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7032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阳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朝阳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朝阳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朝阳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朝阳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朝阳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朝阳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阳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朝阳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朝阳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

朝阳市2020-2021年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已知A+3B=2C+3D中,已知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

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23B.46C.92D.96

2.豆腐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营养丰富,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C6H13NO2),关于亮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亮氨酸是氧化物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3%

C.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

D.亮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

13:

1:

2

3.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

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

4.“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

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

粮食酿酒B.

纺纱织布

C.

烧制瓷器D.

冶炼生铁

5.2017年10月27日央视财经报道:

王者归“铼”,中国发现超级金属铼,制造出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

如图是铼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铼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5B.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2g

C.铼的元素符号是ReD.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5

6.“天宫二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已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Ni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B.+2C.+3D.+4

7.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8.碳酸乙烯酯(C3H4O3)可用作锂电池电解液,下列有关碳酸乙烯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g

B.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

16

C.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

4:

3

D.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9.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10.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

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A.用排水法收集O2时,集气瓶装满水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

2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

的底部

C.用排水法收集O2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D.用排水法收集O2,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11.下列对几种有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烷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

B.乙醇(C2H6O)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

6:

1

C.尿素[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g

D.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12.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只向其中一份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放在两只试管内加热。

下列有关放出氧气质量(g)与反应时间(t)关系图象(图中是a纯氯酸钾曲线,b是混有二氧化锰的曲线)其中正确是

A.AB.BC.CD.D

13.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内发生的某化学反应,测得t1和t2时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P

Q

t1时的质量/g

51

9

3

17

t2时的质量/g

23

3

x

51

 

A.x的值小于3B.Q可能是单质

C.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D.M与N的质量变化比为14:

3

14.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是一项实验基本技能,某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错误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

固体

B.用

量筒量取

蒸馏水

C.在

试管中倒入约

蒸馏水进行加热

D.用温度计测得水温为

15.下列微观模拟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A.

B.

C.

D.

16.下列有关元素、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微粒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17.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可能是氧化物B.②可能是金属

C.③一定是混合物D.④包含组成元素相同的不同物质

18.“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布   

D.冶炼金属

19.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2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10

0.3

4.8

2.8

反应后质量/g

3.2

待测

8

6.4

 

A.待测值为0.6

B.此反应可表示为:

丙+丁→甲

C.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

2

D.甲一定是化合物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某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有关碳及氧化物的实验(图中夹持仪器已略去)。

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加入药品,并已设法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碳。

(1)填写表格中的空白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①缓缓通入CO2,点燃甲处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

木炭粉减少,丁中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且_____。

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丁中现象说明_____。

②点燃乙处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

乙处玻璃管内_____.

乙处现象说明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停止通入二氧化碳,熄灭甲、乙处的酒精灯

丙中有丁中液体进入

丙的作用是_____。

(2)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_____。

22.小强、小明和小梅三人在学习了铁的冶炼原理后,他们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氢气、碳等物质也能将铁从氧化物中冶炼出来。

小强提出问题:

“碳粉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的同时还生成了什么?

”小明认为:

“当然是二氧化碳。

”小梅却认为:

“也可能是一氧化碳。

”小强听了他们的话,若有所思的说: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不过我倒认为也许两者都有呢!

我们不妨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吧!

”小强、小明都赞同。

下面是他们的实验设计过程,请你和他们一起对产物中气体的成分进行研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1)假设:

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全部为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也可能两种气体都有

(2)查阅资料:

小强查到:

新鲜的鸡血加入抗凝剂后再用水稀释,此鸡血遇氧气呈鲜红色,遇二氧化碳呈暗红色,遇一氧化碳呈胭脂红

(3)设计实验:

小强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碳粉反应,实验装置如图1(他在实验中进行了规范操作和细致的观察)。

(4)现象与结论:

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二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既有二氧化碳又有一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一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5)小梅认为此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你同意小梅的看法吗?

