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经四套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49212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经四套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区经四套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区经四套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区经四套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区经四套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经四套题.docx

《区经四套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经四套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经四套题.docx

区经四套题

1区域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是指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过程和结果中存在的差别。

包括:

自然条件差异、社会文化和制度安排差异、产业结构差异、城乡空间结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

3.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4产业布局指向由于产业本身特点决定的这一产业对某种因素具有强烈偏好,使这一产业的布局反映出某种特点的倾向,称为产业布局指向。

5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为了指导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对区域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途径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

6区域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模型将一个区域内的产业部门按照是否向区域外“输出”产品和劳务而划分成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

向区域外“出口”产品和劳务而给区域带来收入的部门称为基础部门;非基础部门是被动发展的,是区域基础部门发展的条件与结果。

所以,如果其它条件不变,提高基础部门对非基础部门的比例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7人口承载力(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8主导产业(支柱产业):

在区域经济系统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的产业,是区域经济系统的核心和主体,产值比重大,与其它产业关联性强,能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并且,具有明显相对优势,产品输出规模大,与高层次区域同类产业相比是主要生产供应基地。

9投入-产出分析

主要用于物质产品生产部门之间关系的分析,所谓投入指某部门生产产品所消耗的原料、能源、中间产品、固定资产和劳动等;所谓产出指各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分配流向,包括中间消耗、生活消费和积累

10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和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取得最优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二简答题

(一)城市区域扩展方式:

1、圈层式扩展:

受环线道路建设影响,以主城区为核心向外逐层扩展,形成明显的年轮。

2、星状扩展:

沿城市辐射形干道扩展较快,其它地区扩展慢,形成星状;

3、单向轴式扩展:

主要沿一条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尤其是连接两城市的主干道,形成工业走廊、居住走廊和综合发展走廊。

4、飞地式扩展:

受地理条件和人为条件的限制,造成城市无法以连续的方式向外蔓延时,采用多中心分散组团式规划建设卫星城造成飞地式扩展。

一般母城和飞地之间有便捷的交通干线相连

(二)简述区域经济差距的利弊效应

有利的影响

1)区域差距通过引导劳动力的流动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通过引导资本、技术的流动增强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从而增强了社会联系。

区域差距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1)区域间人口流动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治安问题、教育问题、交通问题、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问题等等;

2)过大的发展差距造成区域间社会文化的断层,形成区域间社会沟通的障碍,引发社会矛盾。

3)区域差异影响社会公正,导致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易与民族和宗教问题相结合,对国家政府的执政能力造成严峻考验

(三)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式

1)努力构建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

区域之间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是实行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有利于公平竞争,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

2)构建全国统一的要素和产品市场

区域之间商品的自由贸易,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应该促进区域之间相互开放,构建全国统一的要素和产品市场。

3)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

应该通过市场机制,鼓励正当竞争,引导各区域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实现合理分工;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区域之间产业的合作;并努力创造条件,实行区域间产业的有序转移,调整。

4)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发挥地方政府在配置资源中的组织作用和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中的积极性。

5)市场经济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该大力支持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实现区域之间企业的有效联合,促进区域之间生产要素和技术、管理经验的交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不能刻意牺牲任何区域的经济利益,把重点放到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继续支持相对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四)杜能圈展示的农业土地利用规律

(1)土地利用形式:

从中心向腹地成环状变化,城市规模越大,环带越多,环越宽。

(2)土地利用强度:

由中心向腹地,集约化程度降低,越是外围经营越粗放。

3)土地的收益率:

位置级差地租普遍存在,从城市中心向郊区,地租递减。

(4)土地利用方式:

从中心向腹地,经营方式从多样化趋向单一,产品自给性增强,商品性减弱。

(五)产业布局的驱动机制

产业布局的驱动机制是导致产业布局的内部原因,主要包括:

1目标驱动机制

政府目标—国民经济增长和区域平衡发展

企业目标—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目标的冲突表现在资源配置上:

政府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配置资源,要求均匀配置。

企业要求非均衡配置,向效率高的地方配置。

2利益驱动机制

中央政府:

考虑的是国家利益,总体利益最优

地方政府:

考虑的是地方利益,局部利益最优

工厂企业: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实践中,往往存在中央、地方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

