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5286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

历史必修二复习

古代经济:

一、制度政策:

1、土地制度:

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

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买卖。

(夏商西周时期)

分封制:

鲁国首先。

进行税制改革,按亩收税,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秦朝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春秋战国时期)

2、政策:

重农抑商:

农为本,商为末。

均田制:

北魏至唐朝前期。

面对土地高度集中,政府大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二、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劳动者在田间集体劳作,工具简陋。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

结果: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特点为:

自给自足。

但在封建地主的沉重剥削下,会破产。

三、农业:

1、工具:

商周时期采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

青铜农具出现,但很少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

隋唐时期,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三渠。

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曹魏翻车。

唐朝筒车。

四、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

2、民营手工业: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

3、青铜: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4、铁:

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前一直领先世界。

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5、瓷器:

唐朝南青北白,历史上东青北白。

明清时期有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6、纺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纺织品比例。

五、商业:

a.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很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但商鞅变法之后,又开始重农抑商。

b.隋唐时期: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c.宋之前,之后,城市内商业的对比:

时间:

官府设定市长,变为时间限制被打破。

空间:

由从官府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变为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官府管理:

由严格管理变为不受监管。

同时还有“草市”出现。

再者,出现了交子这种纸币。

d.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长途贩运发展,货币作用变大,出现商帮。

**

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目的:

明朝——防倭寇。

清朝——打击防止抗清势力。

根本原因:

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无需贸易。

结果: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港口:

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时为广州(十三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中心要义:

市场!

出题的唯一方向。

影响资本主义市场的三个重要事件: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

(1)阿拉伯商人贩卖东方商品到西欧,赚取丰厚利润,令西欧商人心动了。

(2)奥斯曼土耳其blocktheoldway。

(没画,但老师特意说了,可能以资料形式?

(3)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者积极支持探险活动。

(4)欧洲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在那时有了很大的发展。

(5)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地方传播天主教。

(6)马可波罗写的书,说东方“遍地黄金”。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牢记四位航海家以及他们的主要事迹!

分别为迪亚士(1487),哥伦布(1492),达伽马(1497),麦哲伦(1519),记住时间顺序!

主要事迹:

迪亚士,葡萄牙人,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哥伦布,到达美洲,总共横渡了大西洋三次。

——开辟了从欧洲到达美洲的道路。

达伽马,到达了印度。

麦哲伦,环球航行。

3、新航路开辟的结果:

形成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雏形。

(资本原始积累)

四条意义:

(1)欧洲人发现许多之前不知道的地方,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2)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整体。

(3)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4)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

商品经营方式发生改变(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

1、条件(背景):

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商品供不应求。

***

2、重大事件:

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工业革命开端。

蒸汽机出现——大大推动了工业革命。

3、过程:

从四个字的“手工工场”到两个字的“工厂”。

手工工场无法适应及其生产的需要,所以工厂出现了,并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4、意义(影响):

***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向所殖民的国家倾销商品,从殖民地掠夺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或者说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基本建立)

(PS.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虽然画了但可以无视,目测没题。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

1、特点:

(1)科技走在前面。

(2)美德走在前面。

2、领域:

多领域。

画的有:

西门子——发电机——德国。

(引领电气时代)

内燃机(以煤气和石油为燃料)

化学工业

钢铁工业

3、影响:

产生了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资本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社会化趋势日益增强。

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

一些大企业放弃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垄断组织。

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

(PS.交通运输日益便利,加强世界各地联系。

目测没题。

4、意义:

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同时别忘了: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列强对殖民地又增加了一项举动:

除了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外,还多了一项“输出资本”。

四、殖民活动:

中心思想:

以工业革命为分界线。

工业革命之前,殖民活动是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具体表现在搜刮原料,倾销商品,对被殖民者是一场灾难。

但工业革命后,多了资本输出一项,同时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彻底形成。

间接地推动了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

(书上没画,但很有可能出按材料分析。

五、(可以不鸟:

英国和荷兰的破事儿,目测没题)

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

英国干掉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18世纪中期)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两条主线:

1、经济结构变化。

2、民族资本主义。

一、经济结构变化:

1、自然经济解体:

农民开始购买洋纱布,自然经济解体。

(外国商品涌入)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农副产品商品化)

结果是:

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自给自足的成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自然经济。

2、近代工业出现:

洋务运动:

目的:

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举例:

办军工(自强)——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求富)——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

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选派学生出国深造。

失败:

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意义:

(1)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科技人才。

(2)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二、民族资本主义:

1、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原因:

(1)受外商丰富利润的诱惑

(2)甲午海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的办厂限制。

2、发展:

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原因:

(1)创立了民国。

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爆发,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3)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历程:

抗战时期,日本采用“军管理”的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国统区,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

