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46 农夫和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036315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46 农夫和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七年级语文上46 农夫和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七年级语文上46 农夫和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七年级语文上46 农夫和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七年级语文上46 农夫和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46 农夫和蛇.docx

《七年级语文上46 农夫和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46 农夫和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46 农夫和蛇.docx

七年级语文上46农夫和蛇

第四单元

农夫和蛇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2.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3.培养学生概括、判断、想象等思维能力。

4.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习难点

体会寓言写作特点,理解并初步应用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红笔勾画重点内容)。

1.了解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

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和讽喻性。

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

有讽刺急于求成、按主观办事的《宋人揠苗》,讥讽只管吹嘘,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以及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还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寓言作品。

近世民间寓言的主题越来越广泛,诸如教人团结互助、忍让、不要贪多、以及教人不要骄傲、不要挑拨是非和狂妄自大等都是较常见的主题。

这种寓言的教育作用,大体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提高警惕,认识敌人的本质,不要上当;另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掌握事物的规律,提高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更好地做人和处世。

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的道德光芒。

2.了解《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

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对恶人进行斗争。

例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

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伊索寓言》中有些故事还总结了古代希腊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其中有的长期被后人引用,成了人们熟知的典故。

如《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等。

但是,《伊索寓言》中也搀杂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宣传乐天知足(《说马幸福的驴子》)、向强者妥协(《芦苇与橄榄树》)等等。

3.了解伊索

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

据历史学家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为富有智慧,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

成为自由人后,伊索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希腊人民的喜爱。

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

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廷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后来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

(二)阅读课文,在书上勾划生字词语,完成以下注音、解释练习。

隆冬()冻僵()胸脯()怜悯()()窜出来()劈开()纠缠()

怜悯:

纠缠:

致命:

自如:

后患无穷:

(三)用简练的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二、合作探究

1.熟读课文,然后复述故事。

2.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3.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4.第二则似乎正义的一方不占理,邪恶的一方却说得头头是道,你认为说得有道理吗?

三、训练巩固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

寓言的特点:

①;②;③。

总而言之,寓言是讲故事,是通过讽喻性的故事从反面给人以教育,使人明白一定的生活哲理。

2.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

同学们熟悉的如《》《》《》《》《》等,外国寓言如《》《》等。

3.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的公元前6世纪的寓言家。

四、拓展延伸

比较这两则寓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三。

2.课外阅读《伊索寓言》。

教学反思/学习心得

渔夫的故事

1课时主备人:

杨爱萍审核人:

马良英审核时间:

2012、7、12总第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2.把握课文生动的故事情节,能复述故事。

3.体会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4.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重点

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的赏析。

学习难点

课文是怎样把现实生活与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的。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了解民间故事及《一千零一夜》的有关知识(红笔勾画重点内容)。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它们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

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故事可分5类,即:

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

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像广为流传的《孟姜女的传说》,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他三大著名故事是《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再如《燕昭王筑黄金台》等故事,早已载入史册。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古代民间口头创作的丰碑,也是一部流行世界各国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我国旧译为《天方夜谭》。

《一千零一夜》的初稿是由十世纪伊拉克文人哲海什雅里收集整理的。

他以一本古老的波斯故事《赫左尔·艾夫萨乃》(即《一千个故事》)为蓝本,并邀请民间说书艺人记录他们认为最优美的民间故事。

但哲海什雅里只收集了四百夜的故事,没有完成《一千零一夜》的编辑工作就去世了。

后来,各地说书艺人不断地对故事进行增补、加工。

大约到十四世纪,《一千零一夜》才最后定型。

并以手抄本的形式在阿拉伯地区流传开来。

《一千零一夜》以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给国王讲故事,作为结构线索。

其中包括众多的民间故事、童话、寓言,以及名人轶事、诗歌、格言等。

山鲁佐德姐妹给国王讲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但并没有一千零一个故事。

如果不包括故事中的故事的话,根据1927年贝鲁特出版的五卷本的统计,只有134个故事。

不过,这些故事篇幅都较长。

作品以鲜艳的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中古时代阿拉伯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和宗教信仰,以及多姿多态的风土人情等。

高尔基认为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宏伟的巨著中,《一千零一夜》是“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2.阅读课文,在书上勾划生字词语,完成以下注音、解释练习。

锡封()撬去()弥漫()堡垒()头颅()

啰唆()身躯()口吻()挪动()警惕()

照例:

喜笑颜开:

弥漫:

巍峨:

无恶不作:

违背:

啰唆:

口吻:

(三)用简练的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二、合作探究

1.熟读课文,然后复述故事。

2.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结构。

3.讨论故事的细节描写

a.渔夫第四次撒网的动作描写:

撒——捞……

b.魔鬼的心理活动描写:

第一个世纪——第二个世纪——第三个世纪——整整四百年……

c.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

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

魔鬼告诉渔夫“非死不可时”渔夫的心理活动。

d.魔鬼的外貌描写:

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4.概括人物性格:

从渔夫和魔鬼的表现可见他们有什么不同的性格?

