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混凝实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5327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九混凝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实验九混凝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实验九混凝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实验九混凝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实验九混凝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九混凝实验.docx

《实验九混凝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九混凝实验.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九混凝实验.docx

实验九混凝实验

实验九混凝实验

一、实验意义及目的

(1)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了解混凝效果的影响因素。

(2)掌握混凝烧杯搅拌实验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3)通过烧杯实验,学会确定一般水体最佳混凝条件的基本方法,包括投药量,pH和速度梯度。

二、实验原理

混凝是通过向水中投加药剂使胶体物质脱稳并聚集成较大的颗粒,以使其在后续的沉淀过程中分离或在过滤过程中能被截除。

混凝是给水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工艺过程。

天然水中由于含有各种悬浮物、胶体和溶解物等杂质,呈现出浊度、色度、臭和味等水质特征。

其中胶体物质是形成水中浊度的主要因素。

由于胶体物质本身的布朗运动特性以及所具有的电荷特性(ξ电位)在水中可以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即具有稳定性,很难靠重力自然沉降而去除。

通过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可使胶体的稳定状态破坏,脱稳之后的胶体颗粒则可借助一定的水力条件通过碰撞而彼此聚集絮凝,形成足以靠重力沉淀的较大的絮体,从而易于从水中分离,所以,混凝是去除水中浊度的主要方法。

在给水处理工艺中,向原水投加混凝剂,以破坏水中胶体颗粒的稳定状态,使颗粒易于相互接触而吸附的过程称为凝聚。

其对应的工艺过程及设备在工程上称为混合(设备);在一定水力条件下,通过胶粒间以及和其他微粒间的相互碰撞和聚集,从而形成易于从水中分离的物质,称为絮凝。

其对应的工艺设备及过程在工程上称为絮凝(设备)。

这两个阶段共同构成了水的混凝过程。

(一)混凝机理

水的混凝现象及过程比较复杂,混凝的机理随着所采用的混凝剂品种、水质条件、投加量、胶体颗粒的性质以及介质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电性中和

电性中和又分为压缩双电层和吸附电中和两种。

通过投加电解质压缩扩散层以导致胶粒间相互凝聚的作用机理称为压缩双电层作用机理。

这种机理主要以静电原理(现象)为基础解释游离态离子(简单离子)对胶体产生的脱稳作用。

吸附电中和是指当采用铝盐或铁盐作为混凝剂时,高价金属离子在水中以水解聚合离子状态存在,随溶液pH的不同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水解产物。

这些产物由于氢键、共价键或范德华力的作用而对胶体颗粒产生一种特异的吸附能力。

利用这种吸附能力,这些离子可直接进入滑动面内与胶核上的电位离子发生吸附中和作用,这种吸附不受电性中和的约束,只要有吸附空位就会发生。

这种由于异号离子、异号胶粒或高分子带异号电荷部位与胶核表面的直接吸附作用而产生的电性中和,从而降低了静电斥力(ξ电位)使胶体脱稳的机理,称为吸附电中和作用机理。

2.吸附架桥作用机理

吸附架桥作用机理主要用来解释高分子混凝剂的作用过程。

高分子混凝剂多为一种松散的网状长链式结构,分子量高,分子大,具有能与胶粒表面某些部位作用的化学基团,对水中胶粒产生强烈的吸附作用和粘结桥连作用。

当向溶液投加高分子物质时,胶体微粒与高分子物质之间产生强烈的吸附作用,这种吸附主要由于各种物化过程,如氢键、共价键,范德华力等以及静电作用(异号集团,异号部位)共同产生,与高分子物质本身结构和胶体表面的化学性质特点有关;某一高分子基团与胶粒表面某一部位产生特殊的反应而互相吸附后,该高分子的其余部位则伸展在溶液中,可以与另一表面有空位的胶粒吸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胶粒一高分子一胶粒”的絮凝体,高分子起到了对胶粒进行架桥连接的作用。

通过高分子链状结构吸附胶体,微粒可以构成一定形式的聚集物,从而破坏胶体系统的稳定性。

3.沉淀物的卷扫(网捕)作用

当金属盐作混凝剂时,如果投加量非常大,足以达到沉析金属氢氧化物或金属碳酸盐时,水中的胶体颗粒可被这些沉析物在形成时所卷扫(网捕),从而随之一起沉淀。

此时胶体颗粒的结构并没有大的改变,基本上是一种机械作用,只是成为金属氢氧化物沉淀形成的核心。

上述这三种混凝机理在水处理过程中不是各自孤立的现象,而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随不同的药剂种类、投加量和水质条件而发挥作用程度不同,以某一种作用机理为主。

