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编修基础精编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3761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谱编修基础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家谱编修基础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家谱编修基础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家谱编修基础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家谱编修基础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谱编修基础精编版.docx

《家谱编修基础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谱编修基础精编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谱编修基础精编版.docx

家谱编修基础精编版

家谱编修基础

Ø现代家谱编纂者的素养

当代中国,不少家族正在编修家谱或已编纂成了家谱。

但是,很多已编纂成的家谱大都出自乡村或小巷素养不高者手中,质量普遍不高,存在着许多毛病。

如观念陈旧、格调老化、立意浅薄、体例混乱、用语芜杂、修辞浅陋、错讹百出,考证马虎,校对不严等。

不客气地说,有的家谱,不过是收集的资料无序地堆积在那里。

这样的家谱,其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必须重视家谱编纂者的素养。

这里说的素养,指品德、思想、文化等各个相关方面。

编修家谱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涉及面宽,劳动量大,是集体的配合劳动而非个人的劳动,所以往往编修家谱都要成立一个组织,叫“家谱编修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由若干人组成,分几个小组。

参与编修家谱的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

要具备必要的文化基础。

文化愈高愈好。

历史家、文学家编修出的家谱,质量自然是很高的。

欧阳修和苏东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当然,一般的人都达不到欧阳修和苏东坡的水平,但编修家谱的基础文化必须具备。

要懂得一些历史常识,要大致能读懂古人编纂的家谱,要有辨别真伪、是非的能力。

要对编修家谱这件事有兴趣。

没有兴趣就谈不上爱好和热情。

兴趣来源于对家谱文化的喜爱和关注,也就是家谱文化意识。

认识家谱的意义和作用,文化意识是一个前提。

要有奉献的精神。

编修家谱是本家族的“公益事业”,是文化行为而不是商业行为。

家谱图书不是一般的图书可以拿到市场上卖出赚钱,基本上是收藏的文本,是传家之宝。

所谓奉献,一是有钱的要出钱,有力的要出力,既出钱又出力的那就更好了。

参与家谱编修的人员,不应有贪图利益的思想。

作为编修家谱的牵头者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如经费的筹集、人员的分工以及整个过程中重要问题的讨论与决定。

对编纂家谱的具体执笔人,要有特殊的要求。

如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

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以及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要有概括和构架的能力。

没有这个能力,就谋不好篇,布不好局。

这个能力实际上是“学”与“识”在发挥作用,具体的过程就是综合与分析。

涉及到的问题有指导思想的定位、编纂方针的确立、板块内容的划分以及对复杂材料的取舍等。

家谱反映的内容虽然是客观的,笔法是写实的。

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反映到家谱上,应有弃有取、有重点和非重点。

在这个过程中,无形中体现了编纂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三观”修养不高的人,编纂出的家谱恐怕水平不会很高。

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大众化的文风。

编纂者不能故意在遣词用字玩弄高深和晦涩,以显示自己的“水平”。

文风要朴实,要大众化,要让更多的人能看懂。

尤其是乡村,读者的文化水平较低,一定要用浅显明了的文字和词句。

同时,还要做到叙事准确,论说合理,语言精炼,逻辑通顺,轻重得当。

动笔编纂,是家谱工程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果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不具备,写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一看文字,除了不能准确地记述事物外,还有逻辑不通,不是这里有错字,就是那里有别字;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有问题。

Ø家谱编修术语

谱名:

辈份代码。

在修订家谱时,谱名和谱名排序就已经确定。

谱名有其固定顺序,可以是一首诗,或者是家族老人认为押韵的话语,然后按照辈分,在名字中加入谱名。

这个确定姓名的方式除了可以区分辈分外,还要起到消除同名同姓的作用,因此谱名通常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图像:

必要装饰品。

家谱虽是以文字和图表为主,但图像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家谱中的图像包括祖先肖像、风水图、所居村庄图等,到了近代,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照片特别是家人合照,也成了家族生存状态的重要佐证,收入到家谱之中。

领谱字号:

家谱上的条形码。

家谱是仅限于家族内部流通的参考资料,因此在保管和保密上有着严格的规定。

一般情况下,家谱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每部要编成号码,颁发本族各房领取,每位领谱人都有唯一的号码,称领谱字号。

