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5192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docx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笔记.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docx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第一部分《中国文化概论》考点整理

绪论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一节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

一、一、文化的含义

u◆“文”:

各色交错的纹理

u◆“化”:

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

u◆“文化”合用,见于《易贲卦》

u◆对文化三个层次的理解:

1.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3.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u◆马克思认为:

1.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2.文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文化产生的基础: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二、二、分类与结构

(一)

(一)物质生产文化

(二)

(二)制度行为文化

(三)(三)精神心理文化

三、三、功能

(一)

(一)记录功能

(二)

(二)认知功能

(三)(三)传播功能:

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

(四)(四)教化功能

(五)(五)凝聚功能: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六)调控功能:

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

 

第二节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

一、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

u◆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

二、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

u◆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

u◆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第一章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

第一节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

农业自然经济

u◆自然经济:

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u◆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u◆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u◆发展: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原始氏族公社变为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国家形成(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

u◆封建经济的基础:

分散的个体生产。

耕织结合构成了以家庭为主的经济单位的主要的经济活动内容。

u◆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1.1.重农抑商政策

2.2.由中国传统土地所有制和统治者残酷的经济剥削造成

3.3.由孔孟儒学灌输的与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一致的重农抑商思想所致

u◆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

u◆历代官府手工业也属于自然经济的性质范畴。

第二节第二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二:

血缘宗法制度

一、一、含义:

u◆宗”:

与祭祀之庙宇有关,有宗社之义,是中国文化祖先崇拜的代码

u◆“族”:

在血统上相联系的人

u◆祖先崇拜与血缘关系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的核心,形成血缘宗法制

二、二、形成

u◆宗法制度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或家庭公社时期-----“家天下”(形成于商,完善于周)

u◆在国家最初形成过程中,血缘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形成宗法世袭制。

u◆商朝仍是“家天下”,国家形式仍是以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政体。

u◆西周完善和实行了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分土封侯制度。

土地分封制和血缘宗法制构成周朝的社会制度和政权机构。

u◆春秋末期,孔孟要恢复周礼。

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u◆汉代独尊儒术,神化王权,把封建政权与族权、神权、夫权紧密结合起来,代表了全部的宗法思想制度。

u◆魏晋隋唐时期是宗族、宗法制度盛行的时期

u◆隋唐五代之后,门阀大族逐渐解体

u◆与血缘宗法制度紧密结合的官职世袭制,在隋唐以后发展演变为任子制和恩荫制(清代以后演变成恩生制)

三、三、中国传统社会是重视血缘宗法关系的社会,是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的

四、四、类型:

u◆周代的“宗子法”,即嫡长子继承法

u◆东汉后兴起的门阀氏族制度

u◆宋代以后的家族或宗族制

五、五、血缘宗法制度的三大特点:

u◆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是宗法社会的基础

u◆夫权

u◆军权

六、六、血缘宗法制度始终延续不衰,孔儒学说起了重要作用

七、七、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以家庭为本位

八、八、中国社会最重要、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制度:

血缘宗法制度

第三节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一、一、雅俗之分

(一)

(一)雅文化(士大夫文化或精英文化)

u◆“雅”,是“正”的意思,从《诗经》的“雅诗”中套用过来

u◆《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雅诗分为大雅(31篇)与小雅(74篇),大部分主要描写的是祭祀祖宗、社稷、土地,记叙历史、征战等内容。

(二)

(二)俗文化(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

u◆包括农民文化和市井文化,可追溯到《诗经》中的“风诗”

u◆“风”是“声调”的意思,大都是民歌,产生于黄河中、下游及汉水流域一带,共有十五国风(国风就是地方声调)。

代表作《七月》(豳风)、《硕鼠》(魏风)

u◆中国传统俗文化以“富贵利达”为最高价值

u◆唐代传奇的出现使小说形成独立的文学形式。

代表作《昆仑奴》、《霍小玉传》、《李娃传》、《郭元振》(牛僧儒)、《聂隐娘》(裴硎)

u◆唐代变文是“俗讲”的底本,分为三种形式(1-3):

