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今日何人才配做我们的老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3982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世存今日何人才配做我们的老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余世存今日何人才配做我们的老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余世存今日何人才配做我们的老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余世存今日何人才配做我们的老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余世存今日何人才配做我们的老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余世存今日何人才配做我们的老师.docx

《余世存今日何人才配做我们的老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世存今日何人才配做我们的老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余世存今日何人才配做我们的老师.docx

余世存今日何人才配做我们的老师

余世存:

今日何人才配做我们的老师

  

有些学官、教授为大众嘲笑、诅咒,即在于他们的狂悖,他们的人格矮化、官化得成为一个个的笑话,他们是“教育雾霾”的制造者。

我们当代的学校教育是令人痛心的,无论思想、立场持左持右者,对教育的批评是惊人的一致。

如李零教授正告当政者语:

“大学不是养鸡场。

”如钱理群先生的名言:

“我们的教育培养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如资中筠先生说我们的大学教育:

“聚天下英才而毁之。

无论地位是高是低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有条件的,送他们到国外去读书。

这种送,即是我国人最后的底线,一种血缘之善:

自己可以忍受罪苦,而把孩子送到光明的、有希望的、宜居宜学的国度。

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为此感叹:

“别老说正路邪路这些让人莫名其妙的话。

人们心里都很清楚,你们把自家孩子往哪里送,哪里就是正路。

在移民赤字、人才赤字中,我们的留学赤字也是相当惊人的。

我国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等国的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在我们两三千万的大学生中,堪称精华一百多万人在海外。

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占其全国大学生的比例都在百分之十以上,我国这一比例只有百分之零点多。

我国人到美国留学的人数是美国人来华留学人数的十倍以上。

不用说汉唐盛时的教育,就是传统中国的末世,也少见这样的教育奇观。

考察中外教育,同样寒窗十年,我们教育出来的人跟人家教育出来的人难以相提并论。

资中筠先生说,中国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

如果中国的教育再不改变,中国的人种都会退化,“这个过程,就像退化土豆一样”。

这样的教育一如雾霾,大概是我国人的业力或宿命。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孩子要寻求出路,除了出国一途,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自救、同济共济。

借鲁迅的话,不要相信当道者,不要相信成功人士,不要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在跟人的互动中,去寻找同道,寻找真正可以师法的健康生活和高尚人格。

说人格高尚者才配作我们的先生,这话在今日语境中显得“高大上”。

经济学假设、潜规则流行、三观尽毁的无节操,使得当代人的心性人格之矮化、言行之粗鄙成为国人“你懂的”普遍现象。

斯文扫地,师道之无尊严,也成为大家叹息又无可奈何的现象。

也许只有我们这里,老师才被学生称为“老板”。

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们被很多人漠视、轻视,甚至仇恨,“新三座大山”中即有教育大山,“眼镜蛇”荼毒国人被列入民谣中并不让人意外。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天的人很少有人称赞自己的老师。

邓康延先生主持拍摄的《先生回来》纪录片,选取了民国史上的几位校长、老师,在北京798展览时,曾创下一周十万人参观的奇迹,就是因为在师道师德问题上跟人们产生了深切的共鸣。

这是一个让我们说来不免羞耻的话题。

但任何轻薄都有违东西方文明对师道尊严的规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天地君亲之大伦中之一伦也。

跟教书匠不同,跟愚民愚人者不同,师者是人生百年中的典范。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惟有这样的师道师德加持我们,我们的人生在顽时才能提升为廉,在懦时才能立志,在怯时才能勇猛精进,在薄时才能校正得敦厚,在鄙时才能转变为宽广。

师道,在中国语境中就是君子大人之道,这种大学之道,就是要把人从“子民”“百姓”“小人”状态解放出来,使其知道自己光明的品德,更新自己的生存或生命意义,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

这就是《大学》开篇开宗明义强调的,也是朱熹一再称道的“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从《大学》等文献中可知,中国文化的教化之道跟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相通,都是要培养丰富的人、全面的人,《大学》所弘扬的人格德性更近于现代社会的公民人格。

《大学》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

我曾经说,从《大学》中还可以推论,那些一生停留在修身阶段的人还不是君子大人,那些一生只顾小家停留在齐家阶段的人还不是君子大人,那些一生只止于治国阶段的人还不是君子大人,他们既不拥有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之道”,也不具备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人格。

在这个层面上,中国的“大学之道”与其他文明的圣哲心地相通。

苏格拉底坦承:

“我试图说服你们每个人不要更多考虑实际利益,而要更多关心心灵的安宁和道德的完善,更多地考虑国家的利益和其他公共利益。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判别一个城邦,不是以人口、城垣为标准,而是要看它是否由公民组成。

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对人类社会提出了一个原则: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我们因此可以理解,在传统中国,师者何以具有崇高的地位。

按中国人的理解,天佑我们,以君,以亲,以师来加持我们。

在这中间,师者的心地是最为自由的、光明的、高尚的。

尊师重道是我们的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这是因为,“师哉,师哉,童子之命也”。

老师决定了学生一生的命运。

师者对学生的引导,就是“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礼记》为此明确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大学》则深谙人性中的阴暗和果报,“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我们由此可以理解当代中的很多怪现象,有些学官、教授为大众嘲笑、诅咒,即在于他们的狂悖,他们的人格矮化、官化得成为一个个的笑话,他们是“教育雾霾”的制造者。

由此我们能够理解什么样的人格才配作先生,没有德行的人其灵魂也是阴暗猥琐的。

今天我们社会流行的成功之道,以及官本位文化,在有尊严者心中,只是“世禄”,它们既非我们的师道,更非人生健康幸福的指标,但遗憾的是它们仍为很多人师法,它们仍在流行。

它们的流行让我们与一切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心灵相睽违。

古希腊的圣贤伯里克利说过:

“我们既关心个人事务,又关心国家大事……毫无疑问,那些深知战争的灾患与和平的甜美,因而能临危不惧的人,才称得上具有最伟大的灵魂。

考察东西方文明的教育之本,我们可以辨识一个人的人格之涵养乃是人生社会的终极。

中国人讲,与天地参,即是此意。

这种顶天立地的人格养成,并不高深,因为立人之道,曰仁曰义。

儒释道在此殊途同归,一个人只有示现仁义,其人生才可圆满,庶几无愧。

而西方人在此的诗意仍然一致:

康德说,“人是目的”;两千年前的伯里克利则骄傲,“我们雅典总的来说是希腊的学校,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具备了完美的素质,都有资格走向沸腾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最优雅的言行举止和最迅速的办事作风”。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能见到这样一副对联: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这是乾隆皇帝为孔子写的。

虽然很多人对孔子不以为然,但他作为老师却是当之无愧的,我们可以从孔子和弟子的关系中学到很多东西。

那样的人生情境,今天仍让人向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样的教师我们当不起!

——与《读者》XX第8期《今日何人才配做我们的老师》作者商榷

  读罢余世存先生《今日何人才配做我们的老师》(《读者》XX年第8期20页)一文,感触颇深,先生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学识之高深,论证之缜密令本人佩服不已,现就几个问题跟先生商榷:

  一、教育移民与教育愚民

  余先生在开篇就抛出了教育愚民问题,引用了钱理群先生和资中筠先生的话,道破了当今教育弊病:

“我们的教育培养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学“招天下英才而毁灭之”。

如此激昂之语,读来令人为之一震。

  话说回来,谁让我们如此办教育?

是教育行政还是教材?

是教育“潜规则”还是教坛“邪道”?

答曰:

非也!

是“天下”潮流!

  为何要在“天下”二字两侧加引号?

因为这里指的天下,是“海内”之天下而非“宇内”之天下。

曾几何时,崇洋媚外控制了人们的思维,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左右了国人的神经。

人生短暂,只要自己过得好,哪管别人死与活。

于是乎,国人早就背离了读书求学之道。

背离了“道”的求学者,也许很逆袭,也许也尊师。

但是,他们更加尊重知识,尊重的本义不是折服于老师获取知识的智慧,更在意老师拥有知识以后的洋洋得意。

他们经常想:

有朝一日控制了知识,掌握了敲门砖,就可以闯进大殿为所欲为。

这样的“智慧”出自哪一部典籍?

我们没有印象。

闲书倒是有一本,名曰《厚黑学》。

这部书渗透之深,由来已久,已经成为国人普遍意识,融入社会大熔炉,共同导致道德地震和民粹海啸。

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自己养成的,“天下英才”不是毁灭在老师的手上,而是毁灭在人们的从众意识里!