一旦发生鼠咬虫蛀、遗失散落,或是私自誊录、鬻谱卖宗,就可根据登记材料找到当事人,追究其不孝的罪责,并依照家法从重处罚。

谱序:

序言。

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

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由于一次次地续修,序跋也不断增多,不仅有新修的序跋,还照录旧序,有些谱的序跋有十几篇甚至几十篇。

余庆录:

续后篇。

在家谱修完后,修著人会专门留出数页空白纸,使领谱的各家能够将日后遇到的生卒、嫁娶、迁徙、继嗣等家族事宜记录在案,以备续修家谱。

这种留待后世子孙续修的方式,也象征了子孙后代的绵延不绝。

家训:

思想品德守则。

家规高于法规,家训高于家规。

家训已由劝诫的法律层次上升至了劝行的道德层次,将修身、齐家的修行融入到家庭的环境中。

颜之推、朱熹、陆游推行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在训导中留下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现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

郡望堂号:

图腾。

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

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

堂具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

没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余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有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

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断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房支:

家族中的原子。

简单地说,您或您的兄弟所成立的家庭便是一个房支。

房支是相对于宗族更近更小的圈子,宗族相对房支是公,房支相对宗族是私,后者更具有个人色彩,因此宗族内的利益分歧通常发生在房支之间。

但在宗族认同很强的村庄,宗族不会允许房支利益超出宗族利益,抑制了宗族内各种亲疏远近关系的表达,从而使宗族内部有了团体格局的样子。

谱例:

凡例。

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

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

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人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

盛世修志,家兴续谱。

古人认为,人生有三件大事,这就是修族谱、建宗祠、修坟墓。

修纂族谱是宗族的头等大事,各地宗族都极为重视,就如国家、政府重视编修正史和地方志一样。

职表:

修谱的组织机构。

正因为如此,要完成这家族大事,家谱编修的组织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要完成一部族谱的编修,大致要经过资料收集、发凡起例、内容编辑、印刷出版等程序,具体来讲:

世系表:

血缘脉络。

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世系表使全族男子的名讳、字号、生卒年月、葬地、配偶姓氏及生卒年月,以及生几子几女、子何名、女适何地何姓等成线性排列,简单明了。

目前较为普遍的形式包括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四种。

修谱委员会(谱局):

续修家谱首先要组建以家族中负有文名或职务最高的退休官员或族长为首的修谱委员会。

编委会旧时一般设主修(由族长担任)、编修、监修、协修、校阅等,今日一般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主编等。

捐输:

编委会即谱局成立后,接下来就要筹集修谱经费。

经费旧时一般来自族田、祭田及其它族产的收入,除此之外,每个入谱的男丁都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谱银即捐输,今日主要通过捐资(义捐)和族谱预售筹集(认捐),部分地方仍有按男女人丁派摊形式集资(例捐)。

开局:

经费筹集就绪后,编委会就进入谱局动手编修,谱学界称为“开局”。

谱中的“凡例”定好后,一般要出榜通告族人,表明本次家谱编修宗旨、基本体例、资料报送要求。

书稿编好后,即请名人作序以弘扬先辈祖德,同时请人刻写和印刷,监修、校阅负责校对。

出谱:

谱书装订完毕后,即通告族人,并择吉日将谱迎回祠堂,这在谱学上叫“出谱”。

拜谱:

出谱后要先送入祠堂,再择吉日举族对谱予以礼拜,以告慰祖先,教育族人,这在谱学上称为“拜谱”。

圆谱:

拜谱礼毕,即由族长拿出朱笔按序发谱。

今日不同之处,主要是将谱稿送到印务公司胶印、铅印,印毕多择吉日(如腊月二十三"进灶"前、三月"清明会")发谱即可。

因为旧时有"先得谱先得福"的传说,家谱迎回祠堂至分发完毕,一般都要安排家谱的保卫事宜,避免"抢谱"现象发生。

Ø旧谱价值的发掘

老谱资料的利用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经考证、比较和多方论证后才能定夺。

蓝本不一定毫无差错,但它相对于其他旧谱的可信度大,且其缺憾,可据他谱补正,使之完善后达到可信。

这种补正了的可信蓝本谱,则可定为修新谱的依据范本。

范本的确立,其最大优越性在于可避免修谱过程中出现一系多说的“多中心”弊端。

如有不慎,这种“多中心”会毁了宗谱“一脉相承”的根本原则。

评论谱牒编修质量的优劣、价值之高低,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读谱的序文,且要读懂、读明白,谱序可称之谓整部谱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文字精华,它起到承上启后的引导纽带作用,更是对组成谱系脉络精髓的画龙点睛。

