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春秋中三种爱情模式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42589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春秋中三种爱情模式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家春秋中三种爱情模式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家春秋中三种爱情模式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家春秋中三种爱情模式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家春秋中三种爱情模式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春秋中三种爱情模式论文.docx

《家春秋中三种爱情模式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春秋中三种爱情模式论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春秋中三种爱情模式论文.docx

家春秋中三种爱情模式论文

《家》《春》《秋》中三种爱情模式

内容摘要

《激流三部曲》是继《红楼梦》之后,我国又一部成功的描写封建大家庭必然灭亡的优秀文学作品。

巴金《激流三部曲》写出三种不同命运女性的典型,通过横向、纵向、近现对比的方式全面剖析,展示出处于不同地位女性的不幸遭遇,使青年男女从中看到希望,能够明确且坚定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巴金作为一位男作家,他深刻地反映着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因为他一直坚信:

“青春毕竟是美丽的东西”,因此他在“激流三部曲”中充分地表现出对女性的同情、悲愤和怜惜。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女性的命运是悲剧的,但是作为现代的女性,我们要改变这种悲剧命运,追求更多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

巴金;《家》《春》《秋》;封建;女性;爱情模式

《激流三部曲》中青年男女形

○前言

一、《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一)《激流三部曲》体现出的“反叛性”

巴金说:

“我写作为着同敌人战斗,我的敌人是什么呢?

我说过:

‘一切的传统观念,一些组织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他们都是我最大的敌人。

’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写来控诉、揭露、攻击这些敌人的”。

巴金的文学创作谈中,在巴金文学作品中,在巴金的人生历程中,其“反叛的个性”都非常突出。

“反叛”是巴金所选择的自我以及文学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姿态。

具体说,就是一种冲突性姿态。

一个人总是渴望自由的,然而一个人总不能自由。

一般人牺牲自己的自由,顺从于现实环境所设计的种种规安安稳稳做“顺民”、“奴隶”。

然而巴金,他是从“黑屋子”里白唤醒的人,他想让自己,也想让他人做有尊严、有权利、能自主、能发展的人。

他渴望冲出“黑屋子”,反叛这个世界,捣毁束缚在人身上的种种枷锁。

巴金所选择的的文学,不是粉饰的文学,不是帮闲的文学,也不是遵命的文学,而是超越性的、批判性的文学,是“反叛”现实的文学。

现实是不完美的,有不合理的制度,有反动的恶势力,有摧残人心的陈腐观念......而反叛性的文学,有它对现实的否定与批判之中让人暂时甩脱现实加于人的沉重枷锁,带给人身心一定程度的解放与愉悦,又使人向着未来,意识得到自由的召唤,从而明了生活的真理与人生的价值。

“自从我执笔以来我就没有放过对我的敌人的攻击。

我的敌人是什么?

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些阻碍社会进化和个性发展的不合理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它们都是我最大的敌人。

我始终守住我的营垒,并没有作过妥协。

 

巴金:

《我和文学(代跋)》——一九八〇年四月十一日在日本京都“文化讲演会”上的讲话,载《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25页。

(一)作品中反映出的家庭问题

巴金写《激流三部曲》时,中国已经有一个闭关自守,完整的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旧式家庭已经岌岌可危,朝不保夕。

巴金在封建大家庭里整整生活了19年,他亲眼目睹了这个旧式大家庭如何一步一步地往崩溃的路上走,他亲眼看见了许多可爱的青年成为了封建大家庭在崩溃途中的牺牲品。

但是封建大家庭还在作最后的挣扎,就如巴金在作品里所描写的那样:

“许多可爱的青年的生命在虚伪的礼教的囚笼里挣扎、受苦、憔悴、呻吟,以至于灭亡......”

家庭(家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也就占着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历来受到文学家们的重视。

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十分重视家庭问题。

从创作上讲,古今中外,有许多作家创作了以家庭为题材的优秀甚至是伟大的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写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描写了两个封建贵族由于家庭之间的隔阂和斗争,造成了一对纯洁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二、《激流三部曲》的研究现状概述

近三十年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研究论文作了简要归纳,主要集中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人物形象;二是关于传统家族文化;三是《激流三部曲》与其他作品。

(一)巴金先生在《家》、《春》、《秋》三部曲中对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着墨最多、倾注感情也最多,通过他们三兄弟不同的性格,以其产生的不同命运,作品塑造了新时代的艺术形象。