  至于教育移民,这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心里一直想着摆脱束缚,只要时机成熟,便不顾一切往外串。

顾不上父老乡亲,也顾不上国家集体。

一纸签证出国求学,初衷不是救国救民,不是寻求真理,而是寻找解脱。

要是有能力,他们完全会搭乘火箭移居别的星球。

  二、教育雾霾与“新三座大山”

  这是找不到抨击对象的无奈之举。

余先生所讲的教育雾霾,不外乎就是说师道不存。

所谓的“新三座大山”,不外乎就是说教育成本增大。

两者加在一起,不外乎就是说人们花这么多钱求学,学到的是一些没用的东西。

  我们分析一下,谁才是“社会雾霾”的制造者。

  追随所谓的导师和成功人士,是心术不正的表现。

任何事都想找捷径,妄图找到迅速飞黄腾达的“人生快捷键”,于是“潜规则”应运而生。

所谓的“成功秘诀”引导人们如何踩死别人往上爬。

这是哪一所学校的哪一位老师教的?

我们不得而知,但推敲下来,应该是一群号准了这条社会脉搏的欺名盗世之徒所为。

更可悲的是:

相对于脚踏实地的奋斗者,人们更愿意推崇这些欺名盗世之徒,奉承其为“真正的老师”!

  不知从何时起,教育也成了压在老百姓头上的大山。

当然,种压力城乡有别,东西部各不相同。

它们共同的特征是:

收入越高压力越大。

为什么会这样?

人心不足!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永远没有快乐!

  先说西部地区,如今已免除九年义务教育书学费,有的学生还一边领取补助一边上学,可见国家政策已经优厚了。

可是,一些“先富起来”的人,总认为附近的学校教不好他们的孩子。

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往往不惜重金将子女送入“贵族学校”。

这里面有很多想法,有的显示自己的财力,有的炫耀自己的子女已经“鹤立鸡群”,也有在子女面前呻吟“尽心焉耳已”的。

  在东部地区,孩子的作为直接决定其成绩,而座位的编排与家长的投入直接挂钩。

更有一些不要脸的老师,公然向学生索要财物,家长便慷慨解囊以示“尊师重教”!

悲乎!

如此世风,何来师道?

再看城乡之别:

如今,城市有平民,乡下有富翁。

为了孩子,有舍得出钱的,有不惜玩命的。

乡下富翁极尽“土豪”之能事,进城购房供孩子上学。

他们早就看不起邻里乡间的土气。

平民者,一旦有机会跻身“中产阶级”,也纷纷效仿,谁还愿意在“陋巷”过着“箪食瓢饮”的日子?

  上述情况表明:

一旦富,就要跳,跳出穷乡僻壤,跳到九霄云外。

大家都在比拼,看谁跳得高,看谁跳得远,看谁跳到最后!

比拼的结果是让教育成本越来越高,教育之“山”越来越让人难以承受。

何也?

人心不足也!

  如此人心不足,有人“号”准了这一“时代脉搏”,推出了形形色色的“贵族学校”(叫“民办学校”更为确切),敛财不伤祖德,作恶不辱其身。

如此“教育大山”谁筑就?

谁是始作俑者?

谁来收拾局面?

总不能让现职教师来承担吧?

再说,如今公办学校的教师,收入本身就很有限,他们有雄心而没有熊掌;就算进了民办学校,工资增加了不少,但那都是命换来的!

一位朋友在民办学校每周上63节课,月薪5500元。

这样的“高薪”,是在透支生命啊!

“你要他的钱,他要你的命”是一切“老板”的共性,这些“老板”,就是“号”准了这一“时代脉搏”的高费教育实践者!

可悲的是,这已经成为群体意识,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始作俑者,就像没有一片雪花承认是自己造成的雪崩一样。

  三、哪些教育者人格矮化、官化?

  余世存先生在《今日何人才配做我们的老师》一文中十分肯定地指出:

当代中国,有些学官、教授人格矮化、官化,是“教育雾霾”的制造者。

这样的话说出来自然大快人心,让人拍手称绝。

我们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是社会对教师期望值过高所致。

人人可以拜金,唯独教师不能。

一旦“多收了三五斗”,教授就不再是教授而变成“禽兽”;人人可以享乐,唯独教师不行。

一旦享乐,人格就矮了,老师就变成了“小资”;人人可以弄权,唯独教师不能。

一点弄权,教师就成了“教官”(有别于军训中的教官)。

何为“教官”?

官指导下的,按照官场、“官道”那一套来执教的人。

如此说来,是谁在为教员的人格矮化、官化推波助澜?

谁造成如今的这一普遍现象?

谁在这种裂变中捞到“第一桶金”?

谁又死心塌地地奉行这种“规则”?

  四、“最伟大的灵魂”从何而来?