确定谱系编纂的质量、体例规范与否,其首要标准,是谱内必须要有创谱之序和随后历次续修的谱序,且基本完整。

这是评定某谱价值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2、如何识别谱序的真伪

新谱或创谱的成谱年代,皆在谱序中得到反映。

故对序文的年代(朝代)与撰文者的身份头衔(职位、职称、学位),及其古代籍贯(地名)等是否符合史实;该序文是独创原文,还是移花接木式的,或经人修改过的,甚至是伪托的“假货”等情况,务必考证澄清。

3、谱序和谱系(主要是世系)是否一致世系是宗谱最重要的内容,检查序文所述族源与始迁祖的关系、从何地迁到何地的过程、迁徙原因等情况,是否清晰明白,还是含糊搪塞一带而过,是检验“序谱合一”与否的首要一环。

序谱合者,是“真货”;反之,则可称“冒牌货”。

还要检查世系主要人物的姓名、头衔和籍贯等是否符合史实。

4、无序文的谱牒,既不符规范,也不合基本要求,存疑不可信;只见挂线图(表),而无人物生卒年月和事迹相对应的文字记载的谱,不可信;祖源不明的谱和迄至明代中叶甚或清初,在查考最早家谱无着落情况下匆促创编的谱(占相当比例),不可尽信;既无序文又无文字记述的谱,更难置信。

5、牢牢把握住“年代、朝代、血缘世序”三关不松手。

这三关,是互为制约的关系。

如考某谱世系排列次序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其年代、朝代、世序三者对应关系是否合理或基本合理,三者对应合理,则正确;反之,则完全错误或基本错误。

6、抓住“三十年为一世”这个年限准则。

世系中若超过两世(两代)以上均相差50年以上或不到20年者,必有蹊跷,这就要花大力气考证,以确定该谱的真实性了。

7、掌握创谱年代距始迁祖入迁之年的年差规律。

族人刚迁徙到某地定居时,以立足于生活稳定为主,是不会考虑修谱的。

一般情况下,只有当族人繁衍五代或五代以上百年以后,并有人取得一定的业绩时,才会考虑建宗祠和编修家谱。

所以,始迁祖一代是不可能修谱的,迁徙当年更不可能修谱。

总之,年代久远且规范可信的家谱,其价值就高;虽年代久但不可靠、不可信者,当无价值。

故价值之高低,全在谱牒真伪与规范可信度之高低。

而且这种价值和可信度,往往取决于文字谱的序文真伪和世系次序正确与否还有如世系中常见的攀附盛名或自行遵奉心理现象导致的错接祖源或祖孙次序错乱等等情况,亦应及时识别考辨后加以修正,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Ø家谱编修组织

通俗地说,就是由谁来倡议修谱,谁来组织修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修谱能顺利完成。

解放前,组织修谱的是家族。

家族是一个泛指,也同时特指这个家族的权力机关,或曰宗族,或曰祠堂。

这个权力机关不一个是一个常设机构,它也许是一个议事机构,以祠堂作为议事地点,由族长召集,各房份代表和知名人士参加的一个非常设议事机构。

家族一般都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

固定资产一般是田产、林产、塘产和房产。

而流动资金的来源则是固定资产所产生的收益以及族人的捐献。

所以,家族是有一定经济来源和收入的。

它的支出主要是维持宗族祠堂的正常运转、祭祀、修谱、资助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子弟上学等等。