对于水处理中常用的高分子混凝剂来说,主要以吸附架桥机理为主;而无机的金属盐混凝剂则电性中和和粘结架桥作用同时存在;当投量很多时,还会有卷扫作用。

(二)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由于胶体的混凝过程比较复杂,原水水质又各异,因此混凝效果的好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水温、水的pH和碱度、原水水质、水力条件及混凝剂种类及投加量等。

分述如下。

1.水温的影响

水温对混凝效果有明显影响。

水温低时,即使增加混凝剂的投加量往往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混凝效果,生产实践中表现为絮体细小、松散,沉淀效果差。

温度对混凝效果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为水温影响药剂溶解速度:

无机盐混凝剂水解是吸热反应,低温时混凝剂水解困难;水温影响水的黏滞性:

低温水的黏度大,使水中杂质颗粒布朗运动强度减弱,碰撞机会减少,不利于胶粒脱稳凝聚;同时,水的黏度大,水流剪力也增大,影响絮体的成长;水温还对胶体颗粒的水化膜形成有影响:

水温低时,胶体颗粒水化作用增强,水化膜增厚,妨碍胶体凝聚,而且水化膜内的水由于黏度和重度增大,影响了颗粒之间粘附强度。

2.pH的影响

对于不同的混凝剂,水的pH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对于聚合形态的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和有机高分子混凝剂,其混凝效果受水体pH的影响程度较小。

铝盐和铁盐混凝剂投入水中后的水解反应过程,其水解产物直接受到水体pH的影响,会不断产生H+,从而导致水的pH降低。

水的pH直接影响水解聚合反应,亦即影响水解产物的存在形态。

因此,要使pH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水中应有足够的碱性物质与H+中和。

天然水中都含有一定的碱度,对pH有一定缓冲作用。

当水中碱度不足或混凝剂投量大,pH下降较多时,不仅超出了混凝剂的最佳作用范围,甚至影响混凝剂的继续水解,因此,水中碱度高低对混凝效果影响程度较大,有时甚至超过原水pH的影响程度。

所以,为了保证正常混凝所需的碱度,有时就需考虑投加碱剂(石灰)以中和混凝剂水解过程中所产生的H+。

每一种混凝剂对不同的水质条件都有其最佳的pH作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则混凝的效果下降或减弱。

3.原水水质的影响

对于处理以浊度为主的地表水,主要的水质影响因素是水中悬浮物含量和碱度,水中电解质和有机物的含量对混凝也有一定的影响。

水中悬浮物含量很低时,颗粒碰撞机率大大减小,混凝效果差,通常采用投加高分子助凝剂或矾花核心类助凝剂等方法来提高混凝效果。

如果原水悬浮物含量很高,如我国西北、西南等地区的高浊度水源,为了使悬浮物达到吸附电荷中和脱稳,铝盐或铁盐混凝剂的投加量将需大大增加,为减少混凝剂投量,一般在水中先投加高分子助凝剂,如聚丙烯酰胺等。

4.水力条件的影响

混合、絮凝阶段的G和GT值不同,是混凝工艺过程中的重要控制参数。

甘布(T.R.Camp)和斯泰因(P.c.Stein)通过一个瞬间受剪力而扭转的单位体积水流所消耗的功率来计算G值。

机械搅拌:

G=p/μ

式中P——单位体积流体所耗功率(W/m3);

μ——水的动力黏滞系数,可查表。

水力搅拌:

G=pgh/Tμ=gh/νT等.

