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10篇.docx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10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10篇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精选10篇)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精选10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于丹《庄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里面写道:
“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别人。
”为此,她还专门列举了《庄子——人世间》中的一个关于树的例子:
一个姓石的木匠到齐国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栎树。
这棵栎树被这个地方的人奉为社神来祭祀。
这树有多大啊?
庄子的形容很夸张。
他说,这棵树的树阴可以遮蔽几千头牛在这树底下乘凉,量一量树干可以到达百尺粗,跟山一样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干。
这棵大树吸引了好多人来欣赏,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离开了。
他的徒弟问师傅:
“这么好的木材为什么看都不看呢?
”
石木匠说:
“这种树木是没有用的散木,木质不好。
用它做船,那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这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器物,这个器物很快就会折断;用它做门,这门就会流污浆;用它做柱子,会被虫蛀。
所以,这是‘不材之木’,做什么都不行。
”
晚上,石木匠梦见这棵栎树来跟他说话。
栎树说: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你说我是一棵没用的树,如果我有用的话,不就早给你们砍掉了吗?
我还能活到今天这样子吗?
那棵散木说,你看那些果树和瓜果,那是大家所认为的有用之材,每年硕果累累,大家对它赞不绝口,结果是大枝条全被折断了,小枝条都被拉下来,那上面结的果实,年年一熟,人们就来剥夺它。
因为它们有用,所以伤害了自己,早早就死了。
我就是没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
庄子的故事讲得似乎有些超现实,但也提醒我们不必去羡慕那些被世俗人所赞不绝口的人;因为他们的所谓有用背后,不知对自己做出了多少伤害?
付出了多少的代价啊!
《庄子-——逍遥游》有一个最著名的故事:
北海有一种鱼,叫做鲲。
鲲十分宏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它能化成一种叫鹏的鸟,也有几千里。
当它振翅而飞的时候,翅膀像遮蔽天日的云彩。
鹏会在海运来临的时候飞往南海。
南海,也就是天池。
当它飞往南海的时候,会击起三千里高的浪花,乘着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而且这一飞就是六个月。
然而,蝉和斑鸠却嘲笑说:
“我们快速飞起,冲上榆树和檀树,但有时达不到目的地,就掉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飞到九万里那么高呢?
”麻雀也嘲笑说:
“它终究想要飞到哪儿去呢?
我使劲的往上飞,也不过飞几十丈那么高就得回来,在蓬蒿之间翱翔,已经是飞翔的最高境界了。
它终究要飞到哪儿去呢?
”
在这个故事中,人们往往会羡慕大鹏鸟的视野宽阔,气魄宏大,会嘲讽蝉、斑鸠和麻雀在大鹏面前如小丑般的无知、可笑,它们鼠目寸光,即使尽力气地翻飞腾跃,也不过蓬蒿之间,数丈而已,它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嘲笑翱翔于天际的大鹏鸟呢!
难怪连庄子也说“这几个小虫子又知道什么!
”大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的感觉。
然而,这只不过是从很世俗的、狭隘的角度得出的结论。
而事实却并不如此!
我们知道,宇宙(或道)是无限的,到底无限到何种程度呢?
有一部电影描述得很好:
在地球上,外星人与人类寻找一个决定双方命运的宇宙,经过双方的生死比赛,这个宇宙最终被人类寻获并夺得,你知道这个宇宙在哪里吗?
它在一只黑猫的脖子上挂着,只有玻璃弹珠那么大,但当你从外向里望时,里面却是繁星密布,浩瀚无边,确实实确的是一个宇宙。
宇宙就只有那么大吗?
不是的!
电影到完毕时,镜头拉向远方,我们伟大的地球慢慢地缩小,变成蓝色的球,再缩小,在太阳系里变成一颗小星星发着微弱的光,再缩小,地球早已看不清了,太阳系在银河系里缩成一小片,再缩小,银河系已变成一小团雾,再缩小,银河系在我们的宇宙里已看不见了,最后我们的宇宙变成一颗小小的弹珠在地上滚动,掉到一个小坑里,与另外一颗弹珠撞在一起。
这时,一个外星人伸出一只长着柔软大手的瘦长胳膊,用手抓起两颗弹珠,放到一个布袋里,布袋里已有满满的一袋子呢!
这个故事可能是我们当下对宇宙最好的诠释了。
宇宙的无限是可想而知的了,那么大鹏鸟无论飞得有多高、多远和多长时间,这一切又有什么了不起呢?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里,你飞得出宇宙吗?
