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复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第35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4182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复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第35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第35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第35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第35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第35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复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第35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学案.docx

《版高考历史复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第35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复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第35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复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第35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学案.docx

版高考历史复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第35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学案

第十三单元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政治层面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道路,两种社会制度开始并存、对立。

经济层面

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与失误并存;面对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科技文艺层面

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了20世纪物理学理论的基础;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

第35讲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俄国十月革命

1.历史条件

(1)客观: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2)主观:

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2.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

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3)七月事件:

临时政府血腥镇压了工人和士兵的示威游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武装起义。

(4)武装起义: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和士兵推翻临时政府

,起义取得胜利。

3.政权建设:

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

(1)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2)通过《和平法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通过《土地法令》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3)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4.历史意义

(1)对俄国:

十月革命

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对世界: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记]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事件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注] 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注] 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拓]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迅速被推翻的原因在于其继续沙皇政府的政策,将战争继续下去,同时也没有解决广大群众热切关注的面包和土地问题,从而引起广泛的不满。

[注] 十月革命开创了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公有制+计划经济。

[补] 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

[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拓]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补] 

(1)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

(2)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3)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直接过渡的尝试

1.背景                  

(1)国际:

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

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

(1)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

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军事,巩固政权。

4.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

5.评价(作用)

积极影响

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消极影响

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间接过渡的探索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

①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评价(作用)

(1)经济:

①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苏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

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

(1)工业化之路:

政策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

局限

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2)农业全盘集体化

政策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

的方针

状况

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影响

为工业化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形成: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拓] 余粮收集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

[拓]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补]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补]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单一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指令性计划经济。

[联] 苏联抓住经济危机这一时机,从西方大量进口工业化建设急需的大量机器设备,加速了工业化进程;罗斯福看到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于是借鉴苏联的经济管理方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拓] 农业集体化肩负着双重使命:

一是促进农业自身的发展,把小农经济变成现代化大农业(此目的未实现);二是使农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

      

重难点一 俄国十月革命

 [解读] 漫画中列宁弯着腰,双手紧握扫把,眼睛直盯着地球上的污秽,用力地清扫着。

扫把象征着革命;身披裘皮大衣、头戴皇冠还有手抓钱袋、帽子掉落的几个人代表以沙皇为主的封建势力以及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等反动势力。

漫画诙谐生动地揭示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伟大功绩。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成立等无不与十月革命有关。

[系统认知]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它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直接援助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促进和加强了中国革命与世界各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国际联合,使中国革命有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援助。

特别是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对被压迫民族采取了和平、友好的政策,极大地鼓舞和增强了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2)俄国十月革命促使中国产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启准备了条件。

(3)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先进分子创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进程的发展方向。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史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①。

一战前,垄断组织已分布于各工业部门,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1%。

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②。

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③。

……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投资约10亿卢布,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④。

[探究] 依据史料,分析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俄国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小农经济占优势,经济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

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列强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设问属于概括分析类,史料中所获取的信息①②③④均为有效信息,对于信息②③④而言史料分别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对外资依赖等方面反映了俄国经济的落后性,可以概括回答。

[提示] 俄国已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俄国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系统认知]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1)客观原因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已经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②落后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的发展,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④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军队集中于前线,后方薄弱。

(2)主观原因

①革命得到人民支持,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③及时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巩固政权。

④各国无产阶级的支援。

⑤革命军队的英勇作战。

重难点二 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

史料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

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

……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

“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探究] 依据史料,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解读] 史料分别从实施过程、核心内容、管理体制和目的步骤等方面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其中第一句话实际上又包含两个层面的信息:

新经济政策是逐步实施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政策。

[提示] 以粮食税为核心;逐步完善和实施的;利用商品经济和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的间接过渡。

[系统认知]

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商品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得到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5)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二)纵引横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逐步过渡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的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践效果

为苏俄人民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三)读图明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探究] 这幅画来自20世纪中期某大国,其意是对别国的某些政策或现象进行讽刺,但因为对其来源存在误读,所以对其含义也存在着多种解读,请对漫画进行合理解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运用准确)。

