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3562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4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docx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docx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整理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①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

“纯粹从物理学角度而言,信息就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狗恒一个定义。

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

……由此可见……”

②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社会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③然而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这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2、什么是传播?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①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扩散的性质;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第四,传播成立的条件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标书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王雨田)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交织性)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

7、什么是“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①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②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作为理解人类传播现象的基本出发点,可以克服既往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

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

④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精神生产的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地表述为信息。

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①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②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③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④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⑤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⑥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在行为主义传播学中,传播基本上是被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

恩格斯认为,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变化。

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

①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②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

③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

④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

⑤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生物或动物主要是依靠体内遗传信息的变化或变异来适应环境的;人类主要不是靠遗传信息,而是靠体外化、社会化的信息系统来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

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

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文字。

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扩展,大大地推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①在公园7世纪的唐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调版印刷;1045年前后,宋代的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同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①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②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

③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麦克卢汉:

媒介即讯息

这个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①示现的媒介系统。

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口语、表情、动作……)

②再现的媒介系统。

(文字、印刷、摄影……)

③机器媒介系统。

(电信、电话、广播、电视……)

10、什么是信息社会?

它具有哪些特点?

信息社会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来的。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XX)。

特点:

①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②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③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④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看,人类传播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类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不断创造和使用新的传播媒介,使社会信息系统不断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

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过程,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保存和记忆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公共信息系统等;从媒介而言,则有信件、书籍、报刊、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人造卫星等。

重新统合:

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统合到数字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简述符号的定义

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

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

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的意义解释。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①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②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③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④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只带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①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文字的字体、工整等

②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表情、姿势等

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更具独立性和能动性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①表述和说明。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受限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符号化:

传播者将自己想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符号解读:

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

②传达。

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

③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

思考是人脑与外部信息相联系的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

5、什么是意义?

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①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②是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当中,人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①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符号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和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及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

暧昧性:

①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②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多义性:

是暧昧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指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

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

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成。

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传播情境所形成的的意义。

9、什么是象征行为?

它有哪些特性?

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象征行为的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象征行为具有智慧性,需要再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象征行为总是一定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并且需要得到较多社会成员的认同,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约定性;同时也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

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因为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的象征关系,进入一个自由的传播境界。

人类利用象征符体系,能够保存和传达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协调和控制社会行为,创造和继承社会文化。

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

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共通的意义空间是意义交换的前提。

12、简述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

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两者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

1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充满了象征符,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

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与娱乐领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

第一,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第二,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

现在的发展趋势是象征体系的多元化多样化,但同时也可能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①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②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映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③讯息。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④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

它有什么缺陷?

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物种基本要素。

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

缺陷:

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

即缺乏双向和互动性质。

3、简述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

②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此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也存在缺陷: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传播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传播资源以及传播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完全对等或平等的传播关系并不多见。

4、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①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②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各环节和各要素的作用有先后次序

③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系统的本质特点。

①从事传播的双方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②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③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④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

6、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最早起源于日本,它是对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日本学者在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从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出发,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7、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

田中义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一种是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一种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

……

8、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①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②信息传播既然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那么,要考察信息传播,就不能不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③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④传播学既然把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为自己的首要宗旨,那么久不能单纯地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什么是人内传播?

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性质:

如果把个人看做是社会传播系统中的个体系统,那么人内传播便是个体系统的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特点:

2、试述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①感觉:

视觉、听觉……

②知觉:

感觉的集合

③表象:

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④概念:

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⑤判断:

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

⑥推理:

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3、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见第三章12

4、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提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

布鲁默认为,人事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对自己采取行动。

这种与自身的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5、为什么说“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内省式思考在人遇到困难、障碍灯新的问题状况时,既有的行为方式难以做出判断,才活跃起来。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这种活动中,个人会把有关该问题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对它们的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的状况相适应的新的意义和行为。

6、什么是基模或认知基模?

它有哪些特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之际提出来的概念,被广泛运用到教育学、信息处理和传播学研究当中。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

特点:

①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②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③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④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做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

7、简述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①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者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当中

②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认知基模相吻合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对它

③当新信息与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我们会对新旧信息的各项特征进行比较,不足新的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④新信息的处理结果对认知基模会产生两种影响:

强化&修改

⑤无论如何结果,都会参与到下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中

8、简述理查德·佩蒂的“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的内容。

什么是信息处理的“核心路径”和“边缘路径”?

详尽分析可能性:

每个人都会以两种不同方式处理信息,一种是详尽的方式,严谨的思考,另一种是简单粗略的方式。

前者就是“核心路径”:

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密切相关,有强烈认知需求等会使用

后者就是“边缘路径”:

一般处理

9、什么是人际传播?

它有哪些特点?

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特点:

①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②信息的意义更加丰富和复杂

③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④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传播

10、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有哪些?

①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获得信息

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③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11、从哪些方面理解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①个人社会化

②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12、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库利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应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包括三个方面:

①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②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③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知”或“评价”的情感

13、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人际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

14、试述姿态的传播功能

①强调语言

②补充语言

③代替语言

④控制语言

⑤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15、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的。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1、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简言之即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①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②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③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2、什么是群体意识?

它是如何形成的?

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包括:

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

形成:

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①协调成员活动

②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③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④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4、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的意见表明会产生什么影响?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①使群体保持协调统一,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

②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盲目服从

5、什么是集合行为?

集合现象的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基本条件:

①结构性压力:

如自然灾害、经济萧条……

②触发性事件:

在担忧的社会氛围中出现一条消息……

③政策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如政府消息锁闭

6、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7、什么是群体模仿?

群体模仿是解释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的另一种理论。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

8、匿名性原理在集合行为中会起什么作用?

非理性模仿发生的可能性原理。

当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会使人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行为。

9、简述流言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正面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特点:

①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让人们确信或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消息是“事实”

②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

③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容易唤起一般人的重视、关心或兴趣

④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的证据

10、简述奥尔波特的流言流通量公式及其后来的修改变化

流言流通量公式:

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正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修改:

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11、简述集合行为中流言传播的几个特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