仍不过是在蓬蒿之间罢了。
大鹏鸟飞得很高、很远,它知道永远飞不到边,这不是很痛苦吗?
相反,麻雀、斑鸠和蝉倒是很幸福的,它们的幸福正在于它们的无知和自我满足!
现实生活中不也如此吗。
有一个朋友通过自己十来年的奋斗,已经拥有上千万的家产,家中的住房已从乡下的农房换成了小别墅,后来他觉得小别墅也不好看,又想买三十亩地造个小园林,现在他已在付诸实践了。
有人对他说,怎么这么不知满足呢?
等你有一小园林后,就有会想,似乎家中少了一座山,你就又会不满足了。
是啊!
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满足呢!
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不是很痛苦吗。
所以,做一只无知、无用和自我满足的小麻雀又有什么不好呢!
偶然的时机,从朋友的介绍中,初识了这本于丹庄子心得。
细细咀嚼,慢慢品读,在静静的夜晚轻轻的与心灵对话,感受到了生命宁静中的颤抖之姿,摇曳中的沉静风骨。
庄子与我并不陌生,或许应该说有些老庄思想以于不知不觉深入人心了。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从人对寓言的最直接的“觉”,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懂得用心生活,体会超越的“悟”。
我认为人生有许多“觉”的过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过程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现,寻找内心地慧眼游刃有余,所在之差就在于精神世界的悟!
故事是这样展开阐述的: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
内篇。
养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时到达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
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怎么到达对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断进步的:
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
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从有到无到游刃有余的过程吗?
先是规划人生,但未免有点像站在山底去规划登山的路径,显得路途遥远,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种“无”的精神,能够超越山的最高处,才能最终将“有”和“无”结合起来,到达“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脱一切而又能顺应一切,顺其自然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无限的最朴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我联想到了我们的职业岗位。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是这样,“觉”的事件和过程是随处可见的:
孩子们在学习中什么时候表现的最有兴趣,他们是这样看待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当他们高举着小手是在渴望着什么……而这时我们作为老师,作为引导者,囫囵吞枣,一笔带过的结果便是“丧失”了“悟”。
进而是丧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机,升华的“境界”。
如果,你注意到学生喜欢在游戏中学,那么你就会去有意的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气氛,更好的调动情绪的环节;如果你理解老师的一句肯定会在他们的脸上浇开一朵花,那么你的课堂将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你从他们高举的双手中读懂了交流的渴望,那么你的课堂就是充满互动,灵动的……其中这或许便是悟的瞬间,它是基于积极的思考,经历的不断累积而成的。
于丹庄子心得还着重描述了内心的力量,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认识自己是一个人生历程,需要你不断的倾听自己的心声,而不是让你随波浮沉,盲目仿效。
面对现代物质化愈来愈强的社会,它常让我们在潮流的浪尖,迷失双眼,终而脚步零乱的踏上浅薄,流行的航船。
失去品味、品质的本质,我们要摆脱外在的标准和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
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大家都知道扁鹊的名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成为中国名医的代称。
扁鹊去见魏王。
魏王说:
“我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你跟我说说,你们三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明啊?
”扁鹊老老实实地回话:
“我大哥医术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医术最差。
”魏王惊讶地问:
“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两人却默默无闻呢?
”扁鹊说:
“因为我大哥给人治病,总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
这个人得病但还没显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给消除了。
这个病人就像没得病一样,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给人除预先的病。
“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时,他用药就把病除了。
大家总认为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开展下去那会要命的大病啊!
”
扁鹊能够在自己名声大扬之时说出此番事实,而不以别人的看法去认识自己,实属不易。
它再一次的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去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受别人的观点和束缚。
教学是我们的生命线,汲取从一次次教学反思中认识自己的浅层表现,挖掘其内在的知识漏洞,用一双从懂得倾听到善于倾听的升华!
一次公开课的成功,往往会使我们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别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
其实细思中,我们只关注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却没扣响迎向朝阳的那扇大门:
及时地反思,挖掘内在成功的宝藏,善于倾听总结,运用到更多的实践教学中,这便是缺失了对现有位置的“悟”!
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摆正人生的方向。
用一颗平常心去适应生活带给我们不同的恩赐,使得其所才是个人价值所在。
“外化而不内化”这是获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门!
