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4215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学.docx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学.docx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学

国际贸易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

亚当斯密于《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提出,是用国与国之间生产同一产品相对劳动生产率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理论。

两者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共同点:

A:

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

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B:

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C:

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D:

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不同点:

A:

假定条件不同:

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

B:

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

绝对差异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C:

适用范围不同:

绝对差异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中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同时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理论在假定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

D:

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的。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主要论点与内容

Stolper-SamuelsonTheorem,SS定理,S-S定理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的论点:

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假设一国只生产两种商品,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的提高会增加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那种要素的收入,同时减少(按两种商品情况),另一产生产要素的收入。

例如,布(劳动密集的商品)的相对价格的上升会增加工资率(按布和钢两种商品情况),同时降低资本的利润率。

同理,在存在关税的情况下,关税将增加受到保护的商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人。

如果英国对进口的美国钢征收关税,就会提高英国的资本的收入。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概括了这种情形,即:

开展贸易后,会使出口行业(价格上升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使进口竞争行业(价格下跌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

如果贸易引起分配格局的变化变得十分不合理或不公正,就会涉及社会的安定,影响经济的平衡增长。

这样,政府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收入分配调节政策和措施,比如利用税收、补贴等等办法,使任何个人或阶层都不因对外开放而蒙受收入水平绝对下降的痛苦。

进一步分析,如果出口收入的国内分配有利于对国内产品具有较高消费倾向的集团,其结果就会有效地提高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本国的生产和就业。

当出口收入的增加集中到储蓄倾向较高的居民手中,则出口的扩大又会给其他部门的增长提供资金,提高投资水平。

反之,如果有较高进口倾向的集团或对进口品消费倾向较高的居民更多地得到了出口收入,则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量就受到了削弱。

当然,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都是间接的,但贸易引起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则是可以肯定的。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和【限制性条件】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y/The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em)——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H-O-S)或称HOS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俄林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而得出的著名结论。

俄林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国际间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过两条途径而逐步缩小,即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

第一条途径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化;第二条途径是商品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

  国际贸易最终会使所有生产要素在所有地区都趋于相等。

同时,俄林认为生产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种趋势。

 

提供曲线的内容【图】

提供曲线(offercurve)又译作供应条件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是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

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提供曲线反映的是一国为了进口其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提供曲线包含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

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

曲线本身是由一个国家的供给(出口)、需求(进口)曲线合成的。

社会无差异曲线【图】

社会无差异曲线,是表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保持等量的国民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消费量组合的点的轨迹。

或者说它是显示社会福利水平为一常数的各种消费选择。

 

国内封闭经济的均衡点【?

 

规模经济理论的本意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兼并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即产量的提高和单位成本的降低。

兼并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

通过兼并,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横向兼并,可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带来的不适应;纵向兼并,将各生产流程纳入同一企业,节省交易成本等。

兼并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

兼并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生产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

常用的贸易条件有3种不同的形式:

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一国的贸易所得。

其中价格贸易条件最有意义,也最容易根据现有数据进行计算。

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50年为基期,即为100。

到1990年,该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

那么,这个国家1990年的净贸易条件为:

  N=95/110×100=86.36

  这表明该国从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间,净贸易条件从1950年的100下降到1990年的86.36。

1990年与1950年相比,贸易条件恶化了13.64。

 

里昂悌夫之谜【要素禀赋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更显得脱离实际。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力图用新的学说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这个转折点就是里昂惕夫反论(TheLeontiefParadox),或叫里昂惕夫之谜。

  根据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战后美国出口的应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美国经济学家华西里·列昂惕夫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战后美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后,却发现,美国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与赫--俄模型刚好相反。

由于赫--俄模型已经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因此里昂惕夫的结论被称为"里昂惕夫迷"或"里昂惕夫反论"。

非关税壁垒&关税壁垒的区别

非关税壁垒,又称非关税贸易壁垒,就是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非关税壁垒大致可以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大类:

前者是由海关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品种加以限制,其主要措施有:

进口限额制、进口许可证制、“自动”出口限额制、出口许可证制等。

后者是对进口商品制订严格的海关手续或通过外汇管制,间接地限制商品的进口,其主要措施有:

实行外汇管制,对进口货征收国内税,制定购买国货和限制外国货的条例,复杂的海关手续,繁琐的卫生安全质量标准以及包装装潢标准等。

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

1、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不同特点:

(1)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关税税率的制定必须通过理发程序,要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这在需要紧急限制进口时往往难以适应。

非关税壁垒措施的制定通常采取行政程序,比较便捷,能随时针对某国的某种商品采取相应的措施,较快地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2)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能更有效地限制进口

关税壁垒是通过征收高额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削弱其竞争能力,从而间接地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但如果出口国采用出口补贴,商品倾销等办法来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关税往往难以起到限制商品进口的作用。

