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___
③阅十余岁________ ④不亦颠乎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章以记叙为主,最后一句的议论揭示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C.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文章启示我们:
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结合链接材料和原文,说说为什么楚人找不到剑,而老河兵的方法却可以成功找到石兽?
链接材料: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①遽(jù):
立即。
②契:
用刀雕刻。
【答案】
(1)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经过,经历;颠倒,错乱
(2)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颠倒吗?
(3)C
(4)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在流动,舟在行动,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楚人只凭主观臆断做事情,死守教条。
这样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老河兵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和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解析】【分析】
(1)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圮”是“倒塌”;“物理”是古今异义词,“事物的道理、规律”的意思。
(2)①句中的“是(这)、木杮(指木片)岂能(表反诘,怎么能)、为(被)、去(离开)”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下流(指下游)、固(本来,固然)、颠(颠倒,错误)、求(寻找)”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从文章内容看,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由此可见,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据此,选项C的理解是不准确的。
故答案为C。
(4)本文中的老河兵,之所以能够找到是因为老河兵能综合石兽的特点、沙子的特性和水流运动等因素,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才得出了符合实际的结论。
而“刻舟求剑”故事中的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在流动,舟在行进,楚人只凭主观臆断来判断,自然是找不到剑了。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经过,经历;颠倒,错乱
⑵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颠倒吗?
⑶C;
⑷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在流动,舟在行动,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楚人只凭主观臆断做事情,死守教条。
这样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老河兵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和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
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链接材料: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
"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2.阅读与理解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②蒙乃始就学________
③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努力学习,才略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答案】
(1)推托;于是;经过;重新
(2)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
(3)B
【解析】【分析】
(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如,乃:
于是。
古今异义词,更:
重新。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孤:
古时王侯的自称。
以为:
认为。
益:
好处。
(3)B.错误,应该是从侧面,而不是正面。
故选B。
故答案为:
⑴推托;于是;经过;重新;
⑵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
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最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
孙权说:
"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
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
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
"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
"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
"吕蒙说:
"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
"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3.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曰:
“解狐可。
”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
“善。
”遂用之。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
“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
”对曰:
“午可。
”平公曰:
“午非子之子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
“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
(1)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答案】
(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午可不是你的儿子吗?
(3)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根据文意:
真好啊!
(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
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注意关键词:
第一个子:
你。
第二个子:
儿子。
邪:
句末语气词,吗。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文中的句子“祁黄羊之论也!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推荐人才的做法。
再者根据“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曰:
“解狐可。
”“又遂用之”。
晋平公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故答案为:
⑴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⑵午可不是你的儿子吗?
⑶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
"南阳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
"祁黄羊说:
"解狐可以胜任。
"平公说: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说:
"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平公(称赞)说:
"好!
"就任用了解狐。
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
"(祁黄羊)答道:
"祁午合适。
"平公说: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回答说:
"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
"平公(又称赞)说:
"好!
",就又任用了祁午。
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
"祁黄羊的话,真好啊!
(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吾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
能潜水的人。
(1)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陈康叔公善射 善:
擅长
B.日与水居也 日:
每天
C.但微颔之 颔:
摇头
D.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
慢慢地
(2)选出下列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B.公亦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
C.康肃笑而遣之 而钱不湿
D.见舟而畏之 见往事耳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安敢轻吾射!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答案】
(1)C
(2)B
(3)①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
②每天(天天)与水在一起生活(为伴),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解析】【分析】
(1)C.“但微颔之”中的“颔”,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摇头”。
(2)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B.均为介词,凭借。
A.射箭/射箭的本领。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看见/了解。
故选B。
(3)本题要注意“安”“轻”“日”“居”“而”“得”“道”的意思。
其中“轻”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日”是名词作状语,需要注意。
(4)此题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依据【甲】【乙】两文的意思,可以概括出“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的道理,也就是熟能生巧。
故答案为:
⑴ C;⑵B;
⑶①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
②每天(天天)与水在一起生活(为伴),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⑷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翻译】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
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
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
”老翁说:
“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气愤地说:
“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
接着老翁说:
“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乙)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
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
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
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
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即使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死的。
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
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射于家圃 (________) ②尔安敢轻吾射 (________)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 (________) ④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B.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C.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D.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3)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分别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
(1)曾经;怎么;难道;方法、技巧
(2)A
(3)①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箭,十只能射中八九只,卖油翁只是微微的点头。
②有些人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船就害怕它。
(4)从陈康肃和卖油翁的故事中,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北方勇者学没“不学而务求其道”而“未有不溺者”的故事中,我领悟到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操练。
(虚心向他人学习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解析】【分析】
(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尝”:
曾经。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岂”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难道”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A。
即: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译为:
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
注意标志性的数词和结构的对称。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
射箭。
“但”:
只是。
“颔”:
点头。
“虽”:
即使。
“壮”:
到了壮年。
(4)甲文可从熟能生巧的角度作答。
乙文可从学习要坚持不懈才能熟能生巧或学习没有捷径,学习并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熟练地掌握技能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
⑴曾经;怎么;难道;方法、技巧
⑵A
⑶①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箭,十只能射中八九只,卖油翁只是微微的点头。
②有些人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船就害怕它。
⑷从陈康肃和卖油翁的故事中,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北方勇者学没“不学而务求其道”而“未有不溺者”的故事中,我领悟到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操练。
(虚心向他人学习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⑵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主谓之间要停顿,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⑶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
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⑷回答启示类题目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谈。
【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