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育论 复习要点 精简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37562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学科教育论 复习要点 精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学科教育论 复习要点 精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学科教育论 复习要点 精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学科教育论 复习要点 精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学科教育论 复习要点 精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学科教育论 复习要点 精简版.docx

《语文学科教育论 复习要点 精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科教育论 复习要点 精简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学科教育论 复习要点 精简版.docx

语文学科教育论复习要点精简版

语文学科教学论

一、名词解释

A卷

1.语文知识目标(P15)

语文课程需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语文知识具有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

语文知识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基础知识、语文方法知识和文化常识。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汉语拼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

语文方法知识主要包括工具书使用知识、阅读写作知识、计算机使用知识等。

2.分科型教材P30-31

分科型教材按照语文知识不同内容和训练体系分编而成。

现行教材中的分科型教材为适应中学基础训练需要,不再专设文学课和语言课,侧重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分设《阅读》和《写作》。

两本课本各成体系而又相互联系配合,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语文学科教学。

3.发现学习P94

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以获取知识,自己得出结论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

根据发现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内容或教与学行为方式的特征,大致可分为体验发现型、指导发现型和研究发现型三类。

4.形成性评价P272

布鲁姆认为,所谓“形成性评价”实际是“不带有任何要评成绩的联想”的一种动态评价。

它是为减少终结性评价带来的消极感情而设计的一种测验。

它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的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减少学习中的失误,增强学习信心。

其一般表现形式为课堂测验、单元测验、阶段性测验、校外组织的“摸底考试”等。

5.语文考试信度P276

“信度”也叫可靠度,指测试的结果是否没有误差,是否可靠的问题。

在视为大体等同条件下,倘若测量多次都可以得出大体同一的测值,则这样的测试是有信度的。

B卷

1.美育目标P20-21

语文美育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充分感受美,特别是汉字和汉语的美,以及情境的美。

二是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力,通过传授审美知识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各种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三是培养美的创造力,反映在语文课堂中特别指向汉字和汉语、思想情感、文化内涵,以及最高境界的自我。

2.综合型教材P30-31

综合型教材是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类型。

它将阅读、写作、语文知识三者合编在一起,将范文系统、知识系统、训练系统、助读系统、图像系统、附录系统等合编在一起。

它采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兼顾听力和说话的方法来安排,以案例文本为主体,以单元为教学单位,综合完成阅读训练、写作训练、语文知识的基础训练。

3.有意义的言语学习P9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有意义言语学习是一种接受学习,是课堂学习的重要性质。

它强调教师的言语传授在学生获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中的作用。

它要求实现认知中新旧意义的同化。

它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建立起的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学习。

4.终结性评价P273

终结性评价指的是某一阶段、某一学期结束时所进行的测试评价。

目的是给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评定成绩。

其一般表现形式为期中期末考试、校外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等。

它具有“两个绝对必要”的特点:

可据性(效度)和可靠性(信度)。

即测试要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反映出学生某阶段的语文学习情况。

它要求坚持教学内容与测评一致,评分力求客观公正。

5.语文考试效度P276

“效度”也称可据性,它是指通过测试能有效地测出学生对某一学科掌握的真实水平。

测试的可据性就是根据测试的分数所作的推断是否正确和恰当的问题。

二、简答题

A卷

1.语文学习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口头表达的习惯。

应鼓励学生敢说、多说,培养学生的即兴演讲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第二,诵读习惯。

应指导学生经常诵读,做到语势流畅、富有感情色彩。

第三,阅读习惯。

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有较广泛的阅读范围、足够的阅读量和一定的鉴赏能力。

在阅读文言文时还要培养学生查检工具书的习惯。

第四,背诵习惯。

应培养学生有计划地背诵一些文言文和古诗词精品的习惯。

第五,书写习惯。

应培养学生写一笔好字的习惯。

第六,写作习惯。

应培养学生自觉练笔的习惯,能结合课外阅读和信息收集,及时完成随笔。

第七,研究合作的习惯。

应培养学生收集、筛选、分析信息的习惯,以及科学的态度,合作的精神,注重在研究过程中发展自我。

2.教材的系统架构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P50

语文教材的系统架构由知识系统、能力系统、实践系统三者组成。

传授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是学科教学的直接内容。

能力系统包括能力和智力。

能力通常指的是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即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智力通常指的是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能力的施展反映了一定的智力,并且对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智力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践能力,又表现为一定的实践能力。

从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以基础知识的传授学习进行能力的训练,在将语文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中实现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这样的系统架构形成语文学科教学的完整框架。

3.如何充分利用课外语文学习资料?