(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政治、经济特权。

5、民族资本主义的结束:

建国以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四个大方框:

一五计划,艰难探索,文革十年,改革开放。

一、一五计划:

1、前提:

国家从1949年到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2、一五计划的内容:

一化三改:

(1)一化:

工业化。

重心:

我国决定,将发展的重心放在重工业上。

成就: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目测有题)

(2)三大改造:

农业改造: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改造:

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

影响:

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艰难探索:

1、八大:

两个矛盾:

1、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

2、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

结论:

八大是正确的。

2、然后,悲剧出现了——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

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人民公社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阶段。

以上三个东西导致了我国1959年到1961年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BUT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取得一些重大成就。

目测没题,但还是背吧。

三、十年浩劫——国民经济的劫难:

波及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寥寥数语,却表明了说不尽的悲哀。

四、改革开放!

我十一届三中全会威武霸气!

1、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改革拉开序幕。

2、改革过程:

(1)农村:

家庭承包责任制。

农村改革原因:

①农村经济落后。

②农民有改革热情。

(2)城市:

农村体制改革促进了城市改革。

农村改革的影响:

解决了农民温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城市改革的影响:

通过改革,企业增强了活力,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十四大:

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十五大:

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3、特区:

从刚开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第一批经济特区,到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再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1990年开发浦东,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特区的特点:

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生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标志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中心:

自一战后到二战后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采取的经济政策。

关键词:

TheGreatDepression;NewDeal;Laissez-faire;Keynesian.

一、从大萧条说起:

1、短暂的繁荣:

一战后,美国一派“繁荣”景象。

(纯属扯淡话、、、)

2、繁荣破灭的原因:

(1)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却相对贫困,国民贫富差距扩大。

(2)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更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

(3)人们怀着一夜暴富的梦想,醉心于股票投机活动,股价被哄抬到远远高于生产利润的程度。

3、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崩盘,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4、大萧条对美国的直接影响: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

5、危机的特点:

世界性、时间长、破坏性大。

6、大萧条对世界范围的影响:

(1)危机加深了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

(2)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加剧了紧张局势。

7、自由放任的失败:

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

(危机恶化)

二、英雄出世:

罗斯福(FranklinDelanoRoosevelt-FDR)

1、简介:

民主党人罗斯福,1933年,就职美国总统。

2、新政:

(1)金融:

令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2)工业: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3)农业:

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提高农产品价格(为了提高农产品价格,政府大规模毁灭农产品。

(4)以工带赈:

推行“以工带赈”,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5)工人: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人基本权利,提高工人政治地位。

3、摆脱危机:

(1)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2)缓和了社会矛盾。

(3)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4、新政后续影响: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需要国家对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So——大凯恩斯主义横空出世~

三、战后新世界:

1、黄金二十年: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风行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凯恩斯主义的末路:

Stagflation.)

70年代初,美国和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物价猛涨,失业严重。

3、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

(2)内容:

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

(3)作用:

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4)弊端:

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4、新经济的出现:

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促进经济竞争力,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心:

政策,政策,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

1、背景:

十月革命后,苏联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2、目标: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方式:

(1)农业:

实行余量收集制。

(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2)工业: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4)用人: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术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改革:

(1)农业: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2)工业:

解除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3)商业:

政府以租让的形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影响: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内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3)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4)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评价:

好:

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坏: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

(3)压制企业积极性。

四、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措施:

改革重点:

农业。

农业:

(1)大规模开垦荒地。

(2)提高粮食产量。

(3)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结果:

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缺乏科学认识,无法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

1、改革做法:

改革重点:

(重)工业。

2、改革影响: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

六、(1985)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

结果:

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并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政治改革:

结果:

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中心:

贸易全球化的过程,各种条约。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

(1)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实力却空前膨胀。

(2)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成为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关键。

(3)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体系形成:

(1)签署:

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BrettonWoods),44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2)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宗旨: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任务:

a.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

b.对在国际收支出现咱叔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又称世界银行)

宗旨:

欧洲经济复兴。

任务:

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最大投票权。

3、结果:

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4、影响:

好:

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坏: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二、关贸总协定:

1、背景: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

2、实施:

1947年,美国、中国的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宗旨: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猪肚花方向发展的反应,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四、欧盟:

1、背景:

(1)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

近代欧洲国家陷入冲突和战争之中,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2)二战开始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美苏两极格局使欧洲人意识到了国家联合的重要性。

2、欧盟建立:

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盟成立。

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五、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三者之间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

同年,中国加入,中华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大洋、北美、南美四大洲。

七、全球化:

1、全球化原因:

(1)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实际90年来的信息技术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2、谁是赢家?

(1)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经营管理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2)发展中国家: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

八、世贸组织建立:

1995年,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中国入世:

2001年1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