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电影.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5160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期中国电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早期中国电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早期中国电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早期中国电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早期中国电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早期中国电影.docx

《早期中国电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期中国电影.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早期中国电影.docx

早期中国电影

早期中国电影

(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

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

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

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

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

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

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

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

1928年明

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

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

1928年,

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

《桃花泣血记》等片。

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

《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

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

发音影片《雨过天晴》。

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

(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

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

1933年3月中国共产

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

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

创作。

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

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

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

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

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与此同时,左翼

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一一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

优秀影片。

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

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继国防文学”口

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

1936〜1937年7月,上

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

《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

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工作。

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

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

《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

国民党直接领导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和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也拍摄了宣传抗日的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为止,成立了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

随着抗

日战争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

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寸期。

这一时期,1938年有新华、艺华、国华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

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木兰从军》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

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

影片,时装片有60部。

万籁鸣、万古蟾(见万氏兄弟)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片。

在日本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8月21日在长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

映”)。

后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

有限公司。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将新华等几家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

司(简称中联)。

1943年5月12日将以上电影机构合并,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

司(简称华影)。

中联和华影在4年中拍摄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扬所谓中日亲善”、共

存共荣”的《春江遗恨》等影片,为迷惑中国观众,也拍摄了不少以恋爱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据地,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由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担任编导,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担任摄影,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1942

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

还建立一个放映队,在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前线一带放映电影。

新四军淮北根据地于1942年购得16毫米摄影机,拍摄了有关新四军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长

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

业。

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一部分革命和爱国的电影工作者进入由中央电影摄影

场改组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各厂,利用国民党的电影基地,拍摄进步

影片;另一部分参加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昆仑影业公司,对文华、国泰、大同等民营影片公

司也采取团结、支持、争取和协作的方针,使之拍出进步影片。

这样,在1946〜1949年间

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

《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优秀影片。

这一时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电影公司,拍摄了约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

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

在解放区,1946年成立延安电影制片厂。

1947年以该厂部分人员为基础,组成西北电影

工学队前往东北。

1946年10月在晋察冀军区成立华北电影队。

1946年长春解放后,中共

中央东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满映”。

1946年10月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17辑大型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以及木偶片《皇帝梦》、科教片《预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动画片《瓮中捉鳖》、翻译片《普通一兵》。

1949年4月,东影迁回长春,1955年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北平、上海解放后,在北平、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国民党制片机构,分别成立北平

电影制片厂(后改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

1949年4月,成立中央电影事

业管理局,担负领导全国电影工作的任务。

新中国电影事业

(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

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这样,故事片的生产完全由长春、北京、上海3家国营厂承担。

为了培养人才,上海、北

京先后成立电影学校,北京的电影学校后成为中国唯一的高等电影专业学府一一北京电影学

院。

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筹建了保定电影胶片厂,南京、哈尔滨、上海都建立了电影机械厂,以及八一电影机械厂和北京电影洗印厂等电影工业企业。

新中国电

影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开始,在很短的时间,

拍摄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

《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

漫卷西风》等。

但是,由于在电影创作指导思想方面过分强调电影的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

材单一的倾向。

对《武训传》等影片的批判,挫伤了部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了创作拘谨、产量下降。

1953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有关领导提出改进领导方法,鼓励艺术家发挥各自长处,从各方面反映革命的历史和现实。

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

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为了贯彻这一方针,电影局从指导思想、领导、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取得积极成果,故事片生产由1951年年产10多部逐渐增

加到1957年年产40多部,1957年文化部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奖励了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

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69部优秀影片。

1957年,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对一些影片和艺术家也进行

了错误的批判。

1958年又拍摄了许多报道性宣传大跃进中某些虚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

一次干扰了电影的创作。

不久,中央逐步纠正了大跃进中左”的错误,周恩来对电影界也提

出了注意影片质量的要求,促使中国电影事业在1959年形成一个繁荣时期,拍摄了《林则

徐》、《聂耳》、《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题材风格多样、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统一的影片。

但是不久,在反右倾运动中,

电影界又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加之三年自然灾害,胶片、器材等严重短

缺,电影生产又逐步下降。

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重申坚决贯彻双百方针,纠

正了违背艺术规律,对文艺创作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干预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艺工