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若同意,请你对该装置进行改进,具体措施是_____。

(6)小明认为:

可以将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的碳粉完全反应,通过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确定反应产物中气体的成分。

他的设计装置如图2:

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如下:

①称取3.2克氧化铁与2克炭粉均匀混合,放入重48.48克的玻璃管中,按上图装置连接②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③夹紧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④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称得玻璃管和固体的总质量为52.24克。

⑤数据处理。

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请你帮他计算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是_____克,碳元素的质量是_____克。

小明通过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

此实验中第②步操作的目的是_____。

23.实验室有一些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为检验其中是否混入了CO,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

氢气具有还原性,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松同学说C装置中氧化铜变成红色固体,则证明有CO,他认为C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但小云给予否定,因为氢气也能发生类似反应,她提出应观察到D中变浑浊,才证明有CO,D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小伟也提出D中变浑浊还不足以证明,混合气体中的CO2也会产生此现象,他提出A中装入足量澄清石灰水,B中装入适量石灰水,则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终同学们一致赞同小伟的设计,则在检验过程中,当观察到____________现象时,才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O。

(5)上述实验尾气的一种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根据下列实验图1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

(2)上述三个实验中,水对实验仪器起到安全保护作用的是_____(填字母)。

(3)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对于B实验,小李同学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

如图2改进实验与B实验相比,明显的优点是_____(写一条即可)。

25.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制装置如下,请回答:

(1)写出编号I仪器的名称:

______。

(2)实验室既可以制取CO2,又可以制取O2并能控制反应速率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装置编号),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某同学利用空塑料输液袋收集二氧化碳(如图G),验满时,把燃着的木条放在玻璃管______(填“a”或“b”)端,如果熄灭则满了。

(4)实验室如果用过氧化氢制取较纯净的氧气时,收集装置应选用______;药品用______(A.6%的过氧化氢溶液B.20%的过氧化氢溶液)比较合适。

(5)工业制氧气,利用的原料是空气。

步骤:

首先将空气净化,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然后在低温下加压使空气液化,利用氮气和氧气的______不同分离出氧气。

26.如同氧元素一样,碳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在生产生活实际中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请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重要档案或票据,一殷都要求运用碳素墨水笔书写,其理论依据是_____。

(2)焦炭是工业上高炉炼铁的重要原料之一,它们在高炉中发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其中CO使氧化铁转化为铁,就是最重要的反应之一,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3)小章同学准备在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模拟工业炼铁。

其中:

①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主要有:

_____。

②装置图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其中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③某同学实验完成后,发现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增重4.4g,则该同学通入装置的CO气体质量肯定大于_____,其理由是_____。

27.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①的仪器名称_____。

(2)写出实验室由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3)某同学要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组合为_____,如果要选择F装置收集,则应该从_____端通入,如何验满?

_____。

B装置中长颈漏斗下端要形成液封,目的是_____,实验过程中该同学观察到B中反应太快,不利于气体收集,他可选择下列措施中的_____(填序号)解决该问题。

A将长颈漏斗换成注射器

B向装置中加入适量蒸馏水

C将锥形瓶换成试管加带孔的塑料片

(4)如G图所示,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着蜡烛的烧杯中,现象为_____,可体现二氧化碳的性质为:

_____、_____。

28.市售某品牌饮料的罐体是A1—Fe合金,为测定其中Al的质量分数,某学习小组精确称取0.050g合金样品,设计了如下装置并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

Ⅰ、Al和NaOH溶液反应,放热并生成H2,反应中对应关系为2Al~3H2,Fe和NaOH溶液不反应;Ⅱ、实验条件下,H2的密度近似为0.090g·L—1。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②装入药品和水,连接装置;③记录量气管中水面读数为5mL;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逐滴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关闭活塞;⑤待温度降至室温时,记录量气管中水面读数为49mL;⑥处理剩余药品,整理实验台。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完善实验步骤中的所缺部分;

(2)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量气管中加入水,使水准管和量气管中水面相平,关闭活塞,降低量气管,若两侧水面高度差_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则气密性良好;

