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小测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5113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3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小测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小测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小测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小测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小测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小测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小测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小测新人教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小测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小测新人教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搜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短暂统一的隋朝

C.统一国家的建立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答案】D

2.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最典型的国家是(  )

A.印度B.阿拉伯C.朝鲜D.日本

【答案】D

3.“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的特有文化气象。

以下各项中,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张骞出使西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A

4.公元9世纪出现的日文字母“平假名”“片假名”是根据汉字创造的。

如今在日本的大街小巷,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汉字,而且字意同汉语基本一致。

这种日本文字起源于中国的()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C

5.2018年,美国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访问印度,意图开启新型的防务关系,以遏制不断强大的中国。

报道称,中印两国关系源远流长,印度不愿意和美国走得太近。

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可追溯到唐朝,当时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是()

A.阎立本

B.鉴真

C.玄奘

D.阿倍仲麻吕

【答案】C

6.公元628年的秋天,一位僧人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茫茫的西行之旅……19年的时间,5万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亚和印度,100多个国家见证了他的身影,这位唐代僧人是()

A.释迦牟尼B.鉴真C.法显D.玄奘

【答案】D

7.日本官方多次派遣使节团到唐朝访问的根本目的是()

A.征服中国B.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C.援助中国D.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B

8.唐朝时期,西行“求法”,将亲身见闻口述整理成《大唐西域记》的是()

A.玄奘B.鉴真

C.李时珍D.张骞

【答案】A

9.下面四幅画像中的人物,他们生在不同的时期,彼此不相识,但他们的事迹所反映的历史主题却是相同的,即()

A.祖国统一B.中外交往C.反抗侵略D.民族团结

【答案】B

10.唐朝时,该国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这个国家是()

A.日本B.天竺C.大食D.大秦

【答案】A

【解析】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称为“遣唐使”,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11.四位同学在看完动画片《西游记》之后有如下叙述,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A.甲:

唐僧带回的除了经书还有佛像、花果种子

B.乙:

唐僧去的“西天”实际上是今天的印度半岛

C.丙:

别看他带回了这些经书,实际上没人看得懂,因为那都是梵文写成的

D.丁:

叹,你别说,唐朝的皇帝还真够开明的,外国的东西都敢学

【答案】C

12.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

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①和亲结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③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对外交往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

(1)请你写出材料一中的“这条路”的名称。

材料二

(2)请分别写出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人物的主要贡献。

材料三海上丝綢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

唐中后期,路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渠道。

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原因

(4)综合分析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应如何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答案】

(1)丝调之路.

(2)图一人物贡献:

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图二又人物贡献: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宋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超;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等。

(4)尊重各国文化的独特性,传承民族文化;坚持对外开放,吸收不同文明成果,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等等。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公元6世纪80年代,结束南北朝分裂让中国重归统一的皇帝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隋文帝

D.唐玄宗

2.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下列各项对下图所示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由分封制逐步发展而来

B.唐朝首创这一制度

C.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D.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3.太宗曰:

“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

”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

A.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B.设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

C.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D.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4.贞观年间实行汉藏和亲,传下千古佳话。

“佳话”中的主人公是()

A.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B.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

C.松赞干布和金成公主D.尺带珠丹和文城公主

5.下图中的历史人物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争议和思考。

下列有关她的说法中有失偏颇是(  )

A.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B.在治国方面,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C.昏庸残暴,导致唐朝由盛而衰

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6.6.“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

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①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②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③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

④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以安史之乱为写作背景的诗句是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D.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8.下列能够准确概括隋唐时期历史特征的词语是()

A.纷争与变革B.分裂与融合C.繁荣与开放D.交流与冲突

9.下列史实能体现唐朝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的是

①唐朝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

②西市、东市的设立

③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④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值得注意的是,盛唐气象本来是诗歌上的一种说法,但已经被历史学家所接受,用来说明中国历史上的那个黄金时代。

从文明史的角度看,盛唐气象形成的根基是

A.专制与跋扈

B.颓废与反抗

C.开明与开放

D.任性与狂妄

11.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12.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

