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俊经验集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4114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国俊经验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余国俊经验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余国俊经验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余国俊经验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余国俊经验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余国俊经验集锦.docx

《余国俊经验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国俊经验集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余国俊经验集锦.docx

余国俊经验集锦

余国俊经验集锦

余国俊—江尔逊—陈鼎三方证对应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胡希恕“汤证辩证”,又称方证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

江尔逊老强调,临床证候只)要与仲景的描述相契合(有时“但见一证便是”,即可信手拈来,不必受脏腑、病因、八纲辩证方法的拘束。

有一些疑难重证,仲景书中不仅有精辟论述,而且从汤证辩证角度出示了高效方。

方证对应有助于发掘运用高效经方。

抓住特征法者,只要证候特征与张仲景之描述相符,便可信手拈来,可以不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辩证方法限制。

抓住仲景所描述的特征性证候,因为那些“特征性证候”集中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机,而形成了特定的“证”,换言之,仲景已将“证”辨析得准确无误,医者遵之而遣选对应的经方即可。

风痱(脊髓炎):

续命汤、侯氏黑散顽固性头痛:

吴茱萸汤内耳眩晕病:

靖眩汤肺痿痰热壅肺伤津危象:

豁痰丸风寒咳嗽:

金沸草散(止嗽散亦是常用方。

(施今墨经验方:

白前,前胡,紫菀,苏))子,桔梗,枇杷叶,杏仁。

表里寒热燥湿所致咳嗽皆可加减用之。

吾亲验之。

(九芝堂之通宣理肺丸为杏苏散加麻黄,黄芩二味,外感寒燥及痰湿内困所致咳嗽皆可用之。

)悬饮(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轻症:

香附旋覆花汤胃脘虚痛(0十二指肠溃疡):

归脾汤崩漏虚证:

当归补血汤小儿盗汗:

资生汤小儿久泻伤脾阴:

滋阴清燥汤高效方治疗疑难病证,应力求在辩证、立法准确无误的前提下遣选高效方药。

如尚未掌握高效方药,则要依次确立首选方、次选方、再次选方?

郧案昂蠹蹋?

罴蚜菩А?

肝胃气滞这一病机可内寓于许多疾病当中,四逆散是疏肝和胃的高效方。

风痱以突然四肢瘫痪为特征(或偏瘫或全瘫),而身无疼痛,多无意识障碍(或仅有轻微意识障碍)此有别于脑血管、癔病、风湿、类风湿引起的身体瘫痪。

续命汤、侯氏黑散是治疗风痱(脊髓炎)的高效方,采用汤证辩证,不作加减。

风痱初起,可径用续命汤,大多奏效迅速。

如病期较久,或本方奏效缓慢者,亦可用侯氏黑散缓图之。

用续命汤治疗多人氯化钡中毒四肢瘫痪、一西医治疗多发性神经炎10多例亦高效。

续命汤:

麻黄6-9克,桂枝4.5-9当归9党参9-12石膏9-12干姜3-9生甘草3-9川芎3-4.5杏仁6-12(原方:

麻黄、桂枝、当归、。

党参、石膏、干姜、生甘草各3两、川芎1两、杏仁14枚)备急千金要方之小续命汤:

麻黄,桂心,杏仁,炙甘草,附子,人参,芍药,川芎,防风,防己,黄芩,生姜。

江老说,续命汤药味平淡,但组合离奇,颇难诠解,更难用辨证论治选用。

此经验为江老师其师陈鼎三。

陈老认为,本病四肢瘫痪,病在脾胃,脾胃并非虚弱,而是突然升降失调,(脾)阴不助胃,则脾升胃降失常,四(胃)阳不助脾,肢均不得禀水谷之气而瘫痪。

脾喜刚燥,当以阳药助之使升,干姜温升宣通;胃喜柔润,石膏质重沉降。

本方以石膏、干姜为核心,寒热并用调理脾胃阴阳,使脾升胃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可禀水谷之气,此治痱之本。

顽固性头痛只要头痛伴恶心或呕吐涎沫及清水者,均投以吴茱萸汤原方,均能迅速止痛止吐,且较长时间不再复发;即使偶而反复,病情也较轻,投以原方,仍收捷效。

不少患者并不具备肝胃寒凝,浊阴上逆的全身病征及舌脉,有的还伴见一些热象,头痛也不一定在巅顶,若不走方证对应这一捷径,断难毅然使用吴茱萸汤原方。

用药剂量:

初服时吴茱萸、生姜不宜少于15克,党参、大枣不宜少于30克,中病可酌减。

如一例病毒脑炎后遗症,两侧太阳穴、眉棱骨、眼眶胀痛,疼痛时频吐稀涎,伴咽痛,烦躁不安,口干饮水不解渴舌红,边尖密布小红点(此即为热象),苔白微黄厚腻,脉弦滑略数。

细问病史,患者近几年3-10月游泳,喜食生冷、常饮浓茶。

分析寒凝冷结长期留着,阳气不畅,郁而作热,或

阴霾寒气迫阳气上浮,故见浮热上冲之象。

用吴茱萸汤5剂而愈。

小柴胡汤证、十枣汤证、香附旋覆花汤证等,其病位均在少阳,不过偏于半表的无形邪气与半里的有形水饮之殊而已。

津液枯燥,肺虚且热的肺痿治疗,恒喜用《血证论》“豁痰丸”(麦门冬汤变方,麦门冬汤清热化痰行滞之力稍弱)。

救治肺痿痰热壅肺伤津危象者,奏效尤速(重加竹沥)。

病人往往病情重,痰涎量多。

包括急性支气管肺炎、肺部感染等痰热壅盛、堵塞气道。

主要症状为胸闷气喘,痰涎稠粘,咯吐不尽,但入水则呛咳不已,若大量稠厚胶粘痰浊上壅阻塞咽喉,可致呼吸暂停。

江老曾用本方抢救过多例危重患者,均收捷效,如一例痰阻呼吸暂停,气管切开,大量稠厚胶粘痰浊,神萎嗜睡,1剂即痰浊大减。

本方清热豁痰不伤津,润燥生津不滞痰。

常用剂量:

当归10知母10天花粉10白前根10麦冬15枳壳6杏仁10瓜蒌仁12桔梗10射干10茯苓10石斛12甘草3竹沥60-150-300毫升(每剂不少于60毫升)。

方中当归《本经》记载“主咳逆上气(吾意此即苏子降气汤中当归之意也。

”),即有止咳平喘之功。

要强调的是豁痰丸取得卓效的关键是重用竹沥。

1例妊娠阑尾炎,右下腹剧痛,腰痛如折,有明显下坠感,以当归芍药散(妇人怀妊,腹中朽痛。

)合补中益气汤,3剂痛止。

不能套用大黄牡丹皮汤。

内耳眩晕病(真性眩晕)与张仲景“少阳升火,痰饮上逆”有内在联系,综合运用小柴胡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命名“靖眩汤”,柴胡10黄芩6-10法夏10党参12-15甘草3-5大枣10-12克、生姜6-10克、陈皮10茯苓15白术10-15(小柴胡汤

-15天麻10(吞服)钩藤12菊花10,屡收迅速息止眩晕发加六君子汤)泽泻10

作之高效(2-4剂)。

眩晕之发作,并非风、火、痰、虚四者单独为患,而是综合为患。

我主张发作期即标本同治,祛风、清火、豁痰、补脾并治,眩晕止后,再缓治其本。

治本首重于脾(”无痰不作眩””脾为生痰之源”),即运脾和胃。

运脾可化痰饮,和胃能止呕逆;脾运能御肝乘,风木不得横恣;风木静,相火宁谧。

则风火痰上逆之标象可除,此直接治本而间接治标。

苔不腻或无苔,也可是痰饮,我治疗不少患者,舌淡红苔薄白,或无苔,补气血,或滋阴潜阳不效,用本方高效。

高血压、脑动脉供血不足之眩晕,凡具真性眩晕之特征,本方亦高效。

颈椎病眩晕去陈皮、茯苓、甘草、钩藤、菊花,重加葛根30-60引领津液上达头顶,以舒筋缓痉;再重加川芎30-45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近期疗效尚佳。

本方治疗眩晕对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顽症,远期疗效不够理想。

远期疗效即2年不复发。

加活血化瘀药可2年不复发。

轻者加丹皮、三七,重者加水蛭散剂,(水煎味腥易呕)或装胶囊。

所有病例必重加葛根。

《本经》谓其主治“诸痹”,痹者,闭塞不通也。

葛根不但活血化瘀以开闭塞,且能升清,引领诸活血化瘀药上达头顶及面部诸窍。

眩晕属虚者可用守中汤即四君子去甘草加枸杞,菊花,山药,麦冬,何首乌。

或用防眩汤:

六君子去甘草加四物汤,山茱萸,天麻。

此方见于曹颖甫之金匮发微。

(邓铁涛经验:

凡舌白如霜多属水湿内困,而致眩者用祛痰法不效者,其用五苓散可愈。

)屡遇急性黄疸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之具有柴胡证者,悉以小柴胡汤随症加减,皆获卓效。

病寒热日久,正气亏虚,难以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经络,而属于整体性的阴阳气血俱虚,以小建中汤补气血阴阳,调和营卫而除寒热。

如治1例红斑性狼疮,关节痛,寒战交作,皮下结节,以小建中汤数剂而愈。

余治痹症,恒顾念内因,即正气虚,首责营卫失和,气血失调。

以调和营卫气血为主,祛风除湿散寒为辅。

江老治悬饮(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轻症,多首选香附旋覆花汤(香附、旋覆花、茯

苓、陈皮、半夏、苏子、白芥子、薏仁),典型适应症为胸胁掣痛,不动则不痛或痛轻,移动体位则疼痛加重。

江老治胃脘虚痛(十二指肠溃疡),多首选归脾汤,典型适应症为:

胃脘饥时痛,得食暂安常伴心脾两虚症状。

纳少运弱,水谷难化,气血匮乏,溃疡病灶失却温煦与濡养,不荣则痛,故疼痛经久不愈,疼痛影响脾胃纳化,又使气血匮乏,病灶的愈合也难。

江老认为归脾汤作为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的高效方,能阻断这种恶性循环。

临床观察,患者服数至10剂,疼痛渐减。

本证纯属脾不升清,几无实象可言。

(胃溃疡夹杂胃气不降,“不通则痛”的病机,虚中夹实)兼肝郁加柴胡、白芍;痛甚或痛而兼胀,合丹参饮;吞酸加乌贼骨贝母;(嘈杂则加百合20克,,乌药6克)(兼食积或纳少不欲食者加神曲,炒谷麦芽。

便血加自制止血散(乌贼骨、三七、)白芨);便血过多加红参;夹寒加炮姜;夹热加丹皮、白芍;腹满加厚朴、半夏;夹湿加藿香、佩兰。

江老认为,本病与七情相关,忧愁思虑伤及心脾,胃必受病。

余治顽固性崩漏虚证,多首选当归补血汤,典型适应症:

久崩久漏,腹无痛。

小儿盗汗多首选资生汤,典型适应症:

夜热盗汗,纳差,白睛泛绿。

(桑叶止汗之功不可小视。

一味桑叶或随证加减即可。

)小儿久泻伤脾阴,多首选滋阴清燥汤,典型适应症:

泻渴交作,愈泻愈渴,愈渴愈泻。

参验名家法,并于验证陈修园:

脐旁左右痛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乃冲脉为病。

冲脉当脐左右,寒气凝滞其血。

脐下痛用真武汤加附子、茯苓,乃肾、膀胱虚寒,阴寒凝结。

调经用温经汤。

余用之有效。

唐容川:

小柴胡汤治外感咳嗽,迁延不愈。

余屡用不爽,作为久咳不愈通剂。

江老认为,其病机为外寒内热,三焦郁火弥漫肺胃之“三焦咳”,三焦咳者,肺胃证候特别明显。

故治三焦咳,尤当于肺胃上求治法。

唐容川说“统治肺胃者,莫如小柴胡汤”()“主消痰止嗽,润心。

柴胡“主痰热结实,胸中邪逆”《别录》,()“有较强的镇咳作用”《全国中草药汇编》。

肺”《大明本草》,()陈鼎三:

肾气虚寒脐中(神阙穴)痛,真武汤加葫芦巴,见效快,不易复发,余屡用不爽。

如一例肚脐中隐痛,兼见阳虚症状,附子理中汤不效。

真武汤(附子30克)加葫芦巴30克,3剂而愈。

胃至脐为大腹,属太阴脾,附子理中汤温脾为主,兼温肾,故疗效不佳。

神阙(肚脐)痛属少阴腹痛。

真武汤附子配芍药,温肾阳,祛寒凝,入阴破结,敛阴和阳,合少阴腹痛基本病机。

《本草纲目》葫芦巴主“元脏(肾脏)虚冷气”。

脐下小腹痛属阳虚寒凝者,单用真武汤即可佳效。

:

小柴胡加石膏汤治耳前后肿,清解阳明、少阳两经之郁热。

吉益南涯(日)余(江老)治1例痄腮,清解不效,本方2剂效。

(痄腮属实热者可用普济消毒饮加夏枯草,夏枯草亦有引药入少阳之意也。

且可清少阳之热。

)江尔逊:

1、三仁汤法应以宣通肺气为主,但其以杏仁,辅以蔻仁宣肺,其力不足,以桔梗代蔻仁。

若苔白厚中焦湿亦盛,则加桔梗,保留蔻仁。

(白蔻壳尤宜)2、阳虚湿热证,即素体阳虚,感受湿热,或湿遏热伏,伤人阳气,服清热利湿不效,又见畏寒、泄泻者,三仁汤加附子、干姜,清热利湿与温阳化气两擅其长。

3、凡湿热证舌象或脉象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者,应舍舌从症或舍脉从症。

4、三仁汤适用于湿热初起,病在上焦。

若湿热久羁的时病与杂病,合用小柴胡汤,可使三仁汤宣上畅中渗下作用显著增强。

江尔逊扩大运用小柴胡汤经验:

1、治感冒:

随证加减,适宜于不同类型感冒,寒邪束表加羌活、紫苏;风热偏盛,加桑叶、芦根、葛根;肺热咳嗽,加前胡、桔梗。

一般用生晒参,其性平和,偏寒偏热均可用。

本方尤多用于虚人感冒,气虚加黄芪、白术;血虚加当归、白芍;阳虚去黄芩,

酌加附子、巴戟天;阴虚去半夏,酌加玉竹、生地。

不论邪气是否客入少阳,均可用本方旋转少阳枢机。

半夏与黄芩,单用之则偏胜之性见,而在小柴胡汤中,与人参之甘微寒,甘草、大枣之甘缓相伍,则分毫不显其温燥或苦寒之偏性。

2、治产后郁冒(产后外感),外寒郁闭阳气,阳气上冲,眩晕而头汗出。

3、治黄疸:

黄疸伴腹痛而呕,或伴胸胁苦满,或伴寒热往来,小柴胡汤为得当之方。

黄疸虽不离湿热,而病机则侧重于木因湿郁而生热。

小柴胡汤疏达肝胆之郁热,解散肠胃之积滞,辅以清热退黄(茵陈、滑石等),奏效尤捷。

余以本方加减治愈甚多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伴寒热,或类似流感症状。

若木郁生热甚,见心下急,郁郁微烦,呕不止,便秘,为少阳阳明合病(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宜大柴胡汤加减。

4、治盗汗:

杂病盗汗多为阴虚,外感盗汗多为邪在少阳。

外感盗汗多出现在表证已解,余邪未尽时,多伴轻微头晕,口苦,大便不爽。

(桑叶治盗汗甚佳,)不可不知,此陈士铎,陆定圃,魏龙骧等之经验,余一友验之也。

5、治便秘:

伴呕逆不食,胸胁满闷,苔薄白,脉沉弦。

6、治瘀血发热:

临床确有瘀血发热者,其病机为腠理气血失和。

唐容川云“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当归、荆芥治之”。

余治数例脑震荡后遗症,乍寒乍热小柴胡汤加味有效。

柴胡本有推陈致新之功,引领诸血药直入腠理,疏通气血,令营卫调和,则寒热罢矣。

运用补中益气汤经验:

1、冠心病:

胸痹、心痛,固为痰瘀阻塞,阳郁不宣,但痰瘀之生,无不缘于心脾气虚,无力推动血行。

气虚日久,必致阳虚寒凝,加重瘀阻。

胸中刺痛,发作欲死,加三七、丹参、郁金;胸隔满闷,加瓜蒌、薤白、半夏、白酒;四肢逆冷,唇青,加附子、干姜、桂枝。

2、胆石病:

正虚患者不少,用攻邪治法,纵能暂缓,而复发益频。

其复发或因于受寒,邪乘虚入,致肝胆疏泄失调。

故对年老体弱,发作频繁,不耐攻伐之人,应补脾益气升清以治本,用本方即使不能排出结石,亦可减少复发。

腑实痛剧,加大黄、茵陈、栀子、厚朴、枳实、金铃子、郁金;饮食复发,加山楂、鸡内金、神曲、麦芽、茵陈;受寒即发,加防风、藿香、香附、苏叶、枳壳。

3、肾石病:

久病体弱,或年老之人,反复发作日久,或劳累后原有症状加重,或久服通淋化石乏效,当大补其气,气旺则自消,水自行。

中气健而复其升降,易于排出结石。

4、前阴、后阴二窍病证:

如长期遗尿、尿血、尿蛋白经久不消失、淋证、崩漏、便血、泄泻、痔疮等,疗效颇佳,其中不少患者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短气乏力、食少懒言等全身性症状。

使用本方依据为“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笔者于补中益气汤中重加木香30克疗效比单用原方好。

木香?

