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重点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5660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7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重点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国古代史重点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国古代史重点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国古代史重点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国古代史重点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重点名词解释.docx

《中国古代史重点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重点名词解释.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重点名词解释.docx

中国古代史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重点名词解释

1.先秦

2.秦汉

三公九卿

秦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制度。

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秦汉时掌管政务、魏晋以后逐渐不具实权的朝廷诸官。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

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封建中央官制约达700年。

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郡县制

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初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

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但地位比县低。

战国时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土空前广袤,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后来,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调整,增至四十余郡。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儒士的事件。

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除秦朝国史、医药、术数、农技、园艺等著作,其它一律限期交到官府,统一焚毁。

逾期不交者处以黥刑或罚做苦役,凡谈论《诗》、《书》等儒家经典者弃市,借古谤今者灭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废止私学,欲学者以吏为师。

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

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此即为“坑儒”,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并且手法残忍,残暴。

它毁灭了古代许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

加快了秦朝的灭亡。

灵渠

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建成于公元前214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于公元前211年对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

为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秦将史禄劈山凿渠。

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匈奴

原本是活跃在中亚蒙古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从公元3世纪开始了漫长的西迁。

战国末,常扰掠秦、赵、燕北边,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之。

汉初,匈奴不断南下侵掠。

公元前200年,围汉高祖刘邦于白登山,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曾3次(前127、前121、前119)大举出兵反击匈奴,匈奴势力渐衰。

汉代,匈奴由于天灾、人祸及汉军的打击,发生过两次分裂:

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现的五单于并立局面。

结果是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归汉,引众南徙阴山附近。

公元前36年,汉西域副校尉陈汤发西域各国兵远征康居,击杀与汉为敌的郅支单于,消灭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公元前33年,汉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呼韩邪单于,恢复了和亲。

另一次是王莽篡汉后,匈奴的势力有所发展。

但到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请求内附,得到东汉允许。

匈奴又一次分裂,成为南北二部。

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公元91年,汉军围北匈奴单于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

北匈奴战败后部分西迁,余众后来归附于兴起的鲜卑。

多数学者认为,西迁的北匈奴就是欧洲史上的匈人。

 

长城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持续修筑时间最久的建筑工程。

它的修建,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辽、金及明代等10余个朝代,持续近2000年的时间。

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楚国最早修筑了防御别国入侵的"楚方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城修建的帷幕。

战国时期,齐、魏、赵、秦、燕和中山等国也相继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

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

秦统一后,废弃了隔离各国的长城,将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和修缮,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余华里的长城,万里长城由此出现。

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的极盛时期。

历数各个朝代,明长城修筑的刻间最长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建筑也最为精美。

洪武初年,为了防止元朝蒙古贵族南下骚扰,明王朝就开始修筑长城。

明中叶后,东北建州女真兴起,对明朝形成新的威胁,长城的修筑更显重要。

在明代统治的270余年间,长城修建贯穿始终,从未停止。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长城高大雄伟,形成中国北部东西向的坚强防线。

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平安定的保障。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凭借长城,多次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利平的生产环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朝的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12年。

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

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

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

依据当代现有考古证据,阿房宫并未建成。

骊山陵

骊山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东骊山被麓,建于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历时36年,是中国现存第一个规模比较完整的帝王陵墓,现存墓高达76米。

骊山陵是秦始皇发百万民夫,耗费巨万,花了三十多年才筑成的陵墓。

陵墓高五十丈,四周约五里,而陵墓的设计更体现了秦始皇至高无上的威严和权力。

大泽乡起义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民变的一部分,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政权,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刘村集)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根据秦朝法律,过期要斩首。

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将尉,发动兵变,口号是“大楚兴,陈胜王”。

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

巨鹿之战

秦末农民战争中,项羽率义军在巨鹿击溃秦军主力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薛地会议后,项羽与秦军在钜鹿大战。

秦二世二年(前208)八月,秦将章邯出击赵军,并攻占了赵都邯郸。

赵退守钜鹿。

章邯以王离二十万人包围赵军,钜鹿守军兵疲食少,危在旦夕。

赵王遂派人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北上救赵。

楚军抵达安阳后,宋义驻兵不进,企图坐观秦赵二军相斗,待两败俱伤,才进而取之。

但项羽则欲渡漳河救赵,内外攻击以破秦军。

惜宋义不听,由是项羽怒杀宋义。

楚怀王故改命项羽为上将军。

后项羽先渡漳河救赵,随后下令烧毁军营,破釜沉舟,以示誓死之决心。

至钜鹿,围困王离军,章邯率军迎救,但被楚军击退。

城内赵军亦进攻秦军,俘虏秦将王离,杀副将苏角,解钜鹿之围。

之后,楚军又在漳南大破秦军,章邯向项羽投降,秦军主力至此丧失殆尽。

钜鹿一战,有力的支援了刘邦进军关中推翻秦朝,决定了秦灭亡的命运,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战例之一。

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进入咸阳后,秦王子婴迎降。

刘邦本欲住在秦帝宫殿里面,后经张良等人劝谏,封存秦宫中财宝,退出咸阳,驻军灞上。

又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父老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官复原职。