5.从概括形象入手,归结寓意。

三、训练巩固

1.读下面句子,揣测加点词语的含义,请用该词语另一含义造句。

①第四次把网拉拢来的时候。

拉拢:

造句:

②这回我非叫你在海里呆一辈子不可。

呆:

造句:

2.指出下面语段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堡垒似的头颅,铁叉似的手臂,桅杆似的腿杆,山洞似的大嘴,石块似的牙齿,喇叭似的鼻孔,灯笼似的眼睛,奇形怪状,非常丑陋凶恶。

修辞方法:

作用:

四、拓展延伸

评析《农夫和蛇》和《渔夫的故事》中的“农夫”和“渔夫”。

农夫:

渔夫: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词句品味·积累。

2.课外阅读《一千零一夜》。

教学反思/学习心得

 

比较探究东郭先生与狼

1课时主备人:

杨爱萍审核人:

马良英审核时间:

2012、7、12总第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层次,了解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2.从东郭先生对狼仁慈、好心相救,却险些送命的故事中,认识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糊涂、愚蠢,老农的机智、果断,从而懂得“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恶人和受难的人。

学习重点

对于文章寓意的理解。

学习难点

把握东郭先生和狼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⒈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红笔勾画重点内容)。

马中锡(1446-1512),明代著名文学家。

字天禄,号东田。

明朝大臣。

他能诗文,有《东田集》。

马中锡长于散文,他能不依门傍户而卓然自立,文章写得横逸奇崛,成就颇高。

他创作的寓言故事《中山狼传》,写东郭先生以“兼爱”之心救狼,险被狼所害。

说明对狼一样的恶人绝不可讲仁慈或抱任何幻想。

《中山狼传》文辞华丽优美,故事发人深省,深受后人的喜爱。

我的百科 

我的贡献

草稿箱

窗体底端

1.神话传说

2.传奇故事

3.生活故事

4.才子佳人故事

5.公案故事

2.阅读课文,在书上勾划生字词语,完成以下注音、解释练习。

作揖()屠宰()拐杖()仁慈()捅()愚蠢()

挣扎()难怪()闷死()勉强

扎难闷强坚强

扎实()逃难()闷倦()倔强

忘恩负义:

素来:

周旋:

张牙舞爪:

来龙去脉:

仙风道骨:

乔装打扮:

忘恩负义:

二、合作探究

1.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分角色朗读,结合人物性格分析评点:

狼——东郭先生——

3.比较探究:

《东郭先生与狼》与小学《东郭先生和狼》相比有何不同?

三、训练巩固

1.《东郭先生和狼》推陈出新,虽然表面是人和狼的周旋,但折射出的却是人与人的关系——从东郭先生对狼仁慈、好心相救,却险些送命的故事中,我们认识了狼的、、,东郭先生的、、老先生的、、,从而懂得了“

”的道理。

2.体会加点成语在寓言、故事中的作用。

纵使你有乔装打扮的本领,你也会碰上这条蛇的命运。

(《克雷洛夫寓言诗》)

这种忘恩负义的禽兽,你不杀死它,不是仁慈,而是愚蠢。

(《中山狼传》)

作用:

四、拓展延伸

1.《东郭先生与狼》与《渔夫的故事》颇为相似,请讨论:

《东郭先生与狼》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

故事告诉你的主要道理也和《渔夫的故事》完全一样吗?

如果从中选一篇演课本剧,你会选哪一篇?

请说说理由。

2.《渔夫的故事》和《东郭先生与狼》这两篇文章的主题之一,都强调不能轻易相信人,即使对受难中的人,轻易相信也是愚蠢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请结合你身边社会现象说出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三。

2.课外阅读《中国寓言故事》。

教学反思/学习心得

 

说虎

2课时主备人:

杨爱萍审核人:

马良英审核时间:

2012、7、12总第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刘基和《诚意伯文集》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

2.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