作和电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条例。

使60年代初期的电影走入正轨,到1965年,形成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生产了《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

《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

《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

与此同时,

电影放映单位从1949年的400多个发展到1965年的20363个。

到1965年为止,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共发行1213部长短影片。

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也已具备相当规模,可

以生产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器材,并基本达到自给。

但在1966年爆发

了文化大革命,电影界百花凋零,万马齐喑。

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

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

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

治、文艺从属政治”勺偏颇提法,重申执行双百方针。

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其主要特点:

①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如《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

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环》、《血,总是热的》、《伤逝》、《骆驼祥子》等影片。

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性格。

如《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廖仲恺》等影片对革命领导人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对蒋介石等历史人物能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表现。

③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

由于题材

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

表现最完美的内容。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编导拍摄了一批有一定实验意义的探索性影片,如《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猎场札撒》、《老井》、

《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别姬》等。

在电影创作繁荣的同时,电

影理论研究也空前活跃,并在相当多的创作人员中发生影响。

中国美术片从形式到内容都极富有民族风格和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美术片是中

国影片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一个片种。

新闻纪录片已向纵深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系

统地编辑一些重要的文献片,并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与重要事件进行综合报道、专题报道;

还注意表现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丰富的细节,以情动人。

科教片也有新

发展。

电影厂在原有的基础上陆续增建八一电影制片厂、儿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

西安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潇湘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青年电影制片厂、深圳影业公司、云南电影制片厂13

个主要生产故事片的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

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和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

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电影资料馆,1989年在该馆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

心,并创办《当代电影》和《电影信息报》。

电影工业和科研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发展。

国产电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决放映和制片需要,还研制成功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等。

全国放

映单位已达14万之多,比1949年增长了350倍。

1960年成立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1979

年改组为中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电影金鸡奖;影协下设中国电影出版社;还编辑出版《大众

电影》,举办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广播电影

电视部)对上年度的优秀影片颁发政府奖。

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开拓新的题

材和体裁,继承和发扬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借鉴外国影片的经验,创作出既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又有国际水平的影片。

中国电影著名导演

畴一代导演:

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

畔二代导演:

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等

畴三代导演:

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等

畴四代导演:

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等

畔五代导演:

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姜文,冯小刚。

黄建新等

第六代导演:

代表导演包括张元、王小帅、娄烨、路学长、管虎、贾樟柯、王一持、李欣、宁浩等。

注: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是一项从电影史学衍生到社会中的运动,当下许多导演反对

这种分代,尤其是第五代以及其后的导演们对此更是十分反感。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

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

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1913

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

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

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一一’玩

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

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

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

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

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

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

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

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

第四代导演有理论有实践是这一时

期获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导演力量。

主要代表人物吴贻弓、吴天明、张暧忻、黄建中、滕文骥、

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等。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

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

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港台中坚导演手册(上,下)

香港部分

刘伟强

刘伟强无疑是目前个人风格与商业模式融合得最为成功的香港电影人。

先锋的视觉语言、

简约的剧情节奏对《无间道》系列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刘伟强的个人电影事业也达到顶