(二)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家庭小说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激流三部曲》通过对“五四”到抗战时期不同家庭生活的描写,从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不同视角,多侧面地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罪恶,展示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探索爱情婚姻、家庭及妇女解放等重大社会和人生问题。

(三)《激流三部曲》与其他作品的相关比较和其他方向的研究成果。

阎浩岗的《具有“红楼”血缘的两部中国现代小说——<红楼梦>与<家>及<京华烟云>之比较》、张啸虎的《从<红楼梦>到<激流三部曲>的文学史考察》和王前程的《一样的家庭叛逆,

 

巴金———《关于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意见——给<抗战文艺>的编者》,载《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页。

 

不同的理想追求》三篇文章还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激流三部曲》与《红楼梦》的联系。

三、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围绕传统式、自由式、悲悯式三种不同的爱情模式的角度展现了《激流三部曲》中青年男女的命运,分别从个人性格、环境、阶级出身、时代思想四个因素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影响进行一一分析。

研究方法:

文本细读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及社会历史批评法。

四、本文研究的意义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

巴金的小说《激流三部曲》不但展现了封建家庭内和部的罪恶、腐朽,还以大量的笔墨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文化运动影响下的觉醒对封建势力的反抗。

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亮点。

随着现代社会的日趋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自由恋爱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但仍然存在许多棒打鸳鸯的现象,许多人依然得不到幸福,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作为现代女性,我们要改变这种悲剧命运,追求更多的幸福生活。

一、觉新与瑞珏——传统式的爱情

他深爱的三个女性梅、瑞珏、蕙,也都因为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而走上了不归路,这对觉新来说,比自己的悲剧更发入深省。

觉新同瑞珏、梅,这三个人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对封建制度是一个强有力的控诉。

觉新同梅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但由于家庭的干预和觉新的软弱,觉新后来同瑞珏结婚,梅也嫁到外地。

觉新爱珏,但他心里更爱着梅。

最后梅婚姻不幸福,含恨而死,瑞珏也在封建迷信的迫害下难产而死。

所以,她们的悲剧是封建礼教、封建迷信造成的。

巴金对觉新、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和婚姻悲剧的描写是很成功的。

特别具有打动人的艺术力量,最能激起读者对封建大家庭以至整个封建制度的憎恨。

蕙表妹是觉新生命中第三位重要的女性,唤醒他觉醒的是蕙的爱情。

她温婉沉静的性格就象是梅和珏的翻版,两者的感情始终半遮半掩,从来没有直接表白。

除了两人,也没有第三者知道,因为这份感情从一开始就是不合礼教的,所以注定了没有结果。

(一)“一个清醒的懦夫”——觉新

高觉新是作者花最多最多笔墨塑造的人物形象,觉新的性格一波三折,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巨大的发展变化,是小说中塑造的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也堪称是转变最大的艺术形象,其性格特征表现极为典型,具有深远的代表意义。

“我能够花那么多的笔墨描写觉新这个人物,并非我掌握了一种描写人物的技巧或者秘诀。

1.无抵抗主义

觉新本来是一个“宁馨儿”。

他学习优秀,打算留样深造。

他有一个了解他、体贴他,时时给他以慰藉的表妹——梅。

这是他中意的姑娘。

他给自己以后的生活构造了一个多么美好的梦!

然而过不了几天,他的幻想就被打破了,非常残酷的打破了。

高老太爷为了实现“四世同堂”的美梦,让觉新和他完全不认识的瑞珏结婚,成了家,葬送了他和表妹的爱情。

按封建家规,作为长房长孙,他得挑起大家庭的重担。

告别自己的青春。

可是觉新对这门亲事并不反抗,其实他也不懂得反抗。

不抵抗的处世之道首先是他性格弱点所至,于是就听从安排和瑞珏结婚了。

处在乱世之中,不作抵抗的人要生活下去,除了麻木不仁者外,必须以强大的适应能力为基础。

靠了他的忍耐顺受,觉新对生活作出了第一次妥协:

妻子美丽温顺,也不比梅差;工作虽然无味,也可以领到三十元薪水。

妥协之后的觉新逐渐地熟习了这个环境,学到了新的生活方法。

他成家了,别的许多人也有了短暂的欢乐。

他自己也并非一无所得,他得到了一个体贴她的温柔的姑娘。

她年轻,也读过书。

他满意了,在短时期中他享受了以前所梦想不到的种种乐趣,忘记他的前程,忘记了他曾经留洋的理想。

他陶醉在这个少女的温柔的爱抚里。

可是,无抵抗主义不仅要求牺牲实施者本人,还要求无辜的他人的牺牲。

的悲惨处境让他内疚,珏的爱情让他不能割舍,他在爱情上左右为难,更让他意识到,在爱情和婚姻上的不抵抗主义换来的只是暂时的宁静,而绝非真正的和谐。

瑞珏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血光之灾”的说法却害死了瑞珏。

如果说梅的死觉新还可以找到托词,珏的死亡他就难辞其咎,因为瑞珏是直接死于无抵抗主义的。

2.清醒而又懦弱

高家不需要觉新养家糊口,他是没有经济压力的,他要承担的是封建社会里长子

 

巴金:

《谈<春>》,载《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224页。

的伦理责任,孝敬继母,教养弟妹,维持长房的安定和秩序。

与之相继而来的要求是,他还要替长房顶风挡雨,没有了父亲的荫护,他比弟妹们更早更深地看到了高家这个封建地主大家庭的矛盾和阴暗。

面对这一切,他也小小的愤怒和斗争了一回。

可惜他以温和软弱的性格对付积淀已久的阴谋诡计注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失败是必然的。

觉民的抗婚,他在道义上支持觉民,他不想让觉民重复他的道路,他能想到的只是用迷信和行贿的办法来破坏,当这些手段没有成功时。

他又自动以怀柔的手段辅助高老太爷赤裸裸的威压,想以解释来诱骗觉民就范。

有一次觉民得罪了一个婶娘,她诬陷觉民打肿了她的儿子的脸颊。

实际上是她自己在盛怒当中把那个堂弟的脸颊打肿了,她却牵着堂弟去找觉新的继母讲理。

觉新让觉民向她赔罪认错,觉民不愿意,认为没错不应该赔罪。

结果他替觉民赔了礼认错,还受到了长辈的申诉与指责。

像这样的事很多。

他一个人平静地代自己的弟妹受了好些过,却没人能够谅解他的苦心。

而且说他的牺牲是不必要的。

3.有情有义、热情善良

就他对梅的感情而言,他的心底永远存有着最真挚的感情。

这样纯真的感情不会因为时间或空间的距离而消逝。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感情,他的房间里一直挂着一副梅花图。

也正是这种感情,所以当梅再一次回来之时,他只能选择逃避,他相见那个他日日思念的人儿,但他又害怕见到她。

再见之时,已是物是人非。

而当梅最终逝去的时候,他的悲伤、绝望

与悔恨就像空气般围绕着他,让他无处可逃。

而他对于瑞珏,这个他不爱却成为他妻子的人,也有着至真至纯的感情,这种感情也许说不上是爱情,但至少,它是那么真实地存在。

在目睹了蕙的不幸后,觉新对淑英婚事的看法有了变化:

“在看见蕙堕入深渊以后,他再没有勇气来看淑英的那样的结局了。

那个结局并不远,而且也许又轮着他来把淑英送进深渊里去。

”这一次,觉新的第一意识是:

“他想她应该逃避。

”他也下了决心:

“他不让淑英做第二个蕙。

”最终,在觉民的要求下,在深刻的反思后。

他答应“我总之尽力帮忙就是了。

在《家》和《春》中觉新的反抗即对叛逆者的支持和帮助还是在暗中秘密进行的,到了《秋》觉新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是直接的。

在《秋》中,他果真讨了翠环。

4.觉新悲剧的意义

觉新的悲剧,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这个“狭的笼”似的家的扼杀,吞噬一个青年的青春、爱情的悲剧。

总体而言,作者对觉新这个人物形象是批判和否定的,屈从于封建势力的“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对他内心的矛盾和苦痛,又寄予了应有的同情,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下男性的悲哀。

他曾在梅林中有过美好的憧憬,曾于亭中对月饮酒,曾在小江之上泛舟游湖,他也曾在饭桌上与弟、妹们猜拳行酒令,他也曾在洞房外下的独叹,他的种种表露出真我的作为,无一不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懂风情,有学养,会思考,有灵气的人物形象。

虽然某些时候,觉新是个懦弱的人,然而,我们可以想象,他所处的位置容不得他的反抗。

作为长子的他,被视为高家的拯救者,他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梦,他还要接受着来自于长辈的压力。

