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方案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3585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动方案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活动方案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活动方案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活动方案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活动方案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活动方案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x

《活动方案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动方案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活动方案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x

活动方案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篇一:

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参考格式〕

[注意:

电子版可在示范建设网页下载。

重点要突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包括面向职业领域确实定、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确实定、课程的开发、课程文件〔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材〕的制定、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工作〔学习〕岗位的建设、课程的教学、顶岗实习〔安排、指导与管理〕、学习成果的评价等。

]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主要人员:

一、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

〔一〕行业背景分析〔二〕人才需求分析

〔上述分析的根本目的是要反映专业的发展前景、引出专业的定位。

文字要简练〕二、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优势

〔即专业建设的起点,既要客观也要突出主要优势〕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到师资、基地、社会服务能力、带动专业等〕四、重点建设内容

〔注意教育部[2006]16号、省教育厅[2006]188号文件的要求和提法〕〔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要表达专业特点,并与专业课程体系相配套,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有关内容尽量借用表格描述〕

〔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专业调研和职业资格分析,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开发专业课程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学情境、改革课程内容、编写教学材材料〔教材、引导文、工作页〕;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全面创新;有针对性地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及其网络学习环境。

1.构建课程体系

2.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方案3.编写配套教学材料

〔三〕师资队伍建〔有关内容尽量借用表格描述〕

1.专职教师队伍〔名师与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重点指向工作经历、实践能力和职业教学能力〕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重点指向课程教学团队和教学能力培养〕3.加强师德建设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关内容尽量借用表格描述〕1、校内实训条件建设

〔结合课程教学情境,建设融“教、学、做”于一体的专业教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仿真模拟的学做情境;实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融“教学、生产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或生产车间〕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建设职教集团为基础,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满足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习的需要,形成专业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指导、共同评价的运作机制。

五、保障措施〔一〕〔二〕……

六、预期成效〔一〕

〔二〕

七、项目经费预算与进度计划

单位:

万元

续表

八、预期目标及验收要点

【篇二:

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

1项目简要说明

本项目以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为重点,同时带动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火电厂集控运行、电厂化学等专业发展;建设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内涵建设、社会化评估体系构建、保障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

本项目建设期为两年,建设总资金88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资金43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150万元,学院配套资金300万元。

通过本项目建设,把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榆林及周边地区火力发电行业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型人才面向一线生产和服务的培育与培训基地。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支持《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发展优势支柱产业,主要解决目前电力行业人才紧缺的问题,为榆林地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

2专业建设基础

据榆林市未来二十年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显示:

未来二十年榆林地区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约60万人,平均每年3万余人,其中电力行业约15万人,年均需求量7千多人;电厂现有人才结构主体是中专生和本科生。

而真正具有熟练的电力设备操作能力的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熟悉电厂设备操作与维修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严重短缺。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校区〕以此为契机,乘势而起,按照市场需求,办学初就设置了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并且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人才培养方案渐趋完善,这无疑会对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和持续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2.2现有基础与特色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校区〕的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坚持立足榆林、面向陕北、辐射全省及毗邻省区的服务定位,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经济服务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地政府和企业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

第一、2010年5月神木县委、县政府组织成立了神木能源化工职业教育集团。

第二2011年神木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神木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出台了《神木县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要求树立大职教教育理念,确立中高职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思路,实行一体化办学新模式。

第三、校内外实训基地都已初具规模,可以开展实训教学和生产实习以及培训企业职工。

依据实施意见精神和神木能源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功能,已经形成了以学院为龙头,神东、国华等电力企业参与办学的热力发电职业教育体系。

同时,职业教育集团内的企业均与学院达成校企合作意向,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充分地提高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

目前,学院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已经与神东电力公司、国华神木电厂、神东神木电厂、神木锦界电厂、神木恒源煤电厂等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其中,神东电力公司作为神华集团旗下专属电力运营全日制子公司已经与学院签署了正式的校企合作协议书,为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搭建起广阔的平台。

同时神东电力公司〔集团公司〕培训中心已正式迁至学院办公,借助其高起点、高标准、高资质的技能培训及专业工种鉴定平台,对建设职业化、标准化、标准化职业生涯发展大有裨益。

2.3教学条件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实训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

实训楼的设计标准高于国内同等高职院校,本专业已经建成实训室8个:

电脑绘图室、电工电子综合实训室、锅炉模型实训室、供暖锅炉实训室、流体传热实训室、管路拆装实训室、楼宇自动化、工厂供电实训室。

生产实习和定岗实习具有他专业不可比拟的优势。

已建成2个校外实训基地:

神木亚华热电厂和神华神东电力。

专业师资力量也非常雄厚,任课教师均是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985”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中选聘,形成本科生、研究生、在读博士生的合理教师梯队,形成了业务精、技能强、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2.4招生与就业

依据服务定位,学院坚持以榆林地区生源为基础,陕北及陕西省内生源为保障,晋蒙宁甘等周边省区生源为必要有效补充。

从近四年招生情况来看,学院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生源充足。

2010年学院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所招学生学生平均成绩419分,报到率97%;2011年,学生平均成绩354分,报到率达100%。