但是非关税壁垒措施,则更能有效地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

(3)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

关税率确定以后,要依法执行。

任何国家的出口商都可以了解,但一些非关税壁垒措施往往并不公开,而且经常变化,使外国出口商难以对付和适应。

 

贫困化增长【不幸的增长】的主要内容和前提条件

贫困化增长是某些特定发展中国家发生的情况,它的含义为:

当一国由于某种原因(一般总是单一要素供给的极大增长)使传统出口商品的出口规模极大增长,其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而且还导致该国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

贫困化增长发生的前提有三:

一是该国的商品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二是该国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出口部门;三是国际市场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较低。

显然,对于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开放经济来说,这三个条件是基本符合的,因而更加需要警惕出现经济的贫困化增长。

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的区别

基本区分标志:

投资者是否能有效地控制作为投资对象的外国企业,即对国外企业的有效控制权。

@是否有对被投资对象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权

国际间接投资:

无控制权

国际直接投资:

有控制权。

@流动性、风险

国际间接投资:

证券可以自由买卖,流动性大,风险性小。

国际直接投资:

一般都要参与一国企业的生产,生产周期长,一般在10年以上,由企业的利润直接偿还投资。

资金一旦投入某一特定的项目,要抽出投资比较困难,其流动性小,风险性大。

@投资渠道不同

国际间接投资:

必须通过证券交易所才能进行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

只要双方谈判成功即可签定协议进行投资。

@投资内涵不同

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金融投资,一般只涉及金融领域的资金

国际直接投资:

生产要素的投资

@自发性和频繁性

国际间接投资:

受国际间利率差别和经济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而表现为一定的自发性,往往自发地从低利率国家向高利率国家流动,并追随投机性利益或寻求安全场所。

国际直接投资:

是运用现实资本从事经营活动,有相对的稳定性

@获取收益不同

国际间接投资的收益是:

利息和股息

国际直接投资的收益是:

利润。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各个阶段比较优势由什么决定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费农认为:

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第一阶段:

介绍(引入)期

  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

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

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

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2)第二阶段:

成长期

  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

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

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

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3)第三阶段:

成熟期

  指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

此时,产品普及并日趋标准化,成本低而产量大。

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同类产品生产企之间不得不加大在产品质量、花色、规格、包装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4)第四阶段:

衰退期

  是指产品进入了淘汰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持续下降,产品在市场上已经老化,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上已经有其它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新产品,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此时成本较高的企业就会由于无利可图而陆续停止生产,该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陆续结束,以至最后完全撤出市场。

  产品生命周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和企业制定产品策略以及营销策略有着直接的联系。

管理者要想使他的产品有一个较长的销售周期,以便赚取足够的利润来补偿在推出该产品时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和经受的一切风险,就必须认真研究和运用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此外,产品生命周期也是营销人员用来描述产品和市场运作方法的有力工具。

但是,在开发市场营销战略的过程中,产品生命周期却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因为战略既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原因又是其结果,产品现状可以使人想到最好的营销战略,此外,在预测产品性能时产品生命周期的运用也受到限制。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中,销售量、利润、购买者、市场竞争等都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可用表-1概括。

  表--1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征

 

导入期

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

前期

后期

销售量

快速增大

继续增长

有降低趋势

下降

利润

微小或负

高峰

逐渐下降

低或负

购买者

爱好新奇者

较多

大众

大众

后随者

竞争

甚微

兴起

增加

甚多

减少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

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关税同盟国把原来从同盟外非成员国低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转换为从同盟内成员国高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从而发生了贸易转移。

 贸易转向效应通常被视为一种负效应。

因为,A国从C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低于A国从B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贸易转向导致低成本的商品生产不得不放弃,而高成本的商品生产得以扩大。

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生产转换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关税同盟内部取消关税,实行自由贸易后,关税同盟国国内成本高的产品被同盟内其他成员国成本低的产品所替代,从成员国进口产品,从而创造出过去所不可能发生的新的贸易。

贸易创造效应的效果是:

由于取消关税,每一成员国由原来生产并消费本国的高成本、高价格产品,转向购买其他成员国的低成本、低价格产品,从而使消费者节省开支,提高福利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关税的有效保护率(中间商品)

有效保护率也叫有效关税率,又称实际保护率。

指整个关税制度(和有效保护措施)对某类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给予净重增值的影响。

一种产品在国内外加工增值差额与其国外加工增值的百分率。

也就是由于整个关税制度而引起的国内增值的提高部分与自由贸易条件下增值部分相比的百分比。

有效保护的概念是加拿大经济学家巴伯于1955年提出的,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作出理论性的阐述而被引用。

1970年在日内瓦召开关于有效保护理论的学术讨论会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发展。

  这些国家需要大量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出口最终产品。

因此,在关税谈判中,什么商品可以减税,减税幅度多大,如何不影响对本国加工制造业的保护而又达到相互减让关税的目的,在关税减让谈判中应注意的是有效保护率的提高,这就涉及到谈判的策略问题。

出口补贴的经济学效应【?