这样的压力不是觉民和觉慧所感受到的,不是他们可以理解的,所以他们可以一意孤行地反抗,义无反顾地逃离。

而觉新,只能在此作为一个牺牲者。

在他作为这个牺牲者的同时,他开始绝望,对自己绝望,但他对于他的两个弟弟,是充满着希望,充满着信任的。

所以他再三对他们说要他们坚持。

所以他是个懦夫,但他是一个清醒的懦夫。

(二)“出嫁从夫”的典型——瑞珏。

《激流三部曲》中,瑞珏是唯一一个具备封建社会要求的一切美德的女性,其悲剧命运也因此而成为一种象征。

1.含苞怒放的花朵

瑞珏她出身世家,能文能画,性情温和,顾全大局,孝顺长辈,爱护弟妹,就连下人都知道,“公馆里头哪一个不望少奶奶好”。

更重要的是,对高家来讲,瑞珏是长房长孙的媳妇.又生过一个儿子,全了高老太爷四世同堂的理想,自有她特殊的家庭地位,对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来说,只有功,没有丝毫过错。

瑞珏是一个爱的精灵。

她的似水柔情抚慰了觉新的精神创伤,给极度痛苦中的觉新以无尽的安慰。

她小心翼翼地关怀着丈夫,为了丈夫她可以忍受一切。

她一切以他为中心,毫无怨言地履行她爱的使命。

她嫁给觉新之后就陶醉在爱河里,她以丈夫之爱为己爱。

她以善良、贤惠、大度赢得了觉新的爱。

为了这份爱,她可以忍受一切,她不能失去丈夫,失去它就会失去生命的全部依托,为此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她很清楚丈夫在这个家中的特殊地位和艰难处境,因此她深深理解丈夫的所做作为。

但是一味的退让,不抵抗并没有保护住她们那爱的小巢。

2.突遭风雨的香魂

她为了自己的丈夫默默地忍受了一些,但是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长辈们以不使老太爷之灵遭受“血光之灾”为借口,高家的长辈们硬逼着觉新把自己的妻子送到荒凉的地方去生产。

瑞珏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瑞珏不可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她总是还是依靠觉新的,这是社会决定的,也是瑞珏所受的教育决定的。

觉新只足惟命是从,她知道他担不起不孝的罪名,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强作欢颜。

默默地接受着这一切安排。

甚至当弟弟们指责觉新时,她还替他辩解,说她自已愿意去⋯⋯

本来可以避免的悲剧还是发生了如期发生,使本来没有必要牺牲的善良女性死于非命。

临死前,连丈夫都没见到。

这就是瑞珏,一个圣母式的女性。

为了爱他忍受着一切,尽一切可能的退让。

然而她用爱和贤淑支撑的正是扼杀她的封建制度,这无异于自掘坟墓,这就是几千年来封建制度导致女性悲剧命运的典型例子。

(三)封建专制的牺牲品———梅

1.乍放即败的花瓣。

瑞珏就像是是含苞怒放突遭风雨的香魂,那么梅就是乍放即败碾人泥土的花瓣。

在上世纪初,女性,哪怕是来自统治阶层家庭的女性,都被传统隔离于知识和社会之外。

没有教育权,就没有自主权,没有参与控制命运的权利。

她们是从肉体上到精神上完全被旧制度和礼教严重戕害并彻底吞噬了的青年女性形象,她们热爱生活,但不能正常的生活;她们有爱的渴望,却没有追求爱的权利。

他们的意志被完全泯灭,他们的性格被彻底扭曲。

她们是生活的弱小者,是命运的顺从者,是旧制度和礼教的牺牲者。

“父母之命”毁灭青年男女爱情和心灵的悲剧。

梅作为这类女性,她的命运只能掌握在男性手里,当自己无能为力,家庭的决定又不能表达自己意愿时,她所倚重的只能是和她息息相关的觉新。

她和觉新本来心心相爱,高家也曾向钱家提过亲。

而觉新面对家长的专制,面对迷信的无理,没有任何反抗就屈服的行为,使梅的希望落空,只能被封建专制主义左右。

由于各种原因,家里又把梅嫁到外地。

梅的悲剧无声无息地进行,她本人永远也不会想到,正是亲人带着哭声和眼泪,“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她至死也不会象觉慧想象的那样,“睁开眼睛看个明白”,自己“是怎样给人杀死的!