P111

现代语文教学的“大语文”观念要求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配合,一方面引进课外文化信息,使之成为教本内容拓展、深化的辅助资料;另一方面延伸课内教本的意义系统,使之与课外大文化接轨,让学生以社会人的视角和眼光理解课业,以社会人的要求掌握和应用教学内容。

教学中贯彻课内和课外资源相配合原则的要素有以下三点:

1形式的多样化。

尽可能多地应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以利于丰富的课外文化媒介的引入。

②过程操作化。

创设相适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活动”,更有效地利用课外资源。

③内容的具体化。

以教材内容、课业任务为依据,将引进的课外内容具体到课文的知识点,以更新、补充、深化课文的重点难点为目的,以辅助学生的课业理解为目的来充分利用课外语文学习资料。

4.多媒体教学的特点P215

多媒体教学特指以计算机或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以及学生校内学习活动中的运用。

它具有以下五大特点:

①综合感知。

多媒体以影音、色彩、文字、符号、图形的组合,呈示和诠释教学内容。

学习者同时以视觉、听觉、动觉、操作觉感知对象。

②交互。

多媒在键盘、鼠标的数据交互操作中实现实时的、动态的人-机交互;同时,学习者之间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交互式学习,具有信息丰富、协同实时、交流方便等优点。

③集成。

特定信息不同的呈示形态使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自动进入视听并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共同参与的状态,更加接近人的自然思维状态。

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信息进行学习探究,实现个性化学习。

④快捷。

现代信息技术使多媒体的信息存储、传输、提取的“瞬间完成”成为可能,极大地解放了教学“生产力”。

⑤寓教于乐。

自然友好的人机界面加上悦目的屏幕效果和生动的表达方式使学习者乐在其中。

5.语文评价有哪些功能?

P274

①反馈功能。

校内组织的各种评价具有诊断和评定的功能,其本质是为了改进教学,这种测试都具有反馈功能。

通过测试,学生可以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也可以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还可以通过自我检测来调整学习方法和进度。

②评定和选拔功能。

语文评价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定,因而校内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校外组织的水平考试具有评定功能。

升学考试则具有选拔功能。

③导向功能。

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内容的导向作用,考试内容对教师的教学安排、学生今后学习的侧重和能力素质的培养都具有导向作用。

二是关于试题形式的导向作用。

教师和学生会根据试题的形式加以训练以应对考试。

B卷

1.语文教材编写要坚持哪几个“统一”?

P44

第一,要坚持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

选材有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两重要求,注意选择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语言文字规范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教材。

第二,要坚持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统一。

以知识的积累促进能力的培养,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增加知识的积累。

第三,要坚持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语文教材编写要研究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的心理特征,研究听说读写的教学规律,建立听说读写的知识系统和教学训练体系,构筑科学的编排体例。

第四,要坚持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的统一。

严整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系统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实践活动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第五,要坚持继承传统和创造更新的统一。

语文教材编写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需要考虑从记忆性知识到步骤性知识的转变,从文体循环到能力递进的转变和从以讲读为中心到以言语实践为中心的转变。

2.语文学习的智力目标有哪些?

P18

智力是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智力目标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记忆力是智力的基础。

文字、语汇的积累,文本的背诵,既需要记忆力,也能训练记忆力。

观察使了解自然和社会,获取信息,获得经验的基本手段。

有了信息,有了经验,才能有思考和表达的需要。

想象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重新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语文学习中离不开对人事物的想象,有了想象,对语言的感悟与理解才能丰满。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语言与思维力互为表里,任何语文活动都是思维活动,听和读诗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诗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训练思维,主要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能够为创新思维提供思维方法,拓展思维空间,畅通思维渠道,提高思维效率。

3.研究性课程的目标有哪些?

