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统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2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6957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39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统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2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新人教统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2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新人教统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2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新人教统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2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新人教统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2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统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2新.docx

《新人教统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2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统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2新.docx(1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统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2新.docx

新人教统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2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1 社 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

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

(1)线索:

看社戏。

(2)七件事:

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

哪些事是略写?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三次波折:

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

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

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

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

景物描写: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急切、激动的心情。

人物描写:

①“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运用“点”“磕”“退后”“上前”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②“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通过对阿发的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善良淳朴、憨厚无私。

2.文章在记叙的过程中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渗透渲染着“我”的心情,请概括“我”看戏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明确:

看戏前的波折:

盼望→难过、沮丧→欢喜→急切、激动

看戏中感受:

高兴、愉悦→失望

看戏后归航偷豆:

轻松愉快

教师总结: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

描写可以使文章更生动饱满,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这种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来。

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三、板书设计

多种表达方式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人物的形象,品味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新课

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

谁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明确:

贯穿始终的人物:

“我”;主要人物:

双喜。

2.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

明确: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5)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

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3.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老人?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

’”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豆可中吃呢?

”——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

“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表现六一公公好强。

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4.阿发和桂生在偷豆一节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

阿发憨厚、无私。

桂生机灵、勤快。

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总之,是完了。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明确:

“是”加重语气,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

想象听到锣鼓声,更加突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心情。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明确:

“轻松”“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3)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明确:

“支撑”真实地写出了“我”的困倦,但“我”却“仍然看”,反映了“我”既觉得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4)品评“偷豆”一节,感受小伙伴们的天真纯朴。

明确: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

这句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

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的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对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对作者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体会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资料链接:

鲁迅作品《社戏》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我”在北京看过的两次戏,一次是在北京的戏院,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我”非常的厌恶。

另一次是募集水灾捐款,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但却遭遇尴尬,没有看完便离了场,两次看戏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儿时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历。

明确:

地点不同:

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

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

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风景、人情美的怀念,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板书设计

→赞美与向往

可取之处

  课上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不给学生太多限制,重视理解体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知文章。

思路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的环节做得不错。

不足之处

  由于文章记载的故事距离现在时间久远,部分细节学生感受不深,在这方面需要更进一步地做足课前预习工作。

2 回延安

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

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

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

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

第一层:

激动、跳跃;第二层:

深厚;第三层:

真挚、亲切;第四层:

热情、明快;第五层:

激越、昂扬。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

第一层:

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

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

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

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探究:

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

作者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出自身对延安最浓烈的深情,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哪些情感。

2.善用修辞表达情感。

如第二节中,“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

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第三节中,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

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第四节中,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诸句,综合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

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选取延安独有的风俗民情表达情感。

在第三节中,诗人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盛情接待的情景来表达炽热的感情。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时,突出描写了烧热的炕、地上生起的木炭火,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

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

4.运用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达情感。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是陕北的一种民歌形式;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

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同时也借此看出了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目标导学三:

理解“信天游”在文中的体现

1.请同学们结合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说说本文在形式上与以前学过的现代诗相比有何特点。

明确:

(1)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有时一节就表现一个意思,有时多节共同表示一意。

(2)节内押韵,未必全然押韵,也可能存在隔句押韵的情况。

(3)两句一节的事中,善用比兴手法,通常为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

2.试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比兴”这一特点。

明确:

(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3)“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

小结: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目标导学四:

拓展延伸,深刻体会文本感情

材料一:

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材料二: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

“陕北是两点:

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

”延安,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材料三: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们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一首《南泥湾》早已家喻户晓,人人都会哼唱上两句。

而作为中共中央在陕北的重要活动之一,正是因为有了南泥湾的大生产,才有了革命军民的情谊。

材料四:

正在抗战时期,贺敬之到了延安,抗战的残酷教育了他,并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延安,贺敬之进入鲁艺,与丁毅执笔创作了《白毛女》,也创作了《南泥湾》等经典歌曲的歌词。

在延安,贺敬之还主动请求到前线去,但没有被批准。

朱德总司令听说后,亲自接见他们,鼓励他们说:

“你们的思想是很好的,但是延安后方也需要人。

”1945年日本投降,实践毛主席《讲话》和讲演精神的鲁艺大批师生,走向了新的“大鲁艺”。

就在此时,贺敬之参加了以艾青为团长的华北文工团,东渡黄河,走向了广大的华北解放区……70年后,再次回顾往事,贺敬之说,最使他心潮难平和深思无已的不是平凡的个人经历,而是身心所系的伟大时代,那个时代的当时、后来和未来。

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诗歌内容,以“贺敬之与延安”为话题,尝试写一篇小文章。

三、板书设计

        内容     诗人情感

回延安

可取之处

  在诗歌分析的过程中,对延安的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要详加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的主题。

不足之处

  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常见的,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天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诗歌。

3 安塞腰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一、导入新课

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视频。

(见光盘)刚刚欣赏的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

这节课,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雄浑、壮阔、旺盛的生命的场面和磅礴的力量。

二、教学新课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

例段一:

第7段

明确:

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

因此,“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豪放、火烈、动力十足;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例段二:

第25、26、27段

明确:

写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

”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

……升华!

”读得简洁有力、铿锵激越,使人体会到:

腰鼓表演达到高潮,人的生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

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

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会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

“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3.明结构。

说明: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三大部分。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

“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

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1.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

用“________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________好,好在________”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可能会出现的以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从用词方面说:

①“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的”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②“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①“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②“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③“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①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从写法上说:

①“使人想起: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

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②“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③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写得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做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1.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

第1—4段和第28—30段由女生朗读。

第5—27段中的主体部分由老师朗读。

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第13、17、22、24段,由男生朗读。

2.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画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明确:

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总结:

有人这样形容道:

“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

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本课的学习师生参与性较强,较好地实践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朗读要求。

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知语言,体会感情,同学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动人魅力。

不足之处

  时间掌控不太合理,最后总结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