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教育科学十五规划MarlowMercer.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47362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教育科学十五规划MarlowMercer.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重庆教育科学十五规划MarlowMercer.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重庆教育科学十五规划MarlowMercer.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重庆教育科学十五规划MarlowMercer.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重庆教育科学十五规划MarlowMercer.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教育科学十五规划MarlowMercer.docx

《重庆教育科学十五规划MarlowMercer.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教育科学十五规划MarlowMercer.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教育科学十五规划MarlowMercer.docx

重庆教育科学十五规划MarlowMercer

课题批准文号:

南教办[2007]97号

2007年南岸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承担单位:

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小学校

课题负责人:

徐勇

课题主研人员:

徐勇陈瑜虹周玲

易先燕刘亚琴王维平潘源静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共中央于2006年9月14日颁发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认真贯彻落实。

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办好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但是,放眼学校,学生传统文化修养堪忧。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带,学生大多数来自农转非家庭,有的孩子来自边远的山区。

从学生的品行表现来看,不少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品行,同学之间不懂得温和谦让,缺乏谦恭友爱,占有欲较强,甚至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因此,引导学生善于体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以避免做出有损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的事情应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点,让学生们真正意义上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恭宽”“礼让”的意义。

 从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来看,许多孩子很喜欢看漫画,对《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耳熟能详,但对中国的四大名著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一些学生现在对港台明星的名字或者歌词可以倒背如流,而对唐宋诗词却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将前几册课本中所学的诗词都忘得一干二净。

还有那糟糕的书写,不少学生写字时姿势不正确,笔画倒置,字迹潦草。

作为教师,常为学生们写得歪歪扭扭、看不清、辩不明的字痛心不已,但又感到无能为力。

 从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继承来看,许多孩子狂热于西方的圣诞节,但却对我们的春节来历与习俗知之甚少,更别说亲眼观看划龙船比赛,亲手包一包有棱角的粽子,捶一捶糯而软的糍粑。

问一问孩子,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能回答上来的孩子屈指可数。

我们无奈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我校孩子心中已经越来越淡漠了,如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校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理论基础及依据

一个民族要尊重并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要深入了解它、真心接受它、决心弘扬它。

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具有抵御外来强势文化殖民的依托,才有保持惯性继续繁衍的依据。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盲目西化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放弃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盲目地追求证书、学历、文凭、专业、成绩。

然而从小学开始至大学毕业,我们的学校和老师用了整整十六年的时间来教学生学习母语,却不能让他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更不要说达到培育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常此以往,我们培养的必将是工具化的、物化的、没有思想、没有信仰、无所畏惧,但又冷漠无情、心灵脆弱的下一代。

“就年青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泉州师院教育学院的陈老师如是说。

而一位女博士后在反观自己的成长之路时体会到一种切肤之痛:

读了近20年书,心中常有很空很虚的感觉,尤其在想进一步深造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她认为缺乏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使自己“心量不宽,涵养不深”,在文凭被拿掉之后自身的东西几乎所剩无几。

(三)国内对这一课题相关研究的述评

国内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如云南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尹绍亭编著的《中国民族文化专题研究丛书》,以专题的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讨中国各民族的民族生态,生产生活、社会结构,婚姻家庭,礼仪节庆、信仰禁忌、语言文字、科技文艺等方面的传统文化与变迁。

在学校教育方面,虽然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事例较多,但许多的研究都只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相联系,尤其是语文课。

在XX上,我们对课题中的关键字“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进行搜索,找到相关结果约4840000个。

细细浏览可发现,在众多的研究中“诵读”与“经典”这两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仅网页前十页显示的相关课题研究就有10来项。

从这简单的搜索可知,国内关于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正日趋如火如荼,对搜索到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整理可知:

1.在开展传统文化研究的效果上,一致认为能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2.在诵读内容上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3.在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上均讲求氛围的营造,同时也提出要在日积月累中渗透浸润。