家族的职责是处理和协调全族之内的宗族事务,族长的权威是很高的。

家族的权力很大,有时甚至兼具司法机关的一些职能,对族人的不良行为有处置权,最严厉的甚至可以处其死刑,如沉潭、火焚、窖闭等都是很严厉和残酷的。

行政司法机关对此亦不干预,因为家族的这些行为维护的是封建的等级制和伦理道德,而这些伦理道德在当时是主流的意识形态,它对维护社会稳定,提倡中华民族传统文明有着积极的意义。

修谱一般有倡修。

倡修者或为族长,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发言权的杰出人士,也有对宗族事务非常热心的人。

既有人倡议,家族就开始组织:

不外是召开各房代表会议,筹措经费,确定编辑班子,印刷班子等等,然后是调查、编辑、汇总、成稿、印刷。

谱成之后,一般都要大摆宴席进行庆祝,全族人参加,称之“做谱酒”。

新的时代必然有新的特点,现在,宗族已无实存的机构,那么如何组织修谱呢?

依然得有倡修。

每一件事的缘起总得有热心的人提议。

现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务的热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后是经济较富裕和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

既然已经有人倡议,召开筹备会议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参加筹备会议的人员一定要具有代表性,首先是各房各份要有代表,其次是各地要有代表,再次是注意吸收各届的知名人士,尤以政、经为重。

筹备会议要产生的成果应该是二项:

第一,统一思想,确定族谱一定要修;第二,成立纂修族谱委员会(理事会),选举负责人。

这个委员会(理事会)就是此次修谱的组织者。

委员会(理事会)的负责人,或曰主任,或曰理事长,举足轻重,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辈份高,说话比较有影响。

这里一般有二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这位长者本身工作能力就比较强,那么,由他负责班子的工作是很适宜的。

还有一种情况,这位长者虽然辈份高,全族人也很尊敬他,也非得选他为主任(理事长)不可,但他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知识水平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举一位工作能力很强的执行主任(理事长),由他来做实际工作,这样,既照顾到了情绪,工作也有人抓了。

修谱班子确定了以后,必然是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议事了。

主要的任务有以下几项:

第一,确定以主编为首的编辑班子;第二,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第三,组织协调普查工作;第四,组织审查族谱草稿;第五,印刷;第六,发谱,并组织庆祝活动。

在日常组织管理之中,组织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经费不足,如寻根不顺利,如有族人不愿意参加修谱……凡此种种,需要组织者以热心、细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艺术,良好的协调能力去解决。

在修谱的组织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二件事:

首先是筹款,因为这是修谱的基础和最重要的保证;其次是协调,因为修谱委员会(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审美观、文化程度、热情等各个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全族的应修人员认识水平也不一,这需要负责人首先要团结、协调好修谱班子,然后依靠全体族人,以自身的热情带动整个班子和全体族人的热情,修谱才会善始善终。

修谱的最终成果是编纂出族谱。

所以,组织者最关注的莫过于编辑,为此,组织者要尽全力支持和配合编辑的工作,尊重编辑,不干涉他们的工作,尽量为编辑们特别是主编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Ø家谱编修的经费收支

要清楚修一次谱大概要花多少钱,据此来做一个预算,从而为筹措经费提供依据。

经费问题含有三重意思:

经费的筹措、经费的开支、经费的管理。

一、经费开支。

修谱当然要花钱,开支的范围大致有以下几项:

1、印刷费。

主要是印刷族谱的费用,这是修谱中最大的一项开支。

2、办公费。

包括修谱委员会(理事会)日常开支、打印费、宣传费、通讯费、水电费等。

3、差旅费。

主要是外调人员赴外调查族人基本情况和编辑出外查询资料所发生的费用。

4、伙食费。

主要是倡议修谱、集中议事和发谱、祭祖时聚餐的开支。

5、人员工资。

这项开支可有可无,主要是看大家议事时怎样决定,如果大家认为为修谱是对宗族尽爱心,无需报酬,这项费用即可不支出。

它主要包括支付给修谱委员会(理事会)成员、编辑、普查员等的报酬。

6、其他。

二、经费来源经费从哪里来?