赜貌蛊?

治疗尿路结石经验:

恰当运用四逆散、补中益气汤、自拟通淋化石散。

肾及输尿管结石伴感染者,突然腰部绞痛,少腹拘急,尿痛,尿频,排尿中断或尿血,常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疏肝行气泻火:

柴胡10-12枳壳10-15白芍30-60生甘草10-20金铃子10元胡6(研细吞服)。

发热加青蒿15银花30紫花地丁30;呕吐加旋覆花10代赭石30竹茹15;尿血加小蓟30白茅根30三七粉3。

肾及输尿管结石无感染,无严重临床表现者,常用补中益气汤配合吞服通淋化石散。

重用黄芪30克,试服2-4剂,如无明显不适,便可坚持服用,黄芪用量可逐渐增加,最多可至100克。

口渴、夜热,加石斛、生地、二至丸(旱莲草,女贞子);胁肋或少腹隐痛加白芍、薄荷;便秘去白术(魏龙骧经验:

单用生白术大剂量可(老年肾阳虚便秘者,缪希雍大剂量肉苁蓉峻补精血。

吾意此增液行舟之别意也,济川煎用以治便秘)此之意也。

,加山药、陈皮、麻仁;尿血加花蕊石、白茅根、三七粉;腰骶酸)痛加

杜仲、续断、怀牛膝。

同时吞服通淋化石散(琥珀、海金沙、鸡内金、炒车前子,各等分和匀,早晚各服6克)。

连服1月,如仍无结石排出,停药。

考虑改用其他方法。

车前子炒熟研细吞服,通淋化石效果较好,水煎则效差。

肾结石属肾虚者,难凿分阴阳,宜填精益气,平补阴阳,偏补阳、补阴。

填精益气为主,化瘀通窍为辅。

血尿加琥珀、三七;尿浊加萆薢、石菖蒲;少腹痛加芍药甘草汤。

服药腰腹痛加重,向少腹放射,可重加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并酌加大黄促结石排出。

不属于肾虚,或无肾虚显证,于辩证方中重加1-2味补肾药能提高疗效。

补肾药物(温肾益气或滋肾填精)均能鼓舞肾气,促进肾功能好转,增强肾盂及输尿管蠕动,改善肾积水,推动结石下移。

胡桃肉可溶石。

治疗慢性肾炎经验:

慢性肾炎多属虚中夹实,临床尤以脾肺气虚,三焦湿热蕴结和肝肾阴虚,下焦湿热稽留两种证候最为常见。

前者补脾益肺与宣畅气机、渗利湿热并举,常用防己黄芪汤合三仁汤加减:

黄芪30-60防己10白术12茯苓15杏仁10薏苡仁20桔梗10半夏10厚朴12通草10滑石15白茅根30。

蛋白尿经久不消失,加玉米须60谷精草60

(平时常用玉米须、谷精草煎汤代茶);舌苔厚腻加藿香15佩兰15;生山药30

腰脊酸痛加杜仲15菟丝子12续断12。

后者滋补肝肾,渗利下焦湿热,杞菊地黄汤加怀牛膝、白芍、白茅根,同时用炒车前子末10克,分3次吞服,腰脊酸痛甚,加杜仲、续断、骨碎补;尿中红细胞长期存在,加花蕊石、茜草,另用三七3琥珀6,吞服,连服15天以上;血压高,加石决明、夏枯草;头痛、齿衄合玉女煎。

慢性肾炎属纯虚者很少,即使舌象正常,看似无湿热稽留,但若纯用补药,往往加重病情。

蛋白尿经久不消失者,亦不可纯补养与固摄;尿中红细胞长期存在者,忌用温补肾命与耗血动血药。

运用玉女煎经验江老用玉女煎治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头痛、目痛、齿痛、咽喉痛以及吐衄等多种病证,屡获佳效。