峰。

而他拍片迅速、现场驾驭能力强、善于协调各部门关系的诸多特点更足以证明他是多么适应电影的工业制作流程。

出身摄影的刘伟强早在1990年便有机会拍摄导演处女作《朋党》。

之后导演、摄影双管齐下,直到《古惑仔》系列,才真正开始以导演工作为主。

《古惑仔》系列成功掀起了香港

黑帮电影的复兴热潮,同时令刘伟强跻身香港一线导演之列。

此后刘伟强的电影几乎全是大

卡士、大制作的类型片,尤其是在《风云雄霸天下》、《中华英雄》等片中运用大量电脑特

技,营造的惊人视觉效果。

待到《无间道》系列上映后,不仅票房狂收,又获得奖项肯定,进一步巩固了刘伟强商业片“大导”地位。

刘伟强的电影一直追求影像的风格化和高科技含量(比如最近的《咒乐园》大搞3D立体

效果),将来无论成败,都将对香港的电影工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杜琪峰

作为当今香港电影的扛鼎人物,杜琪峰几乎擅长任何类型片,并且都能赢得不俗的反响。

最难得的是,他能一面拍迎合观众的卖座喜剧,一面搞完全体现自己独特风格的“个人作品”,这种“两手都要硬”路线的成功,自然令杜琪峰的电影创作更加从容及多元化。

杜琪峰生于1955年,最初只是一名信差,1972年起在无线任职助导,参与制作电视剧

《陆小凤》,其后跃升为编导及监制,作品包括《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等。

1983

年离开电视圈投身电影事业。

1997年是杜琪峰的创作高峰期,其时他与韦家辉、游达志合

办“银河映像”,担任导演与监制,推出多部风格独特的电影佳作,主要以黑帮警匪类型为主,比如《真心英雄》、《枪火》。

1999年携“银河映像”加入中国星集团,拍出《孤男

寡女》、《瘦身男女》、《百年好合》多部卖座喜剧。

去年则以《PTU》和《大只佬》实现

创作突围,勇气相当可嘉。

王晶

王晶是上世纪90年代港片鼎盛时期的最卖座导演,由他开创或发扬光大的“赌片”、“整

蛊片”、“沟女片”类型风行一时,广受欢迎。

近来因为主要从事策划、出品的行政工作,王晶声势已大不如从前。

但自去年始,他全面复出,接连执导三部作品,虽然成绩差强人意,但称雄多年的“王晶作品”仍然不可小觑。

从今年即将上映的两部王晶电影《性感都市》(内地名为《求爱上上签》)和《新扎师兄》中,我们可以发现拼凑嫁接经典电影桥段依旧是他屡试不爽的手法。

你当然可以说王晶毫无

变化,却不能不承认他的电影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可以预见王晶和他的电影将来仍有市场,因为对于日益工业化的中国电影而言,技法纯熟

的老工匠所起到的传承作用非常重要。

徐克

作为开山立派的一代宗师,徐克对80年代至今的香港电影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他的强烈个人风格在从影之初已然成形,后来成为卖座导演,亦从不固步自封,以广阔的视

野,开拓港片新方向,令其他电影人都乐意追随。

向来坚持监制主导创作的徐克,以或监或导的方式,拍出《鬼马智多星》、《蜀山剑侠传》、《倩女幽魂》、《笑傲江湖》、《黄飞鸿》等多部掀起跟风潮流的经典之作。

难得徐老怪从未停止过探索创新的脚步,从《青蛇》、《刀》、《顺流逆流》到最近的《蜀山》、

《散打》,虽屡受挫折,却无怨无悔。

不同时代曾经有不同人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

徐克的影片无论是叙事情节,还是视觉画

面,都太快太急,恐怕有些观众会跟不上。

但时至今日,无论“顺流逆流”,徐老怪的电影风格仍然如故,未见稍缓。

而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敢于坚持,勇于创新,不愧为香港电影的“开路急先锋”!

马楚成

马楚成是目前转型做导演的香港摄影师中,除刘伟强外,最成功的一位。

而他与刘伟强

的相同之处还在于带动了香港商业类型片的发展潮流。

从1998年正式执导筒开始到2000年,凭借着浸淫影坛多年的经验和对观众娱乐需求的了解,马楚成在《幻影特工》、《东京攻略》、《星愿》、《夏日麽麽茶》这四部影片中分别将动作、煽情和浪漫等元素玩得异常娴熟,拍得也煞是好看,上映后深受观众喜爱,并

且全部进入当年十大卖座影片之列。

最近几部作品虽然票房表现不佳,但《九龙冰室》中对人物心理的着重刻画和《浪漫樱花》中对风格节奏的把握却日见成熟,而《飞鹰》富于舞蹈性的流畅动作影像也令人印象深刻。

马楚成的电影从不以艺术性为标准,只求流畅好看、娱乐性强,尤其注重影像画面的

风格处理,是香港影界不可互缺的风格与技术兼备的导演之一。

许鞍华

身为最有国际声誉的华人女导演,许鞍华又是近20年来香港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

她的电影作品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女性导演独有的温柔委婉的触感,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