上述研究对于“经典诵读”的研究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硕果累累,但是,他们同时也把对中华的传统文化研究狭义化了,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局限在了经典诗文、书籍上,而忽略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忽略了学校各方面工作中的传统文化,诸如校园环境、德育领域、学科教学领域等都可以渗透的传统文化。

因而,我们课题组提出了“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策略研究”。

(四)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传统文化是什么?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其主要特点:

追求和谐,崇尚和美。

见利思义,推己及人。

兼容并蓄,有容乃大。

在本课题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范围相对较窄,我们选择适宜小学生接受的内容,按照“知情意行”的步骤,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蒙学教材,受到“孝悌、仁爱、为学、勤勉、恭宽、礼让、诚信、知耻、贵和、交友、廉俭、忠义”等修身养性的教育,走近传统节日及风俗,民间工艺,民族艺术等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2.传统文化修养是什么?

“修养”指人的修为和涵养,与人的性格、心理、道德、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

而“传统文化修养”则是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丰厚同时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系统地修身养性,最终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

我们期望,通过每周的“国学诵读”,每周的“书法练兵”,每周的校本课程学习,让孩子们愿读、爱读、乐记,会用其中的经典篇目、语句;通过校本教材中的“孝悌、仁爱、为学、勤勉、恭宽、礼让、诚信、知耻、贵和、交友、廉俭、忠义”等修身养性的教育,能唤起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逐渐克服独生子女身上所具有的自私、自大、冷漠、懒惰等缺点;通过绘脸谱、学版画、滚铁环、包饺子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技艺。

总之,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推进,能激发我校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促使学生自觉积累传统文化知识、自觉地将校本教材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教育转变为道德实践,自觉担当起传承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二、课题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

1.调查分析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现状问题。

2.探索出适合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内容,并开发成校本教材。

3.探索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小学生在传统文化修养上,其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传统的道德修养、传统的民俗传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研究适合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具体内容,并精选适合小学生修养的经典内容,开发成校本课程。

3.从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探索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有效策略。

(三)研究对象

黄桷垭小学校2013级——2010级学生

(四)研究方法

立足于策略,进行行动研究,以经验总结法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

(五)研究周期

课题研究起止日期:

2007年12月——2010年12月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及措施

(一)问卷调查及分析工作

为了了解课题研究的起点,在申报课题前,我们课题组对学科任课教师和部分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让我们心情异常沉重。

我校是区级示范小学,但问卷显示,学校中的许多学生都不知道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篇目,许多教师连对自己熟知的一两部经典都无法简单阐释其要旨。

语文教师中没有人知道《声韵启蒙》《笠翁对韵》《千家诗》《幼学琼林》等也是教孩子诵读的好教材。

许多数学老师不知道能体现我国古代数学思想方法的书籍。

学生和老师交上来的,是两份沉甸甸的问卷!

(二)立足行动研究梳理研究内容

问卷调查告诉我们,我校的师生缺乏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积累,不了解古代数学思想,不了解古代蒙学教材,经典古训知之甚少。

因而,我们把怎样让师生学习、积累传统文化的知识作为课题的研究内容之一。

通过参研教师的讨论交流,我们发现由于家庭的文化原因,我校学生欠缺文明修养,欠缺宽以待人的容人度量,欠缺勤奋学习的热情。

而这些——礼让、恭宽、仁爱、勤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因而,我们把对小学生进行哪些传统美德的教育作为课题研究内容之一,期望归纳出适合现代小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内容,让中华美德得以传承。

从我们平时对学生的观察来看,他们对西方的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的了解比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多;对流行歌曲、当代歌星的追捧,已让他们把在音乐课中学的民谣抛诸脑后;传统的体育竞赛,如铁环、滑板车、沙包等已不再是学生的最爱,甚至可以说早已过时……怎样把学生的视角引向生活,去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与趣味?