桂枝汤张景岳说“营卫既是气血”,余谓“营卫和谐于外,气血必和谐于内”,故气血亏虚于内,则营卫不和于外。

气血不和导致营卫不和者,其表现因人而异,如出血倾向、荨麻疹(此吾亲验之),桂枝汤调和营卫(外)、气血(内)。

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故桂枝汤法者,调和营卫、气血,亦即调和阴阳之根本大法也。

营卫、气血、阴阳,分而言之为三,合而言之实为一也。

营卫和谐,即气血和谐,即阴阳和谐,此营卫和谐之道。

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以调阴,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以调阳,合为桂枝汤则从整体上调和阴阳。

能调和外证及内证的阴阳。

不少慢性疑难杂症之所以缠绵难愈,不是营卫失和于外,便是血气阴阳失和于内,或二者兼而有之。

,“解肌”解散透卫而入营之外邪,乃调和营卫之手段。

(当与阴阳二字细玩味,不可拘为外感,万得其一也。

余但见卫气不)足而无兼热者,喜用之。

但见诸患遇风而作者,可矣。

张锡纯论治脾胃:

张锡纯创制了不少调补脾胃方,如资生汤、资生通脉汤、扶中汤等,方中刚柔并用,润燥兼施,扶脾阳,益胃阴。

他治疗许多疾病,如痨瘵、经闭、膈食、久泄,都属于慢性虚弱性疾病,证候错综复杂,气、血、阴、阳都有亏损,单一治疗都难见效,唯有从调补脾胃,重建中气入手,方能缓缓见效。

扶脾阳与益胃阴并进者,病至于斯,不是单纯脾阳虚或胃阴虚,而是或先损脾阳,阳损及阴;或先损胃阴,阴损及阳,呈现脾阳与胃阴俱虚的症状。

扶脾阳与益胃阴有机结合为治疗慢性虚弱性疾病和某些急性病恢复期的有效方法。

脾升胃降,不仅是脾胃本身功能正常的标志,而且是肝胆功能正常的标志。

治肝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脾胃健运,肝木可自复。

有时方中少用理肝

之药,亦为调理脾胃剂中辅佐之品。

脾气上行则肝气随之上行;胃气下行则胆火自随之下降。

升肝脾、降胆胃运用之法有四:

1、升脾降胃:

治肝气不舒,木郁克土,或肝郁脾虚,脾胃之气不能升降。

以白术、黄芪补脾胃,桂枝、柴胡升脾气,陈皮、厚朴降胃气。

脾胃升降失常兼肺胃津伤,或肝肾阴亏,不宜用升麻、柴胡、陈皮者,则以麦芽升脾(麦芽生用善升),桂枝升脾兼以降胃(气之升者遇之则升,气之降者遇之则降),又用花粉、玄参以调剂桂枝之温热,可久服无弊。

2、升肝降胃:

治肝气郁兼胃气不降升肝之药,柴胡最效,然治肝不升胃不降,则不用柴胡,而以生麦芽代之。

因柴胡不但升肝,且能提胃气上逆;生麦芽升肝而不妨胃气降。

单纯胃气不降之证,重用代赭石及鸡内金、厚朴降胃时,配少量(,3克)以升肝,因“但重用镇降之药,恐有妨于气化之自然,故少加柴胡以宣通之,所以还其气化之常也”。

3、胆胃同降:

治疗呕吐,因于胃气上逆,胆火上冲的“镇逆汤”,用青黛、龙胆草、白芍清降胆火,代赭石、半夏沉降胃气,吴茱萸3克开达肝郁(左金丸之意也。

余国俊用此方治疗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之呕)吐不止,颇效。

4、肝脾同升:

脾为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枢机不旺,则不待上达即下输,引起小便不禁;肝壅亦小便不利。

以“醒脾升陷汤”治疗脾气虚极下陷,小便不禁。

方中黄芪、白术、甘草升脾气,黄芪、寄生、续断升补肝气,龙骨、牡蛎、山茱萸、萆薢固涩小肠。

余国俊治此证,恒加菟丝子30克,或菟丝子炒熟研细,药汁送服,每次10克,效捷。

余国俊专方我临床重视专病专方,专证专方,提倡在辩证准确、治法恰当的基础

上,留心验证并筛选出高效专方。

若不遣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