  余先生在快结束时引用古希腊哲学家伯里克利的话,说“既关心个人事务,又关心国家大事”“深知战争的灾患与和平的甜美”“能临危不惧的人,才称得上具有最伟大的灵魂”。

作者意思是说,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应该具备“最伟大的灵魂”。

非常谢谢这位余先生的期望,成为具备“最伟大的灵魂”的人是我们所有做教师的人的共同梦想。

但是,人的“最伟大的灵魂”从何而来?

余先生在文中不得不承认:

“今天我们社会流行的成功之道,以及官本位文化,在有尊严者心中,只是“世禄”,它们既非我们的师道,更非人生健康幸福的指标,但遗憾的是它们仍为很多人师法,它们仍在流行。

它们的流行让我们与一切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心灵相睽违。

”这说明,在世风日下的今天,要成为具备“最伟大的灵魂”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别的人可以不具备,老师必须具备的话,这样的老师我们当不起!

以前我在乡村小学任教,下午放学以后去家访,学生家长放弃手中的活都要回家煮饭,因为他们知道我们回去弄饭吃很费功夫。

现在,学生向我们借钱,有借去不还的,有借一百换五十的,有借不到埋怨老师的。

而我们房贷没有还清,每月向父母支付为数不少的医药费,他们的家长大约不晓得。

人人可以玩潜规则摆脱苦海,教师不能。

一旦玩了,就真的完了。

钱财散尽,人格尽毁!

我们做不起东部省市那种不要脸的教师!

  余先生在倒数第二段再次引用伯里克利的话: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具备了完美的素质,都有资格走向沸腾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最优雅的言行举止和最迅速的办事作风。

”最后一段又引用乾隆皇帝为孔子写的对联: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旨在说明教师要有追求,要率先垂范。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整个社会风气不改变,单独拿教师开刀甚至开涮的话,我看效果不见得好。

再说,伯里克利的话也不是单独针对教师的,他是希望社会全体公民都具有这样的意识和这样的修养。

如果只要求教师做到而其余人士可以乱来的话,这样的老师我们实在当不起!

韩愈在《师说》中这样写: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者,则耻师焉,惑矣。

”看来余先生没有好好领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重塑师道尊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如果只要求教师先要像教师,其余人员可以慢慢来,那么,估计余先生今生今世看不见师道尊严了。

如果坚持说“今天没有人配做老师”,那么就没有人敢说自己已经是老师,做老师合作其他行业一样,混口饭吃而已,至于真理在何处,不要去管吧,谁管得起?

管了又有什么用?

如果都像这样,我们真的只能回忆民国时期那些优秀的教员,“高山仰止”了!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道德建设也是全社会的事。

作为教师当然应该走在社会道德建设的前列,但如果只要求老师做到而对其他社会成员放任自流,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只要求长者做到或者以长者的意图左右一切同样是愚蠢的做法。

选择榜样以什么为标准?

我们该向谁学习?

韩愈的话很有道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闻道有先后,有术业有专攻。

”会选榜样,选对榜样非常重要。

选榜样是自觉的行为,不需要任何人强求。

做榜样也不是刻意地雕琢,故意遮掩什么或者表现什么,而是人格魅力的自然呈现。

  “为人师表”的“为”,不是自己“为”,而是别人“以为”。

如果说做了某种职业以后就成为修养很高的人了,这很不靠谱。

职业只是谋生的手段,与修养无关,没必要故作姿态,也没必要一定成为榜样。

从这一点上看,从事教育者需要搽亮眼睛,否则会受很多蒙蔽。

就个人而言,别人以为可以“为人师表”的一些话不一定适合你,其建议可以参考而不应该盲从。

某些人一直以“为人师表”标榜自己,其实是自欺欺人。

能否为人师表,不是他自己说了算的。

  有时候,“为人师表”可以吓唬人,吓死人。

一旦提出的要求或者某些言行不在别人的期望值以内,人家就会说:

“你看看,还‘为人师表’!

”这个“为人师表”是用来搪塞人,吓唬人的,如果过于在意,真的会被吓懵甚至吓死,正义得不到伸张,正当的需求无法达到,永远处于别人期望值的阴影中,无法自拔,眼睁睁看着别人将自己的肉一点点剜去而不敢反抗。

从这一点看,做教师的应该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没必要扭扭捏捏,我们也是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是救世主,不是天外来客,有生存下去的正当需求,有跟别人一同享受社会建设成果的权利,谁说做了老师就一定要把利益拱手让出去?

其他职业就应该多吃多占?

老师们,不要为“为人师表”这句话搅晕了!

如果还在不明白,这就是我们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活该被人忽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