式中v——水的运动黏度(m2/s);

h——经混凝设备的水损(m);

T——水流在混凝设备中的停留时间(s);

g——重力加速度(m/s2)。

从药与水混合到絮体形成是整个混凝工艺的全过程。

根据所发生的作用不同,混凝分为混合和絮凝两个阶段,分别在不同的构筑物或设备中完成。

在混合阶段,以胶体的异向凝聚为主,要使药剂迅速均匀地分散到水中以利于水解、聚合及脱稳。

这个阶段进行得很快,特别是Al3+、Fe3+盐混凝剂,所以必须对水流进行剧烈、快速的搅拌。

要求的控制指标为:

混合时间10~30s,≤2min;搅拌强度以G值表示,控制在:

700~1000(s-1)。

在絮凝阶段,主要以同向絮凝(以水力或机械搅拌促使颗粒碰撞絮凝)为主。

同向絮凝效果与速度梯度G和絮凝时间丁有关。

由于此时絮体已经长大,易破碎,所以G值比前一阶段减小,即搅拌强度或水流速度应逐步降低。

主要控制指标为:

平均值G:

20~70s-1,平均GT值=l×104~1×105。

5.混凝剂投加量

投加量过少效果难以保证,而过多又会造成浪费,对某些混凝剂来说投量过大还会影响混凝效果。

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是指能达到水质目标的最小投加量。

最佳投药量具有技术经济意义,最好通过烧杯试验确定。

如何根据原水水质、水量变化和既定的出水水质目标,确定最优混凝剂投加量,是水厂生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实验室混凝烧杯搅拌试验确定最优投加量,简单易行,是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三、实验装置与用品

(1)六联搅拌器1台。

(2)酸度计1套。

(3)浊度仪l套。

(4)温度计1支。

(5)l000mL烧杯8个,200mL烧杯4个。

(6)1000mL量筒1个;

(7)1mL移液管2支,2mL移液管、5mL移液管各1支。

(8)5000mL水样瓶1个。

(9)50mL注射针筒4支。

(10)酸、碱溶液各1瓶。

(11)混凝剂溶液1瓶。

四、实验步骤

(一)内容

(1)熟悉和掌握混凝烧杯搅拌实验方法。

(2)确定实验所用混凝剂的最佳投药量。

(3)确定所用混凝剂的最佳pH。

(4)测定并计算和判断实验条件下的混凝过程的G值和GT值是否在适宜范围内。

(二)步骤

1.最佳投药量确定

(1)将4个1000mL的烧杯中分别放人l000mL原水,置于实验用搅拌机平台上,使搅拌叶片位于烧杯正中,注意保持各烧杯中叶片的位置相同。

(2)分别测定原水水样的温度、浊度和pH并记录。

如果有条件还可测定其ξ电位或胶体颗粒数目。

(3)初步确定水样中能形成矾花的近似最小混凝剂用量。

方法:

在另外一个烧杯中,装入200mL原水,慢慢搅动烧杯中的水样,并且每次增加0.5mL的混凝剂投加量,直至出现矾花为止,这时的混凝剂投加量作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

(4)分别向4个烧杯中投加混凝剂,使它们的浓度变化接近最小混凝剂投量的25%-200%。

也可以根据原水的浊度,参考经验数据确定投加量范围。

(5)熟悉搅拌器的操作,按要求调整搅拌器运行参数。

①混合搅拌转速:

100~160r/min;

②混合时间:

1~3min,可取2min;

③絮凝搅拌转速:

20。

40r/min(太快会打碎矾花,太慢会使矾花沉淀);

④絮凝时间:

10—30min,可取15min。

把选择好的转速和时间在调节器上预设好,检查确定水样已配制好后准备开始实验。

 

(6)按混合搅拌速度开动搅拌机,当预定的混合时问到达后,立即按预定的絮凝搅拌速度,降低搅拌机转速。

在预定的絮凝时间到达后,关闭搅拌机。

注意记录过程中各烧杯出现矾花的时间及矾花尺寸、松散程度等现象。

(7)轻轻将搅拌叶片从烧杯中提出,注意不要扰动水样,静止沉淀20min,注意观察记录各烧杯中矾花沉降情况。

(8)沉淀时间到达后分别从各烧杯中用50mL注射针筒取其上清液(澄清水样)共100mL左右(可分3次取)于200mL烧杯中,测定各自的剩余浊度并记录。

根据结果确定最佳混凝剂投药量。

2.最佳pH确定

(1)将4个1000mL的烧杯中分别放入l000mL原水(与确定最佳投药量所用水样同)。

(2)分别测定原水水样的温度、浊度和pH并记录。

如果有条件还可测定其善电位或胶体颗粒数目。

(3)调整原水pH,使其分别呈不同的酸碱度。

用移液管分别取不同量的酸、碱溶液加入4个烧杯中使其pH分别为4、6、8、10。

(4)将调整好pH的4个水样烧杯置于实验用搅拌机平台上,调整烧杯位置使搅拌叶片位于烧杯正中。

注意保持各烧杯中叶片的位置相同。

(5)分别选择好混合转速和时间以及絮凝转速和时间。

混合搅拌转速:

100~160r/min;混合时间:

1~3min,可取2min;絮凝搅拌转速:

20~40r/min;絮凝时间:

10~30min,可取15min。

把选择好的转速和时间在调节器上预设好。

(6)用移液管向4个烧杯中加入相同数量的混凝剂(投加量应是按照上一步骤确定的混凝剂最佳投加量),按混合搅拌速度开动搅拌机,当预定的混合时间到达后,立即按预定的絮凝搅拌速度,降低搅拌机转速。

在预定的絮凝时间到达后,关闭搅拌机。

(7)轻轻将搅拌叶片从烧杯中提出,注意不要扰动水样,静止沉淀20min,注意观察记录各烧杯中矾花沉降情况。

(8)沉降时间达到后分别从各烧杯中用50mL注射针筒取其上清液(澄清水样)共100mL左右(可分3次取)于200mL烧杯中,测定各自的剩余浊度和pH并记录。

五、注意事项

(1)混凝现象的记录:

包括各烧杯中矾花出现的时间(以投药或絮凝反应开始的时间为标准)及停止搅拌时矾花粒度的描述。

如矾花过细或分辨不清时,可用“雾状”、“中等粒度”、“密实”、“松散”或“无矾花”等作适当的描述。

(2)如果由一组实验结果得不出最佳的pH及混凝剂用量的结论,则应根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对混凝剂用量或pH的变化方向作一结论:

如变化或缩小投药量范围;调整pH;进行另一组混凝实验。

(3)实验结束前注意测量并记录搅拌桨叶片面积,叶板边缘与轴的中心距等参数。

六、数据记录

基本参数

原水浊度/(NTU)

 

原水pH

 

原水水温/℃

 

混凝剂种类

 

混凝剂浓度

 

混合时间/min

 

混合转速

 

絮凝转速

 

絮凝时间/min

 

桨板尺寸

 

叶板边缘与轴的中心距

 

沉淀时间/min

 

混凝剂投加量与剩余浊度之间的关系

水样编号

形成矾花的时间/min

混凝剂投加量/(mg·L-1)

剩余浊度/(NTU)

 

 

 

 

 

 

 

 

 

 

 

 

 

 

 

 

 混凝剂投加量=mg/L时,pH与剩余浊度的关系

水样编号

形成矾花的时间/min

pH

剩余浊度/(NTU)

 

 

 

 

 

 

 

 

 

 

 

 

 

 

 

七、结果分析与讨论

(1)按照相关的公式,分别计算实验条件下混合阶段(凝聚)G值和絮凝过程的G71值,并判断说明是否符合要求。

(2)以混凝投加量为横坐标,沉淀水上清液的剩余浊度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按比例绘出剩余浊度与投药量的关系曲线;并从图上求出最佳混凝剂投加量。

(3)以水样pH为横坐标,沉淀水上清液的剩余浊度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按比例绘出剩余浊度与pH的关系曲线;并从图上求出对应混凝剂投加量的最佳pH及其范围。

 

实验十噪声监测实验

一、原理

测点选择如下:

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监测

将全区域划分为不少于100个网络,监测点选在网络中心,若中心点不宜测量,可移至附近能测量的位置。

2.城市交通噪声的监测

在每两个交通路口之间的交通线上先设一个测点,在马路边人行道上(一般距马路沿20cm),所测噪声可代表两个路口之间的该段马路的交通噪声。

3.城市环境噪声的长期监测

根据可能条件决定测点数目,希望不少于7点。

例如,繁华市区1点,典型居民区一点,交通干线2点,工业区1点,混合区2点。

4.工业企业噪声监测

在测量工业企业噪声时,应将传感器放在操作人员的耳朵位置(人离开)。

若车间内各处A声级相差不大(小于3dB),则只需要在车间内选择1-3个测点。

若车间内各处A声级波动较大(大于3dB),只需按声级大小,将车间分成若干区域,任意两个区域的声级差应大于或等于3dB,每个区域内的声级波动必须小于3dB,每个区域取1-3个测点。