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1、捐助。

这是修谱的最大经济来源。

捐助者当然大都是本族中经济比较富裕的。

各族修谱总会有少数几个热心的族人首先站出来捐款,组织者要注意对这种行为给予足够的表扬和鼓励,树其为榜样,大力宣传。

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全体族人的经济状况进行摸底,这个底一般是好摸的,因为修谱委员会(理事会)的成员本就是各地、各房份的代表组成的,他们当然会熟悉本地、本房份族人的经济状况。

拟出一份经济状况较好的族人名单,然后发请柬召集他们开会,鼓励他们为宗族献爱心,为此次修谱伸出热忱的双手。

开这样的会,要注意策略和方法。

首先,受邀请者一般都是经济比较富裕,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族人,所以,接待要热情、周到,但不能奢华;其次,会前要与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受邀者充分沟通,请他们作一些宣传,多讲鼓动的话,而且,要求他们捐款的数目尽量大一点,以此来带动全体受邀者;再次是要大力宣传和赞扬捐款的族人的善举,人家给了你钱,你要尽量给人家以名。

2、人丁费。

委员会(理事会)可以开会议一个标准,规定凡为入谱对象的族人每人缴纳一定的费用,标准不宜高。

也可以分出男丁、女丁不同的标准。

如果捐款的数目比较大,足以支付修谱的开支,这项收费当然可以不收。

3、售谱收入。

即向族人征订族谱,拟定一个价格出售。

应该注意的是要鼓励各家各户都拥着族谱,所以,价格要大大低于印刷的成本价。

也同样,如果捐款的数目比较大,则可改为每户免费发放。

三、经费管理。

经费的筹措应本着度支量收的原则。

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一定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财务纪律,完善开支计划、经手、审核、审批几道程序,定期公开明细帐目,让全体族人和捐款者放心。

修谱结束之后,通过决算,经费一般都有盈余。

这批钱数量不一,各族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大致如下:

1、设立“助学基金”、“敬老基金”、“济贫基金”等;

2、修祠堂、修祖坟、祭祖;

3、追加修谱人员报酬。

Ø家谱编辑步骤

一次修谱,重点是编辑,关键也是编辑。

编辑应该是有一个班子的:

主编一人,副主编若干,编辑若干。

担任编辑,特别是担任主编的人,应该在古汉语、文笔、民间习俗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主编是编辑的核心,他应该负责全盘编辑工作,对各位编辑作出分工,对整本谱要构思一个整体思路,制定一个完整的计划和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步骤。

1、通读老谱。

首先要对老谱,特别是上一届老谱要仔细地阅读,摸清楚老谱的格式、风格,对本族的历史源流和支派世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绘制世系图。

也就是将上一届老谱上所载的人员按辈份全部画到纸上,一辈一辈用线连起来。

这项工作比较浩繁,但也很重要。

因为你只有画完了世系图你才可能对老谱所载人员的房份、辈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你在普查时不会遗漏人员。

画图用的是一卷很大的绘图纸,画很多横线分若干格(老谱有多少辈就分多少格),每格(横行)都写上这样的字辈;小方框中左边的字表示谱名,如“传森”、“家俊”;右边是字或名,比如“家俊”,字“彦堂”;方框后括号内的“传森3”,表示“家俊”是“普蕃”的第三子。

把这些名字连结起来,就是一辈一辈。

画好了整个图后,在普查现有人口时,心中就很清晰了,比如你要求普查员去家俊家……以后在编排齿录时,也不会发生次序上的颠倒。

3、普查。

普查就是将上一次修谱还在世的族人、上次修谱后到本次修谱时出生的族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需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普查表格以统计族谱编修人口信息

4、整理普查资料。

根据每一份普查表,撰写每位族人的条文。

在整理普查资料时,要注意为族人安取谱名。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字辈,同一辈份的人取一个相同的字以示标志。

这些作为辈份的字,连起来一般都是一首诗或格言警句。

依照字辈取的名字,叫做“谱名”。

每个人出生之后,父母都会为你取一个名字,或乳名,或长大以后的学名,这个名字也是你在日常工作当中的标志。

每个人的名字或体现了父母的意志和审美观,或体现了自己的审美观,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如果仅仅根据这些名字,你无法判断同族中人的辈份,所以,谱名便应运而生了。

具体的做法是:

同一辈份取这个相同的字,另用一个不同字组成谱名,他日常使用的名字作为名或字。

谱名应由主编统一安取,这样就不会发生重复的现象。

当然,有些人向主编提出他希望取一个什么样的谱名,只要不重名,不发生冲突,一般主编是可以满足他的这种要求的。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些人出生后取的名字,本就是依据字辈来取,那么,取的人多了,就会发生重名的现象。

比如我族“家”字辈,取“家有”的有十几个人,他们也没有别的名字。

在修谱时,你又不能改他的名字,那怎么办呢?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采用同音字替代,替代的原则是老谱已取的不改,改动修老谱时还未出生的,同样都是在修老谱之后自取同一名字的,改年轻的,不改年长的,以此类推。

5、确定老谱内容的取舍范围。

解放前的老谱一般有序言、历次修谱序言、历次修谱人员名单、家规家训、坟山图、祠堂图、祀仪祀规、历史资料、艺文、跋、后记、世系(即人口资料)等等,各族各次修谱不尽相同,但大致如此。

老谱的这些内容可以不全部录入新谱,孰留孰舍,主编要有一个基本态度,然后提交修谱委员会(理事会)讨论决定。

6、整理老谱内容。

老谱内各篇文章,全部是竖排、繁体字,没有标点符号,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我们要将决定留下来的所有文章进行整理:

繁变简,加注标点符号,改正其中的错别字、异体字。

7、搜集资料,撰写源流考。

每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系源流,主编应根据老谱所载源流,搜集和参考近代本氏源流的研究成果,尽量将本族的世系源流考证详细和清楚,可单独成文,亦可列入序言之中。

8、撰写《序言》。

每次修谱都有一篇序言,序言很重要,它几乎是一部谱的象征和门面,它反映了该次修谱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

序言撰写者一般是主编,但也可以请本族德高望重或学识渊博的人士撰写。

9、编定所有内容,初成文稿。

编排的次序名不相同,但大致如下:

序言(这是一定要放在最前面的),历次修谱序言,源流考证,本次及历史修谱人员名单和基本情况,捐款人名单及金额,凡例,历史资料、字辈排行、齿录、艺文、跋、后记、附注。

10、审稿。

审稿一般由修谱委员会(理事会)召集组织,邀请相关人员对草稿进行审核,一旦审核通过,即可定稿。

11、印刷发谱。

上述是编辑的基本工作流程及内容。

当然,各族都有自己不尽相同的情况,当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工作顺序及内容。

上述的工作步骤也可同时进行,次序也可颠倒,并无成规。

Ø家谱的结构与内容

(一)

族谱的结构一般分为序言、宗规、字据、服制、图说、传志、世系、其他八部分。

一、序言:

内容包括修谱意义、家族源流、修谱过程、修谱人名目等。

二、宗规:

包括祠规、家规、家训、派语等。

祠规为祠堂管理的规定,如祠堂肃静、修缮、财物保管和祭祀仪式、纪律等规定。

家规、家训条目很多,其内容可分为四类:

伦纪类,有尽孝悌、睦宗族、肃闺阃、慎婚嫁等规定;公益类,有完国课、倡公益、护交通、行周助等;风纪类,有戒绝奸淫、烟赌、盗窃等;持身类,有读诗书、务正业、崇节俭、择交游、息争讼、戒暴戾等规定。

有的族谱内还附有清王朝的有关刑律摘录。

派语则为族内子弟取名的规定,以列行次、连世系、定尊卑。

三、字据:

分为契约、合约、合同和官府诉讼文书。

主要内容有购置坟山、祠田、学田等族内公产的契约;就坟山、牧场管理或划分界址与外姓签订的合约、合同、山林、田土、湖洲纠纷,官府审判处理的文书。

四、服制:

为封建社会对丧服的规定,按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

五、图说:

分为祖先像赞和坟墓、屋场、牧场、湖洲图及说明,坟墓图说在族谱中占有较多篇幅,详细说明所葬何人,其地理环境及墓向,以利后人祭扫。

六、传志:

分族务志和人物志。

族务志内容较杂。

有祠堂志,叙述祠堂的规模、环境、修建沿革,祠堂祭祀的祭文、仪式,祀田数量、租额情况及捐田人名目。

人物志为家族名人,如官宦、乡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