[提示] 观点一:

图片来源于美国(欧洲),是对苏联经济状况的讽刺。

理由:

图片所画为一个跛脚的巨人,两脚严重不对称;苏联经济自20世纪30年代起,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轻工业与农业长期发展滞后;美国与苏联处于对峙时期(当时处于冷战时期)。

结论:

此画是美国为了打击苏联形象而制作的讽刺漫画。

观点二:

图片来自于苏联,是苏联对美国扩充军备的措施进行讽刺。

理由:

图片所画为一个跛脚巨人,其中一只脚上所画为导弹形状;美国为了与苏联争霸,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美国与苏联处于对峙时期(当时处于冷战时期)。

结论:

此画是苏联为了打击美国形象而制作的讽刺漫画。

[系统认知]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单纯的公有制,人为的平均主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2)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企业缺乏自主权,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重工业发展。

(4)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得不到保证。

(5)忽视轻工业发展,造成消费品供应不足,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6)为积累资金,对农民索取过重,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

(7)为追求集体化,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8)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造成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9)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导致个人崇拜和大清洗,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10)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使文化艺术发展受到压抑。

[随堂巩固训练]

1.(2016·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读懂] 苏联在1928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大力开展以钢铁、煤炭等为主的工业化建设,四年以后,生铁、煤炭产量翻了一倍,汽车等机器制造产量增加了数十倍,如此巨大的工业化成就引起了美国的关注。

[做对] 选

2.(2015·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读懂] 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的苏联工业化建设,其资金要靠国内提供,粮食(粮食/工业品)出口成为换取工业化所需外汇的最主要途径。

材料中粮食产量减少,但同时粮食出口量却在增加,这种情况下,苏联政府只能减少国内的粮食供应以保证工业化的需要,这意味着苏联广大人民群众一定程度上要勒紧腰带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奉献。

[做对] 选

3.(2014·全国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读懂] 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在工业方面实行的政策之一是“租让制”,即把一些工矿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租让给外国资本经营,所有权仍属于苏联。

材料所述形式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典型做法。

尽管在20世纪20年代末,新经济政策已经结束,但由新经济政策探索的某些有效方法实际上仍在沿用。

[做对] 选

1.1917年9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能保持政权吗?

》中写道:

“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这表明当时在列宁看来(  )

点拨:

共产主义的特征。

点拨:

共产主义的特征。

解析:

选B 据材料“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以得出当时在列宁看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是最有效的,故B项正确。

2.(2019·芜湖一模)1921年3月,得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后,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

“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还有人吼道:

“列宁要把我

点拨: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说明了什么?

们带到哪里去?

”这是因为新经济政策(  )

A.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B.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C.一定程度恢复资本主义

D.促进生产关系根本变革

解析:

选C 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发展经济,由材料“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可知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故C项正确。

3.1921年4月,列宁说:

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

由此可知,当时(  )

点拨:

材料的中心:

联合起来。

解析:

选D 1921年3月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A项错误;1928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促使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故B项错误;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故C项错误;由材料“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可知列宁提出了农业集体化改造的设想,故D项正确。

4.(2019·重庆调研)1928年,苏联通过了培养大量技术专家的决议,要求在生产中要采用本国和外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成就;1928~1929学年度苏联高等技术学校(工学院)的数量从32所增至1929~1930学年度的96所。

这是苏联当时(  )

点拨:

开始“一五”计划。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解析:

选D 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在这一时期,苏联的外交政策并没有发生重大转变和调整,故A项错误;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都对科学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故B项错误;当时苏联并没有在文化教育领域进行改革,故C项错误;在当时,苏联于1928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需要大量技术专家,故D项正确。

5.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

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点拨:

技术的引进可加速工业化的发展速度。

解析:

选B 苏联工业化建设重点是发展重工业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据材料“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得出苏联工业化建设重视引进西方工业化的成果,故B项正确;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完全超越西方国家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