你觉得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

B.因为乔峰欺骗了大家

C.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

D.有人嫉妒乔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

13.13.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反映了宋朝统治者推行的国策是()

A.重武轻文B.重农抑商C.重视教育D.重文轻武

14.下列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5.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

万户)。

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朝代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

地区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A.经济重心南移B.政治统治开明C.城市经济活跃D.民族融合加强

16.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

17.(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数里。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

A.知识分子地位提高B.商人的地位提高

C.城市文化生活丰富D.节日的热闹景象

18.据史书记载,黄巢起义军在大风天“以火箭射城外茅屋,延及官军营”,发挥了巨大威力。

这说明,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是在()

A.隋朝末年B.唐朝中期C.唐朝末年D.五代十国

19.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20.对西藏加强管辖,并使之成为正式行政区的是

A.汉朝政府

B.唐朝政府

C.宋朝政府

D.元朝政府

21.考古队员在甘肃某地发现了一块刻有西夏文字的石碑,西夏文字的创制者是

A.完颜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成吉思汗

22.有关“河南江北行省”的文献资料最早可能出现在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3.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元朝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民族。

建立元朝的民族和形成的新民族分别是()

A.蒙古族回族B.朝鲜族回族C.土家族藏族D.蒙古族满族

24.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

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设置了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促进了民族团结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25.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

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吴兢:

《贞观政要》

材料二“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

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得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朕从此语,天下大宁。

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

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

——吴兢: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隋炀帝“一朝而败”的原因。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能照抄材料原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吾”为避免“一朝而败”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中的“朕”是谁?

“朕”接受魏征“偃革兴文,布得施惠”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政策?

(3)据材料二分析,“朕”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取得了什么效果?

26.通过交往,不同特色的经济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文史意义早已超脱桨声灯影的本体。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挭,河运日益困难。

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

辛亥革命后,清运寿终正寝。

——摘编自《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材料三

材料四2016年4月24日,南宋商船“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展。

该船从泉州港出发,在西沙群岛沉没,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

这意味着沉船行驶在向西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前往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A是____,B是____,C是____。

(2)隋朝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如何?

(3)依据材料二归纳大运河逐渐衰落的原因。

(4)材料三反映唐朝丝路文化交流频繁,沿着陆上丝绸之路西行天竺的高僧是谁?

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是哪一著作?

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东渡日本的高僧又是谁呢?

(5)材料四中南宋沉船当时使用的先进导航工具应该是什么?

船上的“外销瓷器”可能产自江西的什么地方?

当时政府在港口设立的外贸管理部门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

两宋时期,信用劵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

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

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材料中记述的“信用劵”“纸币”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

(2)由材料分析,宋代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据中原),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行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

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比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

——(元)许衡:

《鲁斋遗书》

材料三“一代天骄”结束了蒙古大草原部落之间的纷争,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忽必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的什么政权?

(2)材料二说明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3)上述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在哪些方面仿效“汉法”?

这些仿效措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4)“一代天骄”指谁?

参考答案

1.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589年杨坚灭掉了陈,统一全国。

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隋文帝。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C

【解析】根据图片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隋朝时期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

所以AB项不正确;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时期的军机处的设立,所以D项不正确。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①分工明确②效率高③互相牵制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C项符合题意,故选C。

3.A

【解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解题时注意题干信息:

唐太宗和魏征,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任用贤才,广开言路,魏征是一个敢于直言纳谏的大臣,在别人看来举止疏慢,但很受唐太宗赏识,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在隋朝就已确立,故B项排除;多谋善断是指房玄龄和杜如晦,故C项排除;创立科举,进行制度创新与隋唐几位皇帝有关,故D项排除。

4.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贞观年间,可知指的是唐太宗时期唐朝与吐蕃的和亲。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了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故选A。

5.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中的人物的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因此C项“导致唐朝由盛而衰”说法错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爆发的安史之乱。

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6.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