从国家发展的大目标出发,兼顾区域和企业的利益,制定一系列完整的目标体系,是区域产业合理布局的前提。

3宏观调控机制经济计划调控:

指导性计划,控制产业布局,自下而上报计划,然后自上而下统一规划。

地方发展规划:

在国家指导思想下,地方对区域和产业未来发展的指导性建议。

4市场调控机制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市场价格,需求量,风险,竞争等市场机制制约企业的区位决策和选择,从而影响产业布局

(六)钱纳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钱纳里通过对34个准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研究,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状况,提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会经过6个阶段:

1、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

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生产力水平很低,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落后,社会发展水平低。

2、工业化初期阶段

产业结构开始从落后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变,工业中以劳动密集型的食品、采掘和建材等初级产品生产为主。

3、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阶段)

工业内部由轻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工业的迅速增长,重化工业为支柱产业,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逐渐成为先导产业;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此阶段是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产业以资金密集型为主,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4、工业化后期阶段

第三产业由平稳增长转向持续高效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新兴服务业开始迅速发展(金融、信息、广告、咨询业和公用事业等)

上述2、3、4阶段合称为工业化阶段

5、后工业化社会

制造业内部由资本密集型为主导向技术密集型为主导产业转换,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消费者中普及

6、现代化社会

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多样性,追求个性消费。

(七)自然资源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然资源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是人类开展生产活动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影响区域产业结构,是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

3)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产业规模和生产效率,从而影响区域经济效益

4)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论述题1试论述中国区际贸易形成冲突的原因

1)改革开发以前

我国主要是按地区组织国民经济,一直强调每一个省区都要建立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同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销售都由中央部委统一在全国分配,虽然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但是不存在全国统一的市场。

由于物资短缺,各省又实行配给制,发放地方性的票据,使得全国出现了30多个相互独立的市场,相互之间不能互通有无。

2)改革开发以后

改革开发以后,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全国开始形成各种物资市场,打破了传统体制下用票据来控制地方市场的格局,各地区也获得了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开始重视区域利益,使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成为可能。

为了地方经济发展,各区域开始了相互间的激烈竞争,如果各地区间是公平合理的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各地区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合理的地区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但是,各地之间的市场割据和贸易冲突却非常严重,原因在于:

政府干预下的市场体制异化,没有找准真正的市场主体

2试简单论述当前我国城市体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发展方针

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规模急剧扩大,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最关键问题是大型建制镇缺乏,导致中小城市发展能力不足。

我国城市发展方针及制定的原则

1)我国城市发展的方针应该重点由规模控制转向全面发展,

2)主要原则有:

各地城市发展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发展,滞后会影响经济发展,超前会造成投资浪费。

各地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城市(镇)应该互补合作、协调发展,形成不同地域层次的有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的发展应有利于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城镇体系发展和空间布局应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国应采用的城市发展方针结合城市体系发展原则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当前城市体系发展战略可以表述为:

提高、完善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构建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空间结构:

就是区域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的空间分布状况和空间组合形式

2、人口承载力:

人口承载力(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新产业区指根植于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交流合作,在创新的基础上竞争发展,以弹性专精(柔性化生产)为生产特点的中小企业聚集的区域。

4、完全消耗系数是指j部门生产一单位产品最终消耗i部门产品的数量。

5、区域差异与区域差距

区域差异是指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过程和结果中存在的差别。

区域差异反应的是区域经济在质和量方面的不同,是一个不含价值标准的客观判断。

6、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相互依赖、关联互动、交往上日趋密切的过程。

7、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承载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区域经济是一定区域承载的人类经济活动

8、商品服务范围每一种商品其销售范围都由上限和下限构成: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

9、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的构成和诸产业间经济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10、产业聚集理论某一区域具有某种指向性产业发展所需的要素,则会导致众多企业向这一区域的聚集,形成产业区。

二、简答

1、画出中心地原则三种设计原则中k=3,k=4,k=7的草图(P195页下)

2、城乡边缘区域的特征

n1、地域景观上的动态性和过渡性特征:

n(城乡边缘区会随城市的不断扩展而由内向外推移,随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推进现象;

n在景观上呈现明显的过渡性:

临近城市一侧有较多的工厂、住宅区和商业网点,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景观明显;靠近农村一侧,农业用地占主要部分,呈现更多的农村自然景观。

3、人力资源的特点:

生物性、能动性、时效性、智力性、再生性和社会性

4、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

a)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日用消费品市场潜力巨大;

b)现代化的大城市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土壤;

c)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趋势,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规模投资;

d)中国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将使产业结构多样化,重化工业、原材料工业、深加工工业和耐用消费品产业都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5、消除我国区际贸易障碍,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途径

1)制定相关法律,严格限定地方政府的行为和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

2)完善行政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3)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培育全国统一市场。

4)培育一批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6、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

自然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经济因素:

包括资金、市场、区域基础设施等

社会因素:

包括区域人口、劳动力、科技文化、传统习俗、区域形象等

一、论述(答案自己整理吧)

1、区域经济差距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当前,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而人们的认识又大不相同。

有人认为,区域差距是不公平的体现,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祸患;而有些人的认识却截然相反,认为区域经济差距有助于现代中国经济在竞争中获得发展的驱动力,应该予以“接受”,顺其自然发展。

那么,区域经济差距到底为何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究竟又有哪些影响呢?

2、结合当前国内外情况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前景

一、名词解释:

  1、联系成本:

企业之间相互联系需要付出的努力,包括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

  2、城市边缘区:

是指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城市和乡村土地的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地域。

  3、经济区域运动 :

经济地域运动是指区域经济事物在空间上相对位置的变化及区域经济的结构形态、组织体系的时空变化过程。

4、区域差异:

是指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过程和结果中存在的差别。

 5、区域协调发展:

是指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相互依赖、关联互动、交往上日趋密切的过程。

   6、人力资源:

是区域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体现为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谈到人力资源更多是指体现劳动者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方面。

7、区域软环境:

非物质性的,不可通过直接测量手段衡量的、间接作用于人们生产过程而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

一般指区域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体制、市场环境、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等;

   8、人口承载力:

 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

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9、聚集效应:

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10、新产业区:

是指根植于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交流合作,在创新的基础上竞争发展,以弹性专精(柔性化生产)为生产特点的中小企业聚集的区域。

二、简答:

   1、简述中心地理论的意义

1、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开创了“理论地理学”的研究,被称为“理论地理学之父”。

2、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城市等级的划分、都市与农村区域的相互作用、城市规模、职能与空间结构研究、零售业和服务业区位布局问题等。

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在区域规划中,为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社会经济职能提供理论参考。

 2、简述从自然基础和社会条件看区域经济存在的原因:

从自然基础和社会条件看,分为四个方面:

自然禀赋的差异导致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

生产要素不完全流动性和经济活动不完全可分性;

空间距离不可消除导致不同地域的生产成本差异;

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计划干预是区域经济形成的社会条件。

  3、简述技术条件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1、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体现和丰富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

2、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3、技术进步提高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区域经济的内涵式增长

4、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多样化,不断产生新的产品,引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导致需求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多样化。

5、技术进步一方面节约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产生新的产业扩大了劳动就业渠道,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4、简述国家创新与区域创新的不同:

b、从制度和政策建设上,地方政府应该把国家的创新政策结合区域特点具体化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c、区域创新体系鼓励更加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区域技术创新;d、区域创新体系更突出产业化政策,鼓励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产业群的创新发展。

5、简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步骤:

1、规划准备阶段

2、规划制定阶段

1)区域发展现状的调查和资料收集

2)进行需求预测,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3)进行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

4)区域规划总体方案设计

5)规划方案评估

6)方案修正、报批定案

3、规划实施阶段

5、简述经济区域运动不平衡性的结果:

第一种结果是,从区域空间系统的角度看,会演化为城市和乡村两元结构。

第二种结果是,形成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发展,造成区域差异和区域差距,区域经济活动的差异是区域分工合作的基础,而区域差距需要进行协调与平衡,这是后面区际经济关系要论述的内容。

 7、简述城镇体系的特点:

1、整体性和关联性

2、层次性和有序性

3、动态性和演化性

三、论述:

  一、简述一下你作为家乡一位乡镇领导,你将如何开展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社会经济利益,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区域经济合作有三个要素构成:

合作主体、合作客体和合作目的。

1、合作主体:

包括企业事业单位、自然人、地方政府、主权国家或国际经济组织等;

2、合作客体:

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

3、合作目的:

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合作活动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政府的合作则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追求社会效益