这些区域必须包括所有工人工作和活动的地点和范围。

5.机动车辆噪声的监测

(1)车外噪声的测量。

测试话筒应与20m跑道中心点两侧,各距中线7.5m,距地面高度1.5m,话筒平行于地面,其轴线垂直于车辆行驶方向。

(2)车内噪声测量

车内噪声测点通常设在人耳附近,驾驶室内噪声测点可选择在离驾驶员的椅子750mm左右的高度上,载客车室内噪声测点选在车厢中部和最后一排座位的中间位置。

二、仪器

声级计

三、实验步骤

1.每组配置一台声级计,顺序到各点测量。

2.读数方式用“S”档,每隔5s钟读一个A声级,连续读取100个数据。

读数的同时要判断和记录附近主要噪声来源和天气实验。

四、数据处理

环境噪声是随时间起伏的无规则噪声,测量结果一般用统计值或等效声级表示,本实验用等效声级表示

(1)有关符号的定义和含义

L10为表示有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峰值。

L50为表示有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值。

L90为表示有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本底值。

(2)将各测点的测量数据由大到小顺序排列,找出L10、L50、L90并求出等效声级Leq:

若符合正态分布,则d=L10-L90

五、注意事项

1.声级计使用的电池电压不足时应更换,更换时,电源开关应置于“关”,长时间不用应将电池取出。

2.每次测量前均应仔细校准声级计。

3.在测量中改变任何开关位置后都必须按一下复位按钮,以消除开关换档时可能引起的干扰。

4.在读取最大值时,若出现过量程或欠量程标志,应改变量程开关的档位,重新测量。

5.测量天气应无雨雪,为防止风噪声对仪器的影响,在户外测量时要在传声器上装上风罩,风力超过四级以上时应停止测量。

传声器的护罩不能随意拆下。

6.注意反射对测量的影响,一般使传声器远离反射面2-3m,手持声级计应尽量使身体离开话筒,传声器离地面1.2m,距人体至少0.5m。

六、思考题

1.等效声级的意义是什么?

2.影响噪声测定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注意?

 

实验十一烟气分析实验

一、实验原理

针对检测仪器在测气的过程中,气体中夹带的水分影响到了真实采样数据,根据具体情况我公司研制了本加热,制冷装置,采样时气体中的水分经过本装置的加热、冷凝再达到检测仪器,从而起到明显的除湿作用。

使用说明:

采样前先将本装置制冷、加热部分的连接导线按相应接口接好,通电预热15分钟后即可进行采样,本装置采样过程中自动恒温,采样时请保持气路的畅通。

主要指标:

采样枪加热温度120±10℃

制冷冷却温度≦8℃

工作电源:

220V±10%,50Hz。

注:

采样环境含湿量超过10%及烟尘浓度含量高时不宜于使用本采样装置,请使用普通烟气采样器采集样品。

使用条件:

大气压:

(80~106)KPa

环境温度:

(-20~50)℃

相对湿度:

小于95%不冷凝

TH-990系列微电脑智能烟气分析仪是本厂结合12年烟气分析仪器设计制造经验,根据用户要求,精心设计、研制而成的新型污染源环保监测仪器。

主要用于各种燃烧锅炉工况参数及烟气成份的测量,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及热工等部门。

仪器的原理框图如下:

测量值显示

12V电池

变压

单片机

按键

A/D转换

前置电路

O2、SO2、CO、NO、NO2、H2S等传感器

待分析气排气

(一)测量原理:

1、定点位点解测定烟道排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原理

待测气体二氧化硫扩散通过电化学传感器的渗透膜,进入电解槽,在高于SO2标准氧化电位的规定外加恒电位作用下,使电解液中扩散吸收SO2发生氧化反应,与此同时产生对应极限扩散电流i,在一定范围内其电流的大小与SO2浓度成正比,即

=

在确定的工作条件下,电子转移数Z、法拉第常数F、气体扩散面积S、扩散常数D和扩散层厚度均为恒定常数;因此,测得极限电流i即与气体中二氧化硫(实际为点解槽溶液中的二氧化硫)浓度成正比,具有定量关系,即

i∝或i=KC

通过测量库伦电池中极限电流关系的变化,从而电量求出排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

2、定点位点解法测定烟道中一氧化氮的原理

一氧化氮气体进入电化学气敏传感器后,一氧化氮分子在恒电位工作电极上发生电催化氧化反应:

在对电极上空气中的氧分子发生电催化还原反应:

上述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极限扩散电流i,在一定范围内,其大小与一氧化氮浓度成正比,即:

=

在一定工作条件下,电位转移数Z、法拉第常数F、气体扩散面积S、扩散常数D和扩散厚度均为常数,因此,测得的极限扩散电流i即与一氧化氮浓度C成正比。

NOX浓度为NO浓度加上NO2浓度,NO2浓度是由测得的NO浓度乘以NO2比例系数,仪器内设5%(可修改)。

 

(二)气路流程图

二、实验仪器

TH-990智能烟气分析仪

三、实验步骤

(一)采样前准备工作

1、仪器检查:

在实验室模拟采样几分钟,检查仪器功能是否正常;电池电压检测,必须保证电池电压为12V以上才能保障完整的采样时间。

2、采样现场状况了解:

包括“烟道采样口”开口位置;烟道设计负荷;安全状况等。

3、将红色硅胶管接到仪器皮托管接口“+”端,灰色硅胶管接到仪器皮托管接口“-”端,用采样管将烟枪和仪器的进气口连接起来。

(二)采样

4、仪器开机,设置参数:

4.1仪器开机自检时可进入“时间修改”子菜单,修改时间。

4.2自检结束进入主菜单“确认①”进入“参数设置”子菜单可修改时间;修改皮托管系数(范围:

0.81-0.87);修改含氧量(空气中21%);修改“工业锅炉”或“工业窑炉”过剩空气标准(范围:

1.0-1.8);修改NO2系数(一般为00,此系数的作用是在不装NO2传感器时通过NO的浓度值来计算NOx的浓度值)。

5、“确认②”进入“传感调零”子菜单。

本子菜单下有两个功能项,具体操作如下:

5.1“确认①”进入“烟气调零”功能项,执行仪器内部各种电化学传感器自动抽取空气调零程序(调零时应确保采样管置于大气中)。

5.2“确认②”“压力调零”功能项,执行仪器内部各种压力传感器自动调零程序(调零时应确保采样管置于大气中且各压力传感器不带负载)。

6、“确认③”“烟气分析”进入“烟气测试”子菜单。

6.1按“下移”和“右移”键到“烟气校零”,使“烟气校零”项闪烁,按“确认”,键,进入“烟气30秒自动调零”子菜单。

(校零时,烟气采样管必须抽取干净空气),校零结束后自动返回。

6.2设置“采样时间”为3分钟或4分钟,将“烟气采样管”插入烟道,待气体显示浓度值基本稳定后按“均值”键,仪器进入自动测量烟气浓度状态。

显示瞬时值和平均值(单位:

mg/m3)。

“采样时间”递减到0后(或待气体浓度值显示稳定后按停止键),气体浓度值自动保存,可从烟道中取出烟气采样管,此时气体泵继续抽取干净空气清洗传感器,可退出“烟气分析”子菜单进行下一步操作。

5分钟后清洗完毕,自动关闭气体泵。

7、“确认④”“数据管理”即可进入数据管理子菜单。

7.1“①按编号查询”项可按采样时的数据编号查询已采样数据。

7.2“②打印机输出”项可将采样数据从本仪器面板式打印机中输出。

7.3“③联机通讯”项可使本仪器向上位机传送采样数据,便于后期计算机数据处理和报表输出(通信软件需选配)。

8、“系统维护”子菜单中的内容为本厂计量确认数据,为保证可靠,一般情况下用户不必进入本菜单。

四、注意事项

1、仪器内电池(12V7Ah)电压低于10.1V时,汉字“工作电”将由白底黑字变为黑底白字以提醒请您充电,此时将充电器接上仪器面板上的充电插座,充电器的指示灯为红色,充电开始。

充电时间约为12小时,待电池充满后充电器指示灯将显示为绿灯。

仪器经常不用,每月需充电一次(时间约为12小时)。

2、由于焦油对仪器的寿命有影响,所以不得使用燃烧的香烟气体直接对仪器进行测试。

3、由于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不断降低,因此,使用定电位点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