从认识自己的“觉”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这些有着厚重内心价值的不鸣不已的平常人。
每个人都能拥有辉煌和成功的人生,只要懂得去“觉”,从觉中“悟”!
尽管好久,就知道于丹教授要讲《庄子》,而且我也竭力去了解阅读庄子其人及其书,但听到于丹教授的讲座,我还是不甚明了,和当初听她的《论语》讲座,领悟的程度差得太远了。
所以我很不甘心,因为,毕竟这是一次跟着老师学习的好时机,如果糊里糊涂的过去,以后恐怕更难加深学习了。
为此,我在网上找到有关《庄子》的系列讲座,打算学着初和平的做法,对着视频打出文字,逐字逐句地学习体会于丹教授的讲座,以期悟到庄子的思想、精神本要。
但这样做简直太难了,视频和输入文字的版面来回替换,速度之慢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
先生说,过几天买本书不就行了吗,干嘛这么费力?
虽然有些吃力,但我还是坚持把“庄子其人”这集讲座做完了,大约累计六个多小时吧。
透过于丹教授潇潇洒洒的语言,我感觉我对庄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去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完全可以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
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断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
于丹教授认为,在现代的生活中庄子的寓言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
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到达这种大境界?
有怎样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呢?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呢,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
《逍遥游》其实无限的拓展了我们的想像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世间的小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
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所以大与小呢,它决不单纯是一种文学化描写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在生活里边很多实用的规那么,也就是说人的这一生,有生之年小大之境应用起来完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那么大家都知道,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所以呢惠子和庄子之间存在很多对话。
《庄子》中写到说,惠子啊,有一天去问他,说你看魏王给了我一棵葫芦籽儿,我在家呢就种了这么一架葫芦。
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来,有五石之大。
这么大一葫芦看起来很丰硕饱满,最后我就发愁了,因为他太大了什么用都没有。
他说我把这大葫芦要是一劈两半,用它当瓢去盛水的话,那个葫芦皮太薄。
所以叫做其坚不能自举。
要是盛上水,往起一举它就碎了。
用它去盛米面粮食,盛什么东西都不行,因为皮薄而体积太大。
所以想来想去说,葫芦这个东西种了干什么用的,不就是为了最后当容器,劈开当瓢来装点东西吗?
什么都装不了了,所以惠子说:
“这葫芦虽然大,却大得无用,我就把它打破算了”。
庄子呢想了想就开始给他讲故事。
庄子先不说这个葫芦干什么,说我告诉你啊,宋国有这么一户人家。
他们家还真是有稀世的瑰宝,就是家里有个秘方。
这个秘方呢能够在寒冷的冬天让人手脚沾了水以后不皴。
他们家有不皴手的药啊,所以就世世代代一漂洗为生。
有一天,有一个过路的人偶尔听说他们家有这个秘方就来了。
跟他商量,我以百金来购这个秘方。
全家人一听,晚上就开了个会。
说咱们家这个秘方,虽然由来已久。
但是全家人这样漂洗为生。
咱们也没见过百金呢。
人家花这么多钱,不就买个方子嘛,干嘛不给他呀,咱卖了吧。
所以呢拿了百金以后太知足了,觉得这省去多少辛劳啊。
这个过路的人呢,拿了这个秘方就走,他是去干什么呢?
当时战国时候,各个地方都在诸侯混战之中,为了争地而战。
那么在东南部就是吴越之争。
吴越之地,我们知道是靠近水乡。
这个人从宋国拿了秘方直奔吴国去跟吴王讲。
如果你要是选在寒冬腊月真正向越人发起水战,那么你有此秘方,军士可以手脚不冻。
手不生疮可以拿着兵刃。
而越人没有这个秘方,你可以去试一试这个效果。
吴王就听了他的建议,拿着小小一个秘方开始向越人发起了水战。
这一战吴国大胜。
所以这个提供秘方的人呢。
裂地封侯,马上身价非同一般。
你想想,这个方子给不同的人用,它可以带来不同的人生效果。
如果你有大眼界呢?
你会看到同样这样的一个秘方,但它会增值,它可能会决定一国的命运。
从而它会带来提供秘方这个人自身的改变。
那么庄子告诉他说,大葫芦也是一样,你怎么就认为它非要刨开当瓢使呢?
如果它是一个完整的大葫芦,你为什么不用个网子把它系起来绑在腰间,用它当做游泳圈呢?
所以你可以去浮游于江海啊!
