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体验把脉中考现代文阅读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4665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题体验把脉中考现代文阅读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真题体验把脉中考现代文阅读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真题体验把脉中考现代文阅读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真题体验把脉中考现代文阅读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真题体验把脉中考现代文阅读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真题体验把脉中考现代文阅读二.docx

《真题体验把脉中考现代文阅读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题体验把脉中考现代文阅读二.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真题体验把脉中考现代文阅读二.docx

真题体验把脉中考现代文阅读二

真题体验·把脉中考

一、(2017·安徽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98

扁担的一生

范 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

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

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在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家当。

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

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

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

身为木匠的舅舅脱口而出——扁担。

对,扁担!

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

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

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和腰。

因此,还得将扁担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弯成弓形。

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很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

之后的许多年,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

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

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

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

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

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

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

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

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

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

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

我返城时,碰见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

大伯今年六十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

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

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

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固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应填(    )。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答案:

B A

2.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

(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_________________→渐弯的扁担→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通读④~⑥段,仿照题干示例,围绕扁担经历,补充内容。

答案:

笔直的扁担(或“不屈的扁担”) 落寞的扁担(或“无奈的扁担”“孤单的扁担”)

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把握内容,理解作者对扁担的情感,结合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分析对中心及人物情感的表达作用。

答案:

将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理解句子含意,结合中心,把握作者对大伯这一做法的情感和态度。

答案:

①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

②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

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梳理文章内容,结合⑤、⑧、⑪段,理解作者在扁担上寄寓的丰富含义。

答案:

①扁担是农具,担负着农人家庭生活的重担。

②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

③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与农人、村庄的命运相始终。

二、(2017·绍兴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99

吃莲花的

老 舍

今年我种了两盆白莲。

盆是由北平搜寻来的,里外包着绿苔,至少有五六十岁。

泥是由黄河拉来的。

水用趵突泉的。

只是藕差点事,吃剩下来的菜藕。

好盆好泥好水敢情有妙用,菜藕也不好意思了,长吧,开花吧,不然太对不起人!

居然,拔了梗,放了叶,而且开了花。

一盆里七八朵,白的!

只有两朵,瓣尖上有点红,我细细地用檀香粉给涂了涂,于是全白。

作诗吧,除了作诗还有什么办法?

专说“亭亭玉立”这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

这且不提。

好几天了,天天门口卖菜的带着几把儿白莲。

最初,我心里很难过。

好好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真!

继而一想,若有所悟。

啊,济南名士多,不能自己“种”莲,还不“买”些用古瓶清水养起来,放在书斋?

是的,一定是这样。

这且不提。

友人约游大明湖,“去买点莲花来!

”他说。

“何必去买,我的两盆还不可观?

”我有点不痛快,心里说:

“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

真!

”况且,天这么热,游湖更受罪,不如在家里,煮点毛豆角,喝点莲花白,作两首诗,以自种白莲为题,岂不雅妙?

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

我心里不用提多么痛快了;友人也很雅哟!

除了作新诗向来不肯用这“哟”,可是此刻非用不可了!

我忙着吩咐家中煮毛豆角,看看能买到鲜核桃不。

然后到书房去找我的诗稿。

友人静立花前,欣赏着哟!

这且不提。

及至我从书房回来一看,盆中的花全在友人手里握着呢,只剩下两朵快要开败的还在原地未动。

我似乎忽然中了暑,天旋地转,说不出话。

友人可是很高兴。

他说:

“这几朵也对付了,不必到湖中买去了。

其实门口卖菜的也有,不过没有湖上的新鲜便宜。

你这些不很嫩了,还能对付。

”他一边说着,一边奔了厨房。

“老田,”他叫着我的总管事兼厨子,“把这用好香油炸炸。

外边的老瓣不要,炸里边那嫩的。

”老田是我由北平请来的,和我一样不懂济南的典故,他以为香油炸莲瓣是什么偏方呢。

“这治什么病,烫伤?

”他问。

友人笑了。

“治烫伤?

吃!

美极了!

没看见菜挑子上一把一把儿的卖吗?

这且不提。

还提什么呢,诗稿全烧了,所以不能附录在这里。

(载一九三三年八月十六日《论语》第二十三期)

1.“我”对“吃莲花的”持怎样的态度?

请综合文意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情感态度。

根据文中相关语句可以判定:

“我”看到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就觉得难过,看到友人摘了“我”的莲花准备吃很痛心,借老田之口问是否是偏方,这些均表现了“我”对“吃莲花的”是不赞同,甚至是极为反对的。

答案:

“我”对“吃莲花的”是不理解的(不赞同的、否定的等)。

文中写到,“我”看到好好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就觉得很难过;看到友人摘了“我”的莲花感到天旋地转,最后甚至因莲花被毁痛心到把诗稿全烧了;文章还借老田之口问是否是偏方,侧面表现“我”的不理解。

可见“我”对吃莲花的事、人及所呈现出来的生活态度都不理解(持否定态度等)。

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专说“亭亭玉立”这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

(结合加点词品析这个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

真!

(“真”蕴含了“我”怎样的情感?