1.1.用一段散文、一段韵文相间写成。

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2.2.全部用韵文写成,如《舜子至孝变文》

3.3.全部用散文写成,如《刘家太子变文》

4.4.另外,文图相配的变文有《看蜀女转昭君变文》(吉师老)、王昭君故事卷子

(三)(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雅文化。

唐代文化以唐诗为主,唐诗中又以律诗为宗

二、二、显隐之分

(一)

(一)中国传统儒家显文化

u◆五个方面

1.1.“义以为上”的价值观

2.2.重视现世

3.3.天人合一

4.4.刚健自强的人生思想

5.5.修身为本、以德为政

u◆儒家显学体现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就是“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如《孟子—--滕文公下》

(二)

(二)法家隐文化

u◆在价值观上,法家重利轻义、尚力黜德

u◆法家是战国末期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学派

战国初,魏国李悝著《法经》

u◆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

汲取了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和李悝的“法”

u◆法家把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u◆法家隐文化认为:

“法、术、势”三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

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为推动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u◆法家又称“刑名家”,注重“参验”的认识理论,宣扬进化的历史观。

三、三、山林庙宇之分

(一)

(一)山林文化

u◆称为隐逸文化,以道家思想为核心,主张无为

u◆道家舍弃“从政”,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释私论》有所体现

u◆山林文化代表人物-----陶渊明,作品现存120多首

代表作《归园田居》

(二)

(二)庙堂文化

u◆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倾心于庙堂之内

u◆庙堂,指太庙的明堂

u◆儒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入世的

代表人物:

王勃、宋代理学家张载、文天祥、范仲淹、苏轼、岳飞

 

第二章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同时又具有儒道互补特色的文化体系。

第一节第一节先秦:

中国文化的萌芽与争鸣

u◆中华民族三个大的文化区

1.1.黄河中下游的河洛文化区(中华文化主要起源),代表:

龙山文化、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

2.2.长江中下游的江汉文化区,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

3.3.黄河下游和黄淮之间的河岱文化区,始祖为伏羲氏,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

u◆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基本经济单位和生活群体,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连续的阶段。

u◆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

夏商周时期,即青铜文化时期

本时期最重要文化事件:

文字的产生(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a)(a)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六种形式: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b)(b)世界上最早的三种文字符号:

埃及的圣书体、苏美尔人和古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的汉文字。

本时期形成两个重要制度:

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族权和政权合一的家国同构的特点。

u◆《周易》,成书于殷周之际,我国早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元典,周文王作

由卦象、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

卦象有八卦,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阐释

卦象顺序: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运用阳爻和阴爻排列组合形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u◆春秋战国以诸子百家为文化标志,尤其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西汉司马谈将诸子划分为六家:

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西汉刘歆总结出十大流派:

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和小说家

诸子之中,儒墨两家是显学,其次是道家、法家和阴阳家

u◆春秋战国杰出人物:

1.1.史学家左丘明《春秋左氏传》

2.2.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

3.3.诗人屈原《离骚》、《九歌》、《九章》

4.4.政治家管仲、商鞅、晏婴

5.5.外交家苏秦、张仪

6.6.医学家扁鹊

7.7.水利家李冰

u◆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中国文化两个重要思想:

1.1.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和命题)

2.2.民本思想(有重大实践意义)

u◆春秋战国的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

第二节第二节汉魏六朝:

中国文化的一统与多元

u◆文化统一的基本政治条件:

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

u◆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u◆“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u◆“五经”:

《诗》、《书》、《易》、《礼》、《春秋》

“今文经”:

田何传的《易》、伏生传的《书》、申培传的《诗》、高堂生传的《礼》、公羊和穀梁传的《春秋》

“古文经”:

《尚书》、《礼》、《孝经》、《论语》、《春秋左氏传》、《周官》

u◆董仲舒的新儒学与经学结合演变为谶纬学。

“谶”是“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u◆秦汉大一统的文化格局到了魏晋时期,演变成儒、道、佛、玄思想多元互动、并立丛生的局面

u◆魏晋玄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发生碰撞的产物,是三教相互排斥、相互融合的结果

“文学的自觉”、“人性的自觉”体现在魏晋玄学中

“三玄”:

《老子》《庄子》《周易》

玄学从本体论出发,论证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u◆官吏选拔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正式产生比较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主要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第三节第三节唐宋:

成熟与辉煌

u◆儒学的最高形式:

宋代理学

u◆唐代经济文化繁荣的原因:

1.1.它采取海纳百川式的开放政策

2.2.完善的科举制

u◆唐代三教并行:

儒佛道三教并举

衍生出中国文化特色的宗教派别:

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和禅宗,其中禅宗流行最广

u◆唐代文化、中国文化最优秀的代表:

唐诗

《全唐诗》(清),收录2000多位诗人的48000首作品

u◆宋代文学最大成就:

u◆唐宋散文达到先秦之后又一个高峰。

唐代的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奠定了散文中古文的正宗地位。

u◆书法绘画

1.1.唐代草书:

怀素的狂草《自叙帖》、张旭

2.2.唐代楷书:

颜真卿、柳公权(使楷书真正成熟),颜筋柳骨

3.3.唐代绘画:

阎立本《步辇图》、“画圣”吴道子(誉为“吴带当风”)

4.4.宋代书法:

赵孟頫、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5.5.宋代绘画:

开创了诗、书、画一体的格式

u◆科技发展

1.1.唐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平稳而全面

2.2.天文学:

僧一行“恒星自动”现象、测量子午线、《开元历》

3.3.医学:

“药王”孙思邈《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

4.4.建筑史:

都城长安

5.5.四大发明:

三个在宋代(火药、活字印刷、指南针)

6.6.宋代大科学家沈括:

《梦溪笔谈》(百科全书式的科技作品)

u◆宋代建立的理学(中国古代最完整最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

1.1.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2.2.又被称作宋学、道学或新儒学

3.3.代表人物:

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朱熹、陆九渊

4.4.三个阶段:

开创期------发展期------集大成期

第四节第四节明清:

继往与开来(P71)

u◆“继往”:

对传统文化进行的总结运动

1.1.考据学的兴起

创始者:

顾炎武、阎若璩

形成潮流:

“乾嘉学派”,该学派的两大支脉:

以惠栋为代表的吴学、以戴震为代表的皖学

2.2.编纂类书

1)1)《永乐大典》(明永乐年间明成祖),22877卷,是大型类书编纂的开始

2)2)《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年间陈梦雷),1万卷,目录40卷,记6117部

3)3)《四库全书》(永瑢、纪昀),收书3503种,记79337卷

3.3.编纂字书与辞书

1)1)《康熙字典》(封建社会字书顶峰)

2)2)《佩文韵府》(以字韵为纲目的文学词典)

4.4.明代王守仁的“心学”

1)1)王守仁,自称“阳明子”,世人称为阳明先生

2)2)心学体系是对宋代理学的纠正补充,也是对禅宗心论的哲学定位和提升,倡导知行合一。

u◆“开来”之一:

反传统倾向

代表人物:

李贽(启蒙思想家),主张:

男女平等,个性解放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思想中已经包含民主意识、主体精神和平等观念。

u◆“开来”之二明清小说创作

1、1、代表作:

1)1)《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2)2)明末冯梦龙“三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全景写实)

3)3)清初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文言短篇小说最高成就)

u◆圣方济各由印度到达广东,是西方传教士第一次进入中国

u◆明代科学发展:

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

u◆明代耶稣教士来华前,中华农耕文明两次与外部文明交汇:

1.1.中原农耕文化VS西亚和中亚的游牧文化

2.2.东汉、魏晋和隋唐时期的中国儒道文化VS南亚次大陆佛教文化

第三章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第一节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u◆可追溯到中国文化最早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

u◆与之相对的是主静尚柔、涵虚无为,即先秦时期的道家学派

u◆两宋时期,中国儒学最高形态――理学形成,“主静”因素加强

u◆该精神体现在两方面:

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个人人格的独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二.二.人本主义精神

(一)

(一)以民为本

(二)

(二)重人伦远鬼神

(三)(三)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

三.三.天人合一精神

u◆一方面,强调天是万物的起源,另一方面,强调人事的作用

u◆天人合一思想有劝谏作用:

劝谏皇帝、考核官员

u◆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根源(P91)

u◆天人合一思想的积极性与消极意义(P91)

四.四.礼治精神

u◆礼中最重要的是孝,其次是男女之别,最后是自觉精神。

u◆礼治精神对社会生产的作用(P93)

第二节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P94)

一.一.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

二.二.中和谐与融合

三.三.重实际、追求稳定

四.四.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人文教养的核心是礼乐精神。

 

第四章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

第一节第一节思维方式

一、一、辩证思维

(一)

(一)对事物生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探究

u◆古代思想家认为“气”是事物本原

u◆构成万物的基因:

五行(水、火、木、金、土)

(二)

(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立统一(P119)

老子——对立统一,班固——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穷则思变

(三)(三)对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认识(P120)

(四)(四)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P122)

二、二、直觉思维(P123)

三、三、中和思维(P126)

用中和思维来指导人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把中庸看成是最高的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第二节价值取向(P129)

一、积极进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

三、重义轻利

四、尚古倾向与平均主义

第五章第五章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是核心

第一节第一节先秦儒家人伦

一、一、孔子与先秦儒家学派的初创

u◆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孟之学为其学术代表

儒家经典: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孟子》

u◆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删修《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教育家

u◆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个派别,称为儒家八派

二、二、孔子的天命观和仁、礼思想

u◆礼首先指社会制度,其次才是伦理道德规范

u◆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u◆早期儒学被称为“人学”

三、三、孟子的仁政说和性善论

u◆继承孔子儒学的两大派别:

孟子之儒、荀子之儒

u◆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被尊为封建社会的“亚圣”,主张性善

u◆孟子在经济关系方面主张“制民之产”

u◆孟子的道德政治思想发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

u◆孟子继承孔子思想的主要贡献是把伦理范畴和性善说联系起来,仁政学说的基础是性善论。

u◆“四心”:

恻隐、羞恶、恭敬、是非

“四端”:

仁、义、礼、智

“五伦”: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u◆孟子提倡“尽心”“知性”

四、四、荀子的隆礼重法和性恶论

u◆荀子主张“隆礼”,要求“重法”,主张“性恶”论

u◆“性恶”“性善”区别:

1.1.“性恶”论强调“性伪之分”,以“天人相分”为基础;

2.2.“性善”论强调天赋“四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

u◆在社会思想方面,荀子提出“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

提出“礼法”并重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第二节汉代儒家观念

一、一、汉代儒学对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

u◆中华名族思想文化的统一是在:

秦汉时期

u◆董仲舒在政治上主张德刑并用、礼乐教化;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u◆董仲舒(西汉)作品:

《春秋繁露》《天人三策》《举贤良对策》《春秋决事》

董仲舒对儒学的最大贡献: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学说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以先王之道为楷模,吸收阴阳五行和韩非思想。

二、二、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和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u◆“天人感应”这一命题由董仲舒推导出

u◆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主旨是:

恢复宗教化的神灵之天

u◆“天人感应”说的主要内容:

使阴阳五行伦理化

u◆董仲舒的“性三品”:

“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

第三节第三节宋明理学:

儒家文化新形态

一、一、宋明理学的起源

u◆理学在两宋兴起,主要讨论“性与天道”

u◆宋明理学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有佛学与道教思想

u◆宋明理学的口号:

“穷理尽性”

u◆周敦颐

1.理学开山师祖、濂溪学派奠基者

2.著作:

《太极图说》《易通》(又名《通书》)《爱莲说》《拙赋》

u◆关中学派

1.1.创始人:

张载

著作:

《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文集》

2.2.关学主张:

学以致用;把学术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联系起来。

二、二、程朱理学对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

u◆“二程”:

程颢、程颐,开创洛阳学派(北宋影响最大的理学派别)

1.1.洛学主张:

“存天理,去人欲”

七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

2.2.洛学代表作:

《伊川易传》

u◆南宋福建学派(朱熹为代表)

朱熹著作:

《四书集注》

在庐山建白鹿洞书院

提出穷理灭欲,格物致知。

三、三、陆王心学对程朱理学的发展

u◆由南宋陆九渊、明代王守仁提出,主张“心外无物”

u◆陆九渊,著《象山先生全集》,创立“心本论”

u◆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著《王文成公全集》

u◆朱学三部大书:

《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

第四节第四节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一、一、儒家文化基本特征(P168)

中国文化系统的共同特征:

以伦理道德和儒家思想为核心,将天人相应的世界观、君民相维的政治观、上下相依的伦理观融为一体。

二、二、儒家的理想人格

u◆理想人格:

圣贤

u◆理想世界:

天下大同

u◆三纲:

“明明德”(根本)、“亲民”(手段)、“止于至善”(界限)

八目: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三、儒家文化的地位作用(P169)

 

第六章第六章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第一节第一节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一、一、老子

u◆道家学派创始人

u◆著作:

《道德经》

u◆老子宇宙观的核心和最高范畴:

u◆老子社会观的目标:

入世进而治世;根本途径:

法自然,以道立天下。

二、二、庄子

u◆《庄子》33篇,内篇7篇

u◆庄子在道之下提出了“理”的范畴。

u◆庄子的社会观:

治国以道

第二节第二节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

u◆老子的道学同原始宗教有渊源关系

u◆有道家思想的著作:

《尚书》《易经》《道德经》《庄子》《列子》《老莱子》

u◆稷下黄老学派

1.1.稷下先生包括:

杨朱、田骈、慎到、彭蒙、宋钘、尹文、关尹、列子

2.2.黄老之学是汉初政治的主导思想

3.3.《淮南子》(黄老之学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汉代道学最高成就)

4.4.《老子指归》:

后期黄老中严遵其逻辑形上推理,是魏晋玄学的先河

u◆魏晋玄学

1.1.由三国曹魏何晏、王弼开创

2.2.经典理论支柱:

三玄(《周易》《老子》《庄子》)

3.3.前期:

以道统儒

前期著作:

何晏著《道论》,集解《论语》;王弼注《老子》,解说《周易》

4.4.中期人物:

阮籍(《大人先生传》《释私论》),嵇康

5.5.后期:

向秀、郭象注《庄子》,把玄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u◆道教

1.1.中国本土最重要的宗教,形成于东汉

2.2.早期道教代表人物:

张陵、张角、张鲁

3.3.魏晋代表人物:

葛洪、葛玄

4.4.南北朝(成熟时期)人物:

寇谦之(北魏)、陆修静(南朝)、陶弘景(南朝)

5.5.唐宋(更大发展)代表人物:

孙思邈、成玄英、王玄览、马承祯、吴筠、钟离权、陈抟、张君房、张伯端

6.6.金元(道教活跃):

太一教(肖抱珍)、大道教(刘德仁)、全真教(王重阳、马钰、刘处玄、丘处机)-----势力最大,成为官方宗教、净明道(周真公)

7.7.明清(停止发展)代表人物:

张正常、张三丰、王常月

第三节第三节道家的理想人格

u◆道家理想人格总倾向:

顺任自然、长生久视、修性养生、超迈逍遥

u◆实现方法:

自足的生活态度;学会守气;注重内修

u◆庄子人生观的最高目标:

“死而不亡”

第四节第四节道家与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