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3647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单元测试.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单元测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单元测试.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

第七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新中国建立之初,美国总统曾多次威胁要对华使用原子弹。

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下决心制造原子弹。

由此可见,新中国发展核力量的目的之一是(  )

A.解决台湾问题   B.争取抗美援朝胜利

C.发展核电站D.打破美国的核威胁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中在“美国总统曾多次威胁要对华使用原子弹”的情况下,中国“决心制造原子弹”可以看出,这是要打破美国的核威胁。

D项正确。

2.“在我国西北核试验基地”,“突然,铁塔那里迸发出强烈的耀眼的闪光,接着升腾起一个巨大的太阳般的火球……传来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

渐渐地,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了一朵极为壮观的蘑菇云。

”试验获得首次圆满成功。

这一“试验”是指中国(  )

A.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蘑菇云”、“西北核试验基地”、“首次圆满成功”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核试验首次获得成功。

C项正确。

3.新华社电: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①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②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③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④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其中的评价符合史实的是(  )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文革”不仅没有促进科技的发展,反而给科技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尽管卫星发射于这一时期,但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②所述错误。

4.阅读下面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部分)表,该表说明中国航天事业(  )

年份

事件

1956

中国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

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5

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3

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75

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被送入太空

A.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独立发展

B.因不受国家重视而发展十分缓慢

C.因火箭技术落后导致卫星无法上天

D.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陷于停顿

答案:

A

解析:

从表中看,独立发展的中国航天事业有成功也有失败,正是在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A项所述正确。

B项所述与表中事实不符;不能从一次失败就断定中国火箭技术无法送卫星上天,1970年中国就利用自己的火箭技术成功发射卫星,C、D两项错误。

5.有人称他为“当代神农氏”,有人说他“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

他是(  )

A.袁隆平B.邓稼先

C.钱学森D.华罗庚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当代神农氏”、“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可知,他在农业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

四个选项中只有袁隆平是农业科学家。

6.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说,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这句话充分肯定了袁隆平(  )

A.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

B.解决了世界的饥饿问题

C.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贡献

D.改变了美国人的饮食结构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夸大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在现阶段的作用;D项所述在材料中未涉及。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提高了水稻产量,对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有重要意义,只有C选项说法客观正确。

7.2010年中国自主研发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以每秒2507万亿次的计算性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

我国首次研制成功的这种以“亿次”为单位的计算机是(  )

A.银河-Ⅰ号B.银河-Ⅱ号

C.神舟五号D.东方红一号

答案:

A

解析:

我国首次研制成功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是在1983年研制成功的“银河-I号”计算机。

C项是宇宙飞船,D项是人造地球卫星。

A项正确。

8.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就是要彻底否定那一套理论和指导“文革”的方针、政策。

但我们不能否定这期间的一切。

下列事件可以为“不能否定这期间的一切”提供依据的是(  )

①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 ②“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③“银河”系列计算机研制成功 ④神舟5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文革”期间取得的科技成就。

1973年“南优2号”杂交水稻成功培育;“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是在1970年;1983年“银河—I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文革”十年是从1966年到1976年。

①和②发生在“文革”期间。

9.1951年,关于京剧的发展出现了争论,一派主张全部继承;另一派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

为此,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953年中央决定就语文教学等问题分别组织委员会加以研究,毛泽东提出要百家争鸣。

由此来看,“双百”方针的提出(  )

A.适应了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

B.是为了解决京剧问题的争论

C.是为了推动语文教学的研究

D.是为了消除封建文化的残余

答案:

A

解析:

B、C两项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部分材料,排除。

D项所述不准确。

从材料看,方针的提出是适应文艺、学术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

10.1956年,一大批传统剧目被发掘、整理和上演,仅北京市就先后开放了传统剧目20余出,同时收到名老艺人献出和收集的剧目1000多个本子,1060余出戏。

这直接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百花齐放”方针的提出

D.“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答案:

C

解析: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为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百花齐放”适用于文学艺术方面,“百家争鸣”适用于学术方面。

材料所述是文艺方面的,C项正确。

11.华罗庚认为,要做到“自由讨论”,就要有“家”即学派,最低也应该有独创的见解,必须在研究工作中下苦功夫。

这里探讨的是(  )

A.科学家的自由

B.“百花齐放”

C.科学的创造性

D.“百家争鸣”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的“自由讨论”、“‘家’即学派”、“独创的见解”等信息判断,这里探讨的应是“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故排除B项,D项正确。