所招学生平均成绩和报到率均高于省内同类高职院校。

学院招生渠道广泛,学院还在积极探索五年一贯制招生模式和成人教育模式,以形成多种渠道招生的合理格局,保证学院有充足的生源。

加之,规模达万人的神木职教中心学生是学院生源的坚强后盾。

学院地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腹地神木县,随着神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大型企业纷纷入驻神木发展,高级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制约经发展的瓶颈。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校区〕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劳动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同时也是职业技术交流研发平台,学生毕业后可直接面向陕北能源化

工基地企事业单位及其毗邻省区企事业单位和相关行业就业,就业前景广阔。

加之,学院依托神木能源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和地方政府的有利政策,已经与神东电力和国华电厂等单位达成协议,为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学生提供生产实习的场所,并进行“订单”式培养。

学院学生就业前景广阔,待遇优厚,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的人才需求。

3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3.1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着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热能学、传热学、动力学等方面基础知识,能够从事电厂热能动力及其控制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检修、管理以及一般热力与控制工程设计,具备基本的经济与管理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神东电力公司和周边各大电厂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主线、强化职业精神与团队训练、企业全程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结合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制定职业素质教育标准、课程教学标准,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完善校内实训和生产性实习条件,营造职场环境,依托区域各大型国有发电企业建立“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全面提升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健全和完善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科学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针对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健全一支“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

3.2专业建设目标

1.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依托行业、企业,实行工学交替,在与神东电力公司、陕煤集团等行业重点企业成功举办校企联合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订单式培养”。

2.推进课程体系与课程的改革与建设通过对电力行业调研、专家研讨会,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召开专业教师、实践专家研讨会,按照从学徒、岗位胜任者、班组长、车间技术员、企业专家等不同职业阶段设计工作情景;使课程内容和各个岗位要求标准相统一,确立了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核心课程,完善了专业体系建设,使本专业学生基本到达对口就业。

3.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推广理实一体化、行为导向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

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电厂仿真实训室、泵与风机检修实训室、热工仪表实训室等为重点,建成了集教学实训、技术培训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不断建设和完善热工仪表实训室、动平衡与轴检测实训室、煤质分析实训室等。

在原有的基础上,以校企深度合作为途径,不断发展和稳固校外实训基地,建立4家长期合作伙伴:

神木神东电力、神木亚华热电、玉林阳光热电、鄂尔多斯上湾电厂。

5.教学团队建设为了学院的发展和培养一流的毕业生,学院必须建设一支“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业务精、技能强、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经过3年的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8名。

聘请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稳定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设计,承担实践课的教学工作。

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到达50%以上。

6.社会服务能力发挥专业优势,大力开展企业职工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开展维修电工、电厂操作工的培训与鉴定,每年300-600人次。

每年承接市级及以上技术研发课题或企业横向课题2项。

利用优质师资、设备资源,为高职、中职院校培训师资,特别要主动为中西部地区中职、高职学校服务。

7.构建社会评价体系建立就业单位、学校、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方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3.3专业建设思路

本项目将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革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立社会化评价体系、建立保障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提高社会服务功能建设等方面分别入手,打造本区域最强大、最专业的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

1.工学结合在政府大力支持,形成明确制度,实行工学交替、定岗实习,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2.课程体系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更新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企业调研,组织专家及教授企业考察,并征集当地煤矿、电厂、玻璃厂、化工等典型企业生产第一线的专家意见,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步骤地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4.教学团队建设第一、引进企业能工巧匠;第二、引进工程师教师;第三、大力引进其他院校教授。

5.社会服务能力整合本专业群的资源,确定5-10个重点技术方向,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其他院校培训师资,为企业及学校开展技能培训及鉴定。

6.专业群建设第一、以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技术专业为龙头,找出3-5个相关专业建设专业群。

二、为其他专业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实现教学团队、专业平台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

第三、充分利用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技术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带动并促进整个专业群的发展。

4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设总经费为880万元。

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投入经费44万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投入经费53万元,教学内容改革投入经费88万元,教学模式改革投入经费79万元,师资队伍建设投入经费106万元,实验实训内涵建设投入经费431万元,社会化评价体系建设投入经费9万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投入经费35万元,社会服务建设投入经费35万元。

4.1.1建设思路

以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推行企业冠名、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

利用校企合作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技术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强调“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并重”,按照“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要求,制订全新的课程标准;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界限,按照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与企业专家合作,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的标准和要求,开发一批以行动导向教学法组织内容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一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

4.1.2建设内容

紧紧围绕“紧缺人才”的要求,制定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企业的参与下对电厂与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各岗位进行分析,归纳出各岗位和企业的紧缺岗位,并把人才培养定格在紧缺岗位上,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企业调研和职教集团等措施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信息的双向沟通;通过为企业输送毕业生、职工培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等措施,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人才的双向流通;通过科研合作,开发新的工艺和产品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实现技术双向互通;通过企业资助金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以及企业在学校建立实训车间搭建物资交流平台,实现校企物资双向互通。

