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及能力简答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4482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及能力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知识及能力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知识及能力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知识及能力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知识及能力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及能力简答题.docx

《教育知识及能力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及能力简答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知识及能力简答题.docx

教育知识及能力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要点

 

1、简述教科书编写的根本原那么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容的根底性与适用性;

〔3〕知识的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2、简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那么的要求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开展。

3、简述学生心理开展的根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4、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那么

〔1〕真诚;

〔2〕尊重与接纳;

〔3〕同理心。

5、简述学校教务活动的根本环节

教师进展教学工作的根本环节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应、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6、简述德育过程的根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7、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根本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适宜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应;

〔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7〕有效地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展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8、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构造

〔1〕教学认知能力;

〔2〕教学操作能力;

〔3〕教学监控能力。

9、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的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效劳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10、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锻炼法的根本要求有哪些?

〔1〕目的明确,方案周密,加强指导,坚持严格要求;

〔2〕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和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11、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

〔2〕复习方法要合理;

〔3〕复习次数要适宜;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12、简述福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13、简述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1〕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

〔2〕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

〔3〕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根底,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根本知识、根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14、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教学原那么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那么的要求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那么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展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贯彻次原那么的要求如下:

〔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结合教学容的特点进展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展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15、简述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整合性;

〔4〕功能性;

〔5〕社会性

 

16、简述品德的构造

〔1〕道德认知,是指对行为规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

〔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是道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17、简述课程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方案;

〔2〕课程标准;

〔3〕教材

18、教学过程有哪些根本规律可循?

〔1〕直接经历与间接经历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2〕掌握知识与开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开展性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19、简述激发和维持在学习动机的措施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适宜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训练归因。

20、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21、简述课程方案的含义和容

含义:

课程方案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容:

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方案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22、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说服教育法有哪些要求?

〔1〕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23、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1〕认知策略:

①复述策略;②精加工策略;③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

①方案策略;②监控策略;③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①时间管理策略;②环境管理策略;③努力管理策略;④学业求助策略。

24、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开展阶段论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开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有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开展危机。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和健全的人格。

八个阶段分别为:

〔1〕根本的信任感对根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3〕主动感对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起〕;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25、简述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开展特点

〔1〕中学生情绪非常丰富;

〔2〕中学生的情绪反映强烈,易动感情;

〔3〕情绪理解力增强,学会运用情绪表达规那么;

〔4〕能采用有效的情绪调节手段;

〔5〕中学生情绪的延续性较长,心境化;

〔6〕出现对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7〕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26、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开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7、简述必修课程及其特点

必修课程是根据人的开展和社会开展的需要制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必修课程的特点如下:

〔1〕必修课程对学生高效、扎实地掌握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最根本的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必修课程对培养学生系统的、合理的知识构造以及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2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

〔1〕运用先入为主的策略,事先预防课堂问题行为;

〔2〕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1〕控制策略;

〔2〕矫正策略。

29、简述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开展的促进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开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

促进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两方面,也有人把这种促进作用概括为加速人的开展、开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1〕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开展功能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即教育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开展以及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的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

①教育根据社会的规和要求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②教育通过引导和规个体的行为,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③教育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意向和角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

30、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

〔1〕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

〔3〕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是学科。

〔4〕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根底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

〔5〕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新的教学目标体系,必须要充分表达素质教育的思想。

〔6〕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两种。

〔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多样化;②综合化;③社会化。

〔8〕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由甄别走向开展;②由单一走向多元;③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9〕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要到达的效果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提高质量;②个性化的实现。

31、简述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的容和经历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2〕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历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尝长时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的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隐记忆。

32、简述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展的一般特征

〔1〕自我认识的主动性、全面性和概括性;

〔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丰富性和矛盾性;

〔3〕自我调控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薄弱性

33、简述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方式

〔1〕互访;

〔2〕书面联系;

〔3〕召开家长会;

〔4〕成立家长委员会;

〔5〕举办家长学校;

〔6〕举办学校开放日;

〔7〕班级网络;

〔8〕家教咨询。

34、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开展;

〔4〕高等教育的群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35、简述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藏;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历;

〔4〕原型启发;

〔5〕积极地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

36、简述影响人格开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37、简述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表达课程构造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8、班主任工作的容有哪些?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有效的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3〕协调校外各种教育力量;

〔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5〕组织课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6〕建立学生档案;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方案与总结;

〔9〕个别教育工作;

〔10〕班会活动的组织;

〔11〕偶发事件的处理。

39、简述一般人心理安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健全;

〔4〕人格统一;

〔5〕人际关系和谐;

〔6〕与社会协调一致;

〔7〕自我意识正确;

〔8〕生活平衡积极;

〔9〕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40、简述性格的差异

〔1〕性格的特征差异。

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展分析的: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常见的分类学说有向性说和独立顺从说。

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型与向型;依据有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性和顺从型。

41、简述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儿童开展;

〔2〕社会需求;

〔3〕学科特征;

此外,课程属于观念形态的文化,或多或少地会收到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42、简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开展中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开展做出社会性规;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开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开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开展的特殊功能。

43、简述良好品德的培养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典范;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44、简述中学生心理的开展特点

〔1〕性意识出现。

①渴望了解性知识;②对异性充满好奇与爱慕;③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和兴奋;④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

〔2〕性情感的开展变化。

①疏远异性阶段;②接近异性阶段;③异性眷恋阶段;④择偶尝试阶段。

45、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

〔1〕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课外活动有利于开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3〕课外活动是进展德育的重要途径;

〔4〕课外活动是因材施教,开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此外,课外活动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阵地,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展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同时,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和劳动活动,可以强身健体,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学到一定的劳动技能,促进身心安康的开展。

46、简述认知疗法的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47、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掌握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根底;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历;

〔3〕提供概念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适当运用比拟;

〔4〕突出有关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正确充分利用“变式〞;

〔5〕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6〕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与实践中。

48、简述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1〕正确认识情绪,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

〔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充实和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安康的情绪;

〔3〕锻炼身体;

〔4〕是自己永远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基调,培养幽默感;

〔5〕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中学生爱生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感;

〔6〕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