】(出口退税)

(1)直接补贴。

直接补贴是指政府在商品出口时,直接付给出口商的现金补贴。

其目的是为了弥补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所带来的损失。

有时候,补贴金额还可能大大超过实际的差价,这已包含出口奖励的意味。

这种补贴方式以欧盟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最为典型。

据统计,1994年,欧盟对农民的补贴总计高达800亿美元。

  

(2)间接补贴。

间接补贴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的出口给予财政上的优惠。

如退还或减免出口商品所缴纳的销售税、消费税、增值税、所得税等国内税,对进口原料或半制成品加工再出口给予暂时免税或退还已缴纳的进口税,免征出口税,对出口商品实行延期付税、减低运费、提供低息贷款、实行优惠汇率以及对企业开拓出口市场提供补贴等。

其目的仍然在于降低商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小国与大国征收关税的区别【图】

1.大国征收关税后,进口价格会下降,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即产生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这是在小国情形下所没有的效应。

     2.大国政府由于征收关税而获得的财政收入即关税的税收效应要比效果情形要大。

    3.就关税的净福利效应而言,贸易条件效应会使本国的福利增加,但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仍会使本国福利减少。

所以,在大国情形下,关税的净福利效应是不确定的,它主要取决于贸易条件效应与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两种效应之和的对比。

净福利=生产者福利增加-消费者福利损失+政府税收收入。

关税与配额的经济学分析

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敏感商品的进口或出口进行数量或金额上的控制,其目的旨在调整国际收支和保护国内工农业生产,是非关税壁垒措施之一。

  配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意义上说,配额是对有限资源的一种管理和分配,是对供需不等或者各方不同利益的平衡。

例如,当某地旅游或者移民需求过旺时,采取配额制度可以缓解这种压力;当某种产品供不应求时,实行配额制可以调节不平衡;等等。

  狭义的配额是指在国际贸易范畴内的定义,即一国(地区)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不因进口产品过量而受损害,或者为了防止本国(地区)产品过度出口而主动或者被动地控制产品进出口数量或者价值。

配额可分为进口配额和出口配额两大类。

配额制度保护国内产业是以限制国际贸易为代价的,因此长期遭到贸易自由主义倡导者的坚决反对。

进口配额(ImportQuota):

进口配额制(ImportQuotasSystem),又称进口限额制。

是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进口的某些商品从数量或金额上所制定的限额。

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额以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则不准进口,或者要征收较高的进口关税。

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进口数量限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出口配额的目的:

采取限制性贸易措施通常有两个目的:

保护或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以及解救那些因外国竞争而受到不利影响的工业,原则上使它们获得时间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恢复对外竞争能力。

采取自愿出口限制是为了后一个目的,而且与保护主义的其他形式比较,从进行保护的国家观点看自愿出口限制有几个优点。

 

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Chapter6)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区别【?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出口导向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

  出口导向是着重于利用国外资源与开拓国际市场,以生产出口产品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即主要以出口的增长来带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战略模式,属于外向型经济

 

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定义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

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矿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而发达国家生产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升,不平等贸易关系日益突出。

为了克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因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一些原来依靠进口的货物的生产以供国内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从而实现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工业等,以求用国内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当国内生产的消费品能够替代进口商品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就进入第二阶段;

  在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

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国际金融

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定义&关系【?

远期汇率(英文:

forwardrate;德文:

Tenminzins)又称期汇汇率,是指外汇买卖成交后,在未来的某个确定时间内办理交割手续的外汇交易所使用的汇率。

  远期外汇汇率与即期外汇汇率是有差额的,这种差额叫远期差价,用升水、贴水或平价来表示。

升水表示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高,贴水则反之,平价表示二者相等。

  由于对汇率的标价方法不同,按远期差价计算汇率的方法也不相同。

在直接标价法下,远期差价为升水则用即期汇率加上升水数等于远期汇率。

若远期差价为贴水,则用即期汇率减去贴水数即等于远期汇率。

  例如:

某日法兰克福市场上美元对欧元的即期汇率为:

1美元=0.7428~0.7422欧元

  1个月后远期差价贴水为0.0100~0.0095,升水为0.0095~0.0100,那么,若1个月贴水,则1个月远期汇率为:

  1美元=0.7328~0.7337

  欧元若1个月升水,则1个月远期汇率为:

  1美元=0.7523~0.7532欧元

即期汇率是指即期外汇买卖的汇率。

即外汇买卖成交后,买卖双方在当天或在两个营业日内进行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即期汇率是由当场交货时货币的供求关系情况决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