带着一个大葫芦自由自在地去漂泊。
难道一个东西必须要被加工成某种规定建制的产品,它才一定做有用吗?
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
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人们常用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
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的价值。
于丹教授认为,眼界的上下境界的大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即使在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作为家长我们经常会跟孩子说,你趴在窗台上看了一下午蝴蝶你做的是没用的事。
这一下午如果你练钢琴是有用的。
我们可能跟孩子说,你这一下午就在那儿和泥巴,搭城堡,这是没用的。
如果这一下午,你练打字他是有用的。
其实我曾经见过一个科学试验。
就是把一个会跳的小虫子放在瓶子里。
它明明可以跳很高,把盖子盖上以后让它跳。
它一跳,啪!
碰到了顶掉了下来。
啪!
再一跳碰到顶掉下来了。
看它反复跳跃,等到它越跳越低的时候。
你把盖子再拧开,你看这小虫还在跳。
但它永远不会跳出这个瓶子了。
因为它认为,头顶上那个盖子将是不可逾越的。
你什么时候翻开了这个盖子,它已经不知道还有可以超越的可能了。
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一种可悲的现象,就是父母用自己全部的爱为孩子界定了太多有用的盖子。
让孩子们认为,作为一个葫芦它以后只能成为瓢而不可能成为一个宏大的游泳圈带着人浮游于江海;作为一块土壤这上面是可以种菜的也许可以种粮食,但是没有人去深入地追问土壤下面可能埋藏的矿藏。
这一切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以一种常规的思维束缚了自己的心智,而有我们的生活态度决定了我们可怜的局限。
这种局限本来是可以打破的。
打破这种局限我们才有可能去憧憬真正的逍遥游。
真正的逍遥,其实是无羁无绊的。
暑假期间,我仔细品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有太多太多的感受。
于丹超越圣人与凡人的时空界限,解读当下社会和生活,让我坦然微笑、掩卷沉思……
联系现实生活,就想谈一点:
做人,一定要做坦坦荡荡的君子,不要做心胸狭窄的小人。
因为君子讲道义,小人讲势利;君子爱讲正理,小人总说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阳奉阴违;君子追求和谐,小人存心捣乱;君子严责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总在明处,小人常在暗处;君子不记人过,小人与人交恶;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帮结派;君子顾全大局,小人只顾已私;君子顾及脸面,小人不计影响;君子老实做事,小人弄虚做假;君子襟怀坦荡,小人鼠肚鸡肠;君子适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君子温和如三春暖风,小人阴险如冬日严霜。
宽容别人是君子之为。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
“人类要开拓安康之坦途,首先要学会宽容。
”宽厚待人,容纳非议,乃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之道。
“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
”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
心胸狭窄、陷害别人是小人之为。
他们不能承受身边存在比自己强的人,有时候是因为比自己强的人会妨害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狭窄的心胸使他们不能吃一点点亏,会想方设法消灭对手。
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就像是一株小草,微风拂过,也能让他们前俯后仰,方寸大乱。
对别人一些无心的举动,一些随意的言谈,都很敏感,在心里形成挥之不去的阴影。
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对别人的报复是与别人的能力无关的,只是因为别人不经意伤害了他们,他们却无法释怀。
他们只想着怎样让别人也受到更大的伤害,只有别人受到的伤害远胜于自己,他们才能感到一丝快感。
和心胸狭窄的人在一起,会有一种防不胜防的感觉,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得罪到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对你进展报复。
太可怕了!