这也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

(三)研究在过程中落实修养在落实中提高

1.教师的培训是课题研究深入开展的先决条件

对课题组教师,乃至全校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培训和积累是极为紧要的事。

在对教师的培训上,我校主要有以下做法:

(1)专家引领

为提高课题组老师对课题的认识,找准课题研究的方向,我校每学期定期聘请进修校的谭伟老师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同时不定期地邀请科研专家到校指导:

2008年9月5日的课题研讨会;2008年9月19日的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2009年11月,由我校承办的“南岸区‘名师讲坛’国学教育与文化前途”在正联大厦举行……通过专家们的多次论证,通过聆听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教授的国学讲座,提升了课题组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提高小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我们任重而道远!

(2)同伴互助

怎样才能让老师们在课题中获得成长?

怎样才能把课题的研究任务落到实处?

三年来,我校课题组在“研讨”二字上狠下功夫:

每学期定研讨任务,每月定研讨主题,每两周定研讨心得发言人。

在这样常规化的研讨中,课题组的老师们共同成长。

(3)自我学习

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

学校除专门购置教师教育研究用书外,还为课题组成员定购了多种书报杂志,推荐优秀书目和文章,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提高。

寒暑假要求老师至少读一本传统文化书籍,并以“我读×××的感悟”为题写出心得,开学后组织交流;定期开展教师经典诗文诵读、赏析活动。

2.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对课题研究有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我校确定了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整体框架,选择了三大载体:

校园环境外显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传授经典文化,教育活动渗透文化传统。

怎样才能把课题研究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让校园在传统文化的氤氲中逐渐形成特色?

一是环境文化。

2008年9月,到我校任职不到一月的徐勇校长积极投身到本课题的探索研究中。

他组织课题的主研教师和参研教师,围绕“崇文”“崇德”“崇实”“崇美”“崇艺”五个主题,搜集资料,整体打造学校的楼层文化,其内容涉及文学艺术、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科技发明、家乡古迹、地方文化等多方面。

楼层文化的打造前后历时2个多月,花费10000多元。

随着校本教材《国学启蒙》的刊印成册,我校又以《国学启蒙》为蓝本,摘选书中浅显易懂,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图画,形成了以“国学启蒙·修身篇”和“国学启蒙·传统节日篇”为主题的独特的校园楼梯间文化。

十五幅宣传画,花费共约1万3千元左右。

二是班级文化。

学校将圣贤的智慧、经典的名著、璀璨的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只要适逢传统节日,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就会贴满教室后的黑板,这让我们在为孩子的才智竖起大拇指的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了传统的魅力。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校以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的主题元素,与整体构建山水园林学校相结合,正逐步形成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让学生被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所包围。

3.丰富多姿的德育活动将课题研究延伸到生活领域

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这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孜孜不倦地追求,除了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外,学校德育处还在朝读课与午会课的时间里专门开辟了“国学诵读”和“书法练兵”专栏。

每周一、周二,教师组织学生吟诵经典,并做到学生全员参与。

每周二的午会课,孩子们就会自觉地在习字本上进行写字练习,写下的都是自己喜欢的经典语句,不仅加强了记忆,更感受到汉字书写中蕴藏的美。

此外,学校以“让传统引领时尚,让经典铸就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引领学生牵手文化,感悟传统,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内容主要包括:

亲历传统节日,追寻文化之魂;签名庄重承诺,写好规范汉字;玩转传统游戏,体验民族情趣。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除夕等传统节日,学校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享受到了节日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

端午节时,学校给每个孩子发上两个粽子,淡淡的粽香引领孩子们品味端午的含义;九九重阳节,除了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过故人庄》等佳作外,还布置各班召开“尊老爱老”的主题班会;每年的清明节,学校德育处都会组织同学为周均时烈士扫墓……

汉字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学习汉字就是与古人对话,就是开发传统文化,就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因而写一手规范的汉字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在2009年3月的开学之初,我校组织了一次“写好规范汉字,传承书法文化”师生书法练兵签名仪式。

简短但却庄重的活动激起了全校师生写好汉字的热情,“写好规范汉字,传承书法文化”成为每个人的努力目标。

  玩转传统游戏,体验民族情趣,传统游戏也走进了校园。

“推铁环”“踢毽子”,这些我们曾经很熟悉,而如今又感觉很陌生的传统游戏,现在它们成为黄小孩子们的新宠。

传统游戏增强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文化的力量是神奇的,我们相信,我们对学生的用心教育,将会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在学生身上转化为真切的行动。