(3)实验结束后,读取量气管中水面刻度之前,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

(4)计算此A1—Fe合金样品中Al的质量分数(3分,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_______;

【实验反思】:

(5)造成实验结果偏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A.实验过程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B.没有冷却至室温就开始读数

C.装置漏气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D的质量为:

2.3g+4.8g-4.4g=2.7g,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

,解得x=46,故选B。

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而亮氨酸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错误;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55%;错误;

C、一个亮氨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正确;

D、亮氨酸中各元素质量比C:

H:

N:

O为:

(12×6):

(1×13):

14:

(16×2)=72:

13:

14:

32;错误。

故选C。

3.A

解析:

A

【解析】

A、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属于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正确;B、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质量不同,错误;C、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电子数相同,错误;D、16和18表示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错误。

故选A。

4.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粮食酿酒是将粮食发酵,该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是化学变化,错误;

B、纺纱织布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正确;

C、烧制陶瓷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燃烧,错误;

D、冶炼生铁是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

【点睛】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根据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前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铼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5,A选项正确;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B选项错误;C.铼的元素符号是Re,C选项正确;D.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前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5,D选项正确。

故选B。

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由题干可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而氧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2价,若设Ni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得:

x+(+3)ⅹ2+(-2)ⅹ4=0,x=+2,故B选项符合题意

7.C

解析:

C

【解析】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墨汁中含有炭黑,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说法正确.B、碳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故选项说法正确.C、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具有可燃性,可用作气体燃料;CO2可用于灭火,固态的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8.C

解析:

C

【解析】

A.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不写,错误;B.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

1×4:

16×3,错误;C.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

4:

3,正确;D.

,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错误。

故选C。

9.B

解析:

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B、甲是溴(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错误。

故选B。

10.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排水法收集,集气瓶中装满水,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

B、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导气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

C、用排水法收集,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就开始收集,原试管内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故错误;

D、用排水法收集O2,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可以防止空气的进入,故正确;答案:

C。

1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详解】

A、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每个甲烷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错误;B、乙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

(1×6):

(16×1)=12:

3:

8,错误;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错误;D、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正确。

故选D。

1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催化剂只是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特点,不加催化剂时产生氧气的速率慢,加入催化剂后产生氧气的速率加快,因为b加入了二氧化锰,但a没加,所以在速率−−时间关系图上,b的斜率应该比a大,因为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所以a与b产生氧气的质量是相等的,因为氯酸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分解,所以初始阶段没有氧气生成,故选C。

【点睛】

图像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位置、变化趋势、终点位置是否正确。

13.D

解析:

D

【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51+9+3+17)﹣(23+3+51)=3,故错误;B、反应后MN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Q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因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Q不可能是单质,故错误;C、反应后MN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Q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因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D、反应中,M、N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51﹣23)g:

(9﹣3)g=14:

3,故正确;故选D.

1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可用托盘天平称取2.9gNaCl固体,故选项实验数据合理。

B、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可用10mL量筒量取8.3mL蒸馏水,故选项实验数据合理。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在10mL试管中倒入约3mL蒸馏水,没有超过试管容积的

,故选项实验数据合理。

D、温度计能准确到0.1℃,温度计无法测得水温为25.15℃,故选项实验数据不合理。

故选D。

15.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是由两种单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B、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错误。

C、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正确;

D、每个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物质是由几种分子构成的,如果由多种分子构成就属于混合物。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16.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根据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的概念;微粒可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微粒可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微粒得到或失去电子,也可能是变为原子,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该图中的物质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能是氧化物,正确;

B、该图中的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是单质,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不可能是双原子分子,故错误;

C、图中有两种分子,故是混合物,故正确;

D、图中的两种物质都含有两种相同的元素,故正确。

故选B。

18.C

解析:

C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稻草造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使用火药的过程中,火药燃烧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蚕丝织布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冶炼金属的过程中有金属单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9.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含碳物质和含氧物质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有物质种类改变,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既有含碳化合物的转化即碳循环,又涉及含氧物质的转化即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