于丹告诉我们,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我们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汗水,收获自己的成功,这份成功才会有意义。
当然,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
所以,看问题要多角度,学会换位思考。
慢慢就会理解别人的处境,不会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
改变生活态度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有决心,就要与身边乐观开朗的人多交流,慢慢体会。
另外,要了解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面,选择积极的心态就会变得心胸开阔。
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失自己。
道家提倡,活在当下。
也就是说,尽可能地做好现在的事情,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
让我们珍惜眼前的一切,从每一天中总结人生的意义,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能力;在人生之旅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培养宽容这种良好的品质。
常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自己就一定会幸福、快乐。
做人,一定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
在一个偶然的时机拜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这本书对于充满诱惑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清醒认知自己的内心世界,超越追名逐利之心,用安康的人生态度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超越的大境界不等于无为。
《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
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常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利所扰,在工作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外表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了珍贵的生命。
我觉得对于一名共产党员所要取的精华就是在于不断反省内心,摒弃私念,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要有积极进取为人民谋利益这样的大境界,这样就不会为名所困,为利所累。
做人要坚持无私秉性不随波逐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符合自然,超越利禄功名和自我。
现实的环境纷纷扰扰,需要超越外在的环境,始终保持一颗无私的心,在工作中,坚持原那么,情系群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无原那么的强权而动摇。
做事要努力奋斗真抓实干。
无论在何种岗位上,在坚持自己内心无私秉性的根底上,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使其发挥到最正确状态,这就是我认为的超越境界。
这需要我们首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宗旨。
其次增强践行宗旨的使命感和提高自己的效劳能力,能力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身驾驭各项工作的水平。
要增强责任意识,每一项工作都要有为民意识,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形象,责任出力量,责任出智慧,有了责任心,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此外还要有克难攻坚的气魄,想方设法发挥自身的潜能和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
学习《庄子心得》,重在提高思想认识,要志存高远,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才可以无怨无悔。
阅读《于丹〈庄子〉心得》感触颇多。
于丹以她靓丽的知性形象,独特的女性视角,非凡的口才,广博的学问和家喻户晓的知名度,征服了中国的老百姓。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有人出来质疑、反驳于丹。
于丹坦坦荡荡地说:
不是成功学,我不主张用急功近利的角度接近经典。
儒也罢,道也罢,不能拿有用没用来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庄子说“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即大家都说你好,你也不要急躁;大家都说你不好,你也不要沮丧,要理性的对待。
”确实,于丹是深谙《庄子》之道。
我以为,《于丹〈庄子〉心得》与《于丹〈论语〉心得》是姐妹篇,一起购置比较阅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论语》和《庄子》,一个是儒家理念,另一个是道家之说。
前者是语录体,篇幅短小比较容易理解,后者是散文,结屈聱牙天马行空难读,但在于丹清晰顿挫的解读中,我们有些明白庄子的与众不同: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在虚静中挥洒着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
聪明的于丹以自己19岁时登泰山,来形象诠释儒与道的不同: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迎着山巅长风,感受“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
这是儒家的践行之道,千里之行,积于跬步,直至天下担当。
而道家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泰山的后山,生机盎然,充满了灵动的深情,心中返响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句话。
顿悟少有碑铭的后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对我生命的另一种成全,阳光中折射出庄子的微笑。
在这里,于丹用诗一般的语言,画卷般的场景,鲜明勾勒出儒家与道家各有千秋的特色。
在人生道路上,孔子和庄子缺一不可。
为什么呢?
孔子的“有所为”,“舍我其谁”,是鼓励我们走向成功,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人生不是绝对成功,人生往往有众多失意失败的定数。
而庄子,就是那个在你失败后抚慰你,帮你找到自己的智者。
如果说孔子是在你的青年时代引领你走到人生的入口,那么庄子那么是冷眼而热心地在人生的末路等着你。
所以,有孔子,我们不于人世;有庄子,我们不沉溺于人生必有的失败。
有孔子而没有庄子,人生太沉重,有庄子而没有孔子,人生太虚浮。
对此,于丹有精辟的见解:
“孔子在答复他学生关于死亡问题时,答复了六个字:
‘生,焉知死?
’人活还没有活明白呢,干嘛去想死亡的事呢?
在这一点上儒道相通。
孔子给我们提醒的都是一种温暖的情怀和朴素的价值,就是‘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
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
“庄子跟他的学生说,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这广阔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我陪葬的珠宝,天下万物都是送我的礼物。
这是多么奢侈的葬礼啊!
这是多么宏大的气魄啊!
”
“儒家所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的信念;而道家看重的,永远是更高旷的苍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后的超越。
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但道家思想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超越……看过《庄子》中的很多故事,会通达他的一套生命哲学……让现实中种种的窘困只在当下,可以看破,而在永恒生命的引领上,有这样一番逍遥游的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远去追寻。
”
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你大致明白孔子与庄子、儒家与道家的差异了罢?
二者不仅有认知上的不同,说理方式也各异,即《庄子》中有大量的寓言故事,而且也诠释了何为“逍遥游”。
就是寻找一个让自己心灵放松的精神空间。
于丹坦诚地说:
我初看庄子十多岁,看了20多年了。
论语也罢,庄子也罢,都要通过一生来慢慢感悟。
人的悟性有大有小,用一生来读庄子,你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获得不同的人生感悟。
是啊,在我们人生最美好的阶段,聆听、阅读于丹对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