结合语境品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

(1)题要简要解释加点词的意思,从“我”为莲花写的诗多、对莲花的感情深等方面分析作答。

(2)题要结合语境,体会“我”内心的不痛快、对自种“白莲”的欣赏。

答案:

(1)“专说”表示“亭亭玉立”只是其中一个例词,“七十五”表示次数之多,可见“我”为莲花写了很多诗,表现了“我”对莲花的喜爱之深。

(2)“真”字表达了“我”对友人没有看上自种白莲而想买湖里莲花的不痛快,也暗含了“我”对自种白莲的欣赏。

3.“这且不提”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语句作用。

整体把握文章,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

“这且不提”一句反复出现,一是使内容结构与情感脉络更清晰;二是为了强调“我”对莲花被扼杀的遗憾和痛心之情。

4.“我”对友人的言行有多次误读。

试以其中一次为例,简要写出友人的本意和“我”的理解,并探究造成误读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例子分析:

示例一:

友人提出“去买点莲花来”时,本意是要买来吃;“我”误以为友人要买莲花欣赏。

示例二:

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时,意思是这两盆花也能对付着吃了;“我”误以为友人赞同那两盆花也还可观。

示例三:

友人“静立花前”时,是在观察那两盆花哪些可以用来吃;“我”误以为友人也很雅,正在欣赏那两盆莲花的美丽。

误读原因:

第一层级:

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喜爱莲花的角度不同。

示例:

两人喜爱莲花的角度不同。

“我”喜爱的是莲花的外形;而友人喜爱的是莲花做成食物的味道。

第二层级:

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看待莲花的态度不同。

示例:

两人看待莲花的态度不同。

“我”把莲花当作欣赏的对象,喜爱莲花的形态美,追求的是精神文化;友人把莲花当作一种食材,喜爱莲花的美味,追求的是物质之享。

第三层级:

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在看待莲花上呈现的思想追求不同。

示例:

两人的思想追求不同。

“我”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莲花,对莲花、对生活主要从精神的角度看待(对莲花、对生活有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观照),关注的是它们的审美性;友人以分析的眼光看待莲花,对莲花、对生活主要以物质的态度看待,关注的是它们的实用性。

三、(2017·包头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300

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单位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有玉兰、海棠、碧桃、榆叶梅……每当春天到来,花开之时,树下、花边总少不了赏花者。

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

想来,春天里那些盛大的花事,无疑是最美四月天里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不过,于我而言,眼前的此般花景再美,却不及记忆里的“那一朵”亲切。

因为,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说起来,这种花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它们广泛地种植于祖国大地上,每到春天,花开之处,仿佛一片金黄色的海洋。

那满世界的金黄,浓得化不开的金黄,让人震撼,难以忘记。

天南海北的人们,不远千里赶赴一处处花海,只为陶醉于那一望无际的灿烂的金黄。

这种花,就是油菜花。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

因为在我心中,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

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盛产油菜花,它承载着我对于家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油菜花朴实平凡的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

即便你从未亲眼见过生命力旺盛的油菜花,从未置身过油菜花海中,光从那些图片里,你也可以发现,油菜花的遍野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处庭院、一所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阡陌交错的田埂之上,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这不正是我们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不正是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吗?

如果说有些花天生只可欣赏的话,那么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是故乡的生产与生活,农事与家事。

而油菜花又像极了故乡的那些人。

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泼辣、热烈,长成了一片明媚与灿烂。

故乡的那片油菜花,总会让我想到,从这里走出的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里那个活泼直率的小英子,还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柳堡的故事”里那淳朴可爱的二妹子。

这些故乡的他(她)们身上,有着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美,乡土中国的美。

可惜的是,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太熟悉、太常见,以至于熟视无睹,往往只有在身处异乡之后,再回望他(她)们时,才会越发感觉到这种美好。

如果每一种花都有“花语”,我想,油菜花的花语就是——故乡。

(作者:

舒翼本文有改动)

1.本文的题目很具艺术性,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题目中的“它”指什么,从题目本身看不出,因此有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2.本文主要写油菜花,作者为什么还写了一些其他的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明确文章主要描写对象,分析写其他花对描写油菜花的铺垫、衬托作用。

答案:

文章开篇先写其他花是为下文写油菜花做铺垫,从而引出作者对油菜花的赞美;之后又写其他花只有观赏价值衬托出油菜花还与人们的生产和农事活动密切相关。

3.作者为什么说“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文章四、五段筛选提炼关键信息,归纳概括。

答案:

(1)作者家乡的油菜花承载着他对家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

(2)油菜花朴实平凡的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贴切。

(3)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正是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

(4)油菜花沾满生活的烟火气,和故乡的生产与生活,农事与家事相关联。

4.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本文层层递进的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写眼前供观赏的各种花,引出记忆中故乡的油菜花;再由油菜花引出对故乡生活的描述;最后由故乡引出对有油菜花一样品质的故乡人的赞美,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备选考题】

一、(2017·南充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漓江情韵

从维熙

雨霏霏,雾茫茫。

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

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

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

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

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

“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

还没容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

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

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

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

“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

”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

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

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

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

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

妙!

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

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

“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

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子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

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

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

“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

你想去哪儿看景?

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

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

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

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

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

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

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

”我问。

“不是。

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

”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

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

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

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

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

“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1.文章题为《漓江情韵》,文中写了哪些“情韵”?

请分条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通读全文,紧扣“情韵”,理清层次,总结层意即可,可以从“我”对漓江美景的喜爱,文中摇船人的行为、“我”对他的评价等方面回答。

答案:

①“我”对漓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②“我”对摇船人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敬佩之情。

③摇船人买下一条腿的鹦鹉并与之相依相伴、和谐共处的友爱之情。

④摆船夫妇收养先天残疾婴儿的养育之情。

⑤摇船人赡养两位老人的反哺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摇船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艺术手法。

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从人物的描写、悬念的设置、欲扬先抑、烘托等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

①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表现摇船人乐观阳刚、热爱生活。

②设置悬念。

由会背唐诗的鹦鹉引出对鹦鹉主人的好奇,由等待摇船人时的期盼到发现摇船人残疾时的失落,由摇船人的残疾引出摇船人的身世。

步步设悬,吸引读者。

③欲扬先抑(或铺垫)。

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摇船人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动、赞美。

④烘托(或对比、映衬)。

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3.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

为什么“我”想问却又张不开嘴?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