A、C两项是关于“百家争鸣”中的具体问题。

12.潘梓年说:

假如有人用唯心主义的理论,来结合中国所需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际,结果比我们用唯物主义结合得还好,那么,我们的唯物主义者就只有再接再厉,自己再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与唯心主义者竞赛、比较中战胜唯心主义。

这说明在他看来,根据“双百”方针(  )

A.要使唯心主义成为党的理论基础

B.不应强制禁止唯心主义思想

C.要承认唯心主义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D.淡化了中国对意识形态的重视

答案:

B

解析:

潘梓年的话反映了在“双百”方针提出后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虽然当时提倡唯物主义,但是对唯心主义不是简单粗暴地予以禁止,而是作为学术领域的问题允许二者“竞赛”。

B项正确。

13.在文学创作上,“题材和主题的范围扩大了,体裁和风格多样。

最能反映思想活跃的杂文这片荒芜已久的园地,也开始繁盛起来”。

1956年发表的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陆文夫的小说《小巷深处》等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属上乘的作品。

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党和政府放松了对文学的领导

B.“双百”方针的落实

C.民众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D.“大跃进”运动的进行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1956年文学领域的活跃和成就,这与当时提出和贯彻“双百”方针,鼓励文学创作关系密切。

A项错误,“双百”方针的提出正是党和国家领导文艺与学术工作的体现;C项与史实不符,当时民众文化水平不是很高,扫盲教育还在进行;“大跃进”运动还没有发生,并且它也不利于文学创作,排除D项。

14.曾任总政文化部副部长的老红军陈其通,1962年发表一篇题为《透骨的解剖》的评论文章。

“文革”期间,此文被作为“反动戏剧纲领”遭到重点批判。

这说明了(  )

A.陈其通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B.建国后对革命文艺的否定

C.“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D.政治问题被严重学术化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陈其通本属正常的文艺活动在“文革”期间受到不公正对待,这是“双百”方针受到破坏的具体体现,C项正确。

15.这一时期,举国上下放手发展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方法、风格、流派,引导文艺思潮向健康方向发展。

文艺从单纯的政治工具地位上解放出来,这是文艺的身份和地位的解放,使文学艺术得以合规律地发展。

这一时期是(  )

A.建国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看,这一时期文学艺术较为自由地、合乎规律地发展,而此前则受政治的影响无法正常发展,那么“这一时期”应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

16.1952年,新中国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规定了一切学校都向工农开放,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

其目的是(  )

A.培养国家建设所需高科技人才

B.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C.落实“一五”计划的教育发展目标

D.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工农速成中学”、“成人教育”等信息看,要解决的是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问题,以适应工农业建设需要,不是培养高科技人才和进行九年义务教育,排除A、D两项,B项正确。

1952年“一五”计划尚未开始,排除C项。

17.1954年2月,周恩来在政务会议上提出:

“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

”这种主张,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  )

A.注意发展艺术教育

B.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C.侧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D.加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强调“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即全面发展,那么教育就需要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B项正确。

其他三项都只涉及其中的某一方面。

18.对联可折射其所处时代的特征。

下列对联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情况的是(  )

A.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

B.东风吹奏园丁曲,大地迎来桃李歌

C.接受工农再教育,战天斗地破私心

D.三尺讲台催苗绿,一方净土育花红

答案:

C

解析: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的反映。

“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开展上山下乡运动,接受工农再教育,C项所述与此一致。

19.下表是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出现的被推荐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的履历。

据此可知,当时的高等教育状况是(  )

姓名

李卫红

推荐评语

性别

出身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多年……

年龄

39岁

家庭出身

贫农

文化程度

小学

A.进入社会主义,急需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B.“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C.“文革”结束,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D.“文革”结束,急需高等教育弥补人才断层

答案:

B

解析:

从入学履历中的评语可以看出,当时上学讲求“出身”、“阶级立场”等,这与“文革”期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一致,结合“被推荐进入高校学习”可知,这是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具体事例。

B项正确。

20.1977年9月,教育部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这一决定(  )

A.解决了城镇人口就业难的问题

B.延续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

C.为知识青年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D.不利于此后观念的正常转型

答案:

C

解析:

恢复高考对解决就业问题有帮助,但不可能完全解决,排除A项。

B项所述与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目的不同;根据所学知识,1977年恢复高考,为广大青年提供了通过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