P171

研究性课程的目标和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基本可以预设以下两大指向:

第一,指向个性品质。

1主动探究、独立探究的兴趣和态度。

研究性学习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乐于创造的精神。

2关注社会、关爱生活的情感取向。

研究性学习应关注学生的社会情感取向,以社会调研、实践考察与应用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获取直接经验的机会。

3合作与共享的习惯和品性。

研究性课程应能发动建立合作学习组织,通过任务要求和活动评价,促使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从而形成习惯,养成品性。

第二,指向能力素质。

1信息能力。

即能在开放学习环境中确定所需信息源以及运用技能获取相关信息,能以筛选、转译、重组等方式处置信息,能传播、发布交流信息,具有信息敏感。

2研究能力。

即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证实验的技能、逻辑思维等。

3人际技能。

即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4潜能。

即开发不同学生个体的个别性潜在智能。

4.多媒体的教学功能P217

多媒体教学从设备使用的角度可分为四种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相应的教学功能。

第一,单机大屏幕教学模式。

①媒体信息的动态演绎。

这样能够较大限度地利用到社会性课程资源,再现课文特定内容,增强教学的审美性,增进学生的综合性感知。

②创制多媒体教材。

这样能够诠释、延伸课本内容,既是动态的,又是社会性的、大文化的。

第二,网络教学模式。

①它可以为单元学习提供更多的素材支持、工具支持和关系支持。

②它可以应用于作文教学中,如支持课堂活动中的网络评改、学生互评等方式。

③它可以应用于教学反馈与评价中,如学生的自测自评,教师的随机抽查、指导等。

第三,单机大屏幕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它兼具网络模式和单机大屏幕模式的教学功能,但还应在学生的自控能力、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学绩的即时可观测等方面加以改善。

第四,多媒体网络教室模式,这一模式具有以下教学功能:

演示功能,电子举手,个别辅导答疑,小组讨论,语音对话和监控管理。

5.语文试题有哪些导向功能?

P278-279

第一,内容的导向功能。

根据布卢姆的理论,一次“终结性测试”如果要有效度的话,一个必要条件是内容可据性,即考什么就教什么,这就是内容的导向作用。

我们强调在语文学习中贯彻素质教育,那么,考试就必须从整体来命题,要考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不是着眼于一些枝节问题。

这样一来,无论考什么,怎样考,都能对语文学习产生好的导向。

相反,如果着眼于无数细小的知识点和分析,那么,就会导致肢解各种阅读材料的倾向。

第二,试题形式的导向作用。

如果学生知道了某门学科的要求,他们会以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方式来编码。

比如,大量采用客观型标准化试题,就会导致学生只重视“再认”,而忽视背诵、默写等能力的培养。

总之,当考试成为筛选的最重要手段时,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时,教学中一切工作便以此为旨归,所谓“导向功能”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了。

要充分利用好试题的导向功能,使语文教学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方向前进。

三、论述题

2.语文教师的素养(P168)

第一,所谓“学高为师”,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知识素养。

它包括:

1本体性知识,即学术性学科知识。

教师要有足够深厚的学术基础,有相当广阔的学术眼界,跟踪学科最新动态。

2条件性知识,即教育知识。

首先要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学生的心理保健者,这就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其次要掌握关于教育目的、价值与具体情境的知识,这就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

3实践性知识,即相关课程教材和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等。

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

第二,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技能素养。

1学会选择,在复杂多样的教育世界中选择合适的教育资源。

2学会表达,包括口语表达、书面表和体态语表达。

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3学会交往。

教师要树立教育民主观,理解、欣赏并激励学生,发掘学生的多元潜能,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

4学会管理。

教师要掌握课堂管理的艺术,还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5学会创新。

教师要有批判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追求教育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