有容乃大,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有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是因为实施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故题干中的都对,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完整,故都应排除。

7.C

【解析】[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解题时注意题干信息唐朝诗歌的时代特色,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反应的是赞美春天的,故A项排除;B是一首送别诗,与时事无关,故B项排除;D诗反应的李白写给日本友人的诗,故D项排除。

C为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生活的年代正逢安史之乱,他的诗有“诗史”之称,故C项正确;

8.C

【解析】[本题考查隋唐社会特点]解题时注意题干信息:

历史特征,即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有一个统一的时期且社会发展繁荣开放,故C项正确;纷争与变革是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故A项排除;分裂与融合是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故B项排除;交流与冲突时世界历史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撞,故D项排除。

9.B

【解析】本题是排列组合型题目,可以用排除法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安城设立西市、东市开始于西汉时期,因此②项“西市、东市的设立”不是“唐朝”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的表现,排除含有②的ACD三项。

B选项正确。

10.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盛世局面,反映唐朝时期的繁荣;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如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还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如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因此形成了盛唐气象,故C符合题意;ABD三项说法不符合唐朝史实,故选C。

11.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学生对北宋政权建立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960年春,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奉命带兵北上,到了开封东北的陈桥驿,遂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回师都城,夺取了后周政权,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A说的是唐太宗,B说的是武则天,C说的是唐玄宗,本题选D。

考点:

北宋的建立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祖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家喻户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12.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庸的《天龙八部》小说以宋哲宗时期,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政权并立为背景。

当时宋辽处于战争状态,因此小说中出现了身为契丹血统的乔峰与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13.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知在宋朝时期崇尚读书,这是因为宋代实行的国策是重文轻武,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为防止武将篡弑重演,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

故选D。

14.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西北的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东北有契丹族建立的辽,金是与南宋对立存在的,故选C。

15.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准确识记。

分析表格可知,我国南北方人口从西汉到宋代变化很大,主要表现为南方人口大幅增长,北方人口则是下降。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16.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7.C

【解析】材料中描绘的是反映的是宋代城中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反映了宋朝都市文化生活丰富,故选C。

18.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黄巢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

所以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故选C。

19.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宋辽之间的友好相处,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于。

出现这种和平的局面是因为辽宋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

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黄帝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符合题意,故选D项。

考点:

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签订的影响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澶渊之盟的订立虽然带来和平的局面,但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一个屈辱性的盟约。

20.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政府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1.C

【解析】根据题干“西夏文字的的创制者”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完颜阿骨打、耶律阿保机和成吉思汗三位少数民族杰出首领分别是金、契丹和蒙古的建立者,跟西夏没有关系,而元昊则是西夏的建立者,西夏文字是他创制的。

所以答案选C。

22.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因此有关“河南江北行省”的文献资料最早可能出现在元朝,故选D。

23.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后来,忽必烈继汗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因此建立元朝的民族是蒙古族;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维吾尔)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元朝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24.D

【解析】本题是排列组合型题目,可以用排除法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族,元朝设置了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宣政院(管辖西藏),促进了民族团结,因此②③项只适于元朝,不是隋朝和元朝的“共同之处”,排除含有②或③的ABC三项。

D选项正确。

25.

(1)穷奢极欲,酷虐残暴。

(意思相符即可)虚心纳谏;选贤用能;完善制度,革新措施;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重视法治;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对外交流等。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3)统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强盛;边疆各族顺服等(需答出“边疆各族顺服”,其它任何一项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内容概括可知唐太宗认为秦始皇、隋炀帝“一朝而败”的原因是穷奢极欲,酷虐残暴。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的措施包括:

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完善制度,革新措施;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重视法治;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对外交流等。

(2)根据材料二中的人物魏征和材料出处《贞观政要》可知,“朕”指的是唐太宗;

唐太宗接受魏征“偃革兴文,布得施惠”的建议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边疆各族顺服”可知唐太宗采纳了魏征的建议,使得唐朝统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强盛;边疆各族顺服等。

点睛:

关于唐太宗时期形成的贞观之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