4.常态的学科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

(1)挖掘学科内可渗透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

依托校本资源,挖掘各类优秀、健康、向上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并整合成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的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呈现于课堂,多方位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精选课例1】

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学科结合课本中的古诗词,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的部分诗词,编排经典系列,让学生诵读最优秀的作品,在诵读、感悟、赏析中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然后利用朝读、午会开展诵读活动,定期评选“读书三士”(读书小学士、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博士),激发学生阅读、积累的持久兴趣,激发学生古诗词的热爱。

(2)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在学科中的育人价值

【精选课例2】

数学学科中,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时,教师相机引出圆周率,并告诉学生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人文学家祖冲之。

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

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

课后,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圆周率的诸如,如圆周率的历史、古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圆周率的计算历史、祖冲之的生平及故事等的有关知识。

当再次交流时,孩子们对祖冲之的敬佩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被激发。

5.开发校本课程是课题研究最骄傲的成果

首先,以教科室主任周玲为领头羊的课标组很快组成。

老师们认真学习借鉴《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内容,并对学校确定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再次做了筛选,根据学生年段特点确定教材内容。

在课题组老师的精心准备下,又经多次修改,终于形成了《<国学启蒙>校本课程标准【实验稿】》。

该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四部分,既体现了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又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对教材的实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国学启蒙>校本课程标准【实验稿】》定稿后,课题组开始了几个月的教材收集整理工作。

在多次研讨,几经易稿后,我们的首本校本教材终于成型。

这本教材分为了“蒙学篇”“修身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国学数典”四个部分,书中收录了《三字经》《弟子规》等五本蒙学教材的内容,提炼出“孝悌(tì)”“仁爱”“为学”“勤勉”等十二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介绍了中华传统节日的典故及风俗,展示了民间艺术和工艺的技艺精湛,最后在“国学数典”中将中华传统经典一一罗列。

学校还确定了每周一课时的校本课程教学时间。

课堂上,孩子们诵读古典诗文,讲述经典故事,在兴趣盎然中流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由此,我们对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的培养不仅有学科课堂的渗透,更有专题的教育。

而今,就校本教材《国学启蒙》的使用上已形成了一本优秀的《教案集》,三堂展示课:

在课题阶段研讨会中王维平老师和潘源静老师的展示,以及廖素娟老师在学区老师暑期培训中的展示;还有一堂参赛课:

王文霞老师的录像课《传统节日及风俗》被送到市里评比。

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成长,孩子们的传统文化在研究过程中日渐丰厚。

由此我校第一次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的有机结合,拓展了课程资源,完善了素质教育的模式。

四、研究成果

(一)找到了小学生在传统文化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经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小学生在传统文化修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积累

从调查问卷可知,学生对古代蒙学教材的了解仅限于最熟悉的《三字经》《弟子规》。

而在“写几句现行语文教材上没有的古代名人名言”一题上,许多孩子只写了1、2句,更别说句子意思了。

学习时的读与记,对于学生来说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过后,多半都忘记了。

2.缺乏良好的传统道德修养

由于我校的孩子多数来自农转非家庭和进城务工家庭,虽然家长在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意识到要培养孩子,但怎样培养却无从着手。

不少家长到处给孩子报补习班,每学期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语、数成绩。

从参研老师们的个案分析可知,学生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常为一点小事就与同学起争执,甚至大打出手。

每个班都有10%——15%的孩子懒惰成性,学习在他们心里只是老师、家长逼着完成的任务而已。

60%——70%的孩子挥金如土,常有大包小包的零食,稀奇古怪的玩具充斥着他们的书包……总之,中华民族诸如“恭宽、礼让、勤勉、廉俭”等传统美德就快在独生子女们的身上消失殆尽。

3.漠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首先是传统游戏在学生中间销声匿迹,滚铁环、丢沙包、下象棋、下围棋……它们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正逐渐远离我们的独生子女们。