第三,语文老师应具备伦理素养。

教师要坚持自己的教育信仰,树立教育理想和对职业的尊重。

要培养专业人格,追求教育公正和宽容,让教育植根于爱。

第四,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才能带领学生感受语文的美。

这包括

1美的语言,做到声情并茂,幽默机智。

2美的课堂,注重课堂节奏和导课艺术。

3美的形象,展现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与得体的服饰。

三、论述题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P108

关于语文学科中“文”与“道”,或者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向来众说纷纭。

“工具性”一般指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重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能力的训练,为其它学科奠定基础。

“人文性”则体现语文是文化教育,着眼于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着眼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等等。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性质表述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

首先,语文教学要重视所有知识点中蕴含的人文因素,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焕发出审美的光彩,产生文化功能。

其次,恰切地转译和表达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

这要求教师扩大文化视野,提升自我文化品位。

再次,增加教学评价测试中较显人文性的题量和意义成分。

最后,探索“文道统一”的教学方式,求取教学观念、方式的新发展。

比如于漪提出“缘文释道”,“因道解文”,以文中内在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拨动学生的心弦,既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又受到文中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的熏陶。

然而,实际上,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在教学实际中还是比较偏重“工具性”。

他们更多地关注“双基”,强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而把语文本身的“文学性”、“艺术性”、“人文性”置于附着的、从属的地位。

所以产生了钱梦龙的“教学四式”和“自读六步法”、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和学生读书“四遍八步法”等一招一式的技能训练。

新一代语文教育家一般不赞同以往工具性引出人文性的态度,而主张以“人文性”统领“工具性”。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虽然不能灌输、不能训练,但可以实施。

人文精神教育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种“感染”。

这要求教育者本人具备人文精神的素养,并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发掘、诱导学生心灵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

从“文”返归重“人”,不仅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

3.传统语文教学的价值与不足

学习方式有很多种,最主要的两种就是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是传统语文教育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指的是通过教师传播的信息和呈现的材料,让学生掌握现成知识。

它是将学习材料作为定论性的知识加以接受、内化,形成自己知识的过程,以“讲解法”为主征。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广泛认同,而接受学习被批得一文不值,被师生所摒弃。

这未免有矫枉过正、盲目追求形式上改革的嫌疑。

其实,接受学习的价值不可忽视。

第一,从知识分类看,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无须花很多时间“发现”“探究”的,而适合采用接受学习的方式。

第二,讲解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有目的的讲解保证了课堂教学任务的明确。

教师优选语言材料为学生建立认知系统、改造认知结构,在解构知识内容、建立联系、点化误区等方面成为学生认知的依据和范例,大大缩短了学生新旧知识的同化期。

增进了学习者的认知水平。

第三,现代社会大工业生产追求规模效益,体现在教育上则是教育被视作一种产业,社会与个人投资于教育,都追求高回报率。

就社会而言,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班级授课制是批量生产社会劳动力的最好方式,而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接受学习效率很高,是与之最匹配的学习方式。

就个体而言,学习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发展自己的智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接受学习在某种层面上更顺应了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也有助于保证教育公平。

第四,接受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而由此建立起的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则是知识更新及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基础。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能力是多元的,接受学习虽然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有所不足,但却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力得到发展”,有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当然,传统语文教学确实有许多不足之处:

a)过分强调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觉,教师成为课堂的权威,学生则被视作存储知识的“容器”,这样容易走向填鸭式的教学误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

b)传统语文教学是结果取向和理性知识取向的,割裂了过程与结果的连续性,忽视了过程的内在价值,不利于培养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

c)传统语文教学极大地依赖于教师,如果教师的能力素养不能达到高要求,就会不可避免地误人子弟。

 

4.记忆背诵在今日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熟读、背诵是传统语文教学早已证明了的学习语言的有效方式,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从各种启蒙读物,一直背到四书五经,老师并不讲解。

等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之后,老师才开讲,这时头脑中的那些死的语言材料很快活了起来。

只有掌握了语言材料才能应用,心中没有语言材料,怎能应用?