”梅的牺牲虽然惨烈,无抵抗主义却可以找到借口,毕竟,理论上,个人的悲剧源头是自身,历史局限性和本人的性格缺陷以及无情的封建礼教才是导致她牺牲的主要原因。

2.郁郁而终的梅花

梅和瑞珏是两位性格颇为相似的青年女性,她们都是那样的美丽而端庄,温柔而善良。

封建礼教的残酷性在梅的身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最初的纯真美好的爱情的被扼杀,在于作为一个人的正常欲望被压抑,更在于她的肉体被毁灭之前,她的心灵早已被彻底毁灭了。

“哀莫大于心死”,失去了生活意志的梅,只觉得多活一天,只是多受一天的罪,倒不如早死了好。

这时的梅时时所咀嚼的只是从前的回忆,所经受的只是感情的煎熬。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时的梅已经死了———“心”已经死了。

从梅的身上充分体现出封建礼教对妇女迫害的残酷性。

由于爱情婚姻的不幸,梅只能在冰冷的人间走过一生,郁郁而终。

在短暂的一生中,她默默地牺牲了爱情、生活和生命。

(四)孤立无援——蕙

《激流三部曲》中对蕙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在《春》中,《春》中主要描写了淑英抗婚及蕙的事情。

蕙和淑英一样,受父母之命,要他们和自己从没见过的、声名狼藉的男人结婚。

可两个人却有着不同的命运。

1.毫无前途的婚姻

蕙出身于一个封建家庭,她的父亲都非常顽固地维持封建戒律。

蕙的父亲周伯涛脑子里浸透了封建礼教,麻木、僵化、顽固、愚蠢又无能,也为惠选择了一个既无半点能力,又情性古怪的男人,活生生地将惠埋葬在封建礼教中。

蕙不仅有着专断义顽固的父亲,她母亲也都是那种唯夫命是从的封建女子,尽管她对于女儿的婚事心中不安,甚至不满,但她不敢反对,甚至在不自觉之中也成了各自丈夫的帮凶。

蕙被父母安排的婚姻是毫无前途,毫无希望的,在她面前,可以说,摆着一个陷阱。

纵使蕙有过那么一点追求幸福的念头,恐怕也被传统文化中的“三从四德”扼杀了。

再看看蕙的身边。

蕙出场时已经定了亲,而且很快就要过门了,觉新和蕙的感情注定了没有结果,二人也只好默默通过其它方式表达爱意。

周老太太虽然疼爱她,对她的婚姻也曾不满,但在关键时候却只是说,这是她的命。

她的弟弟枚,处境比她还糟糕,反而让她担心。

她生活中唯一个真正理解她关心她的人——觉新,却是一个软弱的青年:

“他(觉新)知道前面有一个深渊在等候她,但是他无法使她停止脚步。

其实,他这时也不曾想到没法使她停住脚步的事。

”前有强大的压力,后无坚实的盾牌,蕙——这个柔弱的少女,除了屈服,就别无出路了。

在蕙的婚礼上,当丑陋的新郎出现时,“每个人都替蕙叫屈,都为了蕙的不幸的命运叹息。

”婚后,蕙的婚姻自然是不幸福的。

“翁姑严峻而刻薄,丈夫脾气古怪,不知道体贴。

杨嫂看着自己的小姐日子过得如此艰难,对蕙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事情到了这样,可说木木已成舟。

姑少爷再不好,大小姐也只得忍耐着好好过活下去。

或者过几个月,处久了,就能相安无事也未可知。

2.悲惨无言的结局

可是事情却越来越遭,蕙最后得病死了,死后连棺材都一直停放在破庙里,她的夫家一直都不下葬。

她的结局是悲惨的,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蕙是无法选择她自己的命运的。

对父母所安排的一切也并非心甘情愿,可在反动势力又过于强大时,孤立无援——是环境毁灭了她。

二、觉慧与鸣凤——悲悯式的爱情

觉慧和鸣凤的爱情悲剧,不仅表现了觉慧同情下等人的民主主义思想,同时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虚伪和罪恶。

觉慧在鸣凤投湖自尽以后说:

“我们这个家庭,我们这个社会都是凶手!