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2、优势互补、相互协调;3、分享利益、共担风险;4、依托城市、服务企业;5、在空间上尽可能相连。

附注:

本题结合具体实际把开展区域经济合的要点打出即可

二、大型钢厂开始搬离城市  中国钢铁产业开始重新布局,国家发改委的人一说话,现场的几十家钢铁企业马上就安静了。

所有人都想要认真听听这个来自产业协调司的官员,

给这个历来被政策关注颇多的行业带来了怎样的消息。

这是3月21日的一个行业内部会议。

上述官员透漏,从今年开始,

整个“十二五”期间,中国钢铁产业开始重新布局。

首要目标是39家城市型钢厂,按照沿海沿边的原则,五年时间内,

搬离城市。

相关政策正在制定。

文件名称为《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这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下属18个重

点规划之一,经国务院审批通过后将开始实施。

一旦开始行动,这将是自抗战时期以来,中国钢铁史上最大规模的集体

迁徙,涉及产能2028亿吨,是目前全国钢铁总产能的30%。

按照政府的打算,实际上要搬离城市的不只是钢铁一个行业,

还包括有色、化工等行业企业。

国家发改委官员说,“这是从环保、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做出的考虑,因为这些是高污

染产业。

”国家发改委希望通过布局调整,能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同时解决中国钢铁工业不平衡、不协调、不

可持续的“三不综合症”,城市型钢厂正是其突出代表。

中国目前存在的城市钢厂,大多是建国初期,为了建设城市和

发展工业而兴建的。

有的地方,则是城市因钢厂而生。

50多年来,城市钢厂为地方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发展至今,

很多都成为当地重要的就业和财税来源,对于那里的居民和职工来说,已经无法分清钢厂和城市的界限。

但随着最近几

年,各地“跨越式发展”理念的兴起,钢厂正越来越成为城市跨越的障碍。

国家发改委官员说,有一部分城市钢厂,与

城市定位发展是不相符合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宝钢集团发展规划总监吴军说,钢厂搬迁,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般

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对于企业来说,第一个面临的就是资本的损失,此外还涉及到职工分流安置、对新厂

区和新市场的熟悉等问题,但最主要的是原有企业队伍和技术能否继续延续。

钢厂搬迁,并不是拆几座高炉,新建几座高

炉那么简单。

综合以上材料论述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二)经济因素:

包括资金、市场、区域基础设施等

(三)社会因素:

包括区域人口、劳动力、科技文化、传统习俗、区域形象等

附注:

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各个因素

区域经济学(三)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

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2.区域发展战略;一定区域承载的人类经济活动,是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多种经济活动互相作用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

3.区域差距与区域差异:

区域差距是指一定时期内区域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主要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区域经济增长水平的差异。

区域差异之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过程和结果中存在的差异

4.区域协调发展:

是指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互相依赖,关联互动,交往上日趋密切的过程。

5.区域分工:

指各区域为了获得资源配置的高收益,发挥区域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区际贸易而实现专业化利益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方式

6.指向性聚集型:

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内在指向性的吻合,导致众多同指向性的企业在某一区域的聚集

7.范围经济:

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有在的状况就被成为范围经济

9国家创新系统只有利于促进一个国家研究开发、引进、运用、扩散各种新技术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机构所组成的网络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具体的国家制度

10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产业结构优化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二.简答题:

1经济区域的特点:

1、区域经济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2、…是不能无限划分的…3区域经济不是固定不变的4是开放的,界限是模糊的

2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特点:

1、规划的区域性2规划的战略性3系统性4科学性5权威性

3产业聚集的类型:

1、指向性聚集型2、联系效应聚集性3、聚集经济聚集向

4.产业布局的驱动机制是导致产业布局的内部原因,主要包括:

(一)目标驱动机制

(二)利益驱动机制(三)宏观调控机制(四)市场调控机制

5是不是把经济增长理论移植到特定的地域之间就形成区域经济理论?

为什么?

6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策

1)努力开发国内市场,占领国际市场,实施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大国战略。

2)努力培育大型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

3)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创新基地建设,完善市场环境和产权保护,鼓励技术创新。

4)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调整专业设置结构,加快职业教育发展,鼓励企业和教育结合,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创造条件吸引国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7.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与很多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相比,人力资源的可再生性和人类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决定了只要合理开发利用,可以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投资正取代传统物质资本投资成为推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