原名校第二次质量考评)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回答11~13题。

1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  )

A.由东向西逐渐增大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西向东逐渐增大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1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D.软流层中部

13.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  )

解析 第11题,从图中的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得出图示区域内的地壳厚度有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所以C正确。

第12题,地壳内部三大圈层的划分是以莫霍面与古登堡面来进行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莫霍面以上的部分被称作地壳,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应以莫霍面为0千米起点,海平面是海拔0千米的起点,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是岩石圈,故A、B、D错,C正确。

故选C。

第13题,根据处在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曲线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以肯定图中40<a<42,38<b<40,由此就可以直接排除选项B、C、D。

选A。

答案 11.A 12.C 13.A

在浙江台州市分布着国内罕见的珊瑚岩景观,是典型的火山熔岩地貌造型的代表作(甲图)。

乙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14~15题。

14.形成珊瑚岩的物质来自于(  )

A.地壳B.地幔

C.地核D.岩石圈

15.该珊瑚岩形成的主要过程与乙图中序号直接相关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第14题,珊瑚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的,而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故形成珊瑚岩的物质来自于地幔。

第1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岩石都可以转化为P,因此P为重熔再生(④)形成的岩浆,M为冷却凝固(①)形成的岩浆岩;N为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以及固结成岩过程(②)形成的沉积岩;变质岩为高温高压变质作用(③)下形成的。

答案 14.B 15.A

(2019·广东二模)甘肃省西部红柳峡位于酒西盆地西段,地表为砂岩夹泥岩层,岩层中间有粗玄岩(即颗粒较粗的玄武岩)、角岩、玄武岩等。

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M周边发育有环状和放射状节理,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16~18题。

16.M椭圆形筒状高地属于(  )

A.风力堆积地貌B.流水侵蚀地貌

C.流水堆积地貌D.火山地貌

17.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  )

A.西南B.东南

C.东北D.西北

18.下列属于地质学家研究该区域地质地貌科学价值的是(  )

A.探明该地区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

B.探明该地区丰富的煤炭、油气资源

C.推断该地区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演化

D.通过粗玄岩中的生物化石证明海陆变迁

解析 第16题,结合材料,M地岩层中含有玄武岩,且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所以M地地貌应为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第17题,读图可知,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西南方向,该方向放射状节理数量多且长,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第18题,无法通过图中信息判断该地为向斜还是背斜,所以不能探明地下淡水资源,A项错误;该地为火山地貌,不会有煤炭、油气资源,B项错误;根据该地的岩层类型,可以推断其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演化,故C项正确;粗玄岩为玄武岩,没有化石,D项错误。

答案 16.D 17.A 18.C

(2018·浙江温州一测)某地居民发现任何物品受当地井水浸泡几个月后就会变成“岩石”,下图为该地地质剖面图。

完成19~20题。

19.从成因上看,物品受井水浸泡变成的“岩石”类似于(  )

A.玄武岩B.花岗岩

C.石灰岩D.大理岩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残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一般含石块少

B.坡积物上发育的土壤质地分层明显

C.洪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②的风化

D.坡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①的风化

解析 第19题,物品受井水浸泡形成的岩石为沉积岩,石灰岩是沉积岩,C正确;玄武岩、花岗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大理岩是高温条件下变质形成的变质岩。

第20题,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而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从图中看,坡积物和洪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①的风化,D正确。

答案 19.C 20.D如何学好高中地理?

一、字头记忆法

【释义】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二、综合法

【释义】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三、用地图学地理法

【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

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

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

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四、谐音记忆法

【释义】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五、识图记忆法

【释义】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

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六、简化地图法

【释义】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

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七、归类记忆法

【释义】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

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

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八、比较法

【释义】它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问,进行异同比较。

比较总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确定标准作比较,常用形式是列表。

比较法对理清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学了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之后,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立项作比较。

比较法一般要同其他方法相结合,才能揭示事物的特征、规律和联系。

例如要认识我国东部河流汛期自南向北的变化规律,用比较法易理解。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

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最后我想在说一个问题,有的同学们觉得地理特别抽象和生活没太大关系,我想说,生活之中处处有地理,时时有地理,例如阴晴冷暖,昼夜更替,日长日短,抽洗脸池子按钮的旋转,冬夏季节影子长短等等,都有地理的影子,因此地理就在我们生活中,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好地理其实真的不难,大家一起努力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