其次对传统节日缺少热情,每年快到圣诞节时,总会见学生自发的买些圣诞老人、圣诞树之类的物品,但我们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却很少有孩子知道它们的传统习俗。

更别说我们的戏剧艺术,在流行歌曲泛滥的今天,孩子们只记得周杰伦、蔡依林,却很少有学生知道梅兰芳。

(二)初步归纳出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内容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为课题组已初步归纳出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的内容。

1.知识积累

诵读古代的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不仅增大学生的识字量,同时进行伦理道德渗透教育,初步了解韵语和对偶等各种传统文化知识。

2.道德修养

对修身养性的引导,如“孝悌、仁爱、为学、勤勉、恭宽、礼让、诚信、知耻、贵和、交友、廉俭、忠义”等传统的道德教育,通过学生的学习与实践,逐步实现自我超越而达到自我完善,最终把传统道德化为自身之习性.

3.民俗传承

带着学生走进生活,走近民族风俗,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节日习俗;欣赏陶瓷、剪纸、泥塑等民间工艺的精湛技艺;感受戏剧、国画等中独特的传统韵味……总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唤起学生传承民族风俗的自觉意识。

以上这三方面的内容指导校本课程的构思与开发,尤其是“孝悌、仁爱、为学、勤勉、恭宽、礼让、诚信、知耻、贵和、交友、廉俭、忠义”,这十二个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核心价值理念,更是将我校的办学理念——“爱心·责任”具体化。

具体列表如下:

小学生传统

文化修养

内涵

对办学理念的体现

孝悌

“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敬爱兄长。

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爱心

仁爱

“仁”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仁爱”是博大的,是推己及人,推己及天的一种博爱。

爱心

为学

“为”是做的意思,为学就是做学问,求学。

责任

勤勉

“勤勉”形容词,意思是努力不懈,勤劳不懈。

责任

恭宽

“恭”本义恭敬、谦逊有礼。

“宽”,不严厉,不苛求。

爱心

礼让

“礼让”就是守礼谦让,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爱心

诚信

“诚信”=诚实守信,今天所说的诚信含义是无欺、守诺、践约。

责任

知耻

“耻”形声字,是说人们的耻辱之感觉应该是从耳到心。

而为人处世,争的是一个“荣”字,怕的是一个“耻”字。

责任

贵和

所谓“以和为贵”,首先是自己内在要能平,心能平,才有和可言。

责任

交友

“交友”包括一方对另一方的信任,并把信任给予对方,允许对方与自己交往。

责任

廉俭

“廉俭”有两层意思:

(1)清廉节俭;

(2)指节省。

责任

忠义

“忠义”是建立在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基础上的。

“忠”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义”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责任

(三)探索出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策略

1.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潜移默化提高小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环境即教育”,秉承着这一育人理念,学校努力做好校园的静态文化建设。

让每一块墙壁说话,力争让校园的一墙一角,都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阵地。

在校园五个楼层的主题宣传画里,既有“诚”“孝”“谦”等关于品行修养的名言、典故,又有关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四大名著等的文学知识介绍;既有中国画、文房四宝、民族乐器的图文简介,又有二十四节气、四大发明的清晰呈现。

看似简单的十五幅图画,却引领着孩子们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我们伟大祖先的智慧,激发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每层楼的楼梯间里,我们精选了校本教材的内容形成了“国学启蒙·修身篇”和“国学启蒙·传统节日篇”两主题。

在“国学启蒙·修身篇”里,我们将《国学启蒙》书中的十二个核心价值再次提炼出来,并从书中摘录简短,但意思明确的古训,配以相应的图画。

而在“国学启蒙·传统节日篇”里,我们则概括的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9个传统节日的含义,重点用图画的形式展示每个节日的传统习俗,期望用最形象、最简单的方式让孩子们记住民族的节日习俗,并能积极的在生活中实践,使传统习俗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

“环境即教育”,秉承着这一育人理念,学校努力完善动态文化建设。

每周琅琅的经典诵读,每周认认真真的书法练兵,每学期的传统节日的黑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