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重点.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重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重点
导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主要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P2),答: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主要容)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P2);
答: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首先,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其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再次,从它的研究对象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
2、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什么?
(P14)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P3-P4)
基本立场:
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基本方法:
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4、马克思主义的历程:
(P7-P9)
1848年2月,《马克思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候,产生了两大阶级。
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两论成果: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同时它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是真正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和革命性,实践性和阶级性。
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1-P12)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3)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也具有高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7、为什么说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嘴鲜明的
政治立场?
(P12-13)
8、为什么说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P13-P14)
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布。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P2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P23-P25)
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现代意义;第一: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运动与静止;(P25)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静止是从特定的关系考察运动时,运动所表现出的特殊形式。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并不否认静止。
静止是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什么?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
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什么?
(P26)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物质畴。
客观实在性。
运动、时间、空间。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26)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时对象性的活动,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P26)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
7、意识的本质及特点;(P28)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8、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P2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生,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
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9、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P29-P30)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0、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辩证关系原理(P30)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1、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辩证关系现实意义(P30)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
(2)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
(3)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4)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前提是什么?
(P31)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方面(P33)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生命形态仍然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
14、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哲学意义主要表现方面(P3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神学根本对立的,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他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什么?
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什么?
(P34)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6、如何理解联系及其特点?
(含义及特点)(P34)
含义:
是指事物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17、如何理解发展及其实质?
(含义及特点)(P36)
含义:
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1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什么?
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
焦点: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在动力。
19、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P38)
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容与形式,必须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
20、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
(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什么,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P39-40)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和永恒发展的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1、矛盾的两种属性及其含义(P40)
矛盾的同一性:
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
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P41)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2)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用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书本P41)
2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P42)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P41)
(1)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容是: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2)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这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
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
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年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例如,福与祸、安与危、先进与落后、胜利与失败等等,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2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P42)
27、矛盾分析法(P48)
矛盾分析法是指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2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P42)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
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9、质量互变原理(质、量、度的含义)(P43-45)
(1)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导读:
30、质量互变原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3-45),31、质量互变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P43-45),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3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以及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1、实践的含义、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基本要素,类型:
物质生存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3)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围、幅度和限度。
要掌握适度原则。
30、质量互变原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3-45)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行和飞跃性的统一。
31、质量互变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P43-45)
规律:
前进行体现在:
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3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以及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
33、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3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应用;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1、实践的含义、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基本要素;(P59-P61)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类型:
物质生存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特征:
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要素: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2、实践的主体与客体(P59)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3、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P60)
实践关系(最根本的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4、实践和认识的关系;(P62-P6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及特点(P66-P67)
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特点:
具有再现客体容的反应性特征,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在现。
6、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出是消极地、被动得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7、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7)
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8、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P69)
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什么?
实践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
10、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7-P69)
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三个阶段两次飞跃)
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11、真理的含义,实质(P74)
(1)定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实质:
真理是关于普遍必然性的认识,是认识(表象、思想)与对象(本质、规律)的关系问题。
12、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P74)
(1)客观性(合规律性):
其一,真理的容是客观的,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问题的唯物论)
(2)一元性:
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3)价值性(合目的性):
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
(真理符合论的三重涵)
1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问题的辩证法)(P75-76)
(1)绝对性:
真理的容表现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其一,客观容的绝对性,其二,世界可知性的绝对性)
(2)相对性: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其一,广度上是一定围而不是全部,其二,深度上是一定程度、一定层次)
(3)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两者相互依存,两者相互包含。
(没有绝对的绝对,也没有绝对的相对,只有相对的绝对。
真理就是对绝对的相对理解。
)
14、真理与谬误的关系(P78-79)
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统一: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5、真理与谬误能够相互转化的原因(真理的特点)(P79)
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具体的
16、什么是真理的检验标准,为什么?
(P81-P8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7、实践作为检验标准的具有的两重性(P83)
(1)确定性(绝对性):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不确定性(相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
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约束
18、价值的含义及特点(P85-P86)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19、价值评价及其特点(P86-P87)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评价是以客观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20、价值评价的作用(P88)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
21、什么是价值观?
(P88)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体系。
22、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P89)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23、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P93)
24、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一个历史过程(P94)
第三章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102)
社会存在与社会的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的含义(P103)
含义: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作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1)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2)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全部社会生活。
(3)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4、社会意识的含义(P104)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5、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辩证关系(P107)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P108)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并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
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思辩证关系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P109-P110)
8、生产力的含义,基本要素,重要因素,发展水平的标志(P110-P111)
(1)定义: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3)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
9、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0、什么是生产关系?
(P111)
(1)定义:
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根本的经济关系
(2)要素: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辩证关系)(P11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1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辩证关系的意义)(P114)
①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