古人正是用这种方法培养了大批的文章写作高手。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经验之谈是包含着科学道理的。

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博闻强记。

王国维、鲁迅、钱钟书等等,莫不如此。

大家可能也有这样的体验:

幼儿时背诵的古典诗词,尽管不解其中含义,但常常一生难忘,并且它能使幼小的心灵感知母语的特点,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到了小学、中学,随着认字、造句、作文能力的提高,大量的读说听写的训练,便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了。

语文学习要“法乎其上”。

问题是怎样学?

是走马观花一遍?

还是不厌其烦地详细分析?

看来都不行。

要学好“大作家”们的经典著作必须要化力气去涵咏体悟,这就需要去朗读,重要的地方还要背诵,只有达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学好语言。

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这便是盲目反对背诵,反对多记多默,将这种传统语文教学中有效做法一概斥之为“死记硬背”,诬之为是封建社会束缚读书人的一套笨办法,因而试图找出一种“多快好省”、举一反三、行之有效的先进办法来。

自然,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老师不讲解,只管用填鸭式方法向学生灌输,然后要他们去背诵,这是让学生“嚼木札”“念藏经”,效果当然不会好。

但是如果走到另一极端,学生自己不活动或活动甚少,教师讲解分析得多,以分析去代替朗读,以习题代替背默,结果就出现了教学中的分析肢解。

近年来情况又起了变化。

为了适应所谓“标准化”考试,学生做了大量“阅读分析”题,背了大量“标准答案”,结果是“死记硬背”。

方式其实并未改变,学生的劳动量也未减少,所改变的只是背的东西不是古典诗词、名家名篇,而是孤立的词语、成语,是蹩脚的注释,或由一部分人拟定的“标准答案”。

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提倡“归真返朴”,提倡背诵、默写名篇这种做法。

第一,这种做法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是为了培养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

语感的形成,需要长期的语言实践和语言训练,理解是前提,重复是关键。

怎样重复呢?

最好的办法是熟读、背诵。

这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显著的标志,可以说,没有在理解基础上的熟读、背诵,也就没有语文学习。

我们的语文学习主要是学习书面语,从心理学角度看,书面语的学习必须完成从“识别”“再认”词语到“回忆”、“应用”词语这一过程,这一过程只有不断重复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完成。

而语言学习中的“回忆”最好借助于“富有意义的前后联系”,背一些孤立的词语和词语理解是无效的,学习了很多语言信息,但仅仅停留在“再认”阶段也是不行的,因为它们既不能牢固地在头脑里编码,更不能很好地在实际应用中发生迁移。

以语文的阅读写作为例,阅读往往只要具备“再认”能力就可以进行,而写作就必须具备“回忆”能力。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读书不少,但动手写文章仍然文思枯竭,其根本的原因是语言储备不够,无法从头脑中检索出可供引用的材料。

正如朱自清先生说的,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

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功夫,便是记诵。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

一个高中生与其囫囵吞枣地读十部诗集,还不如仔仔细细地背三百首诗。

第二,这是培养综合素质、培养健全的人的需要。

无论从教育改革大趋势看,还是从语文学习本身要求看,语文教学决不仅仅是将语文这一“工具”交给学生,语文教学必须从人文教学、从培养健全人格的一角度去考虑,必须考虑到审美教育。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

“从教育的立场说,国文若只知养成学生写作的技能,不注重他们了解和欣赏的力置,那就太偏枯了。

”“偏枯”的教育和教学必然培养不出健全的人格,一个不喜欢诗歌散文的学生,不受一点文史方面熏陶的学生,他的审美能力是有限的,他的情感也不会是健康的。

而吟诵正是接受熏陶的最好方法。

第三,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爱国主义决不是抽象的,爱祖国首先爱自己祖国的语言。

而祖国语言是有历史连续性的,历史上留下来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教材。

传统语文教学的价值与不足

学习方式有很多种,最主要的两种就是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是传统语文教育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指的是通过教师传播的信息和呈现的材料,让学生掌握现成知识。

它以“讲解法”为主征。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广泛认同,而接受学习被批得一文不值,被师生所摒弃。

这未免有矫枉过正、盲目追求形式上改革的嫌疑。

其实,接受学习的价值不可忽视。

第一,讲解基本契合课堂教学的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