秦人闻之大喜,唯恐刘邦不为王。

此举看清形势,稳定大局,争取了民心。

 

异姓王

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封建,设立郡县。

秦末,抗秦起义风起云涌,各地封建纷纷恢复。

西汉重新统一后,一方面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保留了一部分封国,大者为王,小者为侯,分封给异姓功臣,主要的有七人:

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张耳和吴芮病死。

燕王臧荼谋反,被刘邦亲兵讨平。

楚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被吕后处死。

梁王彭越被贬,之后也被吕后处死。

淮南王英布谋反,被刘邦抱病征讨,后被妹夫吴臣所杀。

同姓王

汉初刘邦错误吸取秦亡经验,先后分封了一批功臣和子侄为王侯。

高祖在世时,就削平了异姓王的叛乱。

后来同姓王势力逐步壮大,又成为巩固中央集权的障碍。

以高祖的侄子吴王刘濞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准备伺机夺取政权。

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削藩,前154年,发生吴楚七国之乱,景帝迅速镇压了这次叛乱。

武帝即位后、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法、使王国的封地逐渐变小,势力逐步减弱。

王国问题得以逐步解决,维护了中央集权。

郡国并行制

西汉地方行政区划制度。

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

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

汉初诸侯王国地位远在汉郡之上。

景帝三年(前154)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以后,诸侯王国支郡逐渐被削,诸侯王特权被夺,王国地位降格,与郡同为一级行政区划。

汉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遂行郡(国)县两级制。

中朝

也称“内朝”。

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拔一批低级官吏为郎,加以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决策机构“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丞相、三公九卿的权力被大为削弱。

中朝完全秉承皇帝旨意,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刺史

古代官名。

武帝元封初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刺史巡行郡县,以“六条”问事监察高官。

东汉刺史权力逐渐扩大,实际已为一州军政首长。

汉代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

司隶校尉

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

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京城的治安而置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官和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及弘农七郡的官员。

东汉初年,司隶校尉获得更大的权势,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当时有“三独坐”之称。

司隶校尉在曹魏、西晋时职务与两汉基本相同,至东晋罢废。

治安策

削藩策

推恩令

西汉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

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于元朔二年(前127)采纳主父偃建议,颁行此令。

规定诸侯王得推恩将其封地分封给继承王位的嫡长子以外的子孙,并上报朝廷,由皇帝制定列候封号,诸侯王无权废除或更改。

所分王子候其过归郡统辖,不得过问政事,仅收纳封地内租税。

此后诸侯王权势、封地俞益俞减,名存实亡。

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贵粟

古代一种以提高粮价和粮食地位来促进农业生产的主张。

汉文帝时提出“贵粟政策”,人民可以用粮食向国家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赎罪。

这项政策的实行,国家的存粮大增,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都一度得到改善。

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

马复令

西汉关于因养马而免去徭役、赋税的政令。

晁错提出“马复令”,民家养马一匹,可以免三人徭役,鼓励人民养马。

文景两代都大力推行,民间的马匹繁殖迅速。

大量的马匹为汉武帝与匈奴长期军事对抗创造了有力条件。

五铢钱

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

武帝时,在桑弘羊的主持下,进行彻底的币制改革,货币混乱的问题终于获致解决﹐币值得以长期保持稳定。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

货币统一以后,封建国家的经济力量得到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也进一步获得了经济上的保证。

均输与平准

均输,西汉时为克服贡物运输征用大量农民从事劳役,妨碍农业生产等弊端,桑弘羊主持在各郡国设置均输官吏,一般贡品则按当地市场价格,折合成当地丰饶而价廉的土特产品,交给均输官,由他负责运到其他价高地区销售。

既可免除各郡国输送贡物入京的烦难,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又可避免贡物在运输中损坏和变质,使国家财政也能增加收入。

平准 是封建国家运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力量,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物价的一种经济活动。

桑弘羊于西汉元封元年在京师长安设置了平准机构施行此方法。

算缗告缗

元狩四年(前119年)在御史大夫张汤的建议下和桑弘羊等的具体筹划下,武帝颁布了算缗告缗令。

所谓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所谓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

这既是为解决财政困难的燃眉之急,也有打击豪商的用意。

算缗、告缗令的具体实施是凡是从事工商业的人必须申报个人的财产,以一千钱为一缗,每二千缗纳税一百二十钱,作为一算。

另外,凡百姓家有小形马车,或有五丈以上船只的,都要征算。

凡隐匿财产不报,或申报不实的,罚戍守边塞一年,钱财没收。

凡告发别人隐匿财产的人,赏给被告发者财产的一半。

漕渠

出于都城长安的运输需要,西汉时在关中开凿的大型人工运渠

五均六筦

新莽实行的经济垄断政策。

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六大都市立五均司市、钱府官,行赊、贷之法,并掌管物价;设六管之令,对酤酒、卖盐、铁器、铸钱以及从名山大川开采物资者,统一由朝廷征税,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新朝灭亡。