”这里,明确的把家庭同社会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家庭、对封建社会提出了强有力的控诉。

(一)新时代觉醒的标志——高觉慧

觉慧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影响的青年,他要求民主、自由、平等。

他阅读“五四”新书刊,参加社会活动,他似乎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

作者用大多笔墨赞扬了以觉慧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他是“家”里青年一代中最先觉醒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

他是封建制度下“幼稚”而大胆的叛逆者,敢于反抗“吃人”的封建礼教,走自己应走的路。

他经过新思潮的洗礼.成为高家“第一个‘过激派”。

他对封建礼教、制度抱着否定的态度,蔑视长辈的权威。

不但积极参加反军阀、反封建的社会活动,还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

基于“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

不对“家”寄托什么希望。

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家远走了。

1.同情般的爱

觉慧年轻、正直、善良,凭着年轻人的热情,他爱上的和自己一起长大的丫头呜凤,他的爱是真挚的,也是真诚的。

鸣凤有一次,他看见鸣凤和倩儿在梅林里摘花,他就故意躲起来,等倩儿走了,便迈起大步子向鸣凤走去。

鸣凤说要给太太折梅花,鸣凤够不着,他帮鸣凤把花折下来。

他还故意说一些调侃鸣风的话,他并没有伤害她的意思,他这样说,无非一则试探她的心,二则报复她的冷淡。

试探的结果让他很满意,因为他知道鸣凤也是爱她的。

可是因为他是少爷,而鸣凤是丫头。

鸣凤不是不想接近他,而是不敢接近她。

他还大胆的说出要让娶她做三少奶奶。

虽然他知道在他们中间立了一堵无形的高墙,就是这个绅士的家庭,它使他不能够得到他所要的东西,所以他更恨它。

他对鸣凤充满了同情:

“鸣凤,真苦了你了。

在你这样的年纪你应该去学堂读书。

像你这样聪明,一定比琴小姐读得好。

......要是你生在有钱人家,或者就处在琴小姐的地位,那多好!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遗憾。

他还做了一个梦,梦见鸣凤变成了有钱人家的小姐,但是后来因为某种原因,鸣凤被抢走了。

可是对鸣凤的悲惨遭遇,他什么帮助都没有给。

同情、帮助、怜悯?

他一点也没有给。

他甚至不听她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

当鸣凤即将绝望的时候,多么希望自己的心上人能都帮助自己,可是觉慧没有帮助他喜欢的人。

2.心里的另一张脸

虽然觉慧爱着鸣凤,可是他心里也爱着琴,因为在他的心里总是有两张美丽的脸:

一张是鸣凤的,另一张是琴的。

鸣凤那张美丽的脸总是带着那样的表情:

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

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

琴这张美丽的脸,可它的表情就截然不同了:

反抗的、热烈的、而且是刚毅的、对一切都不能忍受似的。

这两张脸代表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指示了两种命运。

他把它们比较了一番,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觉得他更同情前一张脸,更喜欢前一张脸。

虽然他在后一张脸上看见了幸福和光明。

当觉民跟他谈起琴的时候,有一次突然问他:

“你喜欢她吗?

你爱她吗?

”“当然,”觉慧冲口问道,但是他马上更正说:

“你是说琴姐吗?

我自己也不晓得,我想你是爱她的。

”他接着又说:

“我爱琴姐,好像她是我的亲姐姐一样。

我更愿意她做我的嫂嫂。

这些话无不透漏着他心里对琴的喜欢,但是他知道他二哥也喜欢琴,所以他只能隐藏心里的那份喜欢。

对于他种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影响的青年,当然喜欢跟自己有一样想法的人,要求自由、平等的生活。

3.觉慧本身的局限性

觉慧一直生活在那样的大家庭里,难道他身上就没有一点封建的残留?

他梦想革命,他不满意封建社会,但他并不懂得“为革命吃饭”等等的大道理,也不会跟他自己的祖父“划清界限”。

更进一步发出自由呼声的是觉慧。

他为觉民抗婚提供的不仅是方式方法,还有热情和鼓励。

面对高老太爷的威压,他毫不畏惧:

面对觉新的劝诱和央求.他不为所动.斥责觉新的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面对觉民的寂寞和恐惧,他热情地支持他。

觉慧把觉民的抗婚视作“开辟一条新路”的象征,坚定地认为“你们的事情一定会成功,一定会胜利,”他敢于直接同封建势力和传统面对面地作斗争,他甚至从斗争中体会到了复仇的快乐:

“如果现在还有牺牲的必要,那么就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

”他这样热情支持觉民的原因是:

“我正要叫爷爷知道!

我要叫他知道我们是‘人’。

我们并不是任人割宰的猪羊。

觉慧尽管不是“伟大的革命家”,并且由于作者世界观的局限,觉慧没有也不可能以自己的革命实践为当时的青年明确地指出前进的方向来;但作为与觉新相比的典型,他毕竟当时为后来的青年揭示了一条“反抗则生,屈从则死”的客观真理,树立了一个有献身热诚、崇高理想和勇于实践的进步青年的形象,从而给人以鼓舞和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