4.1.3资金预算

表4.1.3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表

单位:

万元

4.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大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力促地方政府出台鼓励企业投资学校的政策,力争建立对学校投入逐年增长的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调研和职教集团的作用,形成校企联合制定计划、联合组织教学、联合开发课程、联合聘任教师、联合评价质量的“五联合”育人机制。

建立校企“人才交流”机制,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

建立校企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全程参与下,依据中、高级电工种职业资格能力标准,按照“高素质学徒→高

【篇三:

武汉理工大学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完成和落实《武汉理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学科建设任务和目标,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路

进一步完善学科结构体系,引领学科整体发展;突出建设重点,实施分层建设;以工促理,依工强文,构建学科发展新格局;加强部门协调,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多元资金保障体系;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学科管理,实现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

二、工作目标

完成“绿色建筑材料与新材料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努力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学科;开展“211工程”四期建设,加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使学校部分特色和优势学科到达国内一流水平;积极加强一级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全面提升基础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和以信息学科为代表的新兴交叉学科水平,优化学科结构,使学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到2015年,学校有1个学科进入国际一流,4~6个学科跻身国内一流;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由现在的2个增加到3~4个,湖北省优势学科由现在的2个增加到3~4个,湖北省特色学科由现在的2个增加到5~6个,一级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由现在的7个增加到10~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由现在的9个增加到16~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由现在的18个增加到35~40个;专业学位领域数由现在的34个增加到38~4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现在的13个增加到15~16个;理学学科博士点建设取得突破,人文社会学科数量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重点建设内容

〔一〕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

完成“绿色建筑材料与新材料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立项;通过“十二五”期间创新平台的系统建设,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力争进入全国排名前十位,初步将该学科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学科。

时间进度:

2015年

牵头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配合单位:

新材料研究所、硅酸盐中心、光纤中心、生物中心、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

〔二〕“211工程”建设

通过实施“211工程”四期建设,加强学校现有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将四期“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凝练到8~10个;以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重点,通过强化科研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内涵建设,着力加强部分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的系统建设,保证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通过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力争机械工程、矿业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设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建设新增列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4~6个学科到达国内一流水平。

1.船舶与海洋工程。

时间进度:

2015年进入国内一流水平

牵头单位:

交通学院

配合单位: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航运学院、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2.机械工程。

时间进度:

2015年进入国内一流水平,2012年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牵头单位:

机电工程学院

配合单位:

汽车工程学院、物流工程学院、数字制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港口装卸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3.矿业工程。

时间进度:

2015年进入国内一流水平,2012年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牵头单位: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配合单位: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硅酸盐中心

4.土木工程。

时间进度:

力争2012年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牵头单位: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配合单位:

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理学院

5.交通运输工程。

时间进度:

力争2012年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牵头单位: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配合单位:

交通学院、航运学院、自动化学院、its中心

6.信息与通信工程。

时间进度

力争2012年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牵头单位:

信息工程学院

配合单位:

光纤中心、自动化学院

7.设计学。

时间进度:

2015年进入国内一流水平,2012年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牵头单位:

艺术与设计学院

8.管理科学与工程。

时间进度:

力争2015年进入国内一流水平,力争2012年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牵头单位:

管理学院

配合单位:

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9.马克思主义理论。

时间进度:

力争2012年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牵头单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研究部

配合单位:

文法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

〔三〕校内重点学科建设

通过校内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重点建设,使学校学位授权点,尤其是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到达7~11个,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设计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电脑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物理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点。

1.马克思主义理论。

时间进度:

2011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牵头单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配合单位:

文法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

2.设计学。

时间进度:

2011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牵头单位:

艺术与设计学院

3.艺术学理论。

时间进度:

2011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牵头单位:

艺术与设计学院

4.电脑科学与技术。

时间进度:

2011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牵头单位:

电脑科学与技术学院

配合单位:

物流工程学院、its中心

5.环境科学与工程。

时间进度:

2011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牵头单位: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配合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航运学院

6.安全科学与工程。

时间进度:

2011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牵头单位: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配合单位:

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7.美术学。

时间进度:

力争2013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牵头单位:

艺术与设计学院

8.软件工程。

时间进度:

力争2013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牵头单位:

电脑科学与技术学院

配合单位:

经济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9.工商管理。

时间进度:

2013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牵头单位:

管理学院

配合单位:

交通学院

10.应用经济学。

时间进度:

力争2013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牵头单位:

经济学院

配合单位:

理学院

11.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时间进度:

2013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牵头单位:

汽车工程学院

配合单位: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12.生物医学工程。

时间进度:

力争2013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牵头单位:

生物中心

配合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化学工程学院、理学院

13.物理学〔或化学〕。

时间进度:

力争2013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牵头单位:

理学院

配合单位:

新材料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硅酸盐中心、光纤中心、化工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