轮台罪己诏

西汉汉武帝中后期,由于好大喜功,连年战争与赋敛压迫沉重,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又因巫蛊之祸造成父子相残、太子刘据自杀,种种打击使武帝心灰意懒,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颇有悔意。

公元前89年,在拒绝桑弘羊在轮台屯田的提议后下轮台罪己诏。

至此汉朝的统治方针发生转变,回到了与民休息、重视发展经济的轨道,从而避免了像秦朝那样迅速败亡的结局。

*丝绸之路

*西域都护

官名。

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

西汉宣帝第二年(公元前68年)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奴争夺东师,使护卫鄯善以西“南道”诸国安全。

至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逐日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宣帝又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此后“都护”就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

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

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同时,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

王莽时期撤除,东汉或设或撤,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撤除。

西南夷

汉代对分布于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和甘肃南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

 

合市

民族间由官方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商业交换关系,叫做“合市”或“互市”。

合市在西汉已出现。

东汉时期,汉和匈奴之间,定期“合市”。

每次合市,汉商以巨量的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匈奴的数以万计的牛马。

汉和羌、乌桓、鲜卑以及西南各族之间,也定期合市。

合市这一交换形式在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尚书台

官署名。

汉武帝始置。

东汉中枢机关。

直到魏晋至宋的也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

始名尚书台,后称尚书省。

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

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

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

东汉尚书台权力极重,既出诏令,又出政令;朝臣选举,由尚书台主管;还拥有纠察、举劾、典案百官之权;参预国家重大政事的谋议、决策,对朝政有着重大影响。

但台官职高位卑,便于皇帝掌握。

御史台

官署名。

御史台是监察机构,自秦汉以来,历代都设此机构,掌监察之事。

西汉初御史大夫之官署称御史府。

后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称司空),御史之长由其副职御史中丞担任。

中丞原在殿中兰台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

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的别称。

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正式名称。

武则天时一度改名肃政台。

元在御史台以外,尚有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及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明初亦设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都察院,御史台之名遂废。

水排

利用水力鼓动鼓风设备向铸铁炉里压送空气的工具,东汉杜诗创造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这个水排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是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约早于欧洲一千多年。

《白狼歌》、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的一首使用藏缅语族语言写作的诗。

又称《白狼王歌》。

是现存反映藏缅语族语言特点的最早的历史文献。

对研究藏缅语族语言有较大的历史价值。

度田事件、

东汉初年光武帝为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与劳动力的控制,增加政府租税与赋役收入而采取的政策。

建武十五年(39),汉光武帝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名为“度田”。

州郡官吏多为豪强地主,不愿如实丈量土地,呈报户口,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

特别是对河南、南阳地区那些“近臣”和“帝亲”的豪强地主,度田官更是不敢对之度田。

一般豪强地主,也凭借财势与度田官相勾结,大量隐瞒土地。

度田官则借度田之名蹂躏百姓,不仅丈量农民的小块耕地,而且连住宅村落都丈量在内,把地主的租税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引起农民的反抗。

汉光武帝知悉度田不实的情况后,对舞弊官吏进行严厉惩罚,并重申严格检查田亩和人口。

这更引起豪强地主的普遍不满,“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予东汉王朝以极大威胁。

事件表明,东汉政权建立伊始,各地豪族、郡国大姓势力即十分强大。

*太平道、

道教早期教派之一。

东汉灵帝熹平、光和年间,巨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利用《太平经》传播道教,教练弟子,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语为人治病。

张角分遣弟子8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10余年间,徒众增至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

依军事组织形式,设置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以统其众。

东汉末年,水旱频仍,疾疫流行,朝廷腐败,豪强横行,农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张角顺应时势,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号召教徒起来反抗汉朝统治。

中平元年(184年,甲子年)举事,起义者皆头戴黄巾以为标志,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梁称地公将军,张宝称人公将军。

起义军在各地焚烧官府,攻占州郡,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东汉朝廷立即派遣重兵围剿,经10个月激战,张角病死,张梁、张宝阵亡,起义归于失败。

其余众在各地继续活动,直至汉献帝建安初年(196),被曹操降服。

以后,太平道在民间流行中,融合于五斗米道。

 

*黄巾军、

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

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故称黄巾军。

五斗米道、

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

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

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

东汉末年,领袖张鲁据汉中,建立持续达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操。

西晋后,五斗米道逐渐分化,一部分传播于官僚中,另一部分仍秘密活动于农民中。

东晋时五斗米道领袖孙恩、卢循领导了长达十余年的农民起义。

北魏时,嵩山道士寇谦之“革新”五斗米道,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创立新天师道。

此后五斗米道改称天师道。

并得到太武帝的赞许。

唐宋以后的道教正一派,上承三张世系,以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为中心,是为江南各符箓道派之正宗。

《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作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

它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

《论衡》、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

针对当时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

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未完成便卒,由班昭与马续续写完成。

浑天仪、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

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

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的

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又一传世杰作。

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

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

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

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

樽体外部周围有八个龙头,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

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